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股市名家 >> 文章正文

应健中:防退市带来风险 曹中铭:预言帝或操纵市场

加入日期:2024-6-8 9:24:18

  顶尖财经网(www.58188.com)2024-6-8 9:24:18讯:


导读:
1 桂浩明:非 ST 股能否放宽“面退时限”
2 皮海洲:不必过分看重北向资金“脸色”
3 蔡恩泽:顺丰拟发行 H 股 红利和风险并存
4 郭施亮:这几种退市情形需引起投资者警惕
5 文兴:从高考作文题目看新质生产力
6 应健中:要防范躺平式退市带来的风险
7 韩忠益:曾经的大牛股不能说退就退了
8 曹中铭:“预言帝”或涉嫌操纵市场


 1  桂浩明:非 ST 股能否放宽“面退时限”

  面值退市,是指在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股票,如果连续20个交易日股价低于面值,将被强制退市。这几年,A股市场上退市公司数量逐年增多,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就是触及了面值退市这一条款,今年这一状况则将继续有所增加。

  面值退市是国际资本市场的一个惯例,它与在规定时间段内成交量低于某个数值一起,共同构成了退市政策中交易类退市规则的核心内容。作出这一规则安排的主要原因,在于维持上市股票的流动性与基本价值。如果市场上充塞着股价偏低、交易冷清的股票,这样即误导投资者,又浪费交易资源,还影响市场的健康发展。不过,在海外成熟市场上,那些股价偏低,尤其是较长时期低于面值的股票,往往会有大股东通过要约回购,以私有化的形式主动退市,因此真正属于面值退市的案例并不多。在A股市场上,过去很长时间估值并不便宜,极少有股票跌破面值的现象发生。而且即便股价接近面值,不但有人会自发进来抄底,而且通常也会有来自大股东或其它方面的力量来推动重组,来一个“咸鱼翻身”。但近几年来,股市走势低迷,资产重组的难度也增大了,加上游资对炒作此类低价股的兴趣也在下降,这就导致面值退市的案例不断增加。不过,期间被面值退市的公司,绝大多数经营上也是有问题的,有的本身就已经被戴上了ST的帽子,只是因为还不满足时间条件而留在市场上。在市场走势较差的情况下,这些股票很容易跌破面值,这样一到20个交易日期满,就触发了退市的条件。

  应该说,对这样的状况,投资者基本上都是能够理解与接受的,上市公司业绩差,缺少资金进入,股价节节下跌,即便没有退市,其投资价值也是很缺乏的。把这类公司逐出证券市场,是市场发展的需要,也符合各界投资者的根本利益。

  然而,随着面值退市现象的增加,时下也出现了一种新的现象。就是进入这一行列的不再全是戴ST帽子的问题股,其中也有一些经营正常,有一定盈利,也没有什么违法违规行为的上市公司。它们大都规模较小,虽然上市了一段时间,但发展较为有限。由于市场低迷,流动性缺乏,其股票也乏人问津,以至价格跌破了面值。这也就意味着,此类公司基本具备可持续经营的能力,也不能说毫无发展潜力,但由于流动性的原因,也可能面临退市。当然,不能说公司对退市没有责任,但这里也不能否认其受到市场整体低迷的影响。换言之,大盘疲弱也是导致公司退市的一大原因。如果公司最后真的仅仅因为这方面的问题退市,其中最无辜同时也是最受伤的,无疑是广大的中小投资者。买亏损股票,你可以说他没有投资理念,过度投机。要是人家买了在正常运行,而且也有一定利润的公司股票,却因为非公司经营方面的原因而被强制退市,这样做能够认为是在最大程度上保护投资者的利益吗?显然,在这个问题上是有讨论余地的。

  在笔者看来,面值退市作为强制退市制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事实上,的确是有某些问题公司通过财务操作等手段以规避财务指标退市的现象。有了面值退市的安排,能够更多地利用市场的力量,把那些不适合上市的公司清理出上市公司的队伍。但是,如果这一政策被过度使用,在某种情况下有可能会造成对投资者利益的伤害。再好的政策如果在执行时会殃及无辜,那就值得商榷。也许,基于当前的实际情况,对于非ST公司,将面值退市的标准做些适当的调整,即把连续跌破面值的时间从20个交易日增加到50交易日,甚至100个交易日,是否会显得相对公平一些呢?毕竟,证券市场波动频繁,流动性变化是很快的,对于一些运行正常的上市公司而言,股价跌破面值有可能只是暂时的,并不意味着其一定不再符合上市要求。因此,在时间上予以较为宽松的安排,并不违反强制退市政策的原则,同时也照顾到了具体情况,能够在更大程度上为中小投资者提供保护,这应该是一件值得研究的事情。(金融投资报)



