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尖财经网(www.58188.com)2023-9-18 14:59:30讯:
华为一直都是被国内外市场高度关注的手机品牌,而美国商务部长雷蒙多此次访华也聚集了全球的目光。华为选择在8月29日雷蒙多访华期间发布Mate60pro,就是想要表明一种态度:美国的技术和贸易封锁只能使华为更加坚韧,中国企业有能力通过研发和技术进步打破这种封锁。华为没有对Mate60pro的技术参数做过多的说明,引起测评机构纷纷拆机验证。彭博社撰文称,经过检测,新款手机用的是中国国产的先进芯片。
在同样毫无预告及前期宣传的情况下,北京时间9月8日,华为商城突然开启MateX5和Mate60Pro+的预售。
本次华为新机的升级主要在于摄像头配置、屏幕、电池容量、卫星通信等方面,关于市场普遍关注的是否搭载5G通信功能,并未在官网注明。
华为手机王者归来:轻舟已过万重山,回归已在路上
美国制裁导致昔日王者华为痛失高端市场。美国四轮制裁后,华为手机这种高频、刚需、海量的产品业务遇到巨大的困难。Counterpoint数据显示,2022年苹果与三星拿下了超过九成的全球高端手机市场份额,华为直线降至3%。
据市场研究机构IDC中国2020年10月发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上半年中国600美元以上价位段智能机市场份额中,华为以44.1%拔得头筹,苹果为44%,而其他品牌则与这两家相去甚远,其中小米约占有4%的市场份额,OPPO、三星等的市场份额均不足3%。
进入2023年,华为表示,自被美国制裁后,其产品发布周期已恢复正常。华为开始搅动整个手机市场,从数据上看,华为智能手机销量开始回升。2023年上半年,中国国内5000元以上智能手机销量中,5000元以上高端智能机销量占比23%,其中苹果占比75%,而追溯到美对华为限制升级、华为芯片正式被“断供”的2020年,这一数字为11%,其中苹果占比48%。
2023年上半年华为手机逆势增长,在2023年第二季度,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同比下降2.1%的情况下,华为手机市场份额同比暴涨76.1%,追平小米,并列第五。2023年第一季度,中国智能手机销量年同比下降5%,是2014年以来销量最低的第一季度。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华为智能手机销量从低基数实现年同比增长41%。中端Nova10系列和高端Mate50系列虽不支持5G,但备受用户青睐。
华为Mate60Pro发售12个月后累计出货量预期至少1200万部。分析师更新最新调查与预估称,Mate60Pro自8月29日开卖后需求强劲,2H23出货计划已提升约20%至550万-600万部。按此市场趋势,Mate60Pro在发售12个月后的累积出货量,预期至少将达到1200万部。排除潜在非商业风险下,受益于Mate60Pro需求与市场影响力,华为手机2023年出货量将同比增长约65%至3800万部。展望2024年,华为手机出货量可望将至少达到6000万部,为全球手机品牌中出货成长动能最强者。而从供应链独家获悉,Mate60Pro已加单至1500万-1700万台。
华为手机在美国无礼制裁打压下艰苦卓绝、卧薪尝胆之后的王者归来
华为Mate60Pro是全球首款支持卫星通话的大众智能手机。自从马斯克的“星链计划”引爆通信市场以来,卫星通信便成为下一代移动通信的代名词之一,备受行业追捧,但是其高昂使用成本,让普通消费者望而却步。而华为Mate60Pro的上市,大幅降低普通用户的使用门槛,即使在没有地面网络信号的情况下,也可以从容拨打、接听卫星电话,时刻在线;首发第二代昆仑玻璃,搭载了更可靠的玄武架构,防护能力更加周全,耐摔能力提升1倍,打破康宁垄断(大猩猩玻璃以耐摔、抗划痕等优势垄断手机市场);率先接入人工智能大模型,智慧再升级。ChatGPT的火爆,加速人工智能大模型研究,全球掀起人工智能大模型之战。在国内主流智能终端厂商中,仅有华为正式发布自有大模型产品——盘古大模型。
作为华为旗舰终端手机的集大成者,Mate60系列凭借独特的产品标签,将持续引领中国手机设计的创新方向。华为Mate60Pro搭载自研鸿蒙操作系统4.0,接入盘古大模型,成为高端智能终端中第一个吃螃蟹者。不仅如此,AI隔空操控、智感支付、注视不熄屏等备受用户喜爱的智慧功能亦全面回归。
华为手机都是中国智能终端产业的骄傲,同时也是全球最具影响力、最有品牌认知度、销量最高的手机品牌之一。据统计,在全球市场,华为手机曾在2019年第二季度拿下全球第一的市场份额;在国内市场,华为手机的市场份额曾经高达45%,苹果仅是其的一个零头。
