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证券要闻 >> 文章正文

筹划“闲钱生钱”390家上市公司投资近千亿元理财投融和风控能力成关键

加入日期:2023-2-17 9:36:50

  顶尖财经网(www.58188.com)2023-2-17 9:36:50讯:

  今年以来,不少手握大笔资金的A股公司筹划“闲钱生钱”计划,进行理财投资。数据显示,截至2月16日记者发稿,2023年以来,共计有390家A股公司购买了理财产品,合计认购金额达968.39亿元。

  专家提醒称,应理性看待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的现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于投资者来说,更应多注意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的具体资金结构,关注公司的实际经营情况、投融资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

  上市公司筹划“闲钱生钱”

  2023年以来,上市公司使用闲置资金进行理财的动作不断。

  2月16日,万里石披露公告称,为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合理利用短期闲置自有资金,在不影响公司正常经营的情况下,拟使用公司及子公司自有资金不超过1亿元购买银行结构性存款产品;2月15日,太湖雪、中天科技、华密新材均发布公告,拟使用闲置资金购买理财产品。

  数据显示,截至2月16日记者发稿,2023年以来,共计有390家A股公司已经购买了理财产品,合计认购金额达968.39亿元。与此同时,有超过200家公司披露了公司理财进展。

  从理财产品类型看,年内上市公司购买的理财产品主要包括存款、定期存款、通知存款、结构性存款、银行理财产品、证券公司理财、投资公司理财、信托等。从认购金额看,结构性存款最多,合计认购金额达700.85亿元,占比超7成;其次是存款、通知存款和证券公司理财,但分别合计认购金额均不足百亿元。

  从所属行业来看,购买理财产品的上市公司多集中于几个行业,即医药生物、食品饮料、汽车、计算机、基础化工、机械设备、电子以及电力设备等行业,还有不少新能源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购买了理财产品。

  谈及购买理财产品的目的,绝大多数上市公司均表示,是为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增加收益,为公司及股东获取更多回报。

  不少专家也表示,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有一定的正当性和合理性。“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是现金管理行为。倘若这一行为规模有限、时期可控,有助于公司提升现金收益。”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说道。允泰资本首席经济学家付立春也表示,有些公司和行业现金流比较充裕,为提高公司的财务效率,会用闲置资金购买一些期限相对比较匹配,风险、收益相对比较平衡的理财产品,这其实是一种相对较正常的财务管理手段。

  大手笔理财行为频现

  从购买金额来看,不少公司在理财产品方面都比较“大方”。有238家公司使用超过1亿元进行理财,占比达61%,其中,有15家公司购买理财产品的金额超过10亿元,航发动力购买总额达37亿元,目前位列首位,其次是妙可蓝多江苏国泰,理财金额分别为19.25亿元和18.62亿元。

  还有部分公司宣布即将豪掷数百亿元进行委托理财。1月12日,海信视像公告称,拟使用闲置自有资金委托银行券商、资产管理公司等金融机构进行较低风险委托理财,额度上限不超过140亿元。1月31日,九安医疗公告称,公司及子公司拟使用最高额度合计不超过(含)200亿元人民币或等值外币的自有资金进行委托理财和证券投资。

  多数公司深谙“不能把鸡蛋放一个篮子里”的道理,购买了多个理财产品。有273家公司购买了两个以上的理财产品,占比达7成,15家公司购买了10个以上的理财产品,但对于理财产品的选择存在差异,有的专注,有的选择多元化。例如,航发动力购买的10个理财产品均为结构性存款,而一向热衷于购买理财产品的唯科科技则购买了多达44个理财产品,购买数量暂居第一,理财产品类型包括存款、结构性存款、通知存款、银行理财产品和投资公司理财等,该公司2022年购买了多达523个理财产品。同样位居A股第一。

  资金来源方面,年内A股公司购买理财产品的资金基本来自于自有资金和自筹资金,后者占比达65.49%。值得注意的是,如华密新材、朗科科技等不少公司购买资金来自闲置的募集资金或超募资金。

  “如果该上市公司是由于所投项目建设进度过长而出现募集资金短期闲置,此时购买理财产品也是为了提升闲置资金的利用率,从而提升公司业绩来保障股东利益,此类情况属于相对可行。”川财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陈雳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分析。

  田利辉也表示,因为市场变化,某些上市公司募集资金一时闲置,故而采用理财方式来规避通胀带来的贬值是合理的。

  投融和风控能力成为关键

  上市公司普遍表示,公司拟购买安全性高、流动性好、低风险的理财产品,且投资理财行为不影响日常正常经营、投资建设及资金安全。但不少投资者仍持怀疑态度,质疑一些上市公司是偏离主业或“赌博”的行为。例如针对一些上市公司数百亿元的投资理财计划,有投资者质疑称,公司一下子变成了基金和投资公司,为何不是投入公司的主营业务或进行分红

  与此同时,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并非稳赚不赔。一些公司在收回本金的同时,获得或多或少的理财收益,但也有公司投资理财产品的本金大幅亏损。例如,1月10日,众兴菌业公告称,公司2021年5月6日认购了1亿元的“善缘金206号私募证券投资基金”产品,截至2022年12月31日,公司认购的上述基金产品的净资产为6556.25万元,亏损幅度接近35%。

  “应该理性看待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的现象。”陈雳认为,从积极意义上看,有些优秀的理财产品,可以在合理合规的范围内提升投资回报,这对投资者是有利的,对上市公司发展起到增加现金流的作用。从消极层面看,说明上市公司可能在现金利用率上存在问题,需要投资者多关注公司的业务实际经营情况,可能会存在靠理财产品来弥补投资者回报的情况,这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公司估值。投资者应多注意上市公司公告中购买理财产品的具体资金结构,多关注公司的投融资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

  “倘若上市公司将大规模现金长期反复购买理财产品,而非进行投资或分红,这是对公司价值的损耗,甚至导致对中小股东权益的侵占。”田利辉表示,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理财现象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研究公司的经营理念和发展潜力,分析公司长期现金流折现价值,进而决定投资行为。

(文章来源:经济参考报)

编辑: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