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尖财经网 (www.58188.com)2023-9-3 15:17:06讯:
导读: 1 贺宛男:减持新规还需从严落实
2 桂浩明:华虹逾200亿理财引出太多反思空间
3 刘柯:半年报收官 行业龙头穿越牛熊
4 皮海洲:减持新规将带来 A 股重大变革
5 郭施亮:房地产投资逻辑发生变化了吗?
6 宋清辉:多维发力提升国资国企改革成效
7 应健中:解禁和再融资新规是重大利好
8 韩忠益:市场呼唤更多更优底层设计
9 文兴:挖掘科技创新受益企业
1 贺宛男:减持新规还需从严落实
8 月 27 日,证监会“四箭齐发”——减半征收印花税、规范股份减持、收紧IPO、降低融资保证金,其中规范股份减持是最重要的“一箭”。
A股市场之所以长期低迷,根本原因在于供需关系错位。“供”的方面筹码不断加码,“需”的方面资金不断抽水,而筹码又来自两大部分:新股发行(包括IPO和增发)和老股(原始股)减持。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低成本老股减持。
2005年至2007年历时两年的股权分置改革,其宗旨就是为了解决低成本老股减持对市场的冲击,即所谓“大小非”(主要是国家股和法人股)解禁后如何流通的问题。当时的做法是暂不流通的“大小非”给流通股东送股(一般为10送3),然后锁定一段时间便成了流通股。正是这场波澜壮阔的股权分置改革,将A股推上了6000点高位。
然而,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大小非”之后又有了“大小限”,即所谓“限售股”解禁。鉴于2005年至2007年A股总共有1000来家上市公司,“大小非”数量有限,而且很大一部分国有股说是流通股,其实并不上市流通。而今A股已超过5200家,“大小限”比当年的“大小非”队伍更加庞大,汹涌的减持潮对市场冲击更大。须知按照规定,首发上市的流通股仅占25%(总股本4亿元以上占10%),1~3年后至少还有30%-40%的低成本“大小限”虎视眈眈地要争相套现!当年“大小非”解禁是1元钱对几元钱,而今的“大小限”则是几元钱的成本,面对几十元、乃至上百元的巨大诱惑,其中尤以注册制下的科创板公司为甚,而且随着每年数百家新股上市,浩浩荡荡的“大小限”似无穷尽。
这次证监会从三个维度对股份减持予以规范,即上市公司存在破发、破净,或最近三年未现金分红、累计现金分红金额低于最近三年年均净利润30%的,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不得通过二级市场减持本公司股份,同时从严控制其他股东的减持总量。
这一新政值得肯定。破发不得减持,从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高溢价发行;破净不得减持,则可以鼓励大股东更好地关心股价和活跃市场;分红低于盈利30%不得减持,在加强对投资者回报的同时,是不是也意味着亏损公司的“大小限”不得减持,这一来,所谓全面注册制下亏损企业也可以上市,兴许就成了镜花水月!
有关数据显示,根据证监会这三个维度,目前“破发”“破净”和分红不达标,从而不能减持股份的有2400来家,差不多占到A股上市公司的一半。上市后不破发,不破净,公司盈利30%分给股东,这本是一个正常市场的基本要求,现在居然有一半公司都做不到!人们不禁要问,这是如何造成的?这样的股市生态该如何改变?
在笔者看来,我们的新政、新规发了很多,可执行却没有到位。
举一个例子。8月27日,证监会关于规范股份减持的规定刚刚发布,8月28日,就有一家上市公司顶风作案。
东方时尚 8月30日公告称,接到控股股东东方时尚 投资有限公司(下称“东方投资”)通知,对方在28日通过大宗交易减持了公司股份340万股。以当日收盘价6.94元/股计算,东方投资套现2.36亿元。
东方时尚 属于“破发”公司,按减持当日收盘价6.94元,复权后为 12.26 元,而其发行价为16.40元,按新规大股东不得减持。对此,上交所发了监管函,可东方时尚 的回答是,“主要系投资公司对相关要求理解不准确,公司控股股东承诺将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尽快购回已减持的340万股。”
“不理解”“不准确”“不知情”“不懂新规”,就这样成了违规减持的理由。承诺“尽快购回”,截至本周五收盘价6.40元,而其减持价为6.94元,这一进一出不是高卖低买,还有得赚,如果过几天股价再低些,岂不是赚得更多?
