水皮:从不正常回归正常 谢百三:养老金不是来救市的_证券要闻_顶尖财经网
  您的位置:首页 >> 证券要闻 >> 文章正文

水皮:从不正常回归正常 谢百三:养老金不是来救市的

加入日期:2012-2-4 21:43:36

此信息共有2页   [第1页] [第2页]  

  导读:
  龙年投资的七项政策主题
  养老金入市春风得意 制度性红利或再次现身
  水皮杂谈:从不正常回归正常
  桂浩明:大盘在犹豫中前行 反弹还具一定空间
  谢百三:养老金不是来救市的
  李志林:基本面技术面催生发动春生行情
  叶檀:全球经济远没有软着陆
  皮海洲:龙年A股难有坦途

  龙年投资的七项政策主题
  新股发行制度改革最为关键
  [ 目前,蓝筹股估值低的优势已经相当明显,而另一方面,一些有利于蓝筹股价值投资政策也在逐步推进过程当中,其中就包括强制分红政策以及转融通业务的正式推出 ]
  A股龙年能否否极泰来?第一财经日报《财商》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不少市场人士都表示,A股走向还得看政策。
  除了市场最为关注的货币政策之外,A股发行制度改革以及新三板扩容、国际板等都有可能在今年成行。毫无疑问,这些事件或政策,将成为影响今年投资的重要主题。
  新股发行制度改革:或成为新一轮牛市起点?
  新股发行制度改革将是决定中长期A股市场走势的关键。广东新价值投资总监罗伟广对本报记者说。
  在1月份闭幕的第四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关于新股发行制度改革的言论被市场普遍解读为2012年是新股发行制度改革势在必行的一年。
  与此同时,中国证监会主席助理朱从玖1月7日也发表公开言论,提出了存量发行的内容。
  存量发行是指上市公司原股东在公开发行程序中,出售自己所持股票。通过这种方式,可以缓解一二级市场价格的分割,使发行价趋于合理,同时也将大幅度地降低IPO新股上市首日的股票供应量,从而控制住IPO企业大量超募的恶习。
  市场普遍预期新股发行制度改革有望在今年一季度有所进展,春节前的反弹说明市场对此已经有所反映,但是节后反弹反而不见增强,就是因为目前还看不到很明朗的信号,同时,市场也担心最终改革会不会又改出个怪胎。罗伟广说,存量发行对于特定某些不缺钱的公司来说是好的措施,但对一些真正需要钱的公司则反而形成束缚,而且,该措施也并未能从根本上解决目前新股发行制度的根本问题,即发行价格太高以及发行量太大。
  如果新股发行制度改革能从根本上解决发行价格太高和发行量太大这两个问题,使A股市场供需关系回归平衡,那么对A股中长期的影响则可以说是第二次股改,会是A股下一轮投资牛市的起点。罗伟广说。
  创业板退市或加速创业板估值进一步回归?
  新股制度改革或称为A 股今年最大的利好,而另一项对市场冲击较大的,则是创业板退市制度且行且近。
  2011年12月28日,深交所发布了《关于完善创业板退市制度的方案(征求意见稿)》,待完善后即可正式颁布实施。与此同时,完善主板公司退市制度也将提上日程,龙年A股是否会出现首家退市公司?
  退市制度对创业板来说是最大的利空。深圳中钜资产总经理徐海鹰说,创业板去年一年的暴跌已经体现了估值回归的要求,而一旦创业板退市制度推出,创业板不再是稀缺资源,创业板估值回归过程还将持续,对于创业板股票的炒作也会越来越难。
  同时,A股长期以来对重组概念的炒作也会在退市制度推出之后宣告寿终正寝。退市制度短期内可能会对个别板块和个股造成较大的打击,但从长远来看,则是有利于A股市场长期价值投资。徐海鹰说。
  广州证券研究所分析师张广文则认为,创业板公司超募资金都很多,即使撑也能撑上两三年,短期内还很难出现退市的案例,但从中长期的角度看,退市制度会促使中小市值股票进一步完成估值回归的过程。
  强制分红、转融通:蓝筹股机会凸显?
