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读:
穆迪唱空中国 李大霄:不排除是受利益驱使
郎咸平:日本的反省-经济增长模式之殇
叶 檀:中国经济四处堵塞 如同出现堰塞湖
李迅雷:顺着财政政策轨迹找寻投资机会
许小年:中国改革出现停顿和倒退
索罗斯:拯救欧元须用B计划
皮海洲:老百姓需要捂紧口袋 远离A股市场
张庭宾:欧美货币决战或已开始
兰恒敏:调控何时松绑
何志成:下周全球市场可能天翻地覆
穆迪唱空中国 李大霄:不排除是受利益驱使
今年4月,唱空中国地产业;6月底7月初,唱空中国银行业;本周,唱空61家中资企业。国际评级机构穆迪今年以来,唱空中国不可谓不执着。
与此同时,普华永道调查显示,多数外资银行反而更加看好中国;近期发布研究报告的国际大行集体唱多中国股市,国内有关机构对穆迪的论调更是予以数据上的反击,穆迪唱空中国之势不可谓不孤独。而该机构咬定青山般唱空中国,究竟是基于理性,还是另有所图,值得玩味。
唱空中国 如此执着
穆迪本周发布报告,给予61家受评中资企业红旗标示。61家企业中,包括4家在香港上市的中资公司。穆迪表示,这些红旗是为了突出那些值得仔细观察的问题,以发现新兴市场中的非金融企业发行人在公司治理或会计方面可能存在的风险。报告还指出,近几周来,包括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在内的市场参与方正在调查上市中资企业财务报告中可能存在的质量问题。
这并非今年穆迪第一次唱空中国资产。4月14日,评级机构穆迪公布将中国地产业评级前景从稳定下调至负面。穆迪预计,中国一线城市和多数二线城市的住房合同销售额平均降幅在25%-30%。在那之后不久,国内的股市也很快由反弹转向调整。
较近的一次则是唱空中国银行业。在6月底7月初发布的一份报告中,穆迪估计,基于地方融资平台贷款带来的压力,中国银行体系的经济性不良贷款可能会达到总贷款的8%至12%,远高于目前的1%多一点,比穆迪先前的预期更糟糕。穆迪同时表示,中国银行体系的信用展望可能会转为负面。随后该机构又于7月5日在中国信用风险研讨会上称,中国地方政府债务负担或比审计估算数字多3.5万亿元。随后,香港的中资银行股跌声一片。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去年11月份,穆迪曾调高过中国政府债券的评级。这与今年以来,穆迪坚定不移地唱空中国的决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分析人士认为,这或许与今年上半年海外市场唱空中国论调不绝于耳有关。那么,究竟是穆迪主导了这个论调,还是这种氛围改变了穆迪的看法,一时间很难判断。
唱空论调无市场
不过,穆迪唱空中国的论调,似乎并没有太大的市场。今年6月中旬,普华永道在京发布的《外资银行在中国》调查报告显示,外资银行比以往更看好中国市场,在华外资银行的母公司对中国市场重视度在8分以上(10分为满分),预计2023年中国将取代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全球银行业经济体,这比金融危机前的预测提前20年。这份报告涉及在华开展业务的127家外资银行,采访了49家外资银行高管,是自2005年启动这一调查来的第六次。
7月初,汇丰、瑞信等多家外资机构纷纷发布最新报告,认为悲观情绪可能已经见顶,对中国股市后市表示看好。从行业来看,汇丰建议增持银行、房地产、工业、信息科技、非必需消费品和原材料类股。瑞信则看好中国的房地产开发商恒大地产和中国海外发展,因为其估值不高,而且分析师有可能会上调盈利预估;认为煤炭生产商中国神华也是首选股。外资大行看好中资银行、地产或许是对穆迪评级最有力的回应。
从国内的机构来看,中金公司对穆迪关于地方债务的估测也有回应。中金表示,地方融资平台银行贷款为8.5-9.5万亿元,约10%左右的地方政府债务率高于100%。即使这部分债务率高于100%的债务全部违约,不良率也就在10%左右,且这种情况出现的概率并不高,最终不良率可以控制在个位数水平。国家审计部门也表示,地方债务不会多出3.5万亿元,各债务项目都有数据可查。
是独立判断还是另有所图
那么,穆迪唱空中国到底是在追求独立判断,还是亦有利益因素驱使?