 2  皮海洲:不必过分看重北向资金“脸色”

  北向资金在整个 A 股市场 所 占 的 比 重 非 常 有限,并不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北向资金并不能真正决定 A 股市场的走向与涨跌,担负不起A股市场风向标的作用。投资者如果看北向资金的“脸色”行事,甚至抄北向资金的“作业”,这未必能保证投资者的操作是正确的。

  根据港交所调整交易信息实时披露安排,从今年5月13日起,不再披露沪深股通实时买入交易金额、卖出交易金额和交易总额;沪深股通当日额度余额大于或等于30%时,显示“额度充足”;小于30%时,实时公布额度余额。根据这一安排,投资者再也看不到北向资金的实时动向了。

  自 2014 年沪港通机制启动以来,北向资金的动向一直都是A股市场投资者所关注的焦点。因为北向资金就是通过香港市场、通过沪股通和深股通渠道来交易A股股票的资金。所以北向资金通常被认为是香港市场购买A股股票的资金,故而也被认为是外资对A股市场的一种投资。由于舆论普遍认为,外资比内资更成熟,所以北向资金也被认为是A股市场的“风向标”,甚至被贴上了“聪明钱”的标签。

  正是基于北向资金的上述特性,北向资金的动向就受到部分A股市场投资者的极大关注。不少投资者因此抄北向资金的“作业”。北向资金流向A股,投资者就选择做多,北向资金从A股流出,投资者就选择做空。投资者紧盯着北向资金的动向,看北向资金的“脸色”行事。因此,港交所实时披露北向资金的交易信息,极大地满足了这部分投资者的需求。如今,港交所取消了北向资金实时交易信息的披露,显然会让这部分投资者一时间难以适应。

  这其实也是一件好事。取消北向资金实时交易信息的披露,其实也是为了减少A股投资者对北向资金的过度依赖。毕竟北向资金在整个A股市场所占的比重非常有限,并不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北向资金并不能真正决定A股市场的走向与涨跌,担负不起A股市场风向标的作用。投资者如果看北向资金的“脸色”行事,甚至抄北向资金的“作业”,这未必能保证投资者的操作是正确的。

  尤其是在实时披露北向资金交易信息的情况下,很容易引发投资者进行错误的操作。特别是在行情方向性不明的情况下,北向资金的操作有时也是试探性的,有可能一会儿买进,一会儿又卖出了。投资者如果根据实时信息进行操作,很容易导致操作失误。并且由于A股市场没有T+ 0纠错机制,发生错误操作并不能及时纠正,只能等到第二个交易日再来纠错,在出现极端行情的情况下,这种错误的交易有可能给投资者带来较大的损失。

  不仅如此,在实时披露北向资金交易信息的情况下,投资者抄北向资金的“作业”,很容易被北向资金误导,甚至被利用。毕竟北向资金的组成成分复杂,其中不乏“伪外资”,也即内地的某些资金,借道香港市场来买卖A股股票,利用内地投资者对北向资金的关注,来引导内地投资者跟风。比如,通过北向资金来做空,而在A股市场趁机捡便宜筹码,反之亦然。

  正是基于实时披露北向资金交易信息可能给A股市场及投资者带来的负面作用,因此,取消对北向资金实时动向的披露,这是有利于消除上述负面作用的,从而让A股市场的投资者减少对北向资金的依赖,让A股市场的投资者能够独立面对市场行情的变化,这对于A股市场的投资者走向成熟是有积极意义的。

  而且对于关注北向资金动向的投资者来说,取消北向资金实时信息披露,也可以让投资者对北向资金信息的关注变得更加全面,更加理性,而不是被实时信息所误导。毕竟港交所取消的是实时信息披露,而北向资金每天的动向还是有信息披露的,如每日收市后披露沪深股通成交总额及总笔数、ETF成交总额等。通过这些数据,投资者同样可以掌握当天北向资金的动向,并作出相应的投资决策,而这个投资决策,少了几份冲动,多了些许的理性,有利于减少错误操作。(金融投资报)



 3  蔡恩泽:顺丰拟发行 H 股 红利和风险并存

  无论是人力成本,还是场地租金,抑或是多元化竞争,都需要真金白银来铺垫。顺丰选择赴港抢滩 H 股,也是大势所趋。去年,顺丰控股、极兔速递和阿里旗下的菜鸟网络,差不多脚前脚后都提交了港股上市申请,极兔速递在去年 10 月已成功上市。形势逼人。

