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尖财经网(www.58188.com)2023-1-26 12:31:08讯:
2023年新春之际,中国基金报邀请多家基金公司投资总监或知名基金经理展望新的一年投资前景和趋势,供广大基民和股民参考。
博时基金权益投资二部投资总监兼基金经理曾豪:A股有望迎来“戴维斯双击” 结构上关注三条主线
2022年终于过去了,这是非常不容易的一年。内忧外患,黑天鹅频出,外生变量层出不穷,投资环境面临比较大的不确定性。
回顾2022年,市场所有分类大指数均震荡下跌。美国加息、国内疫情和地产调控就像三座大山,给市场带来了持续压制。因此,我们的操作策略是在各个市场阶段均力争在控制回撤的前提下尽可能获取收益。
在上半年市场大幅下跌阶段,我们主要通过控制仓位以降低风险暴露,并且在煤炭,地产等行业上获取了一定的超额收益。在市场恐慌的下跌中,我们反复核验了重仓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保留了能穿越困境的核心持仓。5月份,随着市场确认上行趋势,我们逐渐提高仓位且调整了配置方向,减仓稳增长方向的建筑地产,增加景气度较高的成长方向配置,包括汽车电子(智能化和电动化)、新能源(新能源车,储能和风电)方向的个股配置,力争在市场反弹中为组合创造更多收益。三季度随着疫情扰动,以及地产数据的进一步恶化,我们不断降低仓位和风险暴露,且降低了组合的弹性和新能源的配置比例,转向于均衡配置,增配了成长中高确定性的军工和受益于联储加息尾声的黄金。四季度,随着“三座大山”的边际变化,市场底部区域逐渐确认,我们也逐渐加仓,维持均衡配置,增加了“后疫情”与经济复苏方向的配置。
2023年是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 ,我们对经济增长和盈利上行抱有更强的信心,估值也将走出底部区间,A股有望迎来“戴维斯双击”。
首先,制约经济增长的不利因素全面缓解,分子端否极泰来。2022年我国经济面临较大的内外部压力,内有疫情反复和地产转弱,外有地缘冲突和逆全球化加剧,A股盈利持续探底。展望2023,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减弱,疫情防控的优化、扩大内需战略的落地和稳地产政策的实施将带动我国经济走出低谷。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大力提振市场信心,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稳增长的重要性上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将更加积极。2022年资本市场见证了一个个低于预期的经济和盈利数据,2023年这种局面将得到扭转,分子端超预期的机会大于低于预期的风险。
其次,海外加息对国内流动性的掣肘减弱,预期好转带来风险偏好的提振,分母端将迎来估值修复。一方面,海外陡峭的加息将逐渐缓和,美债利率和人民币汇率面临的压力减小,为国内流动性“合理宽裕”打开更多空间。另一方面,风险偏好也将得到提振。2022年市场一波三折,指数经历了10%以上的跌幅,A股估值和风险偏好均下行至历史底部区间。随着预期的转向和不确定性的缓解,风险偏好的抬升将带动估值走出底部。
坚持高质量发展的同时扩大内需,更好应对外部风险。海外经济衰退对出口的抑制将是2023年的主要不确定因素。此外逆全球化浪潮下也应警惕地缘冲突恶化的可能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做好明年经济工作,要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下,我国经济有望在全球衰退的大环境中“一枝独秀”。
结构上,关注三条主线。一是发展与安全并重的科技成长板块,二是疫情防控优化后困境反转的大消费,三是经济预期好转下的顺周期方向。