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李大霄表示,国际评级机构有时候并不是非常客观。从美国的安然事件、次贷危机等事件中,可以看出,其独立性和客观性还有待提高。此外,对于中国的问题,中国经济纵深广阔,国内大多数专业人士尚且难以完全了解,更何况一个穆迪。从危机发生时机来看,危机一般会发生在经济下行阶段,或者某个泡沫破灭之时。目前,中国经济依然处于高速增长期,地产行业稳定,银行业就更不用说了,全球最赚钱的银行在中国。穆迪之举动,不排除是受利益驱使。
招商证券宏观研究主管谢亚轩表示,从此次穆迪对中国地方债务问题的看法,可以看出这个机构的公信力有问题。穆迪简单得出中国地方债务总规模要比公开数据多出3.5万亿元的结论,这样的结论并不科学,反而让一些财经专业人士怀疑其动机。该机构在其它问题上得出的结论,亦因此值得怀疑。
郎咸平:日本的反省-经济增长模式之殇
最近很多的媒体报道指出,我们国家对于节能减排准备进一步加大力度。很多地产开发商说,他们要搞个什么绿色环保、节能减排社区。还有家具行业说,要搞个什么低碳家具。这些人简直瞎掰。其实,我们中国人现在哪有什么资格搞节能减排,那是欧美的事情。我不是说这个问题不重要,而是我们中国人有更多更重要的事情要 干,节能减排那是欧美玩的游戏。你知道我们中国现在真正急需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吗?
你知道现在我们的居住环境有多可怕吗?北京的一个市民王久良经过一年的调查,把他所拍摄到的北京市垃圾场的照片都公布出来了,真是触目惊心啊。这些垃圾场基本上分布在五环和六环之间,密密麻麻的,中等规模以上的就有400多 座。其实这些垃圾场还算是好的了,最起码是在规划之中,可以统一管理的。更可怕的是很多垃圾随意露天焚烧和堆放。就拿北京市通州区梨园地区来说吧,这里有 一个露天的垃圾场,每天都有很多机动三轮车来倒垃圾,这个垃圾场基本上每隔两三天就会集中焚烧一次,焚烧的时候,方圆几公里都能看到浓烟,还有一股刺鼻的 异常难闻的气味,尤其让人担心的是,这样的情况不是通州特有的,而是在全国都非常普遍的,全国将近1/3的垃圾都是以这种简单方式被处理掉了。你知道我们中国每年要产生多少垃圾吗?将近1.6亿吨!我这里有个数据,在我们城市里,人均垃圾年产量是440公斤,全国600座城市已堆放或填埋各类垃圾高达80亿吨,我们有2/3的城市已经被垃圾包围了,垃圾堆存累计侵占土地5亿平方米!
我们为什么会有这么严重的污染呢?今天郎教授我决定给你们一个答案,那就是我们没有搞懂正确的经济增长方式。我们正在走上个世纪日本走过的老路,历史总 是惊人地相似。最近看了一本书,叫《日本的反省:依赖美国的罪与罚》,感触很深。对于经济增长中遇到的种种问题,日本人早就已经开始了深刻的反省,并不会 再犯同样的错误。而我们呢?