  6月3日,顺丰控股公告,公司于近日收到了中国证监会出具的《关于顺丰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境外发行上市备案通知书》。通知显示,公司拟发行不超过62549.78万股境外上市普通股并在香港联交所上市。

  早在2017年2月,顺丰就在A股市场借壳鼎泰新材上市。此前很长一段时间,顺丰对其竞争对手圆通、中通、申通三家公司的上市不屑一顾。早年,顺丰创始人王卫曾经说过:“上市无非是获得企业发展所需的资金。顺丰也缺钱,但顺丰不能为了钱而上市。上市后,企业将变成一个赚钱机器,每天股价的变动都牵动着企业的神经,对企业管理层的管理极为不利。”

  可是时移势易,当时顺丰急吼吼地砸下重金,借助鼎泰新材这家壳公司上市融资,也算是识时务者为俊杰。

  事实上,快递公司之间的竞争,已经从价格手段蔓延到资本市场。行业毛利率的下滑和低成本的盈利方式,使得快递行业的资金链需要通过别的方式进行支撑。登陆资本市场或能找到更为可靠的资本的支持,已成为中国快递业生存的不二法则。

  在“资本为王”的时代,哪家公司拥有强悍的资本作后盾,哪家公司就能开疆拓土,而上市融资是最便捷的途径。不用看银行的脸色,股市就能为上市公司提供资金来源。

  那么,时隔六年半,到了2023年8月,已经有A股上市公司的地位,总市值也在已上市快递公司中坐上头把交椅,顺丰为什么还要涉足H股?

  说白了,顺丰还是缺钱。在借壳上市之后,顺丰进行过两次大规模募资,2019年募资58亿元,2021年募资199.1亿元。截至2022年末,257.1亿元的募资总额,已经花得仅剩30亿元了。

  然而,无论是人力成本,还是场地租金,抑或是多元化竞争,都需要真金白银来铺垫。

  顺丰原本打出的“快”字牌差异化竞争,也被同行追赶。比如,菜鸟推出“菜鸟速递”品牌,将主打半日达、当日达、次日达、送货上门、夜间揽收等品质快递服务。京东物流上线了“云仓达”业务,将通过传统批发业务结合同城电商,将电商配送时效进一步缩短到半日达。“三通一达”也紧追不舍。

  顺丰要想“更快”,必须花钱“买路”,尤其是国际化通道。顺丰招股书里关于募集资金的用途,第一项就是加强国际及跨境物流能力,而顺丰当下的盈利能力也远不能满足这些花钱事项。2020年到2022年,顺丰营收都过千亿元,净利率仅 2%。2023年营收为2584亿元,同比下降3.39%;毛利为331亿元,同比下降0.85%。曾经财大气粗的顺丰也陷入赚钱难的窘境。

  选择赴港抢滩H股,也是大势所趋。去年,顺丰控股、极兔速递和阿里旗下的菜鸟网络,差不多脚前脚后都提交了港股上市申请,极兔速递在去年10月已成功上市。形势逼人。

  值得关注的是,顺丰H股上市的备案申请材料报送提交8个月后,终于收到来自中国证监会的“放行”通知。从政策面来看,2023年11月,央行、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等八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强化金融支持举措助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通知》提出,“支持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赴境外上市,利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作为快递业的老大,顺丰赴境外上市会受到监管层的支持鼓励。

  不过,顺丰拟发行H股,红利中也潜藏着风险。首当其冲的是顺丰能否适应港股环境还存在不确定性。毕竟港股市场是比较成熟的资本市场,透明化、法治化、制度化程度较高,竞争性也更大,境内企业要想通过发行H股分一杯羹,没有金刚钻揽不了瓷器活。H股的红利不是谁都能随手抓一把就能获得的。

  其次,当前低迷的资本市场是顺丰赴港上市面临的一大挑战。极兔上市后股价大幅下跌,阿里主席、菜鸟董事长蔡崇信也在3月份撤回了菜鸟的上市计划。这表明目前资本市场的低迷状态和缺乏流动性,可能会对顺丰的上市计划产生不利的影响。

  再次,中国证监会的备案通知书不完全是“入场券”。备案通知书仅对企业境外发行上市备案信息予以确认,不表明中国证监会对该企业证券的投资价值或者投资者的收益作出实质性判断或者保证,也不表明中国证监会对企业备案材料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作出保证或者认定。公司申请发行境外上市外资股并上市尚需取得香港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和香港联交所有限公司等相关监管机构、证券交易所的批准与核准,该事项仍存在不确定性。

  企业上市是一项复杂的决策。在考虑赴港上市时,顺丰需要综合评估自身的实力和市场环境,并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

  顺丰发行H股能否顺畅,让我们拭目以待。(金融投资报)



