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名家理论 > 巴菲特投资理念 > 文章 当前位置: 巴菲特投资理念 > 文章

巴菲特-对市场的正确理解

点击: 次    来源:顶尖财经    作者:股市狙击 - 小 + 大

对市场的正确理解

  巴菲特一再强调,投资者必须保持理性,只有这样才能战胜非理性的市场。在这一方面,巴菲特堪称表率。他在第一次碰到1968年的大牛市时,毅然做出了退出的决定。

  当时,美国股票的日平均成交量达到了1 300万股,比1967年的最高记录还要多30%。股票交易所被大量的买卖单据压得喘不过气来,这在美国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而且这样的情形一直持续了许多天。到1968年12月,道琼斯指数竟然攀升到了990点,1969年初又升到1 000点以上。

  面对一天比一天令人狂热的股市,巴菲特清醒地意识到,狂热背后的危险正在一步步逼近,为了防止自己的盈利付之东流,在1969年5月他最终拿定了主意,做了一件非同寻常的决定:解散巴菲特合伙公司。当时市场正处在牛市的高潮中,很多股东对此大为不满,巴菲特的解释是:"我无法适应这种市场环境,同时我也不希望试图去参加一种我不理解的游戏而使自己像样的业绩遭到损害。"

  事实证明巴菲特的决定是无比明智的。就在巴菲特退出股市不久,股票交易所的平均每一种股票都比1969年初下降50%。而在这次近似疯狂的牛市中,巴菲特合伙公司没有赔一分钱。

  巴菲特说:"这场游戏的参与者是那些容易受骗的人、自我陶醉的人和无所顾忌的人。我相信,当这一时期的股票市场和商业发展被写进历史的时候,这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这种现象将会被认为是最重要的,也许是最具特色的狂躁病的表现。"

  "在别人恐惧时贪婪,在别人贪婪时恐惧。"

  这是巴菲特战胜市场的根本原则。所以当他第二次碰到大牛市的时候,他选择了卖出大部分股票。

  美国股市在1972年出现了历史上的第二个大牛市,股价大幅上涨。当时几乎所有投资基金都集中投资到一群市值规模大、企业声名显赫、被称为"漂亮50股"的成长股上,如雅芳、施乐、宝丽来、柯达和得克萨斯仪器等等,这些企业的平均市盈率奇迹般地上涨到80倍。

  在巴菲特的指挥下,伯克希尔公司开始大量抛出股票,只保留了16%的资金投资于股票。

  结果,"漂亮50股"的股价在1973年初开始大幅下跌,道琼斯指数也不断回落,市场摇摇欲坠。那些1969年上市的公司,如沃尔特·迪斯尼、通用汽车、施乐、IBM、西尔斯等,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股票市值跌了60%。

  甚至到了1974年10月初,道琼斯指数更是从1 000点狂跌到580点,美国几乎每只股票的市盈率都跌回了个位数,这在华尔街非常少见。对那些被套牢的投资者来说,恐慌性的抛盘似乎永远不会停止。而另一些投资者竭尽全力持有自己的股票,等待着反弹,但是反弹迟迟不见踪影。他们被弄得筋疲力尽,最后不得不屈服了,他们卖出了股票。其他人也从市场的变化中得到了启示,大家纷纷抛盘。然而,抛盘招致了更多的抛盘,一个有序的市场就变成了一个产生损失的邪恶的怪圈。

  到1974年底,已经没有几个投资者有耐心和勇气再进入股市这个竞技场,在市场一片悲观声中巴菲特却高声欢呼。他在当时接受《福布斯》记者的访问时说:"我觉得我就像一个非常好色的小伙子来到了女儿国。投资的时候到了。"是的,投资的时候到了!观望了许久也等待了许久的巴菲特,在这个时刻终于裹挟着大量的资金,义无反顾地投入到了那些连市场本身都难以忍受的股票上。就像一个贪嘴孩子遇到了一家糖果店,巴菲特在看似哀鸿遍野的股市中却找到了很多有投资价值的股票。


    巴菲特之所以知道股市在什么时候被高估,什么时候被低估,并不是因为他具有超人的魔力,而只是基于几个常识性的因素。

  (1)从股票收益与债券收益之间的差异中判断股市价值。

  当债券的收益逐步上升,甚至有超过股票收益的趋势时,这证明市场的价值是被高估了;当股票收益下降到某一点,但在这一点上股票收益依然在债券收益之上,这时候的股票最具有吸引力。

