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证券要闻 >> 文章正文

成本高企、需求疲软聚丙烯企业利润下滑

加入日期:2022-9-2 15:48:35

  顶尖财经网(www.58188.com)2022-9-2 15:48:35讯:

  在成本高企、需求疲软的市场行情下,上半年聚丙烯(PP)企业的业绩并不乐观。

  8月26日,巨正源(831200.OC)发布的2022年半年度报告显示,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0.43亿元,归母净利润为-3.19亿元。此外,上海石化(600688.SH)归母净利润亏损4.36亿元,同比下滑135.04%;东华能源(002221.SZ)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46亿元,同比下降80.60%。

  对于净利润下滑的原因,巨正源方面表示,受原材料丙烷价格大幅上涨影响,占公司总营收89.29%的高分子材料(聚丙烯)业务经营利润出现阶段性亏损。

  金联创塑料分析师王玉星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PP生产利润不乐观,油制法PP在年初尚有利润,最高每吨平均盈利500元左右,但后来由于油价高企且居高震荡,油制法PP的利润出现亏损,目前每吨平均亏损2000元左右。煤制法PP则受益于煤炭保供稳价措施,亏损在逐渐减小,目前每吨平均亏损500元左右。

  景气度低迷

  PP是全球第二大通用合成树脂,占合成树脂总消费量的30%左右,在汽车工业、家用电器、电子、包装及建材家具等领域应用广泛。

  不过,在今年上半年,受市场低迷影响,PP企业的盈利情况并不乐观。

  8月23日,东华能源发布的2022年半年度报告显示,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51.92亿元,同比增长6.5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46亿元,同比下降80.60%;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9491.98万元,同比下降86.53%。此外,上海石化在上半年的归母净利润亏损4.36亿元,相比去年同期的盈利12.44亿元,下滑135.04%。

  东华能源方面表示,2022年上半年,乌克兰局势引发国际形势动荡,叠加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导致丙烷价格暴涨,下游则因开工不足,石化行业整体盈利承压。报告期内,公司充分发挥一体化运营优势,在行业价差收窄甚至出现负差的背景下,公司保持了盈利及现金流稳健,同时确保茂名项目加快建设进度。

  光大证券分析认为,2022年上半年,丙烷价格上涨,同时新冠肺炎疫情抑制了下游需求,东华能源产品价格保持稳定。2022年上半年,PP(T30S拉丝)均价为8662元/吨,同比下降2.2%;PP(T30S拉丝)价差为527元/吨,同比下降332元/吨。华东能源主营产品价差同比大幅收窄,盈利能力同比下滑,公司聚丙烯毛利率同比下降20.04%。

  王玉星表示,上半年整个PP市场走势偏弱,虽然偶有反弹,但反弹力度和持续周期都表现乏力,现货市场难寻亮点。

  竞争加剧

  目前,东华能源已经实现丙烯产能180万吨/年、聚丙烯产能近200万吨/年;规划未来5年,将在茂名等地再新增400万吨聚丙烯产能。

  隆众资讯孙诚诚表示,从聚丙烯扩能历程看,2019年后炼化一体化项目产能加速扩张,由于炼化一体化项目投放产能大、产业链产品齐全,对市场影响力更快、辐射面更广,扩张带来的供应格局变化对国内传统供应市场形成较为明显的冲击,市场竞争不断加剧,国内聚丙烯行业将进入优胜劣汰的大整合阶段。

  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仍是聚丙烯扩产大年,多家巨头进军聚丙烯行业,或在原有产业的基础上增大投入,虽在“双碳”政策影响下增速有所放缓,但可以预见,项目实际落地仍在兑现。

  上海石化方面表示,下半年全球经济滞胀风险上升,中国经济增速有望实现回升并保持在合理区间。随着需求复苏,稳增长等政策发力,汽车、地产、家电等领域需求有望提升,预计国内成品油、化工产品需求回暖,石化产业链价格传导或趋于顺畅,行业整体走势向好。但同时由于国际油价走势不确定性增强,国内炼油化工产能集中释放,公司效益压力将进一步加大。

  孙诚诚认为,下半年,企业扩能步伐有所提速,预计新增产能在470万吨左右,产能预期同比增幅或显著提升,截至年底,聚丙烯总产能将突破4000万吨,从投产节点来看,四季度新产能密集释放,产能快速增长或引发过剩风险,市场竞争将会更加激烈。

  在此背景下,聚丙烯企业该如何发展?孙诚诚建议,一是加快新产品开发,实施差异化策略,开发高附加值专用料顶替进口,是避开价格竞争红海的必由之路。二是优化客户结构,对于供应商来说要逐步优化客户结构,扩大直销比例,保证销售渠道稳定,大力开发终端工厂客户,尤其是具有行业代表性或者行业发展方向的客户,这不仅需要供应商拥有高质量的产品,还需要针对客户特点,量身制订营销方案,配套相应的营销政策。三是企业要做好出口渠道开发,选择多点开花,减少彼此博弈,避免低价竞争加剧。四是时刻保持对消费需求的高敏感度把控,尤其从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需求变化对市场消费行为带来较多转变,生产企业及销售团队需时刻保持对需求变化的敏感度,跟进市场节奏积极开拓产品。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网)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网

编辑: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