 4  郭施亮:这几种退市情形需引起投资者警惕

  在 退 市 股 数 量 持 续 增加的背景下,投资者需要加强风险意识,尽量避开绩差股、风险警示股,最大程 度 上 降 低 自 己 的 投 资 风险 。 一 旦 公 司 股 票 步 入 退市整理期,股票一下子出现50%以上的跌幅,那么对投资者来说,投资损失是相当巨大的。

  前几天,巴菲特旗下的伯克希尔哈撒韦股价大跌99.97%,但随后纽交所宣布低价买入巴菲特公司股票的交易无效。伯克希尔哈撒韦是因为技术性原因假跌,但A股的退市股却是真跌。

  退市园城、退市碳元和退市同达均进入了退市整理期,但在进入退市整理期之际,三只退市股均出现了大跌的走势。其中,退市园城盘中大跌98.68%,收盘依然下跌了96.55%。退市碳元和退市同达分别下跌了83.33%和78.82%。

  退市股大跌,最直接的表现是股票的价值回归。在三只退市股大幅下跌的背后,已经出现了两次盘中临时停牌,但两次临时停牌依然未能改变股票价格大跌的命运。

  从三只退市股的退市原因分析,主要涉及连续两年年报财务情况未达标的问题。继三只退市股之后,6月6日又有两家退市股步入退市整理期,分别是*ST中期和*ST新纺。

  从两家退市股的退市原因来看,前者触及“财务会计报告被出具非标审计意见”,因此触发退市风险。后者因同时触及“净资产为负”和“财务会计报告被出具非标审计意见”,因此触发退市风险。

  截至5月末,今年A股市场已经有超过100家上市公司被实施风险警示。在退市新规的影响下,未来A股市场将会上演退市常态化的现象。按照近期的退市力度,今年被实施退市的上市公司数量可能会大幅提升。

  从目前最可能触及退市风险的情形分析,有几种退市情形需引起投资者警惕。

  第一种退市情形是面值退市,即上市公司收盘价连续20个交易日跌破每股面值,将会触发面值退市风险。

  第二种退市情形是财务类指标的退市情形,最常见的是净资产为负数,或最近一个会计年度经审计的净利润为负值且营收不足1亿元的情形。

  第三种退市情形是市值退市,即上市公司的收盘市值连续20个交易日低于3亿元的情形,将会触发市值退市风险。

  第四种退市情形是财务会计报告被出具非标审计意见,审计报告的结果也可能成为公司股票退市的理由之一。

  此外,内控非标审计意见不达标、控制权长期无序争夺和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及管理人非经营性大额占用资金的,也可能成为公司退市的原因之一。另外,如果上市公司受到证监会立案调查,无论是出具行政处罚书还是仍处于立案调查阶段,投资者都应尽量回避这类公司股票,避免遭遇“黑天鹅”。

  由此可见,未来A股市场触发退市的情形正在不断丰富,股票市场的退市率也会水涨船高。对投资者来说,需要回避存在上述情形的上市公司。一旦公司的经营状况发生恶化、财务指标发生持续异常的现象,那么需要引起投资者的警惕。

  随着A股退市股票数量的快速增加,相关的配套措施也需要跟进到位。一旦公司股票步入退市整理期,股票一下子出现50%以上的跌幅,那么对投资者来说,投资损失是相当巨大的。

  针对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欺诈上市的情况,应该简化投资者索赔的前置条件、缩短投资者索赔的时间,同时加快投资者索赔的效率。另外,对欺诈上市、财务造假牵涉到的大股东、董监高以及中介机构也应该实施连带责任的处罚方式,从而更好地保障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针对面值退市的情形,应该根据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制定出不同的退市标准。

  例如,如果上市公司未发生亏损,或过去三年的平均营收规模在100亿元以上,当上市公司触发面值退市规则之后,应该为这类公司延长90天的上市交易时间,为公司争取更多的稳定股价时间。如果上市公司基本面较差,且营收远低于100亿元的水平,那么继续按照收盘价连续20个交易日低于每股面值的退市规则进行操作。

  针对退市股进入退市整理期的问题,对符合退市条件的上市公司,在公司股票步入退市整理期之前,应该连续十个交易日为投资者进行风险警示,包括短信、电话等方式告知投资者,避免投资者产生更大的损失。

  在退市股数量持续增加的背景下,投资者需要加强风险意识,尽量避开绩差股、风险警示股,最大程度上降低自己的投资风险。(金融投资报)



 5  文兴:从高考作文题目看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更符合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是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的重要力量。笔者认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主要依赖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先进制造技术和生物技术等科技创新的支撑和推动。

