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尖财经网(www.58188.com)2022-8-29 20:29:27讯: 导读:1 胡锡进:中美签审计监管协议是重要突破 给两国脱钩抛了个锚2 桂浩明:震荡加剧A股短期趋势向淡投资者不必太悲观,充分整理后大盘还会逐渐走强3 宋清辉:华为如何“活下来”4 刘柯:短期波动不改长期稳定人民币在全球将担当重要角色5 郭施亮:高管增持“北水”加仓低迷已久的银行股拐点来了?6 皮海洲:别让基金公司自购成了一种忽悠7 应健中:守住底线并追逐最大利润8 文兴:能源与粮食是必须重视的领域9 韩忠益:大数据全技术链将获更高估值10 曹中铭:蹭热点行为凸显信披制度短板 1 胡锡进:中美签审计监管协议是重要突破 给两国脱钩抛了个锚 中国证监会和财政部26日与美国公众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PCAOB)签署审计监管合作协议,这是两国间的一项重大突破,为避免中国在美上市公司被动退市奠定了基础。达成这个协议表明中美有意愿也有能力解决两国间的某些复杂问题,两国的脱钩或许不会以双输的方式无限扩大。 美方一直要求查阅为中国在美上市公司服务的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底稿,中方出于国家安全的考虑与美方反复谈判,26日的协议是双方妥协的结果。 根据协议,美方调查员可以对会计师事务所的所有审计环节进行查看,并且约谈所有参与审计的人员。但是美方须通过中方监管部门获取审计底稿,在中方参与和协助下与会计师事务所相关人员开展访谈和问询。美方出的消息说,他们可以在不与中国有关部门协商的情况下,自行选择所核查和调查的事务所及审计业务。看来双方还会在落实此协议时进一步磨合。PCAOB的人员9月中旬就将前往香港,双方显然都在推动协议的尽快落地。 保留大部分在美上市企业符合中美双方利益,26日的协议对华尔街是重大利好消息,也让大部分中国在美上市企业松了一口气。如果华尔街不再有中概股的身影,美国资本市场的广度和深度就将出现一块重要残缺,华尔街决不希望与世界最有潜力的市场隔绝。 另一方面,部分中国企业赴美上市不仅仅是解决了它们的融资问题,而且开辟了中国企业成长的多元化路径,推动了那些企业对国际标准的适应,这是对外开放涵义的一种升级。让海外上市公司全部退回来,关闭一个路径,这肯定不是中国对外开放这幕大剧的理想情节。 可能有国人会担心,中方让步太多了,美方来看我们的审计底稿,还是会威胁到中国的国家安全。我觉得大家应该相信政府,既然证监会和财政部都同意了,就说明这件事对中国国家安全所产生的风险已经被排除,否则我们不会签这个协议。大家知道,在此之前网信办对中国网络平台企业在境外上市出台了必须向网络安全审查办公室申报的相关规定,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陆续施行,国家安全的护栏进行了多方向的加固,与美国最新达成的这个协议不是孤立的。 前段时间有人在互联网上主张把中国上市企业全从美国撤回来,他们的理由是:在美上市的都是中国优秀企业,为什么挣这些企业钱的好机会要分给美国投资者?在中美关系紧张的当下,这种情绪的抬头、发酵可以理解,但显然不能让这些情绪代替中国参与全球化发展的实际利益,中国在重大问题上必须保持清醒和稳健。 需要看到,在中国对外开放的四十多年里,虽然各种摩擦和麻烦越来越多,但是中国整体上从开放中收获的利益和好处无疑是主导面,对外开放为改革提供了动力,拉动了中国方方面面的进步。尽管今天中国同美西方之间的发展格局与当年有了巨大变化,但坚持对外开放对中国仍是推动进步的强有力杠杆,这个基本逻辑没有变。 中美签署审计监管合作协议犹如在两国关系大滑坡趋势中抛下了一个锚。但要看到这也是中国敢于斗争的结果,是中国实力使然。对外开放不是中国求着美国和西方,中国开放也不光是对美西方开放,中国今天实现发展和维护自己利益的空间和手段都是当年不可同日而语的。从相当意义上说,中美合作也属于不打不成交,美国的对华脱钩还会在华盛顿认为对他们有利的方向继续推进。我们必须不断增加他们脱钩的痛苦感,那样的话结果就会是:特朗普发动对华贸易战,但中美贸易的实际情况反而是越打越多。 - CFi.CN 中财网 中财网版权所有(C) HTTPS://WWW.CFi.CN 3 宋清辉:华为如何“活下来” 8月22日,华为内部论坛上线了一篇《整个公司的经营方针要从追求规模转向追求利润和现金流》的文章,“寒冬”、“寒气”等词语贯穿华为创始人任正非的文章中。