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沃斯释放宏调微转信号 温家宝表态_证券要闻_顶尖财经网
  您的位置:首页 >> 证券要闻 >> 文章正文

达沃斯释放宏调微转信号 温家宝表态

加入日期:2011-9-17 13:45:37

此信息共有2页   [第1页] [第2页]  

  夏季达沃斯论坛聚焦物价:通胀压力背后的信号
  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最新调查显示,超七成居民认为当前物价高,难以接受。与此同时,印度、巴西等新兴国家的物价涨幅也居高不下。
  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这是中国政府的庄严承诺,也是百姓的热切期待。
  然而,影响物价上涨的因素又是多方面的,既有国内经济发展的规律性影响,也有国际经济大环境的干扰。围绕影响物价走势的国内、国际经济热点,出席夏季达沃斯论坛的官员、学者们作出了自己的分析判断。
  来势汹汹 新兴经济体均受其扰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涨幅从1、2月份的4.9%,到5月份的5.5%,再到7月份创37个月新高的6.5%,逐月攀升。8月份虽然略有下降,但仍处高位。
  此轮物价上涨主要靠食品推动。正在此间出席夏季达沃斯论坛的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张晓强说。
  其实,包括食品在内列入CPI统计的居住类、衣着类、医疗保健类等八大类商品和服务类价格也都出现了上涨。
  在经济增速回落、粮食连年增产的情况下,中国依然出现物价涨幅持续攀高的局面,实属少见。
  放眼世界,通胀也困扰着其他新兴经济体。与我国同属新兴经济体的印度、巴西等国的消费价格指数也居高不下,7月份分别上涨6.9%和9.4%。
  当前,新兴经济体总体而言都面临通胀压力。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副总裁朱民说。
  内外因素交织 通胀压力加大
  流动性过剩,也就是流通的货币总量过大,是导致新兴经济体此番物价上涨的重要原因。
  朱民认为,新兴经济体物价上涨,首先是由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而带来的流动性过剩。
  现在全球流动性比危机前还要高,主要发达国家央行资产负债表比危机前成倍增加。
  印度国家银行主席普拉迪普 乔杜里告诉记者,过去两年,印度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刺激经济政策,以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印度经济的冲击,但这同时也带来了通货膨胀问题。
  资源性产品价格居高不下,增加输入性通胀压力。在8月份工业生产者购进的同比价格中,有色金属材料类价格上涨16.8%,燃料动力类价格上涨12.7%,化工原料类价格上涨13.4%。
  食品价格的攀升是新兴国家CPI攀升过快的重要因素。食品价格在印度的CPI中占58%,在印尼和泰国占40%,在中国占34%。
  更重要的是,新兴经济体大多处于经济转型期,劳动力、土地、污染控制成本上升很快,也增加了通胀压力。朱民强调。
  稳定宏观政策 提高通胀消解力
  今年以来,中国政府重拳出击,已连续6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3次加息,采取了发展生产、安定民生、加强监管等一系列措施,在控制物价上涨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
  国家统计局统计显示,8月份CPI同比涨幅比上月回落0.3个百分点。
  国内流动性过剩的情况正在得到有效缓解。张晓强说。
  此外,由于全球需求减弱,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高位回落,减轻了输入性通胀压力,基数效应也在逐步减弱。
  但与会人士普遍认为,当前新兴经济体物价上升仍是一个长期趋势。中国应当在稳定宏观经济政策的前提下,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提高对通胀的消解力。
  虽然物价涨幅有所回落,但输入性通胀和成本推动的压力依然存在,增加了管理通胀预期的难度。因此,中国会继续把稳定物价放在宏观调控的优先位置。张晓强说。
  朱民认为,中国经济要在经济增长和通胀之间寻找平衡点,但现阶段,控制过热还是主要问题,同时也要密切关注国际经济形势。
  转变发展方式、产业升级或许是中国经济消化成本压力的根本出路。摩根大通公司中国区全球市场业务主席李晶建议,在工业、制造业和农业方面,中国应向高端发展,提高生产率,以抵消成本上升带来的影响。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副院长兼教务长约翰 奎尔奇认为,中国经济应该尽快启动消费这一经济增长的内生引擎。(.新.华.网 .车.玉.明 .雷.敏 .李.克.瑶)


