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尖财经网(www.58188.com)2023-6-5 19:45:57讯:
(原标题:对话汇添富基金经理胡昕炜:A股呈左侧布局机会,食品饮料和服务业为配置核心)
红周刊 编辑部 | 张桔 编者按 在汇率因素、经济弱复苏等问题困扰下,被投资者赋予厚望的复苏线也未能在5月逆境突围。时至6月初,大盘似有企稳反弹之势,那么投资者在如是背景下应剑指何方呢? 近期,汇添富基金的基金经理胡昕炜接爱《红周刊》专访,他表示:“从过去几轮经济周期的情况来看,每一轮经济复苏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缓慢的、逐步复苏的过程。可能到了下半年,经济复苏、消费复苏所呈现出来的势头会更好一些。所以现在对于消费或者对于整个A股市场,是左侧布局的好机会。” 至于具体消费中的子行业,他表示基本还是以食品饮料、美容护理、服装,包括一些服务业公司作为核心的配置。“至于对医美、社服等行业的配置有所增加,主要也是基于疫情管控放开之后,这些行业恢复的弹性会更大一些,因为这些行业在2022年受影响最大。” 消费复苏是中国经济的晴雨表之一 消费和整体A股都存在左侧布局机会 《红周刊》:市场经济弱复苏,低于之前的预期,加之人民币汇率剧烈波动等因素,致五月的市场悲观情绪蔓延,结构分化行情明显。您怎么看待经济复苏程度对市场的影响呢? 胡昕炜:我对接下来的经济复苏仍抱有一定的信心,相对谨慎乐观。因为现在中国经济还处在内生修复的通道当中。从疫情政策优化调整以来,社会交流和消费场景确实在恢复,就业也在逐渐改善。从股价的绝对位置来看,很多公司的股价水平跟去年四季度最悲观时差不多了。一旦下半年整个中国经济基本面有所改善,或者大家对中国经济的信心有所改善,这类被基金重仓资产仍会有表现机会。 《红周刊》:在当下经济复苏未达预期时,哪些行业或者板块会急起直追?从布局的角度看存在哪些左侧布局的较好时机呢? 胡昕炜:直观上比较好理解的,就是哪些行业跟经济增速相关性强,哪些就会随经济增速的恢复兑现业绩更好。遵循这一逻辑,当前消费当为首选。疫情时,大家对中国经济增长较为悲观,消费调整得也最多。疫情政策优化调整后,大家对中国经济增速信心渐起时,消费反弹还是比较多的。我觉得,消费可以说是中国经济的晴雨表之一;其次,医药里面一些偏消费类的资产,它本质上也是跟居民的消费信心、居民的收入预期和中国经济是高度相关的;三是,一些周期性行业,如化工行业里的公司。在经济增速起来之后,产品需求会改善,产品价格有表现的机会;第四,港股的表现也会好一些。 《红周刊》:您谈的化工,也是和消费相关的公司吧,不包括那些跨界新能源逆周期的吧? 胡昕炜:是的。我所指的是产品下游需求更偏消费类的公司,相对它们的产品需求更加传统,属于更与中国经济增长相关的周期品公司。而不是那些下游做新能源行业的公司,这样的公司受经济周期波动影响要小。 《红周刊》:您觉得消费复苏拖后腿的因素在哪里?投资者应该如何来把握复苏的时间节点呢? 胡昕炜:目前来看,消费仍处在复苏通道中。无论是从商品消费,如酒水、饮料的消费,食品的消费,服装零售,或者黄金珠宝零售等,还是服务消费,包括像餐饮、旅游、出行、医疗服务、医美等都在复苏。 但四月后,直观的感受就是复苏力度没那么强了,这跟整体经济复苏的力度有关系。如房地产相关的产业,复苏的力度不强,其对整体经济、就业都会有所影响。包括受到海外经济需求的部分影响,出口也是弱复苏。而消费确实还是属于经济后周期的产业,受制于经济复苏的力度减弱,消费复苏也有所转弱。从四月的PMI数据来看,企业投资扩张的信心、居民消费的信心,包括大家对未来的预期都有所减弱,这都是拖后腿的因素。 相信随着就业慢慢改善、收入预期慢慢向好,经济复苏包括消费复苏仍是持续的事情。当然复苏的力度要持续去观察。从历史看,每一轮复苏都需要缓慢、逐步的过程,不会一蹴而就,但我判断到了下半年会更好一些。 