任正非在文内提到,全球经济将面临衰退、消费能力下降的情况,华为应改变思路和经营方针,从追求规模转向追求利润和现金流,保证渡过未来3年的危机。文章引述任正非的话说,华为要缩小战线,集中兵力打歼灭战,提升盈利,“2023年甚至到2025年,一定要把活下来作为最主要的纲领,有质量的活下来。”数据显示,按销售额计算,2021年华为占全球通信设备市场28.7%的份额,位居第一,爱立信以15%位居第二,其次是诺基亚(14.9%)、中兴(10.5%)、思科(5.6%)和三星电子(3.1%)。 “我们的生命喘息期就是2023年和2024年,这两年我们能不能突围,现在还不敢肯定。所以每个口都不要再讲故事,一定要讲实现,尤其在进行业务预判时,不要再抱幻想,讲故事骗公司,损失要从你们的粮食包中扣除,首先要活下来,活下来就有未来。” 任正非此番内部讲话,虽然说明他早已经意识到危机即将来临,但华为真的这么难吗?笔者认为,为了活下去,度过即将到来的寒冬,华为收缩战线、裁减人员等或都是未来的选项,华为真的很难。 近年来,受新冠疫情、外部经济形势不佳等因素长期影响,全球经济增长已经受到严重拖累,甚至出现持续性的衰退,预计未来三年都不可能很快有所好转。 在这样一个充满挑战和痛苦的特殊时期,任正非此番内部讲话并非杞人忧天,而是未雨绸缪,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华为面临的前景不容乐观。只有活下去,度过寒冬,华为将来才有希望,才能够走得更远。 8月12日,华为在官网发布了2022年上半年经营业绩,期内公司实现销售收入3016亿元,净利润率5.0%。以此计算,华为上半年净利润约为150.8亿元。对比2021年数据,2022年上半年营收同比下降了5.9%,净利润率下滑4.8个百分点。显而易见,华为净利润率已同比腰斩,创下了近年来新低。这不难让人联想到,资本市场上另外一家高喊“活下去”的大企业万科的境遇。2018年,万科董事长郁亮高喊“活下去”,仅过了三年,万科2021年净利润便大降近50%。 对于具体的业务板块,任正非表示,华为云计算要踏踏实实以支撑华为业务发展为主,走支持产业互联网的道路。对此,笔者的理解是,之前华为最赚钱的智能手机业务销售放缓,承压较为严重,已经难以作为支撑整个集团庞大的研发支出“后盾”。在此背景下,华为云计算业务将会成为公司的“顶梁柱”。 近年来,随着我国产业互联网向更纵深领域融合发展,大量设备“入网上云”,云计算等新兴业务发展迅猛。在此背景下,以华为云计算为代表的新兴势力,正在猛烈冲击着阿里云、腾讯云等互联网云计算大厂,在市场上斩获许多大单,已经成为公司的主要利润来源之一。笔者认为,“华为云”走支持产业互联网的道路是对的,也是在目前经济大形势下的必然选择。 同时任正非在文中还提到,未来几年内不能产生价值和利润的业务应该缩减或关闭,把人力物力集中到主航道来。“要把边缘业务从战略核心里抽出来。”究竟哪些属于华为的边缘业务?任正非并未点名,但笔者认为那些与华为核心业务无关的产品几乎上都属于边缘业务,例如打印机、智能穿戴和智能家居等都属于边缘业务。事实上,华为当初发展部分边缘业务的目的,也是为了应对将来发展面对的诸多不确定性。但是由于这些部分边缘业务处于发展的初期,还未实现大幅盈利,还难以作为公司的“现金牛”业务,及时砍掉有助于减少成本轻装上阵,更好地聚焦核心业务。 近年来,华为旗下各大公司围绕云计算、元宇宙等领域进行广泛并购,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笔者观察到,今年以来华为加大了在国内债券市场的融资力度。今年8月1日,华为投资控股在上海清算所发布的募集说明书显示,公司拟发行2022年度第三期超短期融资券,发行金额为30亿元。这是华为今年以来的第七次发债。此举就是华为在为未来做准备,以应对外部市场发展环境的不确定性,进一步提升公司的抗风险能力。 华为的忧患意识众所周知,减少负债只是其中之一,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更有质量地“活下去”。对于华为这样一家大企业而言,即使有创始人任正非强有力的领导,但是想在短时间内改变思路和经营方针并非易事。一家企业业务转型及发展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需要循序渐进、破立并举,等待黎明后的重生。(金融投资报) 4 刘柯:短期波动不改长期稳定人民币在全球将担当重要角色 人民币币值波动一直都是资本市场关注的焦点。