错误的经济增长一: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我们仔细分析一下国内这几个汞中毒、血铅污染的案例,就不难发现最大的污染源其实就是开矿、选矿和冶炼。20世纪这种现象在日本也接连出现过。比如汞中毒,我们查到的资料显示,水俣镇患水俣病的有180人,死亡50多人,在新线县阿赫野川也发现100多个水俣病患者,8人死亡;日本神东川的骨痛病,是因为镉污染,导致骨痛病患者达到230人,死亡34人;而日本四日市事件,是因为大气中二氧化硫浓度严重超标,导致空气污染,进而导致全市哮喘病患者871人,死亡11人。
《智子入浴》是美国摄影师尤金·史密斯《水俣》专题中最为著名,也是传播最为广泛的作品。20世纪50年代初,日本九州岛南部熊本县一个叫水俣镇的地方,出现了一些患口齿不清、面部发呆、手脚发抖、神经失常的病人,这些病人经久治不愈,全身弯曲,悲惨死去。水俣镇有4万居民,几年中先后有1万 人不同程度地患此疾病。日本政府经数年调查研究证实,水俣镇居民是因工厂废水排放而发生了水银中毒症。据说,在拍摄《智子入浴》时,看到满怀爱意的智子母 亲为残疾女儿洗澡,尤金·史密斯的双眼噙满泪水,几乎无法按下快门。实际上,日本的水污染事件在欧美工业化过程中并不鲜见,1952年以来,伦敦发生过12次大的烟雾事件。其中1952年12月发生的一次,使得5天内4 000多人死亡。
这种生态危机,如果发生在中国会怎样?可能也就是对工厂处罚一下,实行关停并转就完了,但是如果你以为日本政府也这么处理问题的话,你就太幼稚了。他们 开始了非常深刻的反思思潮,他们发现,如果生活垃圾不好好处理的话,污染就会比工厂还厉害,会成为生活中的隐形杀手。所以从此以后,日本就开始特别注意环 境保护,连续通过了三部非常严格的环境保护法。立法的结果就是日本人不再在本国生产电池了,而是有计划有目的地把生产线都卖给中国,或者搬到中国来。现在 全世界80%的铅蓄电池都在中国生产。
错误的经济增长二:以过度消耗石油和原材料为代价。1973年开始的第一次石油危机持续了3年,在这期间,美国的工业生产下降了14%,GDP下降了4.7%。而日本比美国严重得多,它的工业生产下降了20%,GDP下降7%。日本发现每次一出现什么危机,最受伤的总是它们,因为稍有风吹草动,日本就没法从海外进口原材料了。比如说日本电子工业急需的铜原料,在1973年的时候,每吨竟然涨到3 000美元甚至更高,由此导致1975年日本的机械制造业、电气机械器具、输送机械器具行业的收入增长率分别降到-6%、-6%和-8%,利润的增长速度下降到-51%、-45%和6.4%。所以,日本又开始了一次深刻的反思。反思的结果是什么呢?他们发现城市中产生的垃圾,如果好好回收的话,就是不可多得的金属矿藏,比如说如果每年进口的铜,不论最后是加工成铜线还是铜管,如果能回收50%,那下一年的进口量就可以缩减一半。这也就是为什么日本虽然也是制造业大国,却不需要像我们一样进口那么多原材料的原因了。不仅如此,日本还琢磨,如果发动机的燃烧效率能提高6%的话,那石油进口是不是就可以省掉6%?这样的话,他们就不必进口那么多石油了。
日本正是透过这种转型,经济飞速发展。自1973年以后10年里,日本的GDP增长了47%,但是一次性能源的消耗量却只增长了17%,单位GNP的石油消耗量也下降了一半。再看看他们在重工业领域的表现,有色金属、钢铁、化工产业的地位也都让位于医药、运输机械和精密机械等产业。所以,在1978年爆发的第二次石油危机以后,尽管石油价格从每桶13美元暴涨到每桶40美元,但日本的经济所受到的影响却非常小了。
错误的经济增长三:以电子垃圾和建筑垃圾为代价。日本的资源是非常匮乏的,但他们的家电却更新换代得非常快,所以就产生了很多电子类的垃圾。如果我们都 知道的话,日本人自己能不知道吗?那他们怎么办呢?于是日本就实施了《家电循环利用法》,这个法案规定电视机、洗衣机、空调和冰箱这4类产品的废旧物由厂家进行回收,回收后那些可以进行再利用的零部件利用起来,不能用的就想办法进行处理,可以从中提炼出大量的贵重金属,这样,日本也不用花那么多钱来进口了,这就是日本提出来的城市矿山的概念。2008年, 日本物质与材料研究所发布报告表明,日本的国内城市矿山中,各种金属的储藏量在世界上都位居前列,按照日本城市矿山占世界各种资源蕴含量的比例计算, 日本的金银铟铅四种金属的蕴含量都是世界第一,铜是世界第二,铂是世界第三,钒和铬是世界第四,钼和锌是世界第五。透过这个法案,还另外解决了一个就业的 问题,比如一个家电制造厂裁员了20%,现在这部分人就可以被新兴的电器回收企业安置了。实施这个法案以后,日本觉得效果不错,于是又提出来《汽车循环法案》,规定汽车制造厂商有义务回收废旧汽车并进行资源再利用。还有《建设循环法》,规定建设工地的废弃水泥、沥青、污泥、木材等资源的再利用要达到100%。 我之所以讲了这么多关于日本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问题,是因为日本今天对环境的保护,对生活垃圾、废弃家电、废旧汽车乃至废弃建筑材料的回收再利用,无不来 自于它对每一次危机的认真反思。这一点值得我们思考和反省。不过,我很担心我们这个民族的自省能力不是很差,而是几乎就没有。
