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早抓小治未病
“全力推进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是金融监管总局2024年度八项重点任务的目标之首。近期,监管部门又集中释放了推进中小银行改革化险的最新思路。其中,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减量提质”是最受关注的一大方面。
金融监管总局股份城商司提出,要“探索推动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及其发起设立的村镇银行兼并重组,通过发起行吸收合并、他行收购兼并多种方式实现村镇银行减量提质”。金融监管总局农村中小银行监管司则表示,要“加快推动农村中小银行兼并重组,减少农村中小银行机构数量和层级,加强集中统一管理,因地制宜优化机构布局,重塑经营机制,促进风险持续收敛”。
而监管部门此前介绍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总体思路时,常常提到的两方面是“治已病”和“治未病”。
证券时报·券商中国记者从接近监管人士处了解到,今年已公布的这些中小银行兼并重组案例,部分属于触及监管红线,并已纳入监管部门当年推进风险化解的任务清单当中。相关吸收合并结果的公布意味着前期问题股东清理、资金补充来源等关键问题已有进展。
“猛药去疴”推进高风险机构处置同时,强化风险预警、及时识别脆弱性机构,“抓早抓小治未病”也是当前推进中小银行改革化险的重点工作之一。
金融监管总局农村中小银行监管司今年初就已明确表示,要坚持治已病和治未病相结合,健全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和响应机制,及早捕捉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第一时间进行通报提示。做实具有“硬约束”的早期干预机制,对问题机构设置早纠期,及时督促整改。规范监管履职行为,推动形成“日常监测—问题识别—早期纠正—风险处置”监管闭环。
前述人士指出,健全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对一线监管实践来说最直接的变化在于内部信息的对称与畅通,一旦辖内机构触发监管指标临界点,有权限的相关人员均可第一时间知悉,由此督促监管履职。不过,该人士也提到,健全风险预警只是第一步,也是形成“硬约束”的早期干预机制的基础条件,但由于不同监管机构的风险认知、风险容忍度可能存在差异,因此未来还需明确触发预警后的处置标准,即何时何地采取何种行政强制措施。
减量提质促金融供给改革
去年底举行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强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做好金融工作要“以推进金融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进中小金融机构兼并重组,既在于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更在于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金融供给质量。
冯兴元认为,监管层推进农村中小银行兼并重组,减少中小银行数量和层级,是要保证这些机构的更可持续发展,从而确保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的可持续性。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研究员汪雯羽也持类似观点,她对证券时报·券商中国记者表示,合并重组可以提升中小金融机构的规模效益,特别是在欠发达地区,受人口流出影响,机构提供基础金融服务的成本较高,同时不够活跃的金融需求使得金融机构已经面临可持续发展压力。合并后可以优化分支机构设置,减少银行基础设施重复投入,降低成本,并在金融科技开发和风险控制方面集中发力,提升机构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化解风险能力。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机构“减量”并不能简单与“提质”划等号。以当前推动中小银行化险的主战场——农村金融市场为例,汪雯羽指出,总体看,农村地区已形成政策性机构和商业性机构合作并存、大中小金融机构共同服务的多层次、多元化的金融供给布局。但各类机构金融产品同质性较强,缺乏特色,客户重合度高,造成农村金融市场竞争主要集中在价格竞争。如何应对乡村全面振兴中金融需求的新变化,找到本机构在农村地区的差异化发展战略和服务特色,是当前农村金融机构改革发展最重要的事。
当然,外部环境的优化也是未来完善多层次可持续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方向所在。冯兴元认为,一方面要拓宽中小金融机构的外源资本补充渠道,健全规范股权、债权市场;另一方面,要充分评估风险外溢性,实施差异化监管。此外,还要选拔专业的农村金融机构高管团队,不能以行政手段代替市场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