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网络建设十二五规划上报(附股)_顶尖财经网

通信网络建设十二五规划上报(附股)

加入日期:2010-11-19 12:50:35

此信息共有3页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导读:
  国家下一代通信网络建设十二五规划草案已上报
  政策频出+巨头加码 通信行业驶入快车道
  提早全面布局 中天科技欲通吃光电网络
  行业空间大 烽火通信稳步增长可期
  需求充足产能紧张 日海通讯两手准备
  中兴通讯:通信产业航母厚积薄发
  电子通信行业三季报可圈可点 受益三大利好
  国泰君安:通信设备下跌后的投资机会
  光大证券:通信业历经变迁 数英雄还看中国 荐3只网络科技
  电子设备类上市公司指标龙虎榜
   
  国家下一代通信网络建设十二五规划草案已上报
  随着大盘断崖式下挫,9月底10月初泛起的资源类股票泡沫已纷纷破灭。股市重回公司基本面分析平台。本报公司价值版曾在10月15日率先提出中长线还看十二五规划的投资逻辑,并重点剖析了精细化工板块的成长空间,截至昨日,相关个股涨幅均超20%,同时期上证指数则跌0.45%。本期专题我们将继续这一投资思路,我们获悉,国家下一代通信网络建设十二五规划草案已上报相关部门,专家建议的投资额度非常庞大。由此可推断,光通信行业将在未来5年内迎来高速发展。为此,记者实地调研了多家光通信上市公司,探测其中虚实,分析它们的后劲。(.上.证)


  政策频出+巨头加码 通信行业驶入快车道
  上半年,政府频频出台行业发展政策,下半年,几大运营商巨头加码光通信建设。加之今年底或明年初国家有望出台下一代通信网络的具体规划,中国光通信行业显然已驶入快车道。
  据悉,中国联通2010年PON(无光源网络)设备集采招标已于近日完成,此次联通PON采购总量达到1500万线,较最初计划的1300万线有所增加。集采总端口数中,窄带语音端口占三分之一,而宽带端口占三分之二,达到1000万线。与2009年相比,本次集采加大了FTTH(光纤到户)建设的比重,彰显了联通加快光纤接入网建设,推进带宽提速的决心。
  事实上,不仅是联通,随着3G网络的大规模建设、IPv6的试用和建设、光进铜退战略进一步实施,中国移动、中国电信等国内运营商对光通信相关设备的需求进一步高涨,光通信行业在未来的2-3年内有望迎来黄金发展时期。
  根据中信建投的测算,按照现在宽带接入用户总数每年22%的稳定增长速率,并预期2013年底我国光纤用户占宽带用户50%的渗透率,预计2010-2013这4年间FTTH(光纤到户)和FTTB(光纤到楼)用户复合增长率将达到55.4%。可见未来FTTx(包括FTTH和FTTB)建设规模空间之大。
  而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无疑是这些需求背后最强劲的推手,早在今年4月,七部委联合发布《关于推进光纤宽带网络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到2011年,我国光纤宽带端口超过8000万;3年内光纤宽带网络建设投资超过1500亿元,新增宽带用户超过5000万。在10月份公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中,更是提出加快建设宽带、泛在、融合、安全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业内专家预计,今年底或明年初国家有望出台下一代通信网络的具体规划,投资规模甚至可能超出预期。
  政策支持为运营商加快投资增添了几分底气,虽然在年初公布的投资计划中,各运营商投资进度整体放缓两成左右,但光通信成为投资的重点;在运营商年中业绩说明会上,光通信再次成为投资的重点。根据英大证券的报告,中国电信将对2010年投资追加50亿元,对2011年投资追加100亿元,全部用于光通信建设。中国联通同样投入力度较大,中国移动则在加速建设宽带接入网以弥补其固网资源的短板。
  目前国内的光通信建设主要基于PON技术,即一点到多点结构的无光源网络,由于PON具有带宽大、安装和运维费用较低等特点,被业界认为是接入网未来发展的主流技术。
  据分析人士测算,按接入端以每户1000元计,2010-2012三年间单光纤接入的市场规模将有望超过1500亿元。除此以外,现有承载网的升级、广播电视网络的双向改造,以及下一代互联网和物联网拉动的骨干网升级,都将为光通信行业在中长期的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
  从细分市场来看,行业中长期的整体景气将集中利好光网络系统设备商(如中兴通讯和烽火通信)、光纤光缆制造商(如中天科技)和辅助设备提供商(如日海通讯)。(.施.浩 .上.证)