第一,高质量发展与安全主题下的新能源/电子/计算机/军工等成长制造方向。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在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外部环境日益复杂的时代背景下,发展成长制造既是供给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也是牢牢掌握核心技术、实现自主可控的要求。能源安全和“双碳”驱动的新能源、科技自立自强的电子/计算机、国家安全方向的军工将成为新一批增长引擎。
第二,受益于防疫优化和收入预期好转的社会服务/美容护理/商贸零售/食品饮料等大消费方向。2022年疫情的反复和经济的低迷限制了消费场景,同时损害了居民的消费能力和消费信心。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增强消费能力,改善消费条件,创新消费场景。防疫的优化、居民收入预期的提升和各地促消费举措将形成合力,前期受困的消费板块将迎来新生。
第三,受益于稳增长的机械/建材/建筑/化工等顺周期方向。赔率维度,机械、建材、化工等顺周期行业2021年下半年以来持续调整,当前估值水平已处于历史低位。胜率维度,需求的上行和资源品价格的回落将打开利润空间。需求端,2023年一方面基建投资将继续发挥托底作用,另一方面稳地产政策下房地产投资持续下行的趋势将得到逆转。从中长期来看,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将开启新一轮朱格拉周期,设备更新有望加速,这将带动顺周期方向的需求回升。
【作者简介】
曾豪先生,硕士。2009年起先后在中信证券、华宝基金工作。2021年加入博时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现任权益投资二部投资总监兼博时价值增长贰号证券投资基金(2022年7月6日—至今)、博时价值增长证券投资基金(2022年7月6日—至今)、博时成长精选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2022年9月21日—至今)的基金经理。
大成基金董事总经理、股票投资部副总监韩创: 2023将是重新收获的一年
2022年是跌宕起伏的一年。年初我的配置更加偏向稳增长。当时的考虑主要是基于2021年国内疫情管控效果良好,同时国内经济初显疲态后确立了较高的GDP增长目标。当然,此后由于疫情超预期爆发,以及地产的大幅下滑,全年经济增长低于预期。此外美联储持续大幅加息,也对市场造成了较大冲击。总的来看,2022年宏观因素对市场影响较大。这一年,我更深刻地认识到,在错综复杂的大环境中,定价能力是基金经理的核心竞争力。即如何更深刻地从商业模式、竞争优势、管理层、盈利来源等方面去逼近基本面真相,以及如何从股价隐含预期中去评估基本面的反映程度。
2023年将是重新收获的一年。一方面,三年抗疫基本告一段落,放开后国内疫情冲击已经快速达峰,这一速度大大超过很多人士照搬国外经验所做的预判。另一方面,地产政策在迅速调整,我们看到了高层对地产等行业的重新审视和定调,相信在行业本身的内生动力和外部政策呵护下,地产行业今年将实现软着陆。最重要的是,经济已经成了国内聚焦的核心问题,复苏将是2023年的主基调,甚至不排除2023年国内出现较强的经济复苏。外部因素来看,年内美联储加息将结束,流动性冲击也会大大下降。总的来说,2023年将是国内权益市场重新收获的一年。
稳增长有望成为全年主线,其中地产链值得重视。经济复苏将带动众多行业走出谷底,因此2023年很多行业都会迎来投资机会,但地产链可能最为值得重视。这主要是由于房地产在国内经济中仍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没有房地产的软着陆就很难看到经济的良好复苏。而且我也认同高善文博士的观点,即去年地产的大幅下滑并不是由于地产泡沫破灭,而是由于疫情带来的疤痕效应和房地产本身高周转商业模式的脆弱性。实际上目前国内地产企业合意库存水平已经下降到了较低水平,本身行业就有向上修复的内生动力。再加上政策端会不断加码,因此地产行业的软着陆是可以期待的。很多人仍然从人口总量、人口结构等长期因素来分析地产,并得出悲观结论,我认为这可能犯了用长期视角分析中短期问题的错误。在地产企稳的大背景下,股市中最为受益的仍然是包括部分资源品、大金融、建材家居、部分制造业和部分消费板块等在内的顺周期行业。其中部分资源品除了地产之外的其他需求本身就持续较快增长,再叠加地产这块需求的企稳和供给端的控制,供需结构会得到很好改善。大金融、建材家居、部分制造业等都是地产企稳的受益者,也应当会有较好表现。消费品方面很多领域供给偏同质化且没有出清,需求也面临人口总量和结构变化的不利影响,加之无法出海,因此其实会低于目前市场上不少投资者的预期。一些供需结构较好,以及及时调整了思路的消费品公司可能会有更好表现。
