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24只是传说 高盛再放豪言_顶尖财经网

6124只是传说 高盛再放豪言

加入日期:2010-12-31 18:53:43

此信息共有3页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导 读:
  2011年大行A股策略盘点:高盛乐观瑞银谨慎
  胡立阳:明年一季度可能最省心
  叶 檀:迎接2011 没有什么转型可以轻易成功
  庄 健:2011年经济展望
  吴 庆:中国经济或面临通胀长期化考验
  冯海宁:国土部必须对囤地大爷下狠手
  任志强:房产调控将建管限并行
  周天勇:解决房价问题需增加土地供应
  皮海洲:别拿美国市场当沪深股市
  董登新:6124点只是传说 正确看待股价指数变动
  易宪容:双轨制能化解当前房地产问题吗?
  高善文:明年7月CPI可能达6%
  
  2011年大行A股策略盘点:高盛乐观瑞银谨慎
  尽管不像2010年那样大牛市喊声一片,但外资投行仍然普遍看多2011年的A股市场。从各大行2011年中国股市策略与展望看,高盛看法最为乐观,而瑞银则相对谨慎。
  高盛再放豪言:明年沪深300指数可上4300点
  2010年最后一个交易日即将结束,高盛年前2010年年底沪深300指数目标4300点的预测落空已成定局,但这显然并不妨碍高盛再放豪言:2011年沪深300指数可上4300点。
  相比其他国际投行,高盛对2011年中国GDP增速预计同样偏向乐观。高盛经济学家乔虹和宋宇认为,2011年中国GDP增速将达到10%。高盛预计,良好的宏观经济形势将给A股创造一轮较好的投资机会,预计2011年沪深300指数盈利增长19%。
  不过高盛同时表示,由于面临通胀压力及政策的不稳定性,预计2011年A股市场起步较晚,股市在2011年上半年快结束时开始回升,建议投资者到时再考虑是否入市。
  瑞银:2011年A股将呈现区间震荡走势
  与高盛的预测相比,瑞银集团2011年A股展望显得谨慎很多。瑞银认为,2011年A股市场将会呈现区间震荡的走势,预计市场盈利增长22%,但特别指出该预测存在下行风险。
  瑞银预计2011年中国GDP增速为9%,但同样指出这一预测偏于乐观;预计信贷增幅将收窄至13-14%,全年新增信贷为6.5-7万亿元,因此2011年的流动性可能并不那么充裕。这两个因素应该会压制上证综指的上行空间。
  不过,瑞银同时指出,沪深300的2011年动态市盈率仅为13倍,这一水平是合理的。
  花旗: A股震荡上行年内可能触及3800-4000点
  花旗认为,即使2011年每股收益正常化,但A股的增长稳健且估值便宜,而其他可代替的投资途径有限,预计2011年A股市场将会震荡上行,A股指数年内可能触及3800-4000点。
  花旗认为,2011年存在政策收紧的风险,但政策从紧不大可能完全抽干流动性,这方面的风险仍可控制,预计2011年信贷增速仍保持在15%以上。
  不过,花旗表示,2011年尽管看多A股,但承认市场将出现震荡行情。认为潜在风险有:恶性通胀可能导致政策反应过度和经济硬着陆,信贷过度收紧可能拖累流动性和经济增长。
  小摩:A股震荡上行,沪指年底可上3600点
  对2011年大盘的走势,摩根大通的预测与花旗比较接近,但沪指目标则稍低于花旗。小摩认为,2011年A股市场将震荡上行,明年年底沪指有望上涨20%,达到3600点;预计2011年资本市场流动性仍将保持相对宽松,上市公司整体业绩增长可达21%左右。
  大摩预计2011年中国GDP增速为9%,全年通胀约为3.8%,新增信贷增速将进一步放缓,全年新增信贷将不超过7万亿元。摩根大通董事总经理李晶称,目前的A股调整并不意味着市场重归熊市,而是健康的、不改上行趋势的调整。
  大摩:2011年A股市场可能咸鱼翻身
  摩根士丹利也表示看多2011年中国股市。大摩董事总经理娄刚认为,加息往往是牛市的信号,预计2011年A股将会咸鱼翻身。
  娄刚认为,2011年并不需要过分担忧通胀问题,明年新增信贷投放放缓没有疑问,通胀趋势线应该会向下走。娄刚还认为,加息和经济增长并不一定是个负相关,明年经济增长不会受很大的影响。
  大摩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王庆同样认为,预计明年中国GDP增速仍可达9.5%,相对高于市场普遍预测。王庆表示,尽管经济增速将放缓,但绝对值依然可观,预计消费迅速扩张,引导经济结构产生深刻变化。
  国际大行在中国股市中扮演的角色一直备受争议,但这些外来和尚念的经却从来不缺乏市场关注。需要说明的是,投行是市场的参与者,投行所言所行目标无非都是为自身利益服务,这个真相本身无可厚非,也不值得大惊小怪。至于2011年外资投行的预测有几成真,大家拭目以待。(证券时报网)