  提早全面布局 中天科技欲通吃光电网络

  记者近日前往中天科技实地采访获悉,作为国内光电线缆市场的先行者,公司在巩固和强化传统产品市场地位的基础上,多个新兴产品正蓄势待发,有望在整个十二五期间迎来全面快速的发展。其中,光纤预制棒目前已开始试产,2010年预计产量30吨。
  力攻预制棒 毛利提升可期
  运营商的光通信建设对中天科技的拉动主要在光纤光缆产品采购,根据广发证券的分析,光纤光缆在光接入建设成本中占比约为17.33%(FTTB模式下)或34.66%(FTTH模式下)。受用户对网络带宽的客观需求推动以及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中国光纤光缆市场今后5年依然将保持快速增长。中天科技2009年光纤产量900万芯公里,占国内总产量6040万芯公里的15%,今年产量预计在1100-1200万芯公里,目前有13个拉丝塔,年产能在1300万芯公里。
  虽然从量的角度衡量,光纤光缆市场前景一片大好,但由于竞争激烈,该产品毛利并不高。根据德邦证券的研究,在光纤制造的产业链上,预制棒、光纤、光缆的利润比例大约是7:2:1,行业利润主要堆积在上游,预制棒厂商分得70%的利润,在产业链中占优势地位。目前预制棒的价格主要被外国公司控制,同时也说明预制棒进口替代的空间巨大。同时,随着光纤毛利的不断下降,不具备预制棒生产技术的企业将举步维艰,整个市场份额将向中天科技、亨通光电、烽火通信等有预制棒核心技术的设备商集中,而行业的整合有利于这些龙头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
  中天科技7月公布增发方案,公司拟募集不超过16.8亿元用于光纤预制棒制造项目和装备电缆项目,其中11.8亿元用于光纤预制棒生产线的建设,完全投产后年产量400吨,目前已经开始试生产,2010年预计产量30吨。光纤预制棒项目完成后,公司对光纤产品利润的控制力度将明显增强,产品毛利有望大幅提升,项目建成后每年将为公司节约成本1.2亿元左右,有利于公司的长远发展。目前该增发方案已上报,正在等待证监会批复。
  瞄准智能电网 布局复合电缆
  与同业者专攻光纤光缆产品不同,中天科技在做强传统光纤光缆基础上,还拓展产品线,从而提升公司的综合毛利率。其中,光电复合电缆有望成为重要的利润增长点。对中天科技来说,提早布局复合电缆,使公司除了获得运营商推进光接入带来的市场机会外,还有望分得智能电网建设的大块蛋糕。公司的光电复合缆类型包括OPGW、OPPC以及正在试验阶段的OPLC。
  据悉,目前智能电网主要使用具有普通地线和通信光缆双重功能的OPGW实现骨干网通信,是我国35kV~1000kV骨干电力通信网的首选产品,已安装20多万公里。中天科技的OPGW光缆年产3万公里,是OPGW光缆的领先供应商。
  在与国家电网密切合作的基础上,中天科技进一步成为国家电网光电接入OPLC电缆的主要供应商,公司开发的OPLC低压电力光纤率先通过了国网信通的试验认证,并成功应用于福州、海盐、重庆等电力光纤到户试点工程。据测算,2011年-2015年该产品的市场复合增长率将超过50%,2015年OPLC市场规模预计超过50亿元。
  海缆业务 有望爆发式增长
  中天科技在海缆产品线的布局也值得关注。海缆产品包括海底光缆、海底电缆、海底光电复合缆等,毛利明显高于普通电缆和光缆。
  长城证券的研究报告指出,今后5年全球海缆每年建设总量为10万公里,市场规模每年在20亿美元左右,公司在海缆技术研发上的长期积累有望为公司带来爆发式增长。亚太区有15万公里深海光缆待建,中国正逐步参与建设,且浅海光缆需求近2年提速,望打破国际垄断。中天科技连续3年海外订单超2亿元,并且正在继续加大拓展海外市场的力度。
  公司内部人士表示,希望将海缆产品的利润贡献从目前的10%左右提升到50%。(.上.证)


