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尖财经网(www.58188.com)2023-7-11 18:19:34讯:
面对众多A股,许多投资者难免眼花缭乱,此时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参考机构给出的买卖评级,因为机构在投研资源上相对占优,再加上拥有先进的估值和分析模型,其结果可信程度相对较高。不过,就算机构再如何专业,给出投资评级的也是分析师,他们作出判断时难免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最终也会反映在评级结果上,国际大行高盛正是这种情况的代表之一。
与国内券商较少给出负面评级相比,高盛被国内投资者所知,频繁看空可能是原因之一。
不管别的,先卖再说?
高盛对A股的卖出评级有多频繁?根据不完全统计,仅在最近两周(6月27日-7月11日),高盛最少给出了5次卖出评级,其中单是7月就有4次。不仅如此,从被市场传播的时点来看,高盛这些评级全部出现在A股的年内低点附近,其中7月4日调整部分银行股的评级消息被“小作文”等当成题材后,沪指曾连续收出四根阴线。
那么,高盛近两周频繁对A股上市公司给出“卖出”评级,其逻辑到底在哪儿?从被网友戏称为“掀桌子”的7月4日银行股报告当中,我们也许能找到些答案。
有资深银行业内人士在接受财联社采访时指出,这份报告的出发点与2013至2015年的周期相似,银行在下行周期开始时会致力维持股息,倘若股息、资本和拨备三者难以平衡,将优先考虑资本和风险缓冲,而放弃股息目标,因此高盛预计内地银行2023至2025年也将面临类似挑战,并重复前述派息模式,据此将农业银行、工商银行和兴业银行评级下调至“卖出”。此外,交通银行和华夏银行得到的评级也是“卖出”。
作为参考,高盛并非第一次看空中国银行板块,早在次贷危机的2008年9月,它就曾在研报中批量下调板块内评级,而且还是A股和H股同时覆盖。
(来源:财新网)
在小编看来,考虑到这五家银行在国内外拥有广泛的客户群体,且经营并无重大问题,高盛此时批量给出“卖出”评级,难免令人疑惑。不仅如此,高盛在6月12日的研报中,赋予工行的评级还是“买入”,彼时它唱好了工行的净利差前景等因素,但不到一个月就“变脸”,其实际意图仍待观察。
国内机构“不乐意了”
虽然高盛在7月6日(银行股研报发布2日之后)接受中证报等媒体采访时表示相关报告只覆盖了12家A股银行股,且其中部分个股的评级是“中性”以至“买入”,但从各方的反应来看,国内许多机构和媒体显然并不买账。
就在高盛接受采访后次日,证券时报在头版评论当中明确指出,基于悲观假设看空我国银行基本面并不可取,很大程度上存在误读。今年基建投资的发力,无疑有利于城投平台现金流及盈利能力的恢复。在严格落实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化解的同时,更要看到从平台融资到专项债融资、从基础设施建设到基础设施盘活、从土地财政到产业财政再到数据财政的转型趋势,这也将给银行政信业务带来新的空间。
不仅如此,高盛“看空”研报发布后,国内券商也站出来“回怼”了。
中金公司货币金融分析部林英奇团队在《国有大行基本面分析手册》一文中指出,与常见的市场印象不同,国有大行的盈利能力并不差。国有银行有更低的杠杆、更高的资产回报率、安全资产占比更高、更稳定的负债来源、更严格的风险认定标准以及更稳定的手续费等优势,在资本新规更为受益,估值则有望长期见底回升。此外国信证券金融业首席分析师王剑也认为,当前银行基本面虽然继续承压,但目前银行板块估值处于历史低位,低估值反映了市场的悲观预期,维持行业“超配”评级,并建议关注估值仍然存在修复空间的大行。
“押注”原油战绩不佳?
看到这里,也许有的投资者会以“外国机构不了解A股情况,难免出错”等理由为高盛辩解。但从实际情况来看,高盛在其他资产上的方向性预测准确度同样差强人意,就连自己曾经看好许久的原油都不得不认错。
高盛在大宗商品方面为人所知,原因之一就是曾经坚持看多原油,此前它对WTI和布伦特原油的目标价都在每桶100美元以上,但最近半年该机构却一反常态,连续3次下调原油目标价。根据第一财经的报道,高盛上个月已经将今年的WTI原油均价预期下调至77美元,布伦特原油的均价预期也下调至每桶82美元。
此外,第一财经还引述高盛的说法指出,该机构此前曾经坚持认为布伦特原油年底将突破100美元,但如今承认了之前对油价走势的看法是错误的。
(来源:第一财经,原出处为高盛)
总结起来,不论对单一个股还是多只银行股给予卖出评级,高盛此举都是基于自身已有的分析体系。但“道不同不相为谋”,考虑到高盛以往的战绩之后,投资者不必对该机构过于认真,坚持自己的投资逻辑仍是最简单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