国企改革是另一个值得重视的方向。2023年是经济增长的大年,国企毫无疑问也承担着这一使命。同时,我们看到2023年国资委考核体系是一增一稳四提升,新纳入了净资产收益率和营业现金比率两个指标,考核体系愈发科学严谨。此外国企的激励制度、资产整合等方面的改革都在向纵深推进,这些都有利于国企估值体系的提升。很多国企在2023年承担了稳增长和高质量发展两大课题,将从总量政策和产业政策两方面受益,我认为这是另一个值得重视的方向。
最后,出口链的公司也不能简单放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涌现出了一批十分优秀的公司参与全球竞争,他们代表了国内一些行业的最高水平。目前投资者普遍认为2023年海外经济会陷入衰退,因此对出口链上的公司简单放弃。其实美国经济到底是浅衰退还是深度衰退还暂未可知,出口链上的一些公司仍然值得密切关注。
总之,我认为2023年将是权益投资的一个较好年份,希望大家都有好的收获。
前海开源基金崔宸龙:站在新一轮繁荣的起点
亲爱的持有人朋友:
新年好!凯歌辞旧岁,瑞兔迎新年,我们告别了跌宕起伏的2022年,2023年的投资新篇章已然开启。借此机会,我想对全体持有人朋友道一声感谢,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信任与托付。
2022年全球资本市场受到多重因素冲击:地缘冲突,新冠疫情反复,通胀冲击,货币收紧,上述因素给权益市场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在此背景下,新能源在2022年经历了两波较大的回调,市场争议逐步增多,给我以及持有人朋友们都带来了巨大压力。我深知在这样的市场中坚持下来实属不易,再次感谢大家这一年的不离不弃。
时代在不断前进,相信所有的曲折跌宕终将化为资本市场中转瞬即逝的浪花,在暴风雨之后,我们终会迎来柳暗花明。
当前美联储加息和疫情影响这两大因素已逐步转向:若海外通胀在2023年得到较好控制,美联储美债利率或将迎来阶段性顶部;国内疫情的管控更加科学精准,对生产、消费的限制逐步消退,释放了积极信号。我们大概率已走过至暗时刻,迎来了新一轮繁荣的起点。
展望2023年,我依然看好新能源行业的投资机会。伟大的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新能源已经开启人类社会能源使用方式的新纪元,我认为新能源行业仍是长期可持续快速发展的产业,其中蕴藏着巨大的投资机会。2023年,我主要看好光伏、储能、电力运营,合成生物学这几大投资方向:
近年来光伏的发电成本快速下降,成为人类历史上首个“通缩”能源,而且从发电装置的原理判断,预计光伏会是未来发电端的主流;而储能是本轮能源革命中必不可少的能源介质,锂作为自然界最轻的金属,成为了储能目前最优选的介质;虽然短期上游原材料价格暴涨压缩了下游产业的利润空间,但同时也倒逼了整个电池产业的升级,Na电池、PET铜箔/铝箔、磷酸锰铁锂以及更加高效的pack形式等新技术快速促进了行业的发展;在全球电动化浪潮加速的背景下,中国正在重塑汽车供应链,电动化为中国车企提供了反超的绝佳机会;合成生物学是我新增看好的方向,它相当于“定向加速进化”“生物工厂”,与传统化工材料相比,合成生物学的材料合成环境更加环保高效,降低能耗和排放的同时能够合成更复杂的化学分子,它在材料学合成领域的潜力较大。
承蒙厚爱,实幸甚也。新的一年,我将继续努力做好投资与研究,力争在市场风浪中稳住心态,做好大家的“压舱石”。望能跨越山海,得见曙光,不辜负大家沉甸甸的信任。同时,也希望持有人朋友坚守长期投资理念,尽量避免用短期资金或杠杆资金进行投资,以免承受不必要的损失。
最后,在新的一年里,祝愿持有人朋友们生活美满、家庭幸福、万事如意!