  (2)市场攀升的速度。

  股市不会长时间地胜过整个经济的发展。投资者不应该期望公司的销售、收入和股价上涨的速度超过经济产出。如果股价上涨的速度增长了4倍,那么整个经济是处于扩张时期,市场成为股票在某一点下跌时的底部。相反,如果股票的价格下跌,而整个经济处于高涨时期,就会产生股票价值被过低估计的情况。

  (3)国家的经济形势。

  当经济迅速发展,或者看上去不会停下来时,股票会呈现出增长的趋势,投资者应该考虑是否减持股票,选择另一种投资方式。同样,当经济不景气时,股票会下降到非常便宜的水平,从而具备了高回报的潜力。

  巴菲特也把这些市场策略应用到了1999年的大牛市的操作中。当时,美国出现了第三个大牛市,标准普尔500指数上涨21%,然而巴菲特领导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在这次牛市中不但输给了市场,而且输得非常惨,整整亏损了20%!与标准普尔500相比,相差了41%。这是巴菲特40多年间业绩最差的一年。

  从1995年到1999年,美国股市上涨近150%。出现这个前所未有的大牛市的最主要原因,是由于网络和高科技股票的过度膨胀。巴菲特自涉足股市以来,就对投资高科技股票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他继续坚决持有可口可乐、美国运通、吉列等传统行业的公司股票,结果在1999年牛市达到最高峰时,伯克希尔公司大败给市场。

  伯克希尔公司的股东们在这一年的股东大会上也纷纷指责巴菲特,为什么不投资高科技股。几乎所有的报刊传媒也因此评说股神巴菲特的投资策略过时了,但巴菲特仍然我行我素。

  他给伯克希尔公司股东的解释是:"1999年我们的股票投资组合几乎没有什么变动。这一年有几家我们重仓拥有的公司经营业绩十分令人失望,尽管如此,我们仍然相信这些公司拥有十分出众的竞争优势,而且这种优势能够长期持续保持。而这种特质才是取得长期良好投资业绩的真正保证。偶尔有些时候我和芒格相信,我们可以分辨出一家公司到底有没有长期持续的竞争优势。但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根本无法做到--起码是无法百分之百断定。这正是为什么我们从来不投资高科技公司股票的原因。尽管我们也同意高科技公司所提供的产品与服务将会改变整个社会,但在投资中,我们没有能力判断出在高科技行业中,到底是哪些公司拥有真正长期可持续的竞争优势。"

  其实巴菲特早在1986年的年报中就清楚地表达了他对大牛市的看法:"还有什么比参与一场牛市更令人振奋的呢?然而,不幸的是,股价绝对不可能无限期地超出公司本身的价值。实际上由于股票持有者频繁地买进卖出以及他们承担的投资管理成本,使得他们总体的投资回报必定低于他们所拥有的上市公司的业绩。如果美国公司总体上实现约12%的年净资产收益,那么投资者最终的收益必定低得多。牛市能使数学定律黯淡无光,但却不能废除它们。"(顶尖财经:股票学院 http://www.58188.com)

  结果证明,巴菲特对市场的理解是正确的。

  美国股市在2000、2001、2003三年中跌幅分别为9.1%、11.9%、22.1%,累计跌幅超过一半,而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同期业绩却上涨30%以上。

  最让投资者大跌眼镜的是,巴菲特在2007年7月12日以每股平均价格12.441港元出售了1 690万股中石油的股票,出售所得款项约为2.1亿港元。就在巴菲特出售中石油股票14天后,即2007年7月26日,纽约股市大幅下跌,其中道琼斯30种工业股票平均价格指数下跌311.50点,跌幅为2.26%。受美国纽约股市大幅下挫的影响,日本东京股市日经225种股票平均价格指数下跌418.28点,跌幅达2.36%;澳大利亚悉尼股市主要股指下跌175.6点,跌幅为2.8%;香港股市恒生指数下跌641.28点,跌幅为2.8%。

  人们不得不佩服巴菲特对市场的理解有着更为理智和长远眼光。

上一篇:巴菲特-止损,从现在开始

下一篇:巴菲特-关注商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