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债市场今日出现“大乌龙”。原本公告停牌的嵘泰转债(111006),今日早盘却仍能正常交易,盘中一度上涨近15%,成交额接近1亿元。
上交所紧急发布停牌公告,已于10:10对嵘泰债券实施停牌,并就相关原因进行排查。对于市场高度关注的“今日异常交易有效性”问题,交易所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
对此乌龙事件,市场人士最关心的问题是,今天的交易生效还是取消?特别是122元买进的投资者,更是焦虑。
有网友就支招,“结算前把这些交易全部作废,赚了钱的赶紧把钱先取出来,取不出来先买个货基也行。”
公告显示,嵘泰债券已触发可转债的赎回条款,按计划于5月5日起停止交易,5月9日为最后一个转股日,并计划提前赎回完成后于5月10日在上交所摘牌。
转债近年来发展迅速,目前总存量规模为8642亿元,业内人士估算有望突破万亿元。可转债兼具股性和债性,目前保持零违约纪录。上海仟富来资产管理公司总经理许佳莹对记者表示,“这主要得益于可转债的独特资产属性与制度红利:一是可转债发行门槛高;二是可转债的下修条款大幅降低转债违约的概率,提升投资者获得良好收益的可能;三是上市公司有强烈的促转股动力,投资者和上市公司的利益一致。”
嵘泰转债交易乌龙,上交所紧急回应
可转债市场今日上午出现交易乌龙事件,一时间引来关注。原本公告5月5日停牌的嵘泰转债,今天居然还能交易,且盘中一度上涨近15%,成交额接近1亿元,但40分钟后,嵘泰转债已经停止交易。
今日上午,上交所紧急发布了关于嵘泰转债交易异常的公告。交易所称,今日开盘后本所市场嵘泰转债(证券代码:111006)交易状态异常。本所已于10:10对嵘泰债券实施停牌,并就相关原因进行排查。
嵘泰转债昨日发布公告,2023年5月4日是最后交易日,自2023年5月5日起,“嵘泰转债”将停止交易。
截至2023年5月4日收市后,距离5月9日(“嵘泰转债”最后转股日)仅剩3个交易日,5月9日为“嵘泰转债”最后一个转股日。本次提前赎回完成后,嵘泰转债将自2023年5月10日起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摘牌。
据悉,嵘泰股份(行情605133,诊股)自2023年2月17日至2023年3月27日连续二十七个交易日内有十五个交易日收盘价格不低于公司公开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嵘泰转债”当期转股价格的130%,已触发可转债的赎回条款。
嵘泰转债表示,投资者所持可转债除在规定时限内通过二级市场继续交易或按照27.34元的转股价格进行转股外,仅能选择以100元/张的票面价格加当期应计利息(即100.224元)被强制赎回。若被强制赎回,可能面临较大投资损失。
除了转债交易“乌龙”外,市场还格外关注“今日嵘泰转债异常成交是否作废”等问题,以及是否会直接触发转债退市。显然,交易所公告暂时没有就异常交易有效性进行评判。
有私募人士告诉记者,转债已经触发了赎回条款,投资者大多希望在转股前买进。
今日,确实有不少投资者看到嵘泰转债大涨,早盘买进,但恰逢停牌无法在二级市场卖出。值得注意的是,可转债一般会约定转股日期,根据公告,嵘泰转债的最后一个转股日是5月9日。
可转债市场今年有望突破万亿
可转债市场近年来发展速度不断加快,一是体现在发行数量与发行规模的扩大,二是体现在转债市场整体成交额的大幅增涨。2005年至2022年末,可转债从最初10多只发展到目前480多只,转债存量从300多亿发展到8400多亿。
根据WIND数据,截至目前,可转债总存量规模为8642亿元,较年初增加265亿元。其中上交所、深交所存量规模分别为5881亿元和2761亿元。据业内人士估算,近年可转债的总规模有望突破万亿元。
可转换债券是一种混合型金融衍生品,可以看成是普通公司债券与公司股票看涨期权以及多个奇异期权的组合体,兼具“股性”和“债性”。
上海仟富来资产管理公司总经理许佳莹对记者表示,“在股市处于上升通道时,可转债主要以股性为主,上涨空间媲美正股。股市处于下跌时,其债性表现突出,且发行转债企业均为资质较好企业,加上下修、回售等对投资者有利的可转债条款,这些都保证了有债性保护的可转债跌到一定位置就能‘见底’。”
一般而言,可转债退市有三种方式:一是全部转股完成;二是转债到期回售,即发行人用高于面值的价格回购市场上的转债;三是转债条款触发的赎回,包括强赎和回售两种条款。目前来看,第三种是目前市场上最常见的退市方式。
历史上来看,可转债市场目前没有违约纪录。此外,转债指数与其他资产关联度不高。从资产组合的角度来看,可转债是进一步提升回报风险比率,降低资产组合波动近年来一个新的资产标的。
德邦证券研究所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徐亮认为,近期转债溢价率水平在上周有所回升,而成交量仍处于上升趋势中,转债“超买超卖”力量由空翻多,各个信号均显示转债投资者看好后市,增配转债资产的倾向在上升。当前转债估值经过4月调整后已更为合理,后续若股票市场回升则转债资产弹性较强,我们看好5月的权益市场并认为5月相比4月转债资产更容易靠估值端走出超额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