【个人简介】
崔宸龙前海开源基金投资部总监、基金经理
美国西北大学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联合培养博士(材料科学与工程),深圳市海外高层次人才,曾以第一作者身份在Nature Nanotech. ,Research等期刊发表论文,共发表论文11篇,引用近千次。擅长制造业及新能源行业投资。
融通健康产业基金经理万民远:2023年医药行业迎来多重利好
刚刚落下帷幕的2022年,对我们每个人而言,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对资本市场和投资者而言,也是艰难的一年。在俄乌冲突、全球流动性收紧和疫情反复三大利空冲击下,全球资本市场剧烈波动,A股市场也难独善其身,医药行业延续了2021年的调整态势,投资者更是普遍资产缩水。
幸运的是,我给了持有人相对满意的一个答卷。以我管理的融通健康产业为例,据银河证券,过去一年(2022年)融通健康产业的业绩为3.76%(同期业绩比较基准为-13.92%),在同类医药医疗健康产业行业偏股型基金(股票上下限60%-95%)(A类)中,排名为2/60;过去3年(2020年-2022年),融通健康产业获得98.83%的收益率(同期业绩比较基准为12.52%),同类基金排名2/34;过去5年(2018年-2022年),融通健康产业获得210.78%的收益率(同期业绩比较基准为15.22%),排名1/22。
展望2023年,在财政政策积极、货币相对宽松及国内经济疫后修复的背景下,我们对A股市场积极乐观。目前,医药行业的整体估值仍旧处于10年低位,在行业基本面和政策双重改善的背景下,我对医药行业也抱有坚定的信心,万亿市场的医药板块细分领域众多,不乏结构性机会。
具体到细分行业,我相对看好创新药及其产业链、高端器械、零售药店、类消费及原料药等细分行业。
创新药及其产业链经过长达一年半之久的调整,目前处于相对低位,估值修复动力十足。产业长期成长逻辑并未破坏,医保对于创新药放量加速的影响不断加强,国内创新药的达峰周期大大加速,许多创新药有望在医保谈判的后快速完成进院;受制于医保控费,未来两年,国产替代是大趋势,高端器械值得关注;随着需求、客流底部回升,叠加处方外流及集中度提升,零售药店发展空间大;消费医疗是兼具“消费”与“医疗”的优质赛道,如眼科、口腔医疗预计将受益于疫后修复。过去由于疫情防控导致部分消费场景缺失,但消费医疗需求相对刚性,未来消费者大概率会消费回补,同时消费医疗的客单价高且不受医保控费影响,竞争格局好;近2年来,上游原材料成本上涨,下游需求相对比较低,原料药业绩受损,股价处于相对比较低的位置。原料药具有周期属性,从周期的角度看,在业绩不佳时买入,跟踪上下游两大制约因素,改善时股价也会有所反应。
投资风格上坚持“守正出奇,逆向投资”,在好的贝塔里找阿尔法,用绝对收益的理念做相对收益。即注重个股的估值安全边际,通过集中个股、分散细分领域,同时放弃估值泡沫的收益来控制组合的回撤风险。个股选择则坚持“逆向思维,人多的地方不去”原则,在企业经营阶段性低点布局,组合构建遵循产业趋势优先,成长与估值匹配,不追逐短期热点,提前预判,做孤独的“拐点型”价值发现者。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我去年再次自购了我的基金,我的基金持有人有熟悉的同事,更多是素未谋面的个人投资者及机构客户,受人所托,责任重大。新的一年,初心不改,力争为持有人持续创造价值。
【个人简介】
万民远,融通健康产业、融通鑫新成长基金经理,四川大学生物医学博士,11年医药研究投资经验,6年公募基金投资管理经验。投资中,他以估值与成长的匹配度为优先条件,擅长寻找冷门的被低估的标的。过去5年(2018年-2022年),融通健康产业获得210.78%的收益率(同期业绩比较基准为15.22%),在同类医药医疗健康产业行业偏股型基金(股票上下限60%-95%)(A类)中排名1/22。
红土创新基金廖星昊:预计市场风格将在高估值的成长性板块与低估值的稳增长板块之间反复切换