就是这样一家公司,2016年上市时大股东占比约65%,通过不断减持,目前占比为21.8%,减持40%多,套现达10-20亿元。在大股东赚得钵满盆满的同时,买进这只股票的小股民呢,从50多元跌至6元多(复权11元多),绝大部分都是套牢盘!
这就是A股的生态:少数人暴富,多数人亏钱!
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得从“入口”即一级市场着手。是的,一级市场也要市场化,不能回到23倍市盈率的老路上去,这个市场化就是比照二级市场行业市盈率。仅以今年发行的新股为例,创业板发行市盈率45倍,行业平均市盈率29倍,发行高出市场55%;科创板发行市盈率83倍,行业平均市盈率36倍,发行高出市场130%。须知二级市场才是真正的大众市场,凭什么一家公司刚上市要如此奇货可居?
另一方面则要提高违规成本,像东方时尚 那样昨天刚颁布新规今天就顶风作案,一句“不理解”就完事,岂不把监管部门的规章制度,把几亿人的资本市场视为儿戏!(金融投资报)
2 桂浩明:华虹逾200亿理财引出太多反思空间
一个多月前,生产集成电路的华虹公司在A股市场进行了IPO,筹集了212亿元资金(扣除发行费用后为209.2亿元)。谁知钱到手后两周,公司就公告将拿出205亿元以协议存款的形式进行委托理财,有效期一年。消息披露后,在市场上引起很大的反响,不少投资者表示,监管部门在市场走势并不太好的情况下,还是批准了华虹公司的巨额融资,体现了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特别是推动高科技企业发展的意图,而大家掏钱以远高于公司H股的价格购买其新发行的A股,更是表达了看好公司发展、分享公司成长的意愿。但现在公司拿募集来的巨额资金去理财,这不但造成了资金利用率的下降,也对证券市场的生态带来了负面影响,实在是有点说不过去。
平心而论,华虹公司这次的理财行为的确存在不妥之处。简单来说,如果公司暂时不需要这么多钱,何必抢在现在来做IPO呢?在市场舆论已在呼吁减少IPO规模的时候,如此操作也难免引起投资者的不满。但换个角度来说,华虹公司此举并没有违反任何规定,而且把巨额闲置资金用于理财,也有利于增加公司收入,该行为本身在程序上是合理的。那么,问题也就来了,这就是究竟如何看待这一理财事件,能从中引出什么样的反思?
很明显,华虹公司斥205亿巨资理财,说明它目前的生产经营活动并不需要这笔钱, 其账户上的货币资金以及在今后一个阶段预期形成的现金流,能够保证公司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运行。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它为什么还要搞IPO呢?一种比较普遍的解释是,公司无法确定在未来需要钱的时候能够及时进行股权融资,或者公司还可能担心以后想融资的时候,是否还充分满足融资条件。于是,本着把钱先拿到手再说的思路,华虹公司在“排队到点”的情况下,不考虑公司的实际资金状况,在A股市场开展了IPO。简单地从企业行为来说,它这样做也许是符合公司利益最大化原则的。但是换个角度来说,这样做从资本市场的角度而言,并不能认为是真正实现了资金的优化配置,相反是带有强烈的脱实向虚色彩,而这样的事情能够一路绿灯地畅行,只能说明现行的某些政策措施存在漏洞。对企业来说,手中有充足的闲置资金时,就不应该让其大规模融资,募投项目的资金使用应该如何与其具体的投资进度相匹配,还有对明显超过实际需要的超募资金需要进行怎样的监管,这类问题可以举出很多,而这些似乎都没有明确的规定,这就对融资市场生态造成了扭曲。以至中介机构的审核只看数据是否真实,但忽视募资是否合理,背离了公正原则为企业背书。看上去好像大家都没有做错什么,但最后却出现了一个巨大的合成谬误。如果说人们对这些问题不进行深入思考,将华虹公司的理财行为仅仅视为是IPO规模过大,至多再说一句华虹公司不务正业,那实际上还是把问题局限于个案来对待,而客观上,这件事情却是带有共性的,完全可以以此为由头,举一反三来发现和思考很多问题,并且研究解决的路径。
注册制的实施,极大地提高了对上市公司的包容度,多套上市标准的推出,为更多企业成功融资提供了坚实基础,是国内融资市场的一次大变革。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放松对上市公司的监管,也不意味着可以无视企业过度融资行为的滥觞。特别是一些有失公允、本身又不太合理的融资行为,应该受到抵制,而不能打着注册制的旗号肆意妄为。事实上,不加克制的融资冲动,当一旦进入到无序运行状态时,会对整个市场生态带来破坏。最近监管部门明确要阶段性收紧融资与再融资,这是2015年以来的第一次,反映出面对当前的融资状况与市场实际存在矛盾,特别是供应超过了需求的局面,有关方面已经在采取措施了。当然,IPO还是要继续做的,但其过程中暴露的问题,还是需要加以解决。在这一点上,华虹公司的理财事件是给人们提供了太多的反思空间,这个案例及其背后所揭示的问题,非常值得研究并找出应对的方法。(金融投资报)