  一些业绩好的蓝筹股已经出现长期投资的机会了。徐海鹰说,目前,蓝筹股估值低的优势已经相当明显,而另一方面,一些有利于蓝筹股价值投资政策也在逐步推进过程当中,其中就包括强制分红政策以及转融通业务的正式推出。
  随着去年郭树清走马上任中国证监会主席,新官上任烧起来的其中一把熊熊大火就是强制分红制度。
  徐海鹰认为,随着强制分红制度的推进,市场投资导向也会逐渐出现多样化,有利于吸引一些追求稳定回报的长线资金进入股市投资,从市场层面上看,一些分红率高的蓝筹公司也会再度赢得市场投资者的青睐。
  此外,2011年10月28日,证监会发布了《转融通业务监督管理试行办法》,转融通业务正式开展已经不再是悬念。
  转融通的推出,将使融资融券这一工具的功能真正得到发挥,也会成为市场重新洗牌的关键,从长期来看,转融通之后,股市投资功能会强化,对蓝筹股也是一个很大的利好。罗伟广说。
  华宝证券分析师吴迎春则指出,转融通推出之后,卖空机制的形成,有利于改变我国证券市场单边市的态势,促进多空双方力量的博弈,挖掘市场的价值发现的功能。同时,融资融券转常规和转融通推出既为市场引入货币市场增量资金,又提高现有存量资金的运用效率,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刺激市场成交量放大。
  在转融通推出之后,首先受益的就是券商股,转融通业务将明显刺激融资融券业务总量的增长,券商作为中介机构所赚取的利润也水涨船高,将使得融资融券业务成为券商行业实实在在的新盈利增长点。
  另外,罗伟广指出,转融通之后,作为融资融券的重要标的,蓝筹股的流动性将大大提高,是蓝筹股的重大利好。而相反,高估值板块一旦炒作过度则会遭遇做空,高估值将不可持续。
  吴迎春也指出,以前炒作小盘股时不用太多资金就能封住涨停板,但转融通推出后,如果炒作时遭遇大量融券卖空,股价当天就会面临下跌的风险。
  B股市场、新三板扩容、国际板影响几何?
  A股制度性改革已经拉开序幕,而B股市场遗留已久的问题,是否在去年暴跌之后,龙年也会迎来期待已久的改革?
  罗伟广认为,B股目前已经是一个边缘化的市场,B股改革是必然的,但具体时间点和方案会是怎么样仍然很难看到,目前B股很多公司估值已经具有很大的优势,对于一些立足于长期投资分红收益的资金来说,现在已经是一个不错的入场时机。
  张广文也指出,一旦B股的包袱得到解决,对于A股以及A+B的上市公司而言都会是一项利好。
  在今年年初的证券期货系统监管工作会上,证监会主席郭树清就表态要加快建立统一监管的场外交易市场,新三板扩容已经不再遥远。
  对于新三板扩容有可能给今年A股市场带来的压力,徐海鹰认为,这种担忧过于悲观。资金一般来讲都不会因为一个新的投资领域而马上撤离原本熟悉的领域,新三板扩容对A股资金分流并不会有太大的影响。徐海鹰说。
  与此同时,随着新三板扩容成行,A股一些相应的板块和上市公司还将持续获得市场关注。东方证券一位分析师就指出,大量持有新三板挂牌公司股权的主板上市公司、高新开发区概念股以及券商股都将在新三板扩容中取得投资收益或获得新的利润增长点,将成为市场关注的对象。
  而对于去年吆喝了一年的国际板,罗伟广则表示,国际板只不过是空头打击市场时拿出来唬人的言论,一旦国际板真正推出了,市场反而不会那么恐慌了。(.第.一.财.经.日.报)


  养老金入市春风得意 制度性红利或再次现身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日前,一股来自养老金的制度性春风正吹向股市。尽管这一春风时而乍暖还寒,但春天的步伐已无法阻挡。
  2005年,政策春风也曾降临股市,股改虽不等于黄金十年,却实实在在地带来了持续两年的大牛市。对此,市场亲切地称之为制度性红利。
  2012年,在世界经济因钱而衰(欧债、美债),中国经济因钱而困(通胀、地方债、中小企业)的环境下,未雨绸缪的管理层似乎在酝酿释放一个新的制度性红利,即养老金入市。
  新年伊始,A股市场的每次涨跌似乎都被养老金的动向牵住了神经。一会儿是入市,一会儿又不入市,市场已经被它搞得发毛了。入还是不入,痛快点行吗?