  达沃斯释放宏调微转信号 紧缩周期进入尾声
  阴雨连绵的大连,将正在这里召开的第五届夏季达沃斯论坛笼罩在一片阴霾下。
  欧洲债务危机的久悬未决,美国的债台高筑,发达经济体的发展放缓等一系列不确定因素,使得全球经济二次探底成为本届论坛躲不开的话题。而这一次,全球再次将目光投向中国。
  但盼望着中国伸出援手的欧洲可能要失望了。手握逾3万亿美元外储的中国只谨慎表态有条件救援,而且强调要先做好自己的事情。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开幕式讲话中坚称,中国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处理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三者的关系。
  目前中国的宏观政策好似行走在钢丝上,一边是冒危及稳定的风险容忍通胀滋长,另一边是冒经济发展受阻风险坚决加息抗通胀,如何掌握好平衡,考验的是决策层的宏调艺术。
  包括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所长吴晓求在内的多位专家,均向本报表示相同的观点,即8月CPI数据预示通胀呈现回落之势,宏观政策紧缩力度已到顶,货币政策应进入定向松紧适度状态。
  从2010年一季度开始,本轮紧缩调控周期已达18个月。巧合的是,上一轮的紧缩调控周期恰好在18个月时告一段落。而从上周公布的各项经济数据上看,目前宏观调控的空间已越来越小。
  央行在此前的二季度货币政策报告中,将之前的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提高针对性、灵活性和有效性调整为提高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有关政策节奏的连续性、稳定性的字眼已经不再强调,这一显著变化似乎暗示着央行在政策取向上将会发生一些变化。
  微妙的8月份数据
  横看成岭侧成峰,说的就是8月份的宏观数据。
  9月9日,统计局公布的CPI指数同比上涨6.2%,从37个月高点回落。对此业内多数专家表示,此次回落在年内具有拐点性质,货币政策再紧缩的可能性降低。
  不过,也有不少专家表示,6.2%仍属于偏高水平,远远高于国家容忍的年度调控目标的5%(原先是4%)的水平,加上8月份包括食品在内的价格仍在上涨,因此8月份CPI的回落也很难判断是趋势性的,当然就更不能意味着通胀拐点的到来。
  支持这一观点的还有PMI数据。此前已连续5个月下降的购进价格指数再度回升,较上月升0.9个百分点至57.2%,20个行业中有17个高于50%,其中农副食品加工及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等7个行业达到60%以上。
  宏源证券高级研究员何一峰分析称,购进价格指数继续上升,显示通胀压力依然较大。
  实际上,一月一调准,两月一加息的密集调控节奏,央行并非第一次采用,上一次是在2007年1月至2008年6月期间。
  当时的背景是防止经济过热,2007年一季度GDP增速高达14%,二季度更是升至15%,相应CPI也呈现出一个月一个百分点的上升态势,因此央行首次采用密集调控,到2008年6月底,GDP增速已经回落至10.8%,通胀水平稳定在7%,此后金融危机的爆发,中国政策开始急转向,为期18个月的调控也随之告一段落。
  而这一次调控周期同样是18个月。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推出后,中国经济率先复苏,到了2010年一季度时GDP增速为11.9%,随之而来的通胀也由负增长转正并加速。由此央行再次启用类似2007年-2008年那样的密集调控,从今年6月份开始经济增速已经回落至10%以下,相应的此次密集调控的时间也是18个月,不过遗憾的是CPI仍居高不下。
  更为巧合的是,上一轮调控周期结束于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而本轮调控周期正赶上了全球经济二次探底的风险,这就更让市场上对紧缩政策的放松充满期待。
  首要任务仍是抗通胀
  政策走向十字路口,中央高层此时的表态就更受关注。
  温家宝总理在达沃斯开幕式上的致辞,明确了下一步宏调的首要目标仍是抗通胀。
  本次夏季达沃斯将目光聚焦在关注增长质量,掌控经济格局上。温家宝指出,有质量的增长应当是有一定的发展速度,有比较低的通货膨胀率,可持续的增长。既不使经济出现大的起落,又使通货膨胀控制在人民可承受的范围内,这一点在当前显得尤为必要,因为中国正面临着比较大的通胀压力。
  温家宝强调,将针对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宏观经济的延续性、稳定性。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晓强在会场上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全年CPI涨幅预计超过4%,中国将力争完成年初设定的通胀管理预期目标。但是,输入性通胀的压力依然存在,此外,工资上涨以及土地、资源等生产要素成本不断上涨等,也增加了管理通胀预期的难度。
  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专家委员李稻葵在会议间隙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温和通胀的压力会长期存在,因此从现在开始,比较务实、稳健的宏观政策应该要逐步长期化,而非短期。
  他认为,中国的通胀情况应该说现在已经得到改善,今年下半年乃至于明年上半年,会逐步温和化。温和通胀会长期化,但像今年上半年那样形成巨大压力的通胀,在今年下半年和明年上半年会逐步离去。所以控制通胀变成了长期任务。
  紧缩政策微转向
  通胀阴霾仍在,但这一次,央行或许会不同。
  央行刚刚公布数据显示,8月份中国新增人民币贷款5485亿元,超出此前市场普遍预期的5000亿元,而且从贷款结构上看,中小企业已获定向宽松待遇。这对期盼政策放松的市场人士来讲无疑是一剂强心针,这预示中国政府自去年开始不断加码的货币紧缩政策已经渐行至阶段性终点。
  这从近期高层的表述上也可觅得端倪。温家宝在《求是》杂志上发表的《关于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无疑是对宏观政策取向的最新明确。
  针对当前宏观政策是否存在超调的质疑,温家宝在文中表示:我国经济增长由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长有序转变,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这表明近期具体经济指标的回落是决策层主动调控的结果,也是意料之中。与6个月前同样题目的文章相比,这一次温总理对于外部经济滞胀担忧进一步加重。
  但在货币政策上,温家宝更加强调充分重视货币政策的滞后和累积效应,提供政策的前瞻性,同时预警避免对下一阶段实体经济产生过大影响。
  从上述细微词汇的变化上,可以看出下一步货币政策继续紧缩的可能性已经不大。而央行在此前的二季度货币政策报告中,政策导向则更为明显。
  有关政策节奏的连续性、稳定性的字眼已经不再强调,按照上一轮调控的经验,连续性、稳定性字眼消失后,下一步央行在政策取向上就会发生变化。
  中央财经大学税务学院副院长刘桓对本报记者表示,现在货币政策紧缩的空间已经不大,但再次出台2008年类似的拉动经济措施的可能性也不大。
  不过,在中国社科院财贸所研究员兼财政研究室主任杨志勇看来,目前货币政策和外汇储备政策实际上有矛盾之处,虽然从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加息的调控政策来看,货币政策是收紧的趋势,但是从外汇管理制度来看,由于外汇储备增加,央行要通过投放对冲外汇,又形成了流动性增加,在客观上相互矛盾。
  实际上现在的宏观调控,缺乏部门之间的相互协调,完善配合调整宏观调控管理体制是一个长期的问题。杨志勇说。(.华.夏.时.报 .徐.芸.茜 .吴.丽.华)


