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证券要闻 >> 文章正文

解读“专精特新”投融资:聚集效应明显渗透率待提高

加入日期:2022-9-5 12:02:41

  顶尖财经网(www.58188.com)2022-9-5 12:02:41讯:

  近日,LP智库与赛迪中国电子工业科学技术交流中心,发布了《2022创投助力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研究报告》,从股权投融资角度,对工信部公布的前三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进行了系统梳理和研究。

  近期,工信部第四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经初审与复核,各省市已陆续完成4300多家企业的公示工作。

  “专精特新”最早由工信部在《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中提出,国家和各地方政府也给予了高度重视。据不完全统计,仅今年以来国家层面出台各类政策措施33项,各省区市出台配套政策文件120余个。企业在获得“专精特新”小巨人的认证后,不仅可以得到实实在在的鼓励和支持,还是其科技创新能力和成长潜力的权威认证。

  近年来,我国股权投资行业特别是人民币基金,正在朝“投早,投小,投硬科技”的方向聚集。中国投资协会副会长、创投委会长沈志群在近日举办的“首届创投助力‘专精特新’高峰论坛”上表示,专精特新企业量多面广,能够从中发现具有长期投资价值和具备高成长特性的优秀企业,通过不断创造价值、提升价值,最终实现价值,这样的基金管理人一定值得LP信赖。

数据里的“专精特新”投融资

  随着国家对科技创新和中小企业的扶持,专精特新的企业数量也越来越庞大。而同样活跃在科技创新领域的股权投资,却与之并不同步。近日,LP智库与赛迪中国电子工业科学技术交流中心,发布了《2022创投助力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研究报告》,从股权投融资角度,对工信部公布的前三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进行了系统梳理和研究。

  报告显示,仅有40%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获得过股权融资,这些企业平均获得了5.37家机构的投资,中位数为3家,有62家企业获得了超过20家机构的投资,机构投资数量最多的企业获得了50家机构的投资。

  从融资轮次上看,获得过股权融资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平均股权融资及转让轮次数为2.8轮次,共有接近60%的企业股权融资及转让轮次不超过两轮。

  从企业IPO的情况来看,对于科创板和北交所以外的A股市场板块而言,被投企业在获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之后,需要2年左右的时间,可达到上市标准,上市1年后,投资机构实现退出。按照成长期创投基金7年投资期限计算,这就需要企业在获得投资后4年内获得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认证,只有不到40%的企业可以做到。

  而对于科创板和北交所来说,企业在获得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认证之时,就已经符合相应上市标准,投资机构可在1年内实现退出。63.11%的企业在首轮融资后的6年内能够获得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认证,使7年期基金能够顺利实现退出,刚好在成长期创投基金的投资年限内。科创板和北交所能够给投资专精特新的基金带来额外67.44%的IPO。

股权投资对专精特新的渗透率有待提高

  尽管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成功IPO的几率很大,但创投机构却较少出现在其股东名单中,且聚集效应尤为明显。报告显示,有2/3的机构仅投资了一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投资数量超过10家的机构,仅有99家,且参与企业首轮融资的机构数量更少。大部分机构对于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投资和退出,仍处在浅尝辄止的状态。股权投资机构与专精特新企业之间,在投资结果上尚未达成共识。

  究其原因,沈志群认为,一方面,资本与项目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创投机构和专精特新企业缺乏有效的沟通渠道的方式,另外,股权投资行业还存在创投机构投资能力不足、项目估值过高等问题。

  相较于过往创投机构关注的热门赛道,专精特新类企业也确实呈现出一些不同的特征,有超过60%的专精特新企业属于工业基础领域的制造型企业,这些企业不仅数量庞大,同时分布较为分散。这要求创投机构在打法上要做出一些改变。

  对此,同创伟业董事总经理杨晓敏认为,这要求机构的投资范围要覆盖得足够广,投资人要从一线城市深入到三四线甚至县区一级,也要更接地气。

  面对广泛分布的专精特新企业,在投资方式上,达晨财智助理总裁邬曦总结道,达晨凭借产业网和区域网,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例如像军工、智能制造等行业,其产业链的分布十分清晰。在投资到卡位企业后,我们会沿着被投企业的上下游延伸,就会发现一些新的投资机会,而且,这些标的还能通过真实订单进行相互验证。在区域合作方面,对于大量下沉地区的项目,达晨通过加强与当地产业园区、工业局等部门的交流和合作,来获取第一手的水下项目的资料和信息,保证项目进入的时点和估值。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编辑: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