美国粗暴制裁大棒的落下,华为手机的市场份额一落千丈,消费者业务营收几近腰斩。在极限打压下,华为卧薪尝胆,自力更生,百花齐放。在移动影像领域自成一派引领行业创新:2022年正式发布全新品牌——华为影像XMAGE,向自主创新再迈新步伐。在操作系统方面,华为凝聚全球移动开发者,开发并更新迭代、培育和繁荣HarmonyOS生态。随着HarmonyOS的不断壮大,走过了艰难的四年,克服了重重困难,生态系统建设也在逐步走向成熟。截至目前,鸿蒙生态设备已达7亿台;HarmonyOS开发者已超过220万人,位居全球第三大移动操作系统。作为全球信息通信行业知名的领军企业,华为在通信领域的积累更加深厚。据统计,截至2022年,华为在全球拥有超过12万件授权专利,其中拥有20%的5G、Wi-Fi6专利,10%的4G专利,15%的NB-IoT、LTE-M专利。不仅如此,华为还申请了数十项卫星通信相关专利。这些专利技术的积累,为华为Mate60系列突破技术限制,全面支持卫星通信,早一步实现天地一体融合通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华为在智能终端领域的不懈努力,终获累累硕果。据国际数据公司(IDC)发布2023年第二季度手机季度跟踪报告,今年第二季度,华为以13%的市场份额重返前五,市场份额同比增长76.1%。IDC认为,虽然依然受到外部限制,但凭借新品P60系列和折叠屏MateX3系列的优异表现,华为在600美元以上高端市场上保持在第二位。
芯片自给率仍旧很低,华为突破仅为星星之火,中国芯片产业仍旧要“补课”
2026年中国大陆芯片产值将达582亿美元,但自给率仅为21.2%。即使中国企业能够做到量产7纳米甚至5纳米级别的芯片,也只是一个开始。华为是一颗火星,给人以希望,但还没成燎原之势。所以对整个全球产业链或者产业布局来说,还无法形成比较大的影响。当前芯片的全球产业链,还是由美国及其在东亚和欧洲的盟友在主导。
2021年中国国内市场的芯片自给率不到20%,在高端芯片领域还不到1%,所以就算国内有少数企业实现了先进的芯片制造工艺,还是无法满足国内另外80%多的需求。所以我们现在亟需解决的是如何提高自给率,满足国内的需求,而不是如何影响全球的产业布局。
中国的超大市场规模是芯片产业发展的一个优势,它能够支持国内产业链的建立,这可以保障国内市场的供应安全。中国芯片技术的进步有利于增强国内产业链韧性和完整性。
具体来看,去2021年在中国大陆制造的价值312亿美元的芯片中,总部位于中国大陆的公司生产了价值123亿美元的芯片,占比39.4%,在中国大陆1865亿美元的芯片消费市场当中占比6.6%。台积电、SK海力士、三星、英特尔、联电和其他在大陆中国拥有晶圆厂的企业则生产了价值189亿美元的芯片,占比约60.6%,在中国大陆1865亿美元的芯片消费市场当中占比约10.1%。
芯片企业要在全球市场竞争中获胜,最终靠的还是技术实力。而这需要实实在在的长期投入与坚持。我们现在还是处于一个追赶的状态,要缩短与世界技术前沿的差距还要付出巨大的努力。我们既要充满信心,也要防止盲目的自大心理。
投资机会
1.随着卫星直连、通信终端等技术的成熟,卫星通信面向C端的应用逐渐成熟,进一步提升卫星互联网系统的经济性,从而加速卫星通信系统建设的发展。
2023年8月30日12点08分,依托我国自主研制的天通一号卫星系统,Mate60Pro成为全球首款支持卫星通话的大众智能手机;2023年9月1日晚,极氪汽车发布极氪001FR,卫星通信技术全球首次量产上车,车辆可开通双向卫星消息和卫星语音通话服务。
商业火箭具备发射灵活、经济性高等优势,当前我国商业发射服务渐趋成熟,将成为大规模星座组网的有效补充;此外,大推力商业火箭的成熟,有助于降低目前高企的卫星发射成本,降低巨型星座的组网成本。谷神星一号进入密集发射期,国内商业发射服务渐趋成熟。7月25日以来,谷神星一号连续完成3次发射任务,其中8月10日实现一箭七星发射,8月共将8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占我国卫星发射量的40%。
全球多个低轨星座签订制造合同,低轨星座建设竞争加剧。
1)Telesat与MDA签署价值15.6亿美元合同,MDA将承包其198颗低轨卫星的制造工作;
2)美国航天发展局授予诺格及洛马公司各36颗低轨卫星制造与运营维护合同;
3)鸿海集团宣布将与微软建立全球低轨卫星星系策略伙伴关系。
(完整版报告详见:九方智投擒龙版APP——“行业洞察”栏目)
参考资料:
20230831-东莞证券-卫星互联网深度报告:卫星通信升级,未来已来
20230616-长城证券-北斗星通:国内北斗芯片龙头,业绩潜力待释放
20230905-信达证券-电子:Mate60系列创新众多,建议关注华为链
20230903-山西证券-通信:华为Mat60系列上线,产业链标的机会再升级
20230906-华西证券-计算机:国产华为迎风起,轻舟已过万重山
九方金融研究所
九方金融研究所是九方智投旗下金融研究机构,九方智投为港股上市公司九方财富(09636.HK)子公司。九方金融研究所以“聚焦金融、着力创新、引领行业、打造品牌”为指导方针,致力打造国内一线证券资讯投研力量,为广大投资者提供长期稳定、成体系、可信赖的专业研究服务。研究所拥有超100人证券研究服务团队,研究范围涵盖宏观经济、行业公司、证券投资策略、指数与投资工具设计等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