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日,以“中国经济复苏进程中的信用趋缓展望——信用状况增强,内外挑战仍存”为主题的中诚信国际–穆迪2023年中期信用风险展望研讨会在上海举行。中诚信国际首席经济学家、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联席所长毛振华教授在会上发表了题为《复苏与分化:2023年中国经济展望》的主旨演讲。
毛振华指出,今年以来,中国经济虽有复苏但结构分化。他指出,2023年以来,中国经济复苏势头明显,供需两侧均有改善,但经济修复之路并非一帆风顺,4月宏观数据显示经济修复边际走弱压力已经显现。他同时提醒,需重点关注经济复苏的结构分化态势:生产与消费复苏不同步,需求不足问题突出,消费修复“明强实弱”且内部结构分化,出口虽然短期存在一定韧性但后续下行压力仍存;投资修复主要依赖基建,房地产与制造业修复偏弱;供给端修复呈现“服务强、制造弱”的局面;不同所有制企业修复分化,民营企业修复程度依然较弱;受微观主体谨慎性动机影响,宽货币与宽信用效果持续分化。展望全年,毛振华认为,内生增长动力疲弱或将制约后续经济复苏,下半年经济复苏节奏和力度或有边际放缓压力,但考虑到低基数和稳增长政策等因素影响,年度经济增速依然可达到5.7%左右,但需关注中长期经济增长平台的下移。
毛振华提醒,在经济修复分化、复苏基础不牢背景下,仍需持续关注资产负债表演化。他说,应对疫情的宽货币、宽信用政策导致宏观债务风险进一步提升,还本付息压力加大,需要警惕高债务压力下资产负债表衰退的可能性。今年以来,政策支持下各部门杠杆率均有所回升,但杠杆率并非判断资产负债表演化的唯一指标,微观主体支出减少、预防性储蓄提升等现象依然存在,若微观主体的这种行为成为普遍现象,就会带来持续的总需求缺口和经济下行压力。具体来看,企业部门杠杆率虽回升,但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自发扩表动力仍偏弱;购房需求释放下居民部门杠杆率短期回升,但就业压力及收入增长低迷下居民谨慎性动机仍较强,居民部门缩表风险仍存;此外,近两年受税基疲弱、土地财政弱化影响,地方财政收支矛盾加大,今年以来财政支撑因素虽有所增多,但收支压力仍然较大,这将对地方政府扩表形成制约。综合来看,当前经济复苏尚未达到能推动资产负债表修复的程度,仍需持续关注非金融部门的资产负债表演化。其中,需要重点关注房地产价格对各实体部门资产负债表的影响,警惕房地产价格大幅下跌引发资产负债表衰退。
毛振华建议,面对经济修复结构分化,以及资产负债表修复仍需时日等情况,政策应聚焦经济修复偏弱领域,着力推动实现市场化的经济修复。
一是要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将GDP考核置于核心位置。当前中国依然没有完全走出中等收入陷阱的风险,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仍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2023年政治周期转换之下各地发展经济的动力增强,但仍需着力避免部分地区地方政府“躺平”。
二是坚持深化改革、促进创新,以持续的制度变革推动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行情838275,诊股)。近年来我国相对其他经济体增长优势已经有所减弱,同时考虑到欧美对我国高科技领域发展的警惕与限制,需进一步加大改革开放力度,以持续的制度变革推动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这是应对中长期经济增长放缓的关键和核心。
三是对居民部门的纾困支持力度应进一步加强,提升消费对于增长的拉动作用。从短期来看,建议对居民部门发放现金补贴;从中长期来看,持续完善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的同时,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导,提升养老、医疗、文娱等短板领域供给质量。
四是继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补齐科技短板、促进数字经济发展。近年来中国独角兽企业大量涌现,表明中国在部分领域特别是在数字经济领域已经具备比较优势和发展基础,应抓住机遇进一步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支持技术创新,逐步实现从技术“追赶”向“引领”的转变。
五是继续稳定房地产市场,避免预期走弱下的资产负债表收缩。作为重要的基础资产,房地产市场的下行将各部门资产负债表的收缩压力。参考日本、美国等经济体的教训,房地产下行、资产负债表收缩往往与经济衰退联系在一起,需着力避免因房价大幅下跌导致我国陷入资产负债表衰退困境。
六是政府、企业、居民应形成促进经济回暖的合力,推动市场化的经济复苏。一方面,货币、财政、产业以及区域发展政策应当增强协调性,形成促进经济回暖的政策合力;另一方面居民与企业部门等微观主体需重拾发展信心,激发经济供需良性循环。毛振华最后表示,随着稳增长政策持续发力以及市场化的经济修复提速,中国经济复苏依然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