  第五届夏季达沃斯闭幕 传递强劲中国声音
  世界经济论坛2011年新领军者年会(即第五届夏季达沃斯论坛)16日在中国大连闭幕,来自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600余位商界、政界和学界代表在近百场会议中围绕关注增长质量,掌控经济格局主题,在低碳增长、变革性创新、移动经济、城市发展等议题方面展开讨论,欧债危机、通货膨胀、资源对话、创新精神成为热点话题。
  本届论坛自开幕式就传递出强劲的中国声音: 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出席开幕式时指出,国际国内形势新变化没有改变中国发展的基本面,中国坚持用改革的办法破解发展难题,完全有能力、有条件、有信心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推动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他重申,中国的对外开放是长期的、全面的、互利的,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决不会改变。
  在为期三天的会期中,欧债危机成为与会者的心中之痛:一方面,受希腊债务危机骤然升级消息影响,人们担心欧美国家会把全球经济拉入二次衰退;另一方面,中国是否会出手购买欧元区国家债务也颇受关注。
  同时,面对掌控经济格局的大会主题,与会者普遍把希望投向新兴市场。他们认为,新兴市场可能受到资源稀缺问题的重大冲击,但期间将不断涌现的可持续发展的新领军者的典范企业,这些企业内外的利益相关群体创造性地开展互动,能确保其业务在经济、环境和社会方面具有相关性和可持久性,有望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
  三天会议中,友谊、信心、责任、合作的精神贯穿始终。而关注增长质量,掌控经济格局不仅是会议的议题,也是与会者不愿放下的话题。因为人们看到了实现它的可能。
  世界经济论坛创始人、执行主席施瓦布教授说:大连这座城市正在日益成为经济发展和国际合作的平台。作为一个亲历者,我有理由说,一届论坛跨越的不只是三天,是上一个终点到下一个起点的全部时段;一个年会参与的不仅仅是会员,是全世界;一个议题影响的不仅仅是经济,是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
  作为亚洲规模最大的全球商界聚会,有着夏季达沃斯之称的新领军者年会落址中国已经有五个年头了。随着中国经济的繁荣和发展,每年在中国举行的夏季达沃斯论坛已成为世界经济舞台上的一道风景,与在瑞士举行的冬季达沃斯论坛相得益彰。
  此次论坛宣布,第六届夏季达沃斯将于2012年9月在中国天津举办。(.中.新.网)