所以现在对于消费或者整体A股市场,可能是左侧布局的好机会:首先就是整体市场的预期调整下来了,这让经济超预期的可能性在增加;其次,估值也调整下来了,很多公司的股价和去年疫情最严重时差不多甚至还更低一些。 消费升级是投资消费最重要主题之一 待基本面好转“资产荒”会致股票走好 《红周刊》:作为消费复苏链上的最后一环,您如何看目前房地产产业链的投资价值? 胡昕炜:房地产的复苏还是有些不确定性。这主要还是基于房地产的大周期逻辑。任何行业都要兼顾长周期和短周期来做判断。长周期是行业所处的大的发展阶段,短周期则要聚焦于短期的基数、阶段等。就房地产而言,因为去年受疫情影响,新房销售下滑比较大,在去年低基数的基础上,肯定会出现复苏。但复苏的强度还有不确定性。因为长周期来看,中国的房地产销售还处在比较高的位置。2021年应该是中国地产销售的最高峰,住宅销售了十五亿平方米,随后2022年有所下降。整体来看,中国的城镇化水平跟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空间,但是城镇化速度也在逐渐变缓。所以房地产的复苏弹性未必有那么大。 《红周刊》:如果分析当前布局消费的风险点,您认为存在于哪些具体的细分领域呢? 胡昕炜:我看消费的各个子行业,还是会结合复苏与升级。短周期是看今年的消费复苏,长逻辑则是看未来消费升级的持续性。我们还是去投资一些消费升级潜力比较大的行业。过去一两年,受疫情的影响,消费升级的速度有所减缓。但随着消费正常化,消费升级还是投资消费最重要的主题。 但客观看,对于投资中国市场尤其是投资中国的消费,最核心、最本质的问题还是内需消费的基本面和景气程度,本质上还是与居民对未来就业和收入的预期相关。如果到了下半年,中国的经济复苏、消费复苏能强劲,无论外部环境如何,消费还是会有一定表现。 《红周刊》:外资也喜欢大消费,具备资金风向标的效应,未来资金角度对大消费投资影响几何? 胡昕炜:外资在中国投资最大的板块之一就是消费,至于各种地缘政治的因素是否会影响资金的进出,确实也很难判断。但核心还是看消费的基本面,如果经济复苏的力度能够逐渐回升,消费基本面能更好一些,无论外资流入还是流出,影响都没有那么大。 另外,国内的资金也是很充分的。今年大家一直在谈论“资产荒”,基本面若变好,这些股票大概率还是有表现空间的。 《红周刊》:消费横跨价值与成长两大领域。如何能够把握好这两种属性兼具的行业机会呢? 胡昕炜:今年价值和成长都有机会。比如,中特估就是价值,人工智能是成长,瞄准未来五年、十年的成长布局的。消费也是各种属性的投资机会都有,但特别高速的成长相对较少。其中比较常见的是食品饮料如白酒、啤酒、食品,一类是比较稳健的成长,而医美、化妆品是比较中高速的成长,另外家电等又是比较典型的价值股。 从投资的角度,还需从估值与增长的角度去匹配。对于成长,要判断持续性,包括成长的速度、所在的成长阶段,以及要买在比较合理的估值位置。对于价值,对增长的要求不会特别高,但对盈利的稳定性、对分红的能力要求会更高。但整体而言,增长和估值要匹配。当经济增速往下走时,能持续成长的机会就更少,投资者会更多关注价值的机会,也是降低预期收益率的表现。 次高端、地产酒重视“品牌效应” 下半年白酒板块去库存情况值得关注 《红周刊》:从基金一季报看,您还是重仓白酒,适当增加美容护理、社会服务等行业的配置,当时为何呈现这样的思路?二季度又有哪些变化呢? 胡昕炜:一季度整体持仓的行业,包括重点持仓的个股,跟过去投资的思路一脉相承。我们的投资看得比较长,会去投一些中长期能够保持持续稳健增长且估值合理的公司。对于消费的投资,主要还是看竞争格局比较明确、消费升级有空间的行业。同时也要考虑流动性,所以一季度仍以食品饮料、美容护理、服务业等作为核心配置。至于对医美、社会服务等行业的配置有所增加,主要是这些行业在2022年受影响最大,当时我们判断这些行业可能会有更大的复苏力度。 