3 刘柯:半年报收官 行业龙头穿越牛熊
A股2023年半年报披露已收官,在经济复苏一波三折的背景下,很多上市公司上半年都基本与经济增长的态势同步,虽然一半以上的上市公司净利润实现同比增长,但有一点比较明确,就是行业冷暖不均,头部上市公司占据了净利润的大头,绩优成长企业特别是能持续成长的企业凤毛麟角。
我们用数据说话。虽然A股整体有51%的上市公司净利润同比实现了增长,但很多公司是因为去年疫情期间基数较低所致。从净利润总额看,有1828家上市公司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超过1亿元,344家净利润超过10亿元,46家净利润超过100亿元。其中,银行的净利润总额依旧一枝独秀,仅工商银行 、建设银行 、农业银行 、中国银行 、交通银行 和邮储银行 6家国有银行的净利润总额就达6900亿元左右。再加上中国石油 (853亿元)、中国移动 (762亿元)、中国海油 (637 亿元)、中国石化 (351亿元),这些行业巨头几乎占据了整个A股净利润总额的绝大多数,因此,剩下的5000多家企业要想赚点钱其实是很难的。
而从行业景气度分析,也不难看出电信运营商、光伏、新能源汽车、锂电池等行业在今年上半年的出色表现。实际上行业景气度从上半年的GDP数据就可看出端倪,今年上半年工业制造业中的太阳能 电池、新能源汽车、工业控制计算机及 系 统 产 量 分 别 增 长 54.5% 、35.0%、34.1%,上半年光伏新增装机78.42GW,同比增长154%;服务业中的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分别增长 12.9%、10.1%。具体到上市公司,光伏行业龙头阳光电源 上半年净利润达到43.5亿元,增长了383%;新能源汽车龙头比亚迪 上半年净利润达到109.5亿元,增长了205%;锂电池龙头宁德时代 上半年净利润达到207亿元,增长了153%;运营商龙头中国移动 上半年净利润达到762亿元,增长了8.4%。
除此之外,一些行业龙头企业依旧呈现出很强的抗风险能力,在宏观经济增长波动和行业内卷严重的情况下,依旧能取得不错的业绩。如空调龙头格力电器 ,上半年净利润达到126.7亿元,增长了10.5%;乳业龙头伊利股份 上半年净利润达到63亿元,增长了2.8%;白酒龙头贵州茅台 上半年净利润达到359.8亿元,增长了20.7%;零售银行龙头招商银行 上半年净利润达到757.5亿元,增长了9.12%;中医药龙头云南白药 上半年净利润达到28.3亿元,增长了88%;半导体龙头北方华创 上半年净利润达到18亿元,增长了138%……这些绩优白马股都显示出了很强的龙头属性,也展示出穿越牛熊的基本面底气,当然,这些公司也是机构重兵把守的对象,股价虽然经历了回调,但基本还是高高在上。
那么,对于中小投资者来说,如何从中报寻找新的投资标的。其实,只需要把握一个方向,那就是行业景气度上升,企业中报甚至此前的一季报业绩持续增长,净利润绝对数比较可观,公司在行业内属于头部的企业,就值得重点关注。这样的企业一般都能分享行业景气度的红利,且因为自身处于头部,抗风险能力比较强。从传统的投资理念看,成熟行业的绩优成长企业合理估值就是其净利润增长率,比如连续几个季度报表的业绩增长率都是30%-40%,那其合理估值就是30到40倍的市盈率,而如果能有行业龙头、科技属性高等附加条件,则可以给予更高的溢价。
在当前的市况下,管理层在与相关部门协调长线资金入市,而新增资金肯定需要选择新的投资标的,他们或许不愿意为高高在上的白马股抬轿子,又不可能盲目追逐市场热点。在这种条件下,他们也要甄选A股目前被错杀的绩优成长品种,而且是低估值的绩优成长品种,然后低位介入实现“戴维斯双击”。(金融投资报)
4 皮海洲:减持新规将带来 A 股重大变革
减 持 新 规 将 会 改 变 高价 发 行 的 局 面 。 因 为高 价 发 行 的 股 票 很 容 易 破发 ,而 按 照 减 持 新 规 ,一 旦新 股 破 发 了 ,如 果 股 价 始 终不 能 站 上 发 行 价 ,那 么 公 司控 股 股 东 就 始 终 都 不 能 减持 股 份 了 。 这 种 局 面 显 然是 公 司 控 股 股 东 所 不 愿 意看到的。
在管理层8月18日推出的政策“组合拳”没有发挥出利好作用的背景下,时隔一周后的8月25日,管理层再次打出新的政策“组合拳”,不仅印花税减半征收,同时还表示阶段性收紧IPO节奏,并且证监会还表示将进一步规范股份减持行为,市场期盼的各种政策性利好,基本上都“一次性兑现”。