  消息眼花缭乱
  最早掀起市场波澜的是证监会主席郭树清。
  2011年12月15日,就在股市一片低迷的情况下,证监会主席郭树清在《财经》年会上建议,养老保险金和住房公积金可以学习社保基金,投资股市获取收益。
  郭树清指出,目前全国有2万亿元的养老保险金余额分散在各省,此外,住房公积金累计缴存3.9万亿元,扣除贷款后余额还有2.1万亿元。如果这些资金组织起来,设立一个专门的投资机构或者委托一个机构,投资资本市场,对市场、对机构、对全体居民都大有好处。
  在郭树清公开表态建议养老金入市后,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会长戴相龙于2011年12月20日对此表达了力挺的态度。戴相龙建议对社保养老基金投入运营,并表示养老金投资股票应该是长期投资、价值投资和责任投资,投资比例应该低于全国社会保障基金,高于商业养老基金。
  2012年1月9日,郭树清在全国证券期货监管工作会议上再次表示,要鼓励社保基金、企业年金、保险公司等机构投资者增加对资本市场的投资比重,积极推动全国养老保险基金、住房公积金等长期资金入市。
  1月14日,戴相龙在第三届中国经济年会上再次力挺,称养老金入市并不是全部投资股票,而是用其小部分投资股票。
  一个月内的多次表态,似乎已经让养老金入市成为了板上钉钉的事。
  一时间,关于人保部否认养老金入市的说法又迅速传开。
  不过,也有市场人士在仔细分析了尹成基的答记者问内容后指出,人保部否认养老金入市是 误传。尹成基也表示,人保部已经先期开展了研究和论证,正在研究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运营办法。
  股指随之骚动
  近一个多月来,养老金入市的说法此消彼长,引起了市场的广泛关注。
  就在郭树清表态建议养老金入市的第二天,股指大幅反弹,沪指涨幅为2.01%;2012年1月9日,郭树清的再次表态给了市场更大的信心,当日股指出现大幅拉升,并一举突破5日、10日、20日线,市场底呼之欲出。随后一日,股指继续上扬,两日累计涨幅近6%。
  不过,就在1月20日人保部回应养老金入市传言后,春节休市复牌后的股市没能迎来开门红,沪指下跌1.47%。
  在二级市场之外,市场人士也就养老金入市展开了论战。
  挺入者--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李大霄表示,养老金入市是大趋势,2132是养老底;大同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胡晓辉认为,分红得以实施是养老金入市的前提,同时养老金入市也意味着长期震荡上行,长达十几年的慢牛走势;国信证券分析师李鲤则表示,养老金入市短期内难以实现,但属于长期利好。
  拒入者--北京邦和财富研究所所长韩志国认为,养老金入市绝无可能;财经评论员叶檀则认为,养老金入市相当于落水;空头司令侯宁表示,预想都是幻想。
  /趋势/
  养老金入市引股市风向之争
  无论养老金入市的制度性建设有多么困难,这都是大势所趋。那么,养老金入市对股市而言,到底是利好还是利空呢?
  请君入瓮之忧
  有人担心养老金入市会遭到吞噬,一旦亏损,我们下半辈子将无米下炊。真的会这样吗?