叶 檀:中国经济四处堵塞 如同出现堰塞湖
2011年上半年经济数据即将发布。我们面临的宏观经济形势是外热内冷、四处堵塞,压力加大。总体而言,中国经济如同出现堰塞湖。
第一个堰塞湖,实体经济热度继续降温,但CPI出于惯性维持在高位。结果是中小企业将在今年下半年出现一轮关停并转的风潮。
从全国来看,投资拉动使上半年GDP增速在9%以上,而CPI在5%,数据不功不过,可以接受。
从生产来看,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公布的反映大中型企业的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连续3个月下滑,6月PMI回落至50.9%,创2009年3月以来新低,7月PMI可能继续小幅回落。其中生产指数、新订单指数、积压订单指数、采购量指数、购进价格指数、原材料库存指数回落幅度均超过1个百分点,购进价格指数回落幅度最大,达到3.6%。值得注意的是,重化工业以及与房地产相关的制造业如纺织业等回落幅度较大。
反映中小企业的汇丰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从5月的51.6%降至50.1%,其中,生产指数回落至临界值50,说明中小企业生产处于停滞状态。
中小企业苦熬寒冬。温州20%的中小企业处于半停工的状态,温州官方的多项调查显示,2011年前3个月,温州眼镜、打火机、制笔、锁具等35家主要出口导向型企业利润同比下降约30%,亏损面占1/4多;该市一项抽样调查显示,当前资金吃紧的企业占到42.9%。但地方政府、银监部门、《人民日报》等均表示,温州中小企业没有陷入倒闭潮。不管承不承认,中小企业都处于困境,民企出现分化,部分兼跨虚拟与实体的大型民企,处于扩张过程;而其中传统中小民企,岌岌可危。
由于巨量货币冲击的惯性作用,物价将维持在高位,预计7月到达高点。由于CPI居高不下,外汇占款继续增加,货币政策不可能放松。温家宝总理7月初在辽宁考察时表示,当前一些推动价格上涨的因素虽然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但没有根本消除,稳定物价总水平仍然是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
第二个堰塞湖,体制内信贷资金与民间资金落差巨大。银行脱媒,千军万马通过民间金融渠道进入高利贷市场,包括体制内的金融机构。
根据央行7月12日公布的数据,6月新增人民币贷款6339亿元,上半年人民币信贷规模为4.17万亿元,同比少增4497亿元,全年可控在7万亿~7.5万亿元的目标范围之内。广义货币发行量与狭义货币发行量双双下降。6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78.08万亿元,同比增长15.9%,比上月末高0.8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余额27.47万亿元,同比增长13.1%,比上月末高0.4个百分点。
前年、去年如此大规模的投资,M2居然下降到16%以下,不能不说是个奇迹。仅看M2数据,会让我们对真实的金融状况有错觉。体制内资金紧张,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家在高利贷逼迫下自杀的消息见诸报端;体制外资金汹涌,成群结队在艺术品、贵金属、商业工业地产等投资领域驰骋,甚至推高了大洋彼岸的温哥华房价。通过上调存准率,货币被赶入笼中,但存量货币不会凭空蒸发,一有机会就会兴风作浪。
信贷受到严厉打击带来的后果是,财政扩张阶段上马的许多项目面临着资金链断裂的风险,转而求助于民间金融。从笔者了解的情况来看,有的地方投融资平台都在借助民间高利贷资金协调头寸,说明资金紧张到匪夷所思的地步。实际利率远远超过了基准贷款利率上浮4倍的标准,在监管之外的担保公司等金融机构,与民间资金一起,进入广阔无垠的高利贷市场,而银行早就偏离主业,已经成为理财产品的集散地。