  胡立阳:明年一季度可能最省心
  在谈到明年股市将如何运行时,有着亚洲股市教父称号的胡立阳表示,从全球股市来看,明年极有可能走出前高后低的态势。而A股市场明年一季度可能问题不大,随后的表现则要取决于市场的运行速度,如果上涨速度过快,行情随时都可能崩溃,但现在还不到担心市场崩溃的时候。
  他曾预测,2010年的全球经济可以说是不死不活,而全球股市则是大涨不易,大跌也难。如今,他表示,2011年的全球经济是水火同源、出现升机,而全球股市则是进二退一、匍匐前进。他解释说,全球经济正处于一种特殊状态中,即新兴市场国家担心通胀,而发达经济体担心衰退。这种现象可能在明年二季度后逐渐消散,欧美摆脱增长疑虑,加快复苏,全球经济因而出现升机。
  但全球股市不可能会像经济那样走上拉升的快车道。因为,股市提前反映经济,当经济没有问题时,股市的问题就来了。近两年全球股市已经频频创反弹新高,收益率惊人,明年全球股市不可能再像今年一样上涨了,如果涨速过快,甚至不排除2011年全球股市走出一个前高后低的走势。胡立阳解释说,明年头几个月,股市的问题不大。但二季度之后,当全球经济完全反转时,股市就存在回档整理的可能性。如果届时股市仍马不停蹄,那就更值得担心了。慢慢涨是牛市下半场的重要特征,如果涨得太快,容易突然崩盘。
  谈到A股时,胡立阳表示,在股市突发利空或者利好时,一定要冷静地想一想,目前的市场处于一个怎样的位置。假如,你正在洗冷水澡,再浇一盆冷水又如何?今年,A股跌幅已达16%,几乎是全亚洲最多,这说明A股一直在洗冷水澡,所以不要怕再浇一盆冷水。胡立阳说。
  他认为,对目前的任何利空都不要过多担心,特别是加息。在牛市中,加息的初期不但没什么负面影响,反而能够助推股市上涨。因为加息不但说明经济向好,而且能够抑制原材料价格的过快上涨,平抑通胀。此外,更为重要的是,加息通道的打开,有利于恢复金融体系的秩序,令金融机构恢复到正常运作水平,利好金融股。美国也不排除在明年二季度开始加息,美元则可能在第一季度后开始企稳转强,全世界的经济金融秩序都将恢复正常。这个环境是利于股市操作的。其实,到最后,股市反映的不是利率水平,而是经济情况。
  基于对经济基本面的判断和对统计数据的观察,胡立阳认为,从短线来看,A股市场在跌到2750点以下后,就进入到了捡便宜的区域。就长线而言,如果市场跌到2571点以下,那就是上帝再次提供了一个大好的赚钱机会,可以大胆买进。他表示,现在的A股完全可以大跌大买,小跌小买,不跌也要买,至少明年头几个月不用担心。而下半年究竟会如何变化,还要看届时市场的运行情况。他还表示,小盘绩优股仍然是牛市下半场的重头戏。经验表明,牛市下半场不允许指数涨得太快,因而权重股依旧难有起色,相反小盘绩优股则有表现空间。