  有分析人士指出,近5年间,社保基金的年均投资收益率达到15.83%,而保险行业仅为6.17%。预计保险资金2011年投资收益率不及4%--凭什么说社保基金的投资天然好于保险资金?凭什么说养老金的投资就一定会好于社保基金呢?
  记者注意到,郭树清在建议养老金入市时,给出的参照物是社保基金。他指出,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于2000~2010年在资本市场达到了年均9.17%的收益率,值得其他机构和资金学习。从某种意义上说,养老金比社保基金更加金贵,更加输不起。养老金一旦入市,A股资金层级,从高到低的排序将变成养老金--社保基金--保险资金--机构资金--散户资金。实际上,对于A股市场而言,上述资金层级反映的也是资金对政策的把握、对风险的控制、对消息的灵通的高低。
  也有市场人士指出,美国401K的投资者同样经历了惨痛的2008年,同样有被长期套牢的情况。怎能保证养老金入A股不遭此下场。
  的确,投资就意味着有输有赢。但在A股这个政策市市场,很多海外经验的借鉴意义或许打了折扣。君不见5.30暴跌前社保基金的撤退?
  股改红利之相
  2005年中期之前,市场对国有股减持问题也激烈论证。政策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反复。最终,2005年6月的股改新政造就了998点历史大底,创造一轮大牛市。这里,我们不妨回顾一下股改行情的背景。
  记者注意到,股改新政后,A股市场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一方面,大股东做股价的冲动促使公司质地得以改善。更多的利益相关方开始关心股价,整体上市风起云涌,大股东通过各种方式向上市公司注入优质资产,上市公司竞争能力持续提升,拥有了相对更独立的经营和发展能力,经营业绩大幅提升。仅2006年,1453家上市公司实现净利润3604.51亿元,同比增幅高达45.81%。
  另一方面,股改的顺利推进使得市场的融资功能重启。同时也造就了投资队伍的扩大,社保基金、保险资金、公募基金乃至私募基金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从而为股市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血液。
  目前,A股市场最主要的问题就是缺乏增量资金,而其根本源于A股并非一个长线投资的好去处。这就是为何郭树清日前反复强调的要鼓励长线资金入市。
  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分析,养老金入市将给股市带来巨大增量资金。截至2011年底,我国养老保险累计结余约2万亿元人民币。以30%投入股市计,养老金入市资金将达到6000亿元。据中金公司测算,2012年股市资金需求量约1.25万亿元,而目前预计的资金供给是约1.03万亿元。显然,如果6000多亿元的养老金入市,可以补上缺口。
  当然,6000多亿元对于22万亿的A股总市值来说并不算什么,关键是其示范效应。这势必会引导长期资金,如企业年金、热钱、居民储蓄的入市--这或是郭树清近日来反复提倡的长线资金入市策略,以及十二五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的途径之一。
  中金公司分析师汪超也认为,养老金入市是制度性红利进入尝试期。他指出,全国地方养老金的规模大概在2万亿元左右。若2012年有25%规模的地方养老金入市,有近5000亿元资金,按照30%的社保基金投资股票市场的上限比例测算,可带来股票市场潜在1500亿元的新增入市资金,这相比之前年均新增资金大约有15%~20%的增长。
  /关注/
  克隆后5.30行情?养老金入市或剑指蓝筹股
  如果养老金真的入市了,哪里才是他的主战场呢?投资者又将如何把握养老金行情呢?《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分析认为,养老金入市或将掀起新一轮后5.30行情。
  入市首选蓝筹股?