央行还会上调存准率吗?当然,只要外汇占款还在增加。2011年6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31975亿美元,同比增长30.3%。央行还会加息吗?可能还有一次,直到CPI稳中有降,5年期存款利率与CPI持平,放最保守的投资者一条生路。
行政性紧缩政策起到了效果,表面上经济开始退烧,副作用是实体经济与金融全面淤塞。经济堰塞湖长期存在,提醒我们行政力量的边界,行政调控让中国经济冷热不调,金融微循环不畅,如果不进行制度性的本质性调整,让市场回到舞台中央,下半年经济将步入滞胀阶段。
李迅雷:顺着财政政策轨迹找寻投资机会
当下投资者关注最多的是CPI何时见顶,下半年我国的货币政策能否放松。事实上,货币政策确实成为控制通胀和调控经济的主要手段。今年来6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3次加息和贷存比的动态监管等,已经使得货币总量得到了有效控制。同时,总需求的减少也使得工业增加值的增速出现下滑,经济增速回落的势头也十分明显。此外,由于通胀的居高不下以及市场利率水平的走高,股市的增量资金减少而存量资金又被不断吸引到各种理财产品中去,故上半年股市交易清淡,有被边缘化的味道。
下半年CPI应该会回落,但不能由此而推断货币政策将会放松。6月份CPI达到6.4%,7月份估计也在6%以上,即便到了第4季度,CPI仍然不会低于4%。而欧美的通胀目前也在上升过程中,故内外部通胀警报解除还为时尚早。所以,下半年货币政策从紧的力度和频率估计会降低,但放松的可能性不大。这或许也意味着货币政策给予股市系统性的机会还是不多。
但去年年末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提出的宏观经济政策的基调是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前者从上半年的实际执行情况看,偏向于从紧;而后者的执行情况是中央稳健、地方积极,其依据是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中央项目接近于零,而地方项目增速在26%以上。下半年随着货币政策的紧缩效应逐步体现出来,经济增速回落,则财政政策或将变得更为积极,从而起到缓冲经济下行的作用。
因为货币政策一般是调总量,而财政政策可以起到调结构的作用。大家长期以来都过于关注货币政策的影响力,对财政政策的关注度却不够。但事实上上半年还是出台了一些积极的财政政策,如在水利建设方面的投入大幅增加,中西部地区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个税起征点提高,以及允许地方融资平台发行用于保障房建设的企业债等。这些积极财政政策对于股票投资实际上也是重要的参考意义。比如,与水利建设、基础设施及房地产投资关联度较大的水泥行业,上半年的股价表现就远远强于大盘;又由于受水泥的运输半径限制,投资增长高的相关省份的水泥生产的上市公司走势更强。
下半年大家尤为关注的是经济是否存在硬着陆的风险,理由主要是两条,一是为控制通胀所采取的不断加息措施将导致经济回落超预期;二是加息不断抬高整个社会的债务成本,尤其是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债务成本,或引发债务链的断裂,造成经济危机的发生。上述观点主要是顺着货币政策不断收紧的思维去推测,但从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之间松紧搭配的特征看,则发生硬着陆的概率很小。因为财政对于如保障房、水利建设及区域经济振兴等方面的支持,使得投资增长保持平稳。我国雄厚的财力,也决定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不会出现信用风险。
因此,顺着财政政策的积极推进路线去寻找投资标的,也是不失为一种可以借鉴的资产配置的策略。如保障房建设作为一项跨越两届政府的民生工程,财政支持的力度一定不会减少,这对于房地产和建材等与此相关的行业而言,是一个值得长期关注的主题,尤其是下半年的保障房投资力度会进一步加大。又如,地方融资平台的债务从明年起将进入偿债高峰,而地方政府在获得土地出让收益将减少的背景下,转让当地国有资产股权或将成为偿债手段之一,这同样又会给投资选择带来新的路径。因此,财政政策的所具有的调结构特征,会给股市带来结构性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