在管理层新出台的政策“组合拳”中,印花税减半征收及阶段性收紧IPO节奏无疑是最受市场关注的。不过,真正对股市带来深远影响的却是证监会进一步规范股份减持行为,也即证监会规定的“减持新规”。毕竟印花税减半征收与阶段性收紧IPO节奏对股市的影响只是短期的、阶段性的,而减持新规或将给A股市场带来一场重大变革。
减持新规的内容并不复杂,证监会的规定是:上市公司存在破发、破净情形,或者最近三年未进行现金分红、累计现金分红金额低于最近三年年均净利润30%的,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不得通过二级市场减持本公司股份。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的一致行动人比照上述要求执行;上市公司披露为无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的,第一大股东及其实际控制人比照上述要求执行。
与过去的减持制度相比,减持新规将股东减持与破发、破净、现金分红紧密地结合了起来。即上市公司股价出现破发、破净情形时,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不得通过二级市场进行减持套现,同时上市公司未进行现金分红或现金分红不达标的,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也不得通过二级市场进行减持。如此一来,破发、破净、现金分红也就成了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减持的三大死穴,也即三大“紧箍咒”,紧紧地套在了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的头上。
有了这三大“紧箍咒”,股市所承受的股东减持压力就可以大大减轻了。据初步预估,在套上三大“紧箍咒”之后,在A股上市的公司中,有近半数的上市公司即近2600家会受到减持新规的影响,控股股东等将不能发生减持行为,这将大大缓解股东减持带给市场的压力。
不仅如此,减持新规对于A股市场来说将是一项重大的变革。比如,新股的高价发行或将不再受到发行人的青睐了。一直以来,在新股发行的过程中,发行人都追求高价发行,特别是实行注册制后,发行人对高价发行的追求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境地。但减持新规将会改变这种局面。因为高价发行的股票很容易破发,而按照减持新规,一旦新股破发了,如果股价始终不能站上发行价,那么公司控股股东就始终都不能减持股份了。这种局面显然是公司控股股东所不愿意看到的。因此为了顺利套现,公司控股股东也会阻止这种高价发行。
又比如,破净在很多公司中也是存在的,有的公司甚至常年处于破净状态。这种严重损害投资者利益的情形因为不涉及公司控股股东的利益,所以一直得不到纠正。如今,根据减持新规,破净公司的控股股东不得减持股份,那么对于破净公司来说,就要为公司的“净值保卫战”作出努力了,包括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也会为保住公司的股价不跌破净值而努力。否则,控股股东想减持股份就会成为梦想。
再比如,上市公司会更加重视回报投资者了。毕竟减持新规规定,最近三年未进行现金分红、累计现金分红金额低于最近三年年均净利润30%的,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不得通过二级市场减持本公司股份。因此,为了能够顺利减持的需要,公司的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也会积极提议进行现金分红。
也正因如此,减持新股对A股市场的影响将是积极的,甚至是革命性的。不过,减持新规还可以进一步完善。比如规定业绩亏损公司与业绩大幅变脸(业绩下跌超过40%)公司,公司重要股东也不得减持股份。同时规定,限制减持的约束对象不仅限于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还应扩大到董监高等重要股东。
并且在与现金分红挂钩方面,可以规定公司重要股东减持的总额,不得超过公司给予公众投资者的分红回报。如此一来,上市公司只有给投资者提供更多的投资回报,公司包括控股股东在内的重要股东才能进行更多的减持套现。这样就可以避免公司重要股东把股市当成自己的“提款机”。公司重要股东要套现,上市公司就必须首先给予投资者足够的投资回报。(金融投资报)
5 郭施亮:房地产投资逻辑发生变化了吗?