消费基金也会增加一些在消费里面的低估值或者高股息的资产配置,全市场基金也会增加一些这种配置,包括科技的配置会略有增加。 《红周刊》:白酒板块里,除去三大龙头外,您一直重仓地产酒次高端酒。您选择这类标的主要考虑哪些因素? 胡昕炜:白酒是比较多元化的板块,我都有较多关注。投资地产酒、次高端酒的主要考虑是品牌的势能、品牌的高度。 对于地产酒,要关注它在该区域的占有率、品牌的势能。例如在很早时,我投资了江苏的地产酒品牌,因为早在2017、2018年时,我们就注意到它旗下有子品牌,在江苏受到消费者的很大认可。当时判断这一品牌成长,会带动公司持续稳健的成长。确实从过去五六年来看,它的收入一直持续增长,占报表的收入比例不断上升,也带动该公司持续稳健增长。因此对于地产酒,我们还是投资相对在整个区域有比较好的市占率、有比较好的品牌知名度的公司,最好它的品牌势能处在逐步提升周期当中的公司。 对于全国化的次高端酒,是优先考虑投资品牌势能处在成长期,即消费者越来越认可,且收入还有持续增长的公司。 《红周刊》:其实地产酒与地方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今年来看,您预判哪一区域或者其地产酒有望成为黑马?从一季报看,白酒股的业绩是否达到预期了呢? 胡昕炜:目前看,安徽、江苏等区域的经济活力比较强,所以这些省份的地产酒公司整体业绩比较稳健。 从整体一季度看,白酒公司的业绩还是不错的,当然也有一些风险和挑战。白酒的需求在复苏,但随着四五月宏观经济的回落,白酒的复苏强度也有些许环比转弱。目前整个行业库存比正常水平略高。当然该库存更多仍来自2022年疫情时的积累。所以今年白酒要消化一些库存,要看下半年情况会怎么样。总之,短期要看经济复苏的力度,看白酒库存去化,包括白酒终端动销的情况。 长期来看,白酒也面临一些挑战,包括会不会增加税收,会不会有另外一些负面因素出来等。此外,虽然白酒竞争格局相对有序,品牌酒企没那么多,但如果需求没那么好,竞争或比想象得更加激烈。 《红周刊》:白酒行业是否也受到当前地产不佳的影响呢,毕竟两者具有相对的一致性? 胡昕炜:可以说两者有同步性,但很难说直接相关。中国经济中的任何一个产业,都跟地产周期有关系。但这两年确实经济在放缓,地产行业也遭遇困境。所以不管白酒也好,包括很多消费品也好,其实或多或少也都受到了影响。 因为白酒本身还是经济的润滑剂,地产行业不好,就可能对白酒消费有影响。但是经济可能会有增长动能的切换,所以,白酒主要还是跟整体中国宏观经济总量有关。 必选消费公司近年相对保持稳定 中国品牌市占率越来越高 《红周刊》:您的组合里长期持有某乳制品龙头和小食品龙头,原因何在? 胡昕炜:包括乳制品、速冻食品等必需消费品,整体上还比较稳健的,估值也比较便宜,竞争优势也比较强,其成长性、商业模式整体上还是不错的。 从今年看,乳制品的复苏相对平稳,这也跟消费属性有关,因为它必选的属性更强,去年受疫情的影响小一些,今年也在慢慢复苏,但是复苏的力度会比较小。而速冻火锅料这类公司,成长性更好一些。因为它有很大一块业务来自餐饮等场景。随着这些行业复苏,收入增长还是不错的,但估值也会更高一些。应该说乳制品行业是更偏价值类型的资产,速冻火锅料行业可能是更偏成长类型的资产。但总的来讲,还都属于竞争优势比较强、商业模式也比较好的公司。因为是属于比较典型的必选消费的股票,跟白酒相比,商业模式更稳定一些,可能也没有那么大的波动性。 《红周刊》:回看去年,食品饮料里很多白马表现一般,反而农夫山泉一类表现出色,如何客观看待这种分化? 胡昕炜:确实食品、饮料去年好多公司分化比较大,这与每家公司消费场景或者需求属性不一样是有关系的。调味品行业一多半的需求来自餐饮行业,本身受疫情影响比较大,今年随着餐饮复苏,业务也在慢慢复苏,只是它也要消化一些库存,可能报表没有那么快体现。 婴幼儿奶粉行业受新生儿出生数量影响比较大。所以随着中国新出生人口数量下降,市场规模可能在下降,对相关公司会有些负面影响。