  叶檀:迎接2011 没有什么转型可以轻易成功
  再过一天,新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开始了。
  新时代的开始,并不意味着旧模式的终结。从2009年开始,所有人在转型中寻求共识,在共识中寻求方向,前30年成功的共识不该被抛弃,后30年市场所需要的创新与规则理应共生于一炉。一个大而不强的市场体,改革的成果将会被各种利益群体吞噬,改革进程将由于表面上的任何偶发事件而滞后。
  过去十年,中国经历了两次转折。2001年12月11日,多哈,中国正式加入WTO。此后,中国经济进入国际化快车道,形成了出口导向型经济体,这意味着改革的动力由向内生转向外生,春风得意马蹄疾时期的2万多亿美元外汇储备得益于此。2008年年中,全球金融危机粉碎了高增长、低通胀的增长通道,中国经济被迫开始转型,这一次的目标是拉动内需,建立强大而具备基础共识的经济体。
  出口导向型的高增长成果,在证券市场表现得淋漓尽致。2007年上半年沪综指6124点使人憧憬万点不远的美景,不料却是一个时代的终结--美国潜藏的次贷危机隐患与中国的低人工、低价格、掠夺性开采资源的加工模式走到了尽头。此后,中国股市一直在低位徘徊,与中国大型企业一样,股市的成果主要表现在规模扩大而非效率的提升。
  没有什么转型可以轻易成功,中国的转型尤其需要九死未悔的努力以及明确的方向。
  以往的共识被撕裂。2005年前后的国资流失大讨论是撕裂的标志,从那个时候开始,公众认识到国资不再是全民资产,垄断利益的流向备受关注。房地产与股市的再分配效应加剧了资本时代的贫富悬殊,贫富差距拉大是全球现象,从美国到中国香港地区概莫能外,但对一个十几亿人口、中产阶层尚在培育、工业化效率有待改进的经济体却是沉重得多的打击。
  达成转型共识不易。30年前改革之初所有人从改革中受益,但30年后有天悬之隔的利益群体却让改革取向、路径形成尖锐冲突。一系列矛盾现象显示冲突之血腥,而市场在夹缝中艰难求生。
  2010年是中国房地产市场严厉调控的一年,但是就在这一年,地方政府土地收入创出新高。2009年,全国土地出让金收入相当于同期地方财政总收入的46%左右,2010年全国土地出让金有望突破2万亿元,占据了地方财政收入的半壁江山,给绑架二字作出形象的注脚。
  土地财政是中国市场经济的毒瘤,却不能马上割除,否则会失血过多,重要的是逐渐断绝为土地财政继续输送营养,而这又牵涉到税费体制的大改革。没有中央与地方财政收入、权益、责任的清晰分割,要去除土地财政难如上青天。转型意味着坚定,不破除土地坚冰,必然日益壮大投资主导、掠夺民财的恶性经济模式。
  建立内需经济的背后,是建立民富模式的经济发展方式,是建立民资活跃而有序的市场经济体,是以讲信用的中产阶层作为经济与文化的中坚。当我们为新旧非公经济36条欢呼的同时,别忘了如下事实:公共财政体系远未建立,目前公布的政府账本简略得如同天书;拆迁条例第二稿大大扩张了地方政府的权力,物权法在拆迁之时被高高挂起;国企上市重组方兴未艾,未来有数十万亿资产需要注入资本市场;钢铁甚至食用醋民企被国企强行收购;一些莫名其妙上市的中小板企业信用不彰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权贵阶层在为民企抹黑。
  外部压力急迫,2011年是艰难的一年。2008年,金融市场毁灭性的力量展开突兀的转型,因此全球经济模式转型以全球主要经济体同舟共济进行刺激政策开始,而转型的第一步终局却是各经济体以邻为壑。美国继续量化宽松,中国不得不实行较紧的政策,年末采购经理人指数5个月来首次下滑。中国出口面临的绿色、关税、知识产权壁垒层出不穷,内需所需要的中产阶层遭遇既得利益阶层的绞杀。
  以往的改革成果集30年民力、民智而成,如今却成为美联储等国外机构的红利,成为某些特权阶层的红利。
  改革的星星之火正在升腾,保障房建设,第一稿的拆迁条例面世,说明总有一些力量在推动改革前行。充当其中的一员,让星火燎原,让中产阶层成为社会价值主导,让开放的包容文化成为中国创新之源,让公平与公正在对每个公民生命权、财产权的尊重中彰显。
  2011,值得我们期待。

此信息共有3页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以上信息为分析师、合作方、加盟方提供,本站不拥有版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据此操作,风险自负。
顶 尖 财 经 -- 中 华 顶 尖 网 络 信 息 服 务 中 心
Copyright© 2000 - 2010 www.5818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