即 使 未 来 房 地 产 行 业会 加 快 洗 牌 ,但 龙 头 房企 依 然 占 据 竞 争 优 势 ,容易 获 得 更 高 的 估 值 定 价 。与 之 相 比 ,风 控 比 较 弱 且容 易 被 淘 汰 的 房 企 ,自 然容 易 被 市 场 资 金 抛 弃 ,资本 市 场 的 价 格 表 现 也 是 上市 公 司 经 营 状 况 好 坏 的 一面镜子。
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上市公司股票价格也是上市公司经营状况的先行指标。从过去几年房地产上市公司的股价表现分析,分歧比较大,且大部分房企股票处于长期筑底的走势。在房企上市公司股价与估值低迷的背后,市场给出了非常悲观的预期。
纵观历年来 A 股市场高估值的上市公司,除了短暂概念炒作的股票外,大多数长期享受高估值溢价的上市公司,基本上离不开其高成长的预期。与此同时,行业属性也是市场给予估值定价的重要参考。例如,对包括钢铁、银行、房地产、煤炭等传统行业,市场往往给予比较低的估值定价水平。与之相比,包括医疗、高端装备、高科技等行业,市场给出的估值相对较高。
房地产与银行板块,成为了近年来 A 股低估值板块的代表。归根到底,与其行业属性有关,也与盈利增速预期有关。近几年,房地产行业成为了市场资金谨慎参与的行业板块,与其政策环境、行业发展前景等因素息息相关。
步入 2023 年,房地产行业的政策环境持续回暖,对刚需购房者以及改善型购房者来说,政策层面频频吹暖风,购房“减负”迹象明显。
从过去的“认房又认贷”到现在一线城市开始实施“认房不认贷”,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差别很大。
认房不认贷,指购房者在当地名下没有房产,即使过去曾经有过房贷记录,但依然按照首套房进行认定。
首套房与二套房的差别不少。例如,在“认房不认贷”的背景下,按照首套房的认定,可以大幅减少首付比例,同时也可以享受首套房的房贷利率。同一面积的房子,首套房与二套房的认定不同,对购房者的负担有着显著的差别。因此,在“认房不认贷”的影响下,可以给购房者带来真金白银的减负影响。
从广州到深圳实施“认房不认贷”,可见一线城市在房地产市场开始发力,并借助政策利好刺激房地产的真实需求,促进刚需购房与改善购房的需求。
一边是部分城市实施“认房不认贷”的措施,另一边是 LPR 的下调、存量房贷利率开始松动,这些措施的先后实施,均对房地产市场构成积极的影响。其中,存量房贷利率的松动,不同银行可能会有不一样的应对措施,但银行阶段性让利,有利于改善银行的资产质量水平,一旦银行息差率开始触底回升,且资产质量开始持续改善,那么银行的估值定价也会重新回升。
与银行股的投资逻辑相比,房地产行业的投资逻辑,同样需要考虑政策环境变化的因素。在房地产行业政策回暖的背景下,房地产“政策底”得到确立,但仍需要等待实际需求的回升。只有政策回暖与实际需求回升,才能够修复过去房地产行业的低迷估值定价水平。
逐渐削弱房地产行业的金融属性,并逐渐回归房地产的居住属性,可能会是未来房地产行业的发展趋势。即使未来房地产行业会加快洗牌,但龙头房企依然占据竞争优势,成长预期高、风控能力好以及并购能力强的房企,容易获得更高的估值定价。与之相比,风控比较弱且容易被淘汰的房企,自然容易被市场资金抛弃,资本市场的价格表现也是上市公司经营状况好坏的一面镜子。(金融投资报)
6 宋清辉:多维发力提升国资国企改革成效
国有企业的建立并不仅是为了赚钱,而是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助力我国各方面的发展。国有企业的健康成长,将有助于我国在全球发展中更有竞争力、影响力,在面对困难的时候有更强的抗风险能力,在抓住机遇时有更强的创造力和创新力。