2022年是医药行业投资比较艰难的一年,医药指数的全年跌幅超过20%。细分板块中,仅线下药店取得了正收益,达到8%。
2022年医药行业整体表现不佳,我们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1)宏观上,美联储加息幅度超出年初预期,整个成长板块的估值受到压制;
(2)受疫情影响,医院人流减少,院内处方药和药店OTC的销售下降;
(3)国内外的医药领域投融资数据的下降,市场担忧CXO行业景气度的可持续性;
(4)集采政策和医保谈判政策的深化,除仿制药外,创新药的产品周期和市场空间也大幅压缩;
(5)中美关系的不明朗,创新药出海一波三折,CXO的海外客户订单又存在丢失的风险。
2022年9月,国家贴息贷款政策出台,明确提到对医院在“设备购置和更新改造新增贷款,实施阶段性鼓励政策”的支持;2022年10月,肝功生化检测试剂、心脏介入电生理类医用耗材的省际联盟集中带量采购政策发布,优于市场预期。之后,国家进一步优化新冠疫情防控政策。在多重政策的催化下,医药板块在2022年4季度迎来久违的上涨。
我们在2022年持续看好中药板块,主要原因在于国家政策的扶持。近一年来,国家出台的比较重要的中药行业政策包括:《关于医保支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等。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也明确指出,“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的发展,也不会受到中美关系的影响,不会受制于人,有点“自主可控”的意思。此外,部分中药知名产品的陆续提价,叠加大量中药公司已经出台的股权激励计划,企业做大做强的动力十足。
展望未来,中药板块行情能否持续,最终还是要落实到企业盈利上。我们认为,中药企业的盈利能力有望在2022年四季度明显提升:一方面,疫情政策优化之后,治疗类、预防类的药品需求明显上升,医院、药店的人流也逐步恢复正常;另一方面,国家政策持续向中药行业倾斜,相信在2023年,中药板块仍是不可忽视的投资方向之一。
站在目前时点,展望2023年:
(1)对指数,我们始终认为A股有其内在的自身运行逻辑,无需过分担忧外围市场的走势影响A股。无论从国内宏观经济周期,还是从政策周期来看,相信2023年的A股表现大概率会好于2022年。但从库存周期来看,中、美目前工业企业库存较高;且疫情政策优化后,经济复苏的内在动能增强,短期看,出台更大规模的刺激政策的可能性在降低。综上,我们认为2023年上半年出现单边牛市的概率不大;
(2)对经济,中、美经济在2023年将出现错配:中国经济复苏向上,而美国经济相对走弱。与市场观点不同之处在于,我们并不认为美国经济会出现明显的衰退,中国的出口增速可能会好于预期;
(3)对汇率,中国经济向好是人民币走强的基础。党的二十大召开后,疫情政策不断优化,经济刺激政策陆续出台,市场信心明显增强;
(4)对医药行业,我们认为整个板块在2021年7月以来的持续下行,估值压力得到充分消化,再加上集采政策和医保谈判政策的趋缓,国内、外投融资数据的见底回升,2023年的医药行业整体表现将明显好于2022年;
(5)对市场风险,我们判断主要集中在:IPO继续常态化发行,市场整体估值进一步下降;劳动力短缺伴随需求复苏,通胀上行,市场利率水平上升;虽然房地产的刺激政策不断出台,但民营房企的负债率仍较高,居民收入过去两年受影响较大,房地产新开工数据和销售企稳仍需时日;中美关系的不确定性增强。
总之,我们对2023年的市场行情整体保持乐观的态度,新冠疫情的影响逐步消退,中国经济回到正常轨道。成长性板块预计今年业绩仍有望维持较高增长,但估值收缩不可避免。
展望全年,预计市场风格将在高估值的成长性板块与低估值的稳增长板块之间反复切换。
(文章来源:中国基金报)
文章来源:中国基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