  养老金入市会投资哪些股票呢?记者注意到,自从郭树清上任以来,就加大了对内幕交易的打击力度,并多次表示应鼓励长线投资。显然,后者的主要投资对象是蓝筹股。
  这不由得让市场连线到了5.30行情。据了解,2007年5月30日,A股市场因为财政部凌晨宣布上调印花税,从1%提到3%,从而导致股市在短短一周内从4300点一路狂泄至3400点,众多股票连续遭遇3个跌停板,投资者损失惨重。史称5·30暴跌。
  5.30暴跌后,市场将政策利空解读为题材炒作的零容忍,加上暴跌中公募基金因为仓位限制而损失较少,于是蓝筹股行情由此展开。
  当前不断进行的打击内幕交易,鼓励长线资金入市的政策信号,不与5.30暴跌之后的行情前有些相似吗?养老金一旦入市,其资金目标首选大盘股、蓝筹股是毋庸置疑的。首先,蓝筹股的流动性更加大,更便于进出;其次,多数蓝筹股也是国家队,与养老金一脉同宗;再次,蓝筹股业绩更为稳定,符合养老金保值增值的要求。
  需要强调的是,养老金绝不会是一个人在战斗。一位不愿具名的私募人士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由于养老金背景雄厚、消息渠道灵通,不排除其将成为市场上的又一块金字招牌,与数年前的QFII、社保基金一样,会吸引更多的资金跟风。
  若如此,又一轮后5.30行情恐出现,又一个牛市或已不远。
  创业板估值向下
  需要注意的是,后5.30行情并非是所有投资者都能赚大钱的行情。由于资金疯炒蓝筹股、大盘股,指数得以大幅上涨,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较少热衷于大盘股的他们,显然无法分享受益。因此,市场必须警惕的是,一旦养老金入市的消息落实,A股市场的后5.30行情或将变成赚指数,不赚钱。
  其中最关键的因素或是,那些估值较高的中小板、创业板股票或出现难以估量的估值回归。
  有一个现象同样值得市场深思。2011年底,面对股指的连续下跌,监管层却并没有因此暂停或减缓IPO.2012年2月1日,证监会预披露了500余家等待上会的企业,IPO势头依旧凶猛。这或许提供了一个信号--IPO的力度不会弱。那么其目的何在呢?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至少从目前的情况来看,IPO不断发行的最直接后果就是中小板次新股以及创业板股票出现大幅杀跌。由于新股不断发行,提供了众多投资标的,一批业绩、经营、管理不佳的中小板、创业板股票势必会被市场遗忘,股价回归在所难免。而这实际也与纳斯达克、港股创业板的发展历程类似。
  目前,上证综指和深证成指已经逼近60日均线,而中小板、创业板指数却距离60日均线很远。这一情况,是历史大底998点、1664点、2319点时不曾出现过的,显然需要引起高度关注。
  盯住社保基金持仓
  根据南方某省养老金入市的说法,未来养老金的投资管理人极有可能是社保基金。显然,分析社保基金的持仓思路对把握未来养老金主攻对象大有裨益。甚至不排除养老金将会和社保基金抱团。
  巨灵数据统计显示,2011年三季报,A股共有253家上市公司的前十大流通股东中出现了社保基金,其中,持股最多的是万科A(000002,收盘价7.79元),持股数量高达约8450万股,市值约6.5亿元。值得注意的是,就在去年三季度,全国社保基金103组合还增持了万科A645.97万股。
  社保基金持仓第7位的是华侨城A(000069,收盘价7.55元),去年三季度,全国社保基金102组合增持321.7万股,全国社保基金104组合新近加入。
  此外,美的电器(000527,收盘价12.66元)、中国铁建(601186,收盘价4.23元)、国投电力(600886,收盘价6.11元)等蓝筹股也有不少社保基金持股。
  /困局/
  养老金入市面临难题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在多方激辩下,养老金入市已经成为当下市场最火爆的话题。不过,随着事态的发展,话题的重点已经不是养老金会不会入市,而是养老金何时入市,入市后对市场影响几何。
  入,还是不入,这不是一个问题。无论从世界各国养老金运作的经验看,还是从国内养老金自身的迫切需求来看,养老金入市是迟早的事情。
  投资需求
  要了解养老金为何一定会入市,就必须先搞懂什么是 养老金,以及目前可以投资资本市场的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简称社保基金).
