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黑马点睛 >> 文章正文

透视 A股600余家变更募投企业:“圈钱”藏匿严管中

加入日期:2024-6-4 20:45:56

  顶尖财经网(www.58188.com)2024-6-4 20:45:56讯:

  日前,记者独家获悉,有地方证监局要求上市公司上报募集资金使用情况,对每笔资金使用情况进行详细说明,对于转变募集资金用途的,需要解释原因;存在问题的,则需上报调整措施。而且,此番募集资金严查并非仅针对IPO项目,而是包括定增、可转债等各类募资。

  为进一步了解A股募资使用情况,近期,记者梳理了2024年以来A股公司拟变更募集资金投向的案例。

  据数据,截至5月31日,今年以来有1256个项目公告拟变更募资金投向,相关上市公司超600家,涉及首发、增发、可转债等项目。

  其中IPO项目变更募资投向的情形较多,共有671个;增发项目424个,可转债159个,配股项目2个。超募项目不多,仅15个。

  从变更用途来看,多数公司根据市场变化情况或战略,将募资投向了其他项目建设,且变更资金有增有减;也有用于补充流动资金或直接偿还银行贷款;少部分仅是变更了实施主体或地点。

  自去年“827新政”以来,监管一再强调规范募资用途,此番严格规范募集资金使用情况,有助于倒逼上市公司合理使用募集资金。

  而对于变更募资计划的情况,市场人士建议,对于从发布募资计划到成功募资用时不同、更改募集资金用途原因存在较大差异的企业,可以采取不同标准,做到“宽严并济”。

  变更程度不一

  就时间跨度来看,原募资项目实施周期较长的如航天长峰) href=/600855/>航天长峰(600855)(600855.SH),其增发项目在2005年1月实施,今年1月宣布:将项目结余资金460.5万元永久补充流动资金。

  进一步来看,该增发项目曾在2017年、2018年、2019年有过三次变更,涉及增资、补流等。其中航天安全计算机产业化项目投资总额1.9亿元,累计投资3255万元,但由于前期投资未达到预期效果,后变更为指挥云系统创新及产业化项目、医疗器械产品线引进及合作项目。

  募资短时间内变更的情形颇受各方关注。

  例如肯特股份(301591)(301591.SZ )IPO募投资金于今年2月到位,扣除发行费用后实际募资金额3.6亿元,超募718万元,但仅一个月后即宣布变更。

  公司将募投项目“四氟膜扩产项目”实施地点进行了变更,实施方式也由租赁房产变更为自建厂房,投资金额有所增长。拟在原有厂区实施的“密封件与结构件等零部件扩产项目”项目总投资有所调减。同时,使用不超过6000万元的闲置募集资金暂时补充流动资金。

  不过需要注意的,肯特股份的IPO项目是在2022年酝酿的,其于当年9月提交了招股书,离募资真正到位已相隔近2年。在今年5月的一次投资者交流中,公司对募投项目变更回应称,是为了提高公司生产制造场地的稳定性和适配性,故而自建厂房,公司对该项目前景充满信心,会尽快扩大产能,进一步满足市场需求。

  益生股份) href=/002458/>益生股份(002458)(002458.SZ)11.4亿元增发的募集资金于2023年11月到账,今年4月宣布变更:拟将募投项目中的“3600头能繁原种母猪场和100种公猪站项目”变更为“钰农家禽养殖场项目”及“行唐家禽养殖场项目”,涉及变更资金1.42亿元。

  该项目时间轴显示,定增募集资金从到账至变更仅5个月,但项目立项批准时间是2020年9月。同时,公司表示,近几年宏观经济环境及生猪产能等因素的影响,生猪行情低迷,综合各方考虑决定终止原募投项目。

  募资变更涉及金额较大的情形也值得关注。

  例如芯联集成-U(688469.SH)首发募集资金净额为107.8亿元,今年1月公司发布公告称,因原募集资金投资项目“二期晶圆制造项目”的资金缺口部分已于前期由贷款形式完成投资,故拟将原计划用于二期的剩余募集资金27.9亿元调整至“三期12英寸集成电路数模混合芯片制造项目”。

  实际上,从2024年以来的案例来看,大多数公司是出于市场变化和战略调整而变更募集资金用途,例如对原项目进行资金增减,转投其他项目或新增项目。

  针对这些情形,受访保代表示,“在IPO节奏放缓的当下,企业从制定募资计划到成功上市募到资金,可能需要花费两三年乃至更长时间。企业经营情况、行业大环境可能已经发生较大变化。此种情况下,企业基于自身实际需要而适当更改募资计划,对于企业发展更为有利。”

  补流的几种情形

  在上市公司变更募集资金投向的几种情形中,将原本用于项目建设的资金调整为补充流动资金,向来为投资者所诟病。据梳理,在1256个变更项目中,有354个项目在变更用途后用于补充公司流动资金。