  行业空间大 烽火通信稳步增长可期

  今日距10月18日烽火通信定向增发限售股份上市的日子恰好足月。限售股上市后,公司股票走势不跌反涨,一路走高直至创出38.72元的新高,累计最高涨幅超过30%。除走势给力外,一向作为解禁股变现平台的大宗交易平台亦未出现烽火通信的身影。而另一方面亦可体现烽火通信股东的恒心坚守--解禁至今,烽火通信所有交易日的换手率均保持低位,仅10月20日一天换手率超过5%。
  到底是什么令烽火通信的投资者眷恋不舍?良好的产业前景,无非是给市场以遐想空间的主要因素。
  国家十二五规划将宽带、三网融合的发展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电信运营商通过增加资本支出的方式加码光纤宽带建设,广电NGB建设开始加速,智能电网也进入规模试点阶段。多方需求有望使未来2-3年光通信器材和设备的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而着手于通信系统、光纤光缆、数据网络三管齐下的烽火通信无疑将从中掘金。运营商FTTx网络建设、三网融合、智能电网等将为公司带来成长的契机。
  行业分析人士对烽火通信未来的发展持肯定态度。东方证券通信行业分析师吴友文在研报中将烽火通信与华为、中兴相提并论,断言国内光通信设备市场,三分天下有其一。并认为在包括十二五宽带建设、家庭网关、PTN、智能电网光通信未来启动的利好驱动下,烽火通信未来几年的发展趋势较为确定。
  针对烽火通信专长的三大领域,广发证券研究员亓辰给予了逐一评价。数据网络领域有望被培育为新的价值增长点。公司数据网络产品线在2010年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在低端路由器和交换机销售下滑的同时,公司的增值业务异军突起,在增值服务方面销售收入大幅度增长,与运营商合作开发并推广的增值应用和行业应用销售良好。通信系统领域中,烽火通信的接入产品和传输产品将分别收益于国内运营商大力发展光纤通信网络和骨干网络的扩容,使得营业收入均获得稳步提升。此外,公司的光纤光缆产品线销售收入将由于产能的扩张获得大幅的提升。不过,亓辰表示,由于由于2010年光纤光缆采购价格下滑至75元/纤芯公里,降幅近12%,光纤光缆毛利率也降至20%。由于光纤光缆销售确认有3-6个月的滞后,所以采购价格下降的负面影响将于三季度开始体现。
  此外,烽火通信的金融投资项目以及政府补助也将为公司带来相对稳定的收益。烽火通信半年报显示,期末,公司参股公司投资广发基金获投资收益,为烽火通信贡献6000万元收益。同时,公司上半年还获得613.57万元政府补助。(.上.证.魏.梦.杰 .全.泽.源 )