  实际上,市场目前热议的养老金入市中的养老金,是指企事业职工缴纳的留在地方的 养老保险金。这部分资金并非统一缴纳给了国家,而是缴给了地方,由各省市地区自行管理。根据人保部的说法,目前养老金主要存放于银行或投资国债。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养老金入市有着迫切的需求。首先,在通胀的大背景下,仅通过存银行、买国债来运作的养老金,实际上是在贬值。
  上海交通大学证券金融研究所所长杨朝军认为,长期通胀局面之下,养老金实际已经处于隐性亏损状态。而中国政法大学法和经济学研究中心副教授胡继晔撰写的 《社保基金监管立法调研报告》显示,2010年以来,全国五项基本社会保险基金结余,实际缩水将达100亿~300亿元。
  其次,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之前的社保推广落实不够,这导致养老金存在不小的缺口。据世界银行预测,到2015年,我国基本养老金缺口将达1510亿元,并逐年增加。
  另外,老龄化社会趋势进一步凸显养老金缺口。据悉,目前我国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已经超过2000万,社会保险基金缺口在2035年左右将达高峰,每年会产生1000亿元的赤字。举个最通俗的例子,未来一对夫妇要照顾两对即4个长辈,这就是养老金的缺口将成倍放大的一个缩影。
  不入市,养老金还有别的更好的投资渠道吗?总不至于去炒房吧。在投资渠道相对匮乏的中国市场,投资股市或许是唯一可行的方案。
  入市难题
  然而,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养老金入市有迫切的需要和必然,却同样面临一连串的制度性难题。
  首先是法律难题。有法律人士撰文指出,养老金是社保费用受益人的私产,显然,国家相关部门不对该资金拥有所有权,自然就不能轻易决定养老金的投资品种,这便涉及到公权与私权的边界问题,以及公权侵蚀私权权属的问题。
  其次是投资风险问题。从某种意义上看,养老保险与公募基金有些类似,即都是集民众之资金,养老保险管理机构和基金公司只拥有管理权,没有所属权。不过,基民投资公募基金是有合同约束双方行为的,而养老金却没有这样一个合同。如果养老金入市出现亏损,谁来担负这个责任?
  再次是资金分散,如何运作的问题。社保基金由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进行管理投资,主体只有一个。但是,养老金则由全国各地方自行管理,由于省级养老保险统筹尚未真正形成,据统计,目前收缴的养老保险基金仍然大部分掌控在市级政府、县级政府等2000多个社保统筹单位手上。资金大小不一,管理者的水平不一,盲目入市的结果可想而知。
  最后是谁来运作资金投资。是交给社保理事会,还是由各地方自行寻找专户理财?若是前者,投资的胜算显然更大,但运作起来很麻烦;若是后者,运作起来相对容易,但投资收益似乎很难保证。
  小贴士
  百姓在日常生活中屡屡提到职工缴纳的社保,并不是股市中的社保基金。股市中的社保基金是由国有股减持划入资金及股权资产、中央财政拨入资金、经国务院批准以其他方式筹集的资金。通俗来讲,就是国家的拨款。当然,职工缴纳的社保中的养老保险,有极少的一部分也被提交给了社保基金。2001年7月,社保基金试水股市,目前,其股票投资的比例不高于40%。(每日经济新闻)


  水皮杂谈:从不正常回归正常
  房地产的调控如果从2004年算起,进入2012年已经有8个年头,差不多相当于一个抗日战争,对于房价走势的预期上上下下都在趋于理性,一方面是在过去的8年中房价已经有了数倍的增长,另一方面价值规律必然会发生作用,有涨有跌,合理回落是正常的。
  不正常的则是对这种回落或调整的预期,一般而言有两种极端。一种语不惊人誓不休,动辄就是暴跌,比如前银监会主席刘明康的言论,好像房价不跌个50%,调控就不成功;一种同样是惯性思维,房地产市场还能火二十年,典型的如任志强最近的说法,好像只有房地产才能带动中国经济。
