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镍龙头容百科技(行情688005,诊股)(688005.SH) 不断提升市场竞争力。
近日,容百科技公告称,公司与亿纬锂能(行情300014,诊股)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并达成战略伙伴关系,双方将在电池和材料领域展开战略合作。
长江商报记者注意到,近年来,容百科技积极布局产业链上下游,同时持续提升产能、不断加码研发,凭借自身强劲优势,在高镍三元正极材料领域稳居全球第一。
反映在经营业绩上,容百科技2022年实现营业收入、净利润、扣非净利润均创新高,相较于2019年上市当年分别增长逾6倍、14倍、22倍。今年首季,公司业绩稳步向上。
扩容朋友圈加速全球化布局
锂电产业链上下游两大巨头牵手合作了。
根据公告,容百科技与亿纬锂能于近日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并达成战略伙伴关系。双方将在电池和材料领域展开战略合作,包括在高镍三元、磷酸锰铁锂正极材料等领域进行产品开发、技术开发、市场和供应链开发等全方位合作,以及在面向未来的更新一代电池和材料方面的新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合作。
资料显示,亿纬锂能在国内率先完成了46系列等三元高比能大圆柱和磷酸锰铁锂电池的布局,圆柱电池的技术储备丰富且具备前瞻性,磷酸盐系电池的应用领域包括动力、储能和数码等,且出货量和市占率领先。而容百科技作为三元正极材料龙头企业,是目前唯一实现磷酸锰铁锂正极材料大规模量产的企业,截至2022年底已形成产能6200吨/年。
按照协议,亿纬锂能将发挥自身具有的优质客户资源优势,帮助容百科技实现规模化生产、提高产能利用效率;容百科技将会从产能、产品开发、供应链开发、资源回收、海外专利布局方面制定更为具体的计划,使得双方在动力、储能及数码等终端市场取得领先的市场份额。本协议有效期自协议生效之日起至2026年5月27日止。
长江商报记者注意到,亿纬锂能此前曾于5月9日宣布,公司全资孙公司亿纬匈牙利与匈牙利Debrecen政府的子公司签订购地协议,拟1285.88万欧元购买位于德布勒森西北工业区的土地,用于生产圆柱形动力电池,而匈牙利电池工厂也将成为其在欧洲建设的第一座电池工厂,未来供货宝马汽车。
此次与亿纬锂能强强联手,有助于容百科技进一步推进全球化战略落地,提升全球市场的竞争力。去年,公司在韩国投建了忠州正极材料基地,这是中国企业在海外建成的第一个高镍正极产能项目,截至2022年末已建成2万吨年产能,根据计划,该基地将继续扩建至10万吨。公司称,未来将积极推动海外基地的建设,满足海外市场供应链本土化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容百科技积极通过沿产业链投资和与上下游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的方式,强化供应链管理。2022年,公司通过容百电池三角基金投资力勤资源,并与其建立长期采购合作,同时与宁德时代(行情300750,诊股)、卫蓝新能源等建立长期供货关系;此外,公司还与湖北省多地政府、长江产业经济带等达成一系列战略合作协议。
降本增效费用率降至2.42%
容百科技成立于2014年,2019年登陆上交所。公司主要从事锂电池三元正极材料及其前驱体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产品主要用于锂电池的制造,并主要应用于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储能设备及电子产品等领域,核心产品为NCM811系列、NCA系列、Ni90及以上超高镍系列三元正极及前驱体材料。
近年来,容百科技加速扩产。截至2022年底已建成25万吨/年的正极产能,相较于上市前约1.9万吨的产能,增长超十倍。据鑫椤资讯数据显示,2022年公司高镍三元正极材料国内市占率为33%,连续三年行业第一,连续两年保持全球市占率第一,领先优势不断扩大。
同时,容百科技注重产品研发及科技创新,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力度。2020年至2022年,公司投入的研发费用分别为1.46亿元、3.6亿元、4.87亿元;截至2022年12月31日,公司在国内外拥有346项注册专利(发明专利72项,实用新型专利274项)。值得一提的是,其全资子公司JS株式会社是首家取得韩国经营认证院多项认证体系证书的中国正极企业。
受益于产能释放叠加技术创新,容百科技的经营表现不错。2019年上市首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净利润、扣非净利润分别为41.9亿元、8742万元、5644万元;2022年实现营业收入、净利润、扣非净利润分别为301.23亿元、13.53亿元、13.17亿元,三项主要经营指标均创历史新高,3年间分别增长6.19倍、14.48倍、22.33倍。
2023年一季度,容百科技实现营业收入83.68亿元,同比增长61.91%;实现净利润3.11亿元,同比增长6.29%;实现扣非净利润2.97亿元,同比增长0.32%。公司正极材料销量2.61万吨,同比增长50%,保持高增速;Ni90、NCA及超高镍系列产品累计出货超千吨。
值得一提的是,容百科技还不断加强成本管控能力,进一步扩大盈利空间。2017年至2022年,公司期间费用率由11.02%降至3.3%,5年整体缩减了7.72个百分点,2023年一季度,这一数值进一步降至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