  需求充足产能紧张 日海通讯两手准备

  作为光通信设备细分领域的龙头企业,于去年底登陆中小板的日海通讯正迎来行业超速发展好时机,随着中国三大运营商加速投入光通信建设,日海通讯明显感到需求充足但产能不足,为此在加速建设新产能之余,该公司还租用厂房以快速提升部分产能。
  在光通信设备的整个产品线上,日海通讯所在的是通讯网络连接、配线和保护产品的细分市场,公司产品包括配线、机柜、机房、综合布线和光纤连接器等,由于在光通信建设中对这些ODN(光配线网络)设备的采购量巨大,业内人士预计该细分市场的增长率甚至将超过行业整体水平。
  先发优势
  日海通讯在ODN领域具有明显的先发优势,公司的主要产品(如光纤配线架)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今年已超过10%,并且有望继续扩大。据公司董秘彭健估计,在整个光通信建设的成本构成中,ODN子行业大概占有三分之一的份额,按照公司10%的市场占有率预计,每300亿的光通信投资中,日海通讯就有望分得10亿的份额,事实上,今年运营商光接入的投资有望超过300亿,而日海通讯2010年全年营收预计为9.3亿(受产能制约)。如果在未来两年光接入市场能够达到1500亿的规模,那么ODN子行业就能够容纳5个目前的日海通讯。
  运营商目前的集采机制也有利于优势公司增加市场份额,提升行业集中度。据彭健介绍,目前运营商在集采中把供应商分为两类,A类供应商有5家,获得70%的份额,B类供应商10-15家,获得剩余的30%份额。同时,由于采取了更加透明的招标机制,供应商之间的价格争夺更加激烈,除了一些小型的作坊型企业依据地方资源可以从运营商省公司获得少量的项目之外,很少有企业可以在全国层面与日海通讯展开竞争。其中的原因,除了对规模经济有较高的要求以外,广泛的销售渠道(日海在全国31个省都有办事处负责销售)、漫长的资格认证过程也起到了关键的壁垒作用,一个新进入者需要先后完成方案认证、产品认证,在拿到许可证之后才能参加集采。
  竞争激烈
  在日海目前的营收结构中,移动、电信和联通三大运营商占比分别约为36%、34%和26%,三者之和已经超过95%,下游客户的过分集中和行业供给的相对分散在一定程度上削弱甚至剥夺了日海通讯的定价权。事实上,在10月份刚刚结束的运营商设备集采中,电信和联通未来一年的采购价格下滑了15%,而移动的采购价格甚至下滑了20%,同时考虑到成本上升因素,彭健认为未来一年可能充满挑战。
  化解方法之一是发挥规模优势,这需要突破产能瓶颈,公司在武汉建立了新制造基地,设计产能20亿,是目前的两倍,但受制于项目进度,预计到2012年才能达产。短期的对策是租用厂房扩产,大约可以提高10%产能。
  订单调整则是另一个有效的策略,由于需求充足,公司有余地在接单时根据毛利状况作出取舍,由于集采产品的毛利前景堪忧,大力开发非集采产品则可以避开价格战的泥潭,如机房和其他定制化需求,目前这些产品占比约为30%,以后将继续提高。此外,通过开发新产品来替换掉低价的旧产品也是公司重要的策略,事实上,公司开发的新一代光纤连接器今年以来已经获得了70%的增长。
  未来空间
  谈到未来的发展,彭健认为,行业从分散走向集中是必然的趋势。从国外情况来看,美国ODN行业目前有10个龙头企业,而日本则只剩下4-5家,在公司的战略规划上,长期来看从设备制造商向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势在必行,围绕光通信这个中心,有设备制造、工程服务等9个大类业务可以展开,其中工程服务类业务范围广、利润高,在目前的光接入建设中,工程类成本占比约达50%,而公司目前只涉及其中的3类业务,如果能向工程、运维、在户管理(包括软件和硬件)等方向不断延伸,未来扩展空间充满想像。
  据行业研究员测算,公司2010年-2012年每股收益有望达到1.07元、1.62元和2.17元。(.施.浩 .彭.超 .全.泽.源 .上.证)

此信息共有3页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以上信息为分析师、合作方、加盟方提供,本站不拥有版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据此操作,风险自负。
顶 尖 财 经 -- 中 华 顶 尖 网 络 信 息 服 务 中 心
Copyright© 2000 - 2010 www.5818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