  王健林和王石是中国地产界有名的北王南王,当年一个在大连起家,一个在深圳起家,现在一个是中国商业地产的老大,一个则是中国住宅地产的NO.1。春节前后二王对房地产市场走势的判断出现了惊人的相似,王健林在万达的年会上指出,现在的房地产才是正常的,过去是不正常的,没有宏观调控房地产市场也许能火爆几年,但是接下来就是过去二十年日本的下场;而王石在哈佛游学也不忘兼答国内的提问,同样认为调控是必须的,正因为有这一轮调控,中国的房地产今后还能有一个稳定发展的空间和过程,调控并不是为了摧毁这个行业,而是让其拥有持久的生命力。王健林说这番话的前提是万达集团在过去的2011年中收入超过了1080亿,业绩的增长达到40%以上。而万科虽然受住宅市场不景气的影响,全年实现的销售收入也达1222亿,同比增长达到13%,远超行业平均水平。虽然,无论万达或是万科均是调控的受益者,而在上个年度坐二望一的追赶者绿城则成了名副其实的受害者,从资金链断裂的状态看,绿城已经成为一个过去时。同样是地产大佬,下场为何如此不同,原因之一就是对趋势的判断,把正常当不正常,还是不正常当正常。万科万达虽然把别人认为正常的市场作了不正常的判断,而绿城则把行业的不正常当成了正常。其实,2008年之前房价成倍上涨,排队难买的情景是不正常的,2008年行政打压万马齐喑,一套也卖不动的情景也是不正常的,而2009年为了应对金融危机放松调控更是非常之举,绿城侥幸已经度过一劫,千不该万不该极度膨胀,全面出击,把2009年的不正常当正常,必然导致2011年的猝死。当然,宏观调控本身对于市场而言也是不正常的,是市场失灵下的不得已而为之,有利就有弊,调控也有度的问题,时间的问题,如果调控长期化不如搞计划经济,什么时候市场回归正常了,也就是调控寿终正寝的时候。
  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了三十多年,如果说上个世纪增长主要来自于生产力的解放,那么进入新世纪,财富的增长的确带有浓烈的资本色彩,房地产这么热和其作为资产的特性也有很大的关系,所以也难怪全民炒房,难怪央企纷纷进入这个市场,难怪和绿城危机有扯不断理不清关系的海航集团也会深陷其中。和绿城一样,近几年,海航集团进入了全面疯狂的扩张阶段,不仅整合机场、物运等相关主营行业,而且把并购的触角伸向租赁、酒店、地产甚至传媒领域,扩张的步伐远超行业所能带来的利润,答案只有一个,赌资产升值。问题在于,并购的资金从何而来?中国金融业并不提供中长期的并购贷款,企业只可能短贷长投,危险在于一旦对市场趋势的判断出现失误,那么就死无葬身之地,昔日的德隆就是如此!海航最近的定向增发引起媒体极大关注,80亿的募集资金中60亿用于归还银行贷款,而增发的过程也是一波三折,2011年的定向增发价是6.42元,数量则为12.47亿股,现在调整之后的价格则为4.19元,但是数量则变成了19.1亿股,股本放大53%,由于大股东不参与增发,定向增发完成后,作为实际控制人的大新华航空股份从44.22%下调稀释成了30.23%。大股东如此不惜损人不利人的增发想必有难言之隐,毕竟这种不顾市场死活,只顾圈钱的做法是把双刃剑,伤害的是包括自己在内的老股东的股益。如果一定要问为什么?就两个字,还债!
  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市场在发生变化,资产高速增值的阶段也许一去不复返了,资本市场已经由不正常向正常回归,产业资本如果还一厢情愿地挑战金融资本,企业如果还以此不能自拔,后果可想而知,但愿海航不会成为德隆第二。

此信息共有2页   [第1页] [第2页]  


以上信息为分析师、合作方、加盟方提供,本站不拥有版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据此操作,风险自负。
顶 尖 财 经 -- 中 华 顶 尖 网 络 信 息 服 务 中 心
Copyright© 2000 - 2010 www.5818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