  不过针对这些补流情形,也需要一分为二地来看。

  多家公司是因为募投项目结项并将节余募集资金永久补充流动资金。

  例如光华股份(001333)(001333.SZ )首发资金在2022年到位,2024年4月公司发布的结项情况显示,“年产12万吨粉末涂料用聚酯树脂建设项目”完成了各项建设内容,达到了项目建设的总体目标,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满足结项条件,并将节余的募集资金4354万元永久性补流,用于公司日常经营活动。

  南大光电) href=/300346/>南大光电(300346)(300346.SZ)于2022年底发行9亿元可转债,用于年产45吨半导体先进制程用前驱体产品产业化项目、年产140吨高纯磷烷等。2024年4月公司宣布,前述两个项目已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同意结项,并将节余资金用于永久补充流动资金,涉及资金2422.52万元。

  一般来说,募投项目结项后节余资金数据并不会太大,例如三联锻造(001282)(001282.SZ )将节余募集资金1883.99万元补流;辰安科技) href=/300523/>辰安科技(300523)(300523.SZ)将节余募集资金1466.35万元补流;

  蒙泰高新) href=/300876/>蒙泰高新(300876)(300876.SZ )将节余募集资金6375.12万元永久补流。

  但如果上市公司还未完成募投项目却进行大额补流,往往就会被认为有“圈钱”嫌疑。

  鹿山新材(603051)(603051.SH )于2022年3月首发上市,实际募集资金净额为5.2亿元,募投项目包括功能性聚烯烃热熔胶扩产项目(4787万元)、功能性聚烯烃热熔胶技改项目(5620万元)、TOCF光学膜扩产项目(7253万元)、研发中心建设项目(4585万元),3亿元被用来补流。

  截至今年4月底,功能性聚烯烃热熔胶扩产项目投资进度是36.98%,拟延期;功能性聚烯烃热熔胶技改项目投资进度81.59%,已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TOCF光学膜扩产项目投资进度是36.86%,拟终止,终止后的节余资金及其利息收入、理财收益将永久补充流动。以此来看,鹿山新材首发资金中本就逾一半资金用来补流,四个募投项目中还有两个不及预期,并持续补流。

  再来看得润电子) href=/002055/>得润电子(002055)(002055.SZ),2021年12月公司定增募集的16亿元资金到账,其中4.7亿元用于补流,其余投向高速传输连接器建设项目、OBC研发中心项目。2023年底,公司却决定终止OBC研发中心项目,并将该部分募集资金永久补充流动资金,截至年底,公司已使用其中的1.07亿元用于永久补流,使用闲置募集资金进行现金管理未到期余额2.4亿元。

  如何看待现金管理?

  比之补充流动资金,上市公司对募集资金进行现金管理则更戳中投资者敏感神经。

  长华化学(301518)(301518.SZ )于2023年8月首发上市,募资8.25亿元,其中超募资金为5.24亿元。8月公司公告称,因募集资金投资项目存在一定建设周期,拟使用最高不超过5亿元的部分闲置募集资金进行现金管理。

  值得注意的是,长华化学上市之初就被市场质疑“圈钱”,计划募集资金3.01亿元,用于信息系统建设、研发中心项目、营销网络建设、补充流动资金、偿还银行贷款,其中1.2亿募集资金用于偿还银行贷款。也就是说,长华化学将用四成的募资资金偿还银行贷款。

  但长华化学在向银行举债的同时,还是每年拿出巨额资金来购买理财产品。招股书显示,2019年-2020年,长华化学投资支付的现金分别为8.28亿元、3.5亿元、3亿元,主要用于购买理财产品。2023年底,长华化学将募集资金用于现金管理余额为3.5亿元,全部是结构性存款。

  上市公司使用闲置募集资金进行现金管理的情况并不少见。例如,九安医疗) href=/002432/>九安医疗(002432)(002432.SZ)公告显示,2023年4月,公司同意使用不超过1.8亿元非公开发行股票闲置募集资金进行现金管理,用于投资于具有合法经营资格的金融机构销售的理财类产品或存款类产品。

  对于此类情况,市场分析人士表示,“部分公司的确是因为项目建设周期原因,才将闲置募集资金用于理财,这也是一种优化资金使用效率的方式。但不排除一些公司的募投项目本身只是融资的幌子。”

  也有公司存在挪用募集资金的情况。2024年5月7日,浙江证监局公告,对迦南科技) href=/300412/>迦南科技(300412)(300412.SZ)以及高管进行处罚,原因是该公司2023年将部分募集资金用于支付非募集资金支出,涉及金额554.26万元。截至目前,该公司已将554.26万元归还至募集资金专户。

  总的来看,上市公司更改募集资金使用情况的现象较为常见,大部分是从公司发展角度出发进行的调整。自去年“827新政”以来,监管一再强调规范募资用途、防止过度募资。今年发布的新“国九条”也要求,从严加强募投项目信息披露监管。市场人士建议,对违规使用募资的上市公司,应限制其进行再融资,提高违规成本。

编辑: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