就矿泉水等饮料行业的公司,同样必选属性更强,受疫情影响相对还是可控的。 《红周刊》:您重仓港股的运动服装股有很长一段时间了。服装行业“国潮”兴起,这对您投资这一领域有何影响呢? 胡昕炜:中国品牌在很多行业的市占率都越来越高,除了运动服装,还有化妆品、新能源汽车等。投资者要比较前瞻地去发现机会,感知各个行业所发生的变化。例如运动服装领域,2021年的新疆棉事件加速了中国品牌崛起或者“国潮”的趋势。但“国潮”并不是那个时候开始的,而是更早。在2018年、2019年时,我们就开始投资港股的运动服装。 短期,虽然今年该板块有调整,但并不意味着“国潮”趋势的结束。长期来看,随着大家消费信心的增强,对中国品牌信心的增强,中国品牌市占率提高还是大的趋势。化妆品也与此类似。当然最高端的领域还是外国品牌做得更好些,但是在一些性价比价格带、腰部价格带,中国公司做得越来越好。因为中国公司研发比较快,产品迭代比较快,另外对抖音等新渠道的投入、对玻尿酸、胶原蛋白等等新成分的把握也更好。 所以在这些领域,中国品牌都有慢慢做大的机会。包括像新能源汽车,国内的新势力或一些传统汽车厂商的新能源品牌,也都比传统的外资汽车厂商做得更好一些。原因在于国内公司研发的周期更短,更加接近本地消费者。 《红周刊》:是否也可以理解为和所处的价格带有关,毕竟国产品牌在各自所属价格带上,差异化的竞争优势更强? 胡昕炜:的确如此。虽然我们提国产替代,但在服饰箱包领域,中国品牌要去替代那些特别高端的价格带还是比较难的,优势还是在性价比方面。 行业龙头强者恒强 需把握契机让品牌被重新认知 《红周刊》:您的重仓股多为大消费细分板块的龙头,二三线公司具备怎样的特征时才会被青睐,被收入重仓中呢? 胡昕炜:首先在消费里面,它存在强者恒强的现象。当公司成为龙头后,品牌、渠道优势比较强,竞争优势也会更强,确定性会更强。其次是因为整体上考虑到组合流动性,投资大市值流动性比较好的龙头公司更多。 至于二、三线公司,首先需要该行业的景气度比较高,换句话说,如果行业不很景气走下坡路,龙头公司都比较难维持盈利能力,二、三线公司的利润波动就更大;其次,需要公司具备某种特质出现了加速增长的机会,或者是品牌差异化比较好,或者是某个契机导致品牌重新被消费者认知,快速提升市占率,或者管理层经营思路会有一些变化导致公司能弯道超车。 比如乳制品行业,大家都关注两大龙头。在2020年时我也投资一家乳制品公司,该公司倾注全力做了差异化的产品儿童奶酪。所以其品牌知名度通过投放广告和做营销迅速提升,当时公司收入是快速增长的,我是阶段性参与了投资。 《红周刊》:您也看好美容护理领域,但是这一板块细分相对容量有限。A股,标的选择可能并不难,但如何合理设计买点和卖点呢? 胡昕炜:其实这类细分板块标的确实较少,但上市公司数量也在扩容,另外不同标的之间也会有分化。因为不同品牌处在不同的生命周期和产品周期。 至于怎样去设计买卖点,本质上跟其他消费行业的公司是类似的,不会因为是美容护理、金银珠宝就不一样。当然这是投资上的难点,我们总是希望长期持有这些公司,但不过很多公司的成长也有波动,甚至是较为剧烈的波动。 比较而言,把握买点相对容易,当标的比较低估或者说估值比较便宜,或者说市场没有充分认识到它的价值时去买。至于卖点,无非就是当估值比较高,基本面有一些不达预期的风险或者成长相对到阶段末尾去卖。不过知易行难,很难判断一家公司是否增长到了尽头。 逻辑上中国的消费行业还是有持续增长的空间,包括化妆品、医美。只不过具体到各家公司,确实每家公司增长周期或者产品的生命阶段,可能就是两到三年。 我们当然希望成长是能够长期持续的,但有时候可能经过一两年高速增长后,细分板块就会放缓,因此确实需要减仓或卖出。金银珠宝今年的景气度还是比较高的,未来也需要边走边看。这类板块,难点就在于要判断所处的成长阶段、成长周期。 出行链公司要看正常化盈利对应估值 港股消费类互联网龙头值得关注 《红周刊》:政策调整后,二级市场热炒过一轮出行链,但五一后似乎归于沉寂,这类股票投资价值如何呢? 