  笔者撰写本文时,恰逢今年高考考试第一天,也刚好语文考试结束。看了几道语文考题后,很有感触,即刻写下本文。

  2024年高考语文作文试题,新课标Ⅰ卷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新课标II卷是:长久以来,人们只能看到月球固定朝向地球的一面,“嫦娥四号”探月任务揭开了月球背面的神秘面纱;随着“天问一号”飞离地球,航天人的目光又投向遥远的深空……
  正如人类的太空之旅,我们每个人都在不断抵达未知之境。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高考语文试卷还有北京卷、天津卷、上海卷等全国甲卷,笔者只从新课标Ⅰ与Ⅱ卷谈起。

  看了这些语文考题,笔者也闭上眼睛试着做题,但很快便从语文写作中走出来,考题谈到互联网和人工智能,也谈到嫦娥四号探月和天问一号升空。这些事物都是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走进了人们的生活和视野。落实到产业,笔者脑海之中浮现出几个大字:新质生产力。2024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1342万人,比去年增加51万人。笔者获悉,从目前的高考录取线来看,基本上人人都能上大学,区别只是专科还是本科,不会因为51万人的变化而显著变化。这些孩子在大学毕业后,看到的新质生产力应该比我们现在看到的更清楚、更准确。

  笔者也在学习新质生产力的理论,但首先想到的是,新质生产力是一个超级重要的概念,是创新起主导作用的,摆脱了传统经济的增长方式和生产力发展路径的束缚。这种生产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特征,完全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新质生产力应该具备哪些特点呢?笔者认为,具有高效性、精准性、数字化、智能化和绿色化等关键要素。创新起主导作用,强调的是科技创新和突破。例如,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来提升生产效率和质量。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和高质量发展要求。它能够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提高生产效率,优化资源配置,从而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可以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对产业结构、产业链和价值链产生深远影响。它推动了产业的深度融合和创新发展,为经济增长注入新的动力。新质生产力更符合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是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的重要力量。笔者认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主要依赖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先进制造技术和生物技术等科技创新的支撑和推动。

  哪些领域具备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其实,我们在实例中已经见过,比如,AIphaGo战胜围棋世界冠军,展示了AI在策略决策领域的强大能力;自动驾驶汽车通过AI技术实现全自动驾驶,改变了传统的交通方式;人工智能医疗辅助系统通过机器学习和大数据分析,帮助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提高了医疗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区块链技术的应用,为数字货币领域带来了革命性变革,区块链技术还可应用于供应链管理、智能合约、投票系统等领域,提高了数据的安全性和透明度;基因编辑技术实现了对生物体基因序列的精准修改,为医学、农业、环保等领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会;量子计算在理论上可以大幅提升计算速度和处理能力,对密码学、金融等领域有巨大影响,虽然还未实现商业化应用,但各国政府和企业都在积极投入研发;VR技术可以让用户身临其境地体验不同的环境,已在游戏、教育、医疗等领域得到应用;AR技术则将虚拟信息叠加到现实世界中,为用户提供更加丰富的交互体验;3D打印技术实现了从数字模型到实体产品的快速转化,广泛应用于工业设计、医疗、建筑等领域;物联网通过互联网连接物体和设备,实现数据的传输和共享,在智能家居、智能城市等领域有广泛应用,提高了生活和工作的便利性。

  笔者认为,新质生产力企业国内外都有不少。

  金自天正专注于工业自动化领域的研发与生产,拥有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电气传动装置等多项核心技术。它有央企背景,涉及新型工业化和人工神经网络等前沿领域。

  标准股份作为我国主要的缝制机械设备制造企业之一,为服饰、箱包、家居等行业提供系统解决方案和服务。

  宝信软件依托钢铁及先进材料业的产业基础,提供流程型行业数字化智慧化综合解决方案。

  华为产业链企业更是一个重点,如智度股份、软通动力、高新发展等。这些企业在华为产业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代表着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方向。

  “新质生产力+国企”概念股有克劳斯赛摩智能大豪科技等。这些企业结合了国企背景和新质生产力的特点,具有强大的市场竞争力。

  国外企业如辉柏嘉,这是一家拥有数百年历史的德国文具生产企业,以追求质量和不断创新而著称。其在铅笔生产领域的专业性和精益求精的态度,体现了新质生产力的精神。SSims Limited是一家在废物管理领域具有领先地位的澳大利亚企业,通过科技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作为风力发电领域的领军企业,维斯塔斯风力技术(中国)有限公司在中国设有生产基地,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推动清洁能源发展。

  以上都是在新质生产力领域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企业,它们通过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为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金融投资报)


- CFi.CN 中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