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尖财经网(www.58188.com)2023-3-22 12:10:24讯:
凭借极强的产业链竞争优势,中国光伏出口成为外贸“新名片”,2022年,我国光伏的出口增速约80%,多个数据创历史新高。不过,高增之下隐忧亦在不断出现。本月,欧盟委员会发布《净零工业法》提案,其中提到2030年,战略净零技术的本土制造能力接近或达到欧盟年度部署需求的40%。
欧洲是中国组件出口规模最大的市场,2022年出口占比超过50%,是当之无愧的“半壁江山”。相关提案发布之后,光伏欧洲出口市场是否会因此遇冷?多位组件头部企业人士对财联社记者表示,目前具体影响难以评估。业内分析认为,该法案可以理解为欧洲版的清洁能源补贴计划,但最终出台还需要一定时间。
中国有色金属硅业分会专家委副主任吕锦标对财联社记者表示,欧盟“净零工业法案”的首要关注点是达成碳净零排放,促成净零排放的技术推进是本地化还是外来贡献,5年内都无暇顾及,或者说看不到产业技术回归的成效。
贸易壁垒时有出现
欧盟《净零工业法》提案公布,加重国内光伏出口担忧情绪。财联社记者注意到,欧洲是国内光伏组件最大出口地区之一。根据InfoLink Consulting数据,欧洲2022年累积从中国进口86.6GW的光伏组件,占全年中国组件出口的56%,且相对2021年全年的40.9GW大幅成长了112%,为中国组件出口在2022年成长最快、规模也最大的地区市场。
财经评论员王赤坤对财联社记者表示,欧洲市场需要中国光伏产品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欧洲市场正迅速发展可再生能源,其次欧盟国家高度关注能源节约和可持续发展。而中国的光伏产品具备高性价比和良好的质量,由于政府推优惠政策,国内存在大量的空闲产能,因此中国光伏产品在欧洲市场价格优势明显。
分析认为,随着欧洲市场绿色能源需求的依旧增加,欧洲市场对中国光伏产品的需求仍然有望持续增加。
需要注意的是,中国光伏的出口之路,并非完全可以凭借成本和技术优势而畅通无阻。自十余年前的“双反”调查至今,关于光伏进出口的贸易壁垒时有出现。
根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不完全统计,2022年共有12项涉及光伏进出口的贸易壁垒相关法案,发起方包括美国、印度、欧盟等。其中美国发布7项法案,包括将4家光伏材料企业及其相关子公司列入实体清单,并导致出口组件被当地海关扣押情况发生,给我国光伏企业拓展海外市场带来困难。
境外销售已成为光伏组件企业绝对的营收支撑,“风吹草动”都考验光伏企业面对贸易摩擦的韧性。
以去年实现40GW出货的4家第一梯队企业(隆基绿能、晶科能源、晶澳科技、天合光能)为例,其出口占比均在50%左右,其中晶科能源(688223.SH)出口占比最高,去年上半年公司境外销售收入占比为74.64%。有企业表示,光伏领域贸易摩擦不断将给光伏企业的国际化发展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不排除公司在境外部分地区销售收入下降的风险。
值得一提的是,面对海外市场的不确定风险,组件销售总体增长趋势仍然保持坚挺。据晶科能源消息,2023年第一季度预计组件出货量在11吉瓦到13吉瓦之间,2023年全年预计组件出货量在60吉瓦至70吉瓦之间,同比增长50%左右。
技术增效提升国际竞争力
对于欧盟此次发布的《净零工业法》提案,多位光伏业内人士表示,影响短期内有限。有业内人士称,欧洲市场对中国光伏的依赖,短期内格局尚难以改变。在欧洲本土产能方面,根据机构统计数据,当地硅料6万吨、硅片几乎为0、电池产能不到2gw、组件产能10gw左右。
中国有色金属硅业分会专家委副主任吕锦标对财联社记者表示,短期内看不到中国产品被欧盟限制进口。至少三至五年都看不到欧盟本土的光伏制造业可以因此成长到足以替代中国产品。
据了解,关于欧洲本土的光伏产能一直在萎缩,德国QCELL被韩华收购,产业基地向亚洲转移,瑞士梅耶博格等装备停产,挪威REC主要在欧洲之外发展,只有德国瓦克的多晶硅在本土保持6万吨的产能规模。此外,包括领先的研发机构这些年也少有突破性成果。
吕锦标认为,一个是全产业链技术落地赖以支撑的装备制造业无法在产业初创时就凭空先起。另外相关材料,备件辅材等产业无法同步配套,更多的产品来自中国配套。
因此,业内共识认为,即使放眼未来三到五年,在欧美国家真正构建完成本土供应链之前,中国光伏产品的优势仍然难以撼动。近两年,在高效电池技术替代的革新升级下,光伏效率技术上不断突破,隆基绿能(601012.SH)将无铟HJT电池效率世界纪录提高至26.09%,将p型HJT电池效率世界纪录提高至26.56%,其自主研发的硅异质结电池转换效率达到26.81%。
量产方面,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统计,2022年n型TOPCon电池平均转换效率达到24.5%,异质结电池平均转换效率达到24.6%,两者较2021年均有较大提升。
在市场占比方面,中国组件占全球70%以上市场份额,在更上游的硅料、硅片和电池片环节,这一占比更高。
吕锦标认为,现在要强调的是自身技术创新和产业进步,在遥遥领先的情况下,只能自己跟自己较劲。长期看,任何产业和技术都不可能如现在中国光伏这样长期维持80%、90%的全球占比。但从全球在本世纪中叶达成净零排放的大背景下,整体市场空间之大,比是不是维持高占比更值得关注。
(文章来源:财联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