 

  朱民:中国通胀问题或长期存在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副总裁朱民15日在参加第五届夏季达沃斯论坛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中国的通胀问题将长期存在,应继续采取相对紧缩的货币政策,并将解决房地产问题、高通胀问题等作为政策长期目标。
  朱民认为,从8月数据来看,中国的通胀水平已开始逐渐企稳。这段时间中国采取的紧缩货币、适当控制贷款、对物价调整管理等政策还是有效的。中国的通胀之所以将是长期性问题在于,全球流动性过剩;新兴经济体发展很快,导致资源品价格居高不下,外部输入型通胀压力存在;从内部来看,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等供给成本在上升。
  朱民指出,由于当前全球经济下滑,如果继续采取紧缩措施,就要实时观察经济环境变化,预防经济下滑和内部控制产生叠加效应,对经济产生冲击。
  朱民认为,从现在情况来看,美国经济不见得会二次探底。(.中.国.证.券.报 .陈.莹.莹)


  新油价形成机制有望年内出台 将下放定价权
  据《上海证券报》报道,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晓强15日在出席2011年夏季达沃斯论坛中国十二五规划分论坛时表示,发改委正在研究推进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的完善。
  将完善油价形成机制
  张晓强说,关于价格体制进一步改革,包括资源性价格改革以及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的完善,发改委正在进行研究和推进。
  成品油价格市场化改革一直是关注的焦点。今年5月底,国务院批转发改委《2011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意见通知》,其中提出,将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作为今年经济体制改革工作的重点。位列首位的就是积极推进成品油价格市场化改革。
  发改委体改司副司长连启华也曾指出,新的成品油定价机制以及阶梯电价等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将在年内推出。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将根据国内资源、国际市场等多方面情况进一步完善。
  而根据发改委向国内主要石油公司下发的有关征求意见稿,成品油调价间隔将从目前的一个月缩短至10天,并拟将成品油定价权下放。
  不存在房产、汽车消费限制
  张晓强还指出,就房地产和汽车而言,当前我国总体政策并不存在消费限制。
  张晓强说,政府这一轮对房地产的调控,主要的起因是房地产价格太高,使得大量想买房的群众无力购买。通过当前的调控,使过高的房价或者过快的房价涨幅得到抑制,让更多的消费者能够买得起房、租得起房。至于汽车消费,从全国来讲,并不存在限制汽车消费这样一个总体政策。张晓强说,一方面,汽车产业链长,涉及很多企业的发展、就业,不能轻易限制;但另一方面,汽车多了,会产生能源消耗、环境污染。因此,目前政府的总体方针是公交优先,鼓励大家多购买节能环保型的汽车。(.济.南.时.报)

 

此信息共有2页   [第1页] [第2页]  


以上信息为分析师、合作方、加盟方提供,本站不拥有版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据此操作,风险自负。
顶 尖 财 经 -- 中 华 顶 尖 网 络 信 息 服 务 中 心
Copyright© 2000 - 2010 www.5818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