胡昕炜:从今年情况来看,确实整体出行链的基本面还是持续复苏的。因为从出行人数来看,基本上都接近或者超过疫情前的水平。对于酒店,其实它的综合RevPAR也都超过了2019年的水平;对于航空、高铁,人数也基本恢复到2019年的水平。 出行链我比较看好,但还要注意增长跟估值的问题。因为,整个市场对它们的预期很高,尤其是这轮调整之前。实际上在疫情最严重时,大家都是按照常态化盈利来进行估值的。所以能看到放开之后,其实这些公司反而反弹相对较小。理论上,它们的基本面变化应该是最大的。 例如航空公司,过去每年亏损不少,但这些公司的股票在疫情期间调整是很有限的。就是因为过去在亏损很严重的时候,投资者也是按照未来放开之后会有多少盈利来计算的估值。所以对这些公司,还是要看它正常化的盈利所对应的估值。并不是说完全放开之后,谁的复苏弹性最大就买谁。因为本质上,过去也没有按照亏损的状态去算估值。 此外,需要关注增长的持续性,因为不同公司有不同的商业模式。如景区属于比较成熟的行业,容量有天花板,成长空间不会很大。相对成长性比较好的可能还是酒店、餐饮。此外,可能也要注意不同的行业有不同的竞争格局,有不同的成长模式。比如对于酒店和餐饮,都是要靠开店,所以又涉及品牌的持续性、增长的持续性等等。 《红周刊》:能否举个例子来具体说明您的投资思路呢? 胡昕炜:比如某火锅连锁上市公司,理论上讲,今年复苏肯定会比较明显。但是股票表现没有想象得好,背后原因也是因为品牌在变化。因为公司刚上市时,在疫情前那段时间还是网红的品牌,大家去里面吃饭有好的体验。但慢慢会觉得没有那么特别了,当然这样的认知变化跟竞争也有关系,因为现在各种网红火锅开的也比较多。这说明,投资还是落实到公司所属的成长周期和它面临的竞争环境。 《红周刊》:今年免税龙头表现惨淡,对于这一细分领域接下来的投资前景,您怎样看? 胡昕炜:免税行业整体上也在复苏,但力度比想象中要差,原因多方面。其中一个原因跟化妆品有关,如免税渠道卖的很多是高端化妆品。过去疫情三年期间,很多化妆品公司折扣较多,消费者囤货也比较多。所以今年高端化妆品的复苏相对平淡,无论是在天猫渠道还是在免税渠道。 这也是投资消费比较难的地方,有些公司竞争优势比较强,但是行业的增长周期并不同步。可能刚好处在逆风期、调整期,所以投资者对此要思考得更全面一些。 《红周刊》:从布局港股的角度,目前对于和消费密不可分的三大互联网龙头有哪些投资机会? 胡昕炜:互联网的投资价值随着调整是逐步体现的。互联网和内地的消费股一样,对中国经济比较敏感。从整体布局港股角度,港股是中国经济特别大的贝塔。因为其中的外资都是离岸市场做投资,受地缘政治和中国经济的影响都比较大。所以港股往往比A股波动更大一些,投资起来难度也会更大。 目前,港股估值比较便宜,大家却很悲观。从布局角度,互联网龙头肯定是被关注的,里面的消费公司包括创新药的公司等等都是可以关注的。另外很多价值股,包括像运营商、石油石化的股票在港股都比A股便宜很多,投资价值还是相对明显的。 像某个社交龙头公司,竞争壁垒非常高的。目前时点,整体投资价值还是有的,因为中国经济的确在慢慢复苏,无论电商、外卖、广告、游戏等行业都在复苏。但对于一些存在竞争的互联网公司,相对压力更大一些,例如电商,但估值上也已有反应。 投资思路重点在于 持续增长、竞争优势、商业模式好 《红周刊》:做基金经理这些年,您的投资思路和逻辑进行过哪些迭代? 胡昕炜:总的投资思路和投资理念没有大的变化,还是希望以较长周期的维度去投资商业模式较好、竞争优势突出、能够持续增长的优秀公司。但是过去几年很多公司的大幅波动,以及近年来中国宏观经济出现的一些新的变化,也让我们会更加动态地去思考公司所处的增长阶段、思考公司的估值方法。特别是在经济增速逐渐放缓的情况下,也需要特别去关注经济中涌现出来的新的增长点。 《红周刊》:擅长大消费的基金经理通常都是生活中投资家,能不能分享您生活中发现的投资案例?