国务院国资委主任张玉卓日前发表文章,详细阐述了国资央企的新任务新定位,并明确提出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要在多方面取得“明显成效”。笔者认为,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已经拉开帷幕。但是要想此轮改革取得持久成效,亟需从以下四方面发力,以坚定当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顶梁柱”。
第一,应不断优化薪酬管理制度,提升企业员工的积极性。从媒体披露的各种报道中可见,许多大型民营企业员工年薪动辄上百万,应届毕业生刚入职的月薪动辄过万,在国有企业中这是绝大多数员工不敢想象的。优越的薪酬绩效考核制度能很好激发出员工的干劲,可是因为薪酬绩效的不完善,尤其是员工奖金有明确的限制要求,使得员工工作积极性降低;此外,为了避免在创新中出现错误而受到处罚,人们在工作中容易畏手畏脚、不敢主动创新。激励员工不能只是精神上、口头上的激励,国有企业薪资结构的特殊性使得员工干事动力不足。缺少创新精神的企业,自然也不会有源于自身的发展动力。
第二,亟需设置合理的绩效考核制度,激励员工的工作热情。部分国有企业上市公司的做法是进行员工持股,以此调动员工的积极性。然而从其披露的公告来看,很多公司员工持股并非全体员工的持股,而是中层领导,这依然无法调动整体企业发挥创新动力。绩效管理必须要惠及国资整体系统,并且要允许表现优秀的员工获得的薪资水平可以超过管理层。绩效管理还需要废除“无过就是功”的传统,建立“无功就是过”和“允许范围内犯错”的制度。对于在一定时间内没有为公司创造贡献,或者在岗位上长期没有创新的人员,必须受到惩罚;在创新中,因出现失误、错误,只要导致的经济损失在合理范围之内,只要没有连续多次的失误、错误,都应该免除责罚,以此让员工们放心大胆地去创新。
第三,应优化内部组织构架,进一步提升工作效率。有的企业为了做好业务,下设了许多部门和单位,然而部门越多、设置的条目越细,越容易出现各部门就一件需要共同承担的工作推诿、扯皮,使得业务耽搁。优化内部的组织架构,不再增加冗杂的业务部门,合并业务相通、业务相近的部门,撤销不必要的部门,特殊情况下建立临时部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卸掉部分负担,加快内部沟通效率,减少隔阂,让各项工作在部门内部走得通、行得快。
第四,亟需完善监督及举报制度,清晰透明国有企业生产运营。纪律方面也是国有企业的一大重点和难点,此前不断有“老虎苍蝇”被曝出,一部分流失的国有资产被挽回。国资系统和民营企业不同,其内部涉及更多的官员权力问题,因此也存在不少以权谋私等导致国有资产流失的恶劣问题,因此要大力打击国有企业中存在的各种违法乱纪、贪污腐败行为。打击贪污腐败,一是需要政府不断派出巡视组对各国资系统进行认真检查,主动寻找领导、员工存在的违法乱纪、贪污腐败的问题。二是要鼓励人民群众、企业员工对存在不法行为的个人、企业进行监督、举报,国家实施举报人保护及奖励制度,提升人们对贪污腐败的举报意识。
总而言之,在国有企业改革进程中,要让改革落实到位,就需要每一位员工执行到位,全面提升国企国资的改革成效,就需要从细节做好内部管控,使得国有企业完全适应市场化。国有企业领导班子,可以适当借鉴深圳改革开放的经验,即“敢想、敢做、敢担责”。
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我国未来的国有企业改革,也需要从以往的“听领导安排”逐步转向“主动求变”,不断探索、不断深化,不断收获成效。国有企业需要明白,无论如何深化改革,无论如何市场化,无论如何变化,“国”字永远不会变。国有企业的建立并不仅是为了赚钱,而是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助力我国各方面的发展。国有企业的健康成长,将有助于我国在全球发展中更有竞争力、影响力,在面对困难的时候有更强的抗风险能力,在抓住机遇时有更强的创造力和创新力。(金融投资报)
- CFi.CN 中财网
编辑: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