特别生活经验是如何来反哺投资的? 胡昕炜:这种经历不少,如在2019年时,我投资了某个电子代工公司,就是因为看好无线蓝牙耳机产品的放量。对于我们基金经理或者研究员,听电话会议是家常便饭,可能一天超过八个小时都在使用耳机。当我第一次接触到无线蓝牙耳机的时候,我觉得这个特别方便。当时我判断该产品一定会放量,生产这类产品的电子代工公司可能会有较大的增长机会。所以我当时做了投资,整体上还是有一些收获。 《红周刊》:实战中您对于仓位、换手、控回撤,有没有一些具体的要求? 胡昕炜:仓位上,整体还是保持比较稳定的、偏中高的水平。换手并未刻意去要求,一定要低于或高于多少,整体上还是伴随调整组合的需要。最近几年有所提高,也是因为市场波动也比较大。控回撤其实也没有特别量化的指标,因为确实当回撤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往往是市场比较底部的时候,这个时候再去为了控回撤而减仓反而可能适得其反。 《红周刊》:今年以来,中国特色估值体系与人工智能火热,但近期走势出现波折,您如何看这两大主题的前景和持续力度呢? 胡昕炜:人工智能、中国特色估值体系,我们也一直关注研究,包括去很多地方调研。历史上也经常出现这种情况,就是对宏观经济看不清楚时:一方面主题类的资产会有所表现;另一方面低估值高股息的资产相对来说有所表现,上一次类似场景出现在2014年到2015年。 就“中国特色估值体系”板块而言,有一定的基本面支撑,确实很多还是低估值高股息的公司。可能有些公司会持续走强,尤其是那些盈利比较稳定、受经济周期波动影响小,同时又有比较好的自由现金流、能够持续分红的低估值公司。 就人工智能来说后面可能分化会比较大,在可见的将来能够兑现收入利润增长的公司,相对来说可能还是有一些机会的。我觉得还是要去除“主题投资”的思维,投资真正能够受益于人工智能发展的公司,例如算力侧、应用侧的公司。对于纯粹依靠炒作人工智能的公司来说,我会比较谨慎。 《红周刊》:从您多年实战的角度,您觉得合理定价大消费,最关键的几点在什么地方? 胡昕炜:我觉得首先是要判断该行业所属的成长周期。这个细分行业究竟处在成长的哪一阶段?理论上,如果在比较早期阶段去买,哪怕买到这个行业里面比较一般的公司,因为这个行业还在比较早期的阶段,如果成长的贝塔很好,其实也不会有什么损失,也会赚到钱的。 其次对于公司,同样还是要准确理解公司所处的成长阶段,就是每家公司确实可能都会有成长期、平台期、调整期等等阶段,要正确认识公司所处的阶段,对投资才有帮助。 《红周刊》:我们注意到您管理时间最长的一只消费基金,已经陪伴投资者走过了十年,如何能够吸引大家再追随您下十年呢? 胡昕炜:长期来看,我们仍然一如既往的对中国经济增长、对中国消费升级充满信心。我们相信,中国经济增长的巨大潜力并没有发生变化。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国消费行业有望持续保持稳健增长,这将是中国最为确定的投资机会之一。我们对中国消费升级的判断也一直没有改变:中国处在一轮巨大的消费结构升级浪潮当中,并且这个浪潮仍将持续很多年。 所以,我们相信,未来十年,投资中国消费仍能取得长期、稳健的收益。 《红周刊》:最后,希望分享一本对您投资有较大影响的书。 胡昕炜:我推荐的书是《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 做投资,必须要做深入研究,要对投资的行业和公司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切忌盲目去追逐热点。因为对于个人投资来说,还是可以看得更长一些。 (本文已刊发于6月3日《红周刊》,文中观点仅代表嘉宾个人,不代表《红周刊》立场,提及个股仅为举例分析,不做买卖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