悲观的投资者认为,人民币贬值可能会引发资金外流,从而影响以人民币计价的资产价格;乐观的投资者认为,人民币适度贬值会让中国产品出口更有竞争力,有利于出口增长并惠及外向型企业。 截至8月26日,离岸人民币汇率在12个交易日调贬超过1200点,美元兑人民币离岸价最高达到6.8875,人民币这一下行幅度创下了今年来的新高。但需要指出的是,截止目前为止,人民币走低的幅度比起今年3月底4月初的下行幅度来说并不大,而当时人民币快速走低曾一度引发A股的大幅调整。从这个角度看,市场担心人民币汇率走低会引发国内资本市场调整的担心,其实也可能是多虑了。 上述担心的基础背景,来自于本币贬值是源于经济恶化的常规逻辑。但此次人民币走低的主要原因是美元升值,人民币相对贬值。不仅仅是人民币,和美元挂钩和半挂钩的货币都出现了贬值的现象。从中长期看,人民币贬值的趋势并不明显,毕竟中国经济总量位居全球第二,虽然上半年GDP增速略有下滑,但全年维持稳定增长的预期还是很明显的。大家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经济增长具有强大的韧性,从中央到地方纷纷出招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央行日前下调政策利率并引导LPR下调,中央督促经济大省在经济稳定恢复中承担应有责任,周三晚间,国常会又部署稳经济19项接续政策,目的就是要形成组合效应,推动经济企稳向好、保持运行在合理区间。在这种情况下,人民币长期贬值的基础是不存在的。 从另一个角度看,人民币在一定幅度内出现贬值并非坏事,至少对于中国出口企业来说是一件好事。目前中国经济的“三驾马车”之一的进出口复苏态势非常不错,7月份货物进出口总额为38064亿元,同比增长16.6%,比上月加快2.3个百分点,其中出口22446亿元,增长了23.9%,进出口相抵贸易顺差达到了6827亿元。也就是说,进出口成了拉动GDP增长的积极因子。 在进出口总额恢复增长的同时,我们也看到目前中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也在逐步增强。从出口产品细分看,机电产品中的汽车、汽车底盘、汽车零部件等产品仍然是出口增长的重要拉动力量,7月份汽车、汽车零配件出口同比增速分别为64%、27%,较6月份21%、14%的增速大幅提高;1-7月中国生命科学技术出口金额达到4302万美元,同比增长30.6%……这些数据显示,中国出口产品的结构正在优化,科技含量正在不断提升。在这些核心竞争力不断提高的同时,如果叠加人民币相对贬值的价格成本降低,产品的竞争优势将更加明显。 国家外汇管理局相关负责人25日表示,当前我国结售汇市场运行平稳,8月以来银行结售汇和涉外收付款呈现双顺差局面。 外汇局表示,一直以来,我国外汇市场表现出较强的韧性。货物贸易呈现较高顺差,实际利用外资保持增长,持续发挥稳定跨境资金流动和外汇市场的基本盘作用。“当前,我国外汇市场主体参与更趋理性,保持‘逢高结汇’的交易模式,汇率预期平稳,有助于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外汇局上述负责人说。 目前我国出口还有一个比较明显的特点,就是对传统地区的优势在逐步扩大。今年《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全面生效后,其红利逐步显现,前7月中国对东盟出口继续高增,7月当月,中国对RCEP贸易伙伴进出口1.17万亿元,同比增长18.8%,拉动整体进出口增长5.6个百分点。此外,央行最新发布的2022年7月金融统计数据报告显示,7月份经常项下跨境人民币结算金额为9018亿元,直接投资跨境人民币结算金额为4798亿元。这一系列数据说明,人民币已经成为中国出口结算的主要货币。在此背景下,人民币币值相对稳定对各方都是有利的,也就是说,人民币在全球经济舞台的重要性将越发凸显。(金融投资报) - CFi.CN 中财网 中财网版权所有(C) HTTPS://WWW.CFi.CN 6 皮海洲:别让基金公司自购成了一种忽悠 有的基金公司在持有基金份额限售期刚刚结束的情况下,就甩卖自家产品,有的竟“一键清仓”,搞“清仓大甩卖”。甚至有的基金公司不顾及持有发起份额3年的承诺,在不满一年的情况下,就将自己持有的份额甩卖了一大半。 伴随着股市行情的低迷,新基金的发行同样也呈现出低迷的态势。为此,越来越多的基金公司采取了自购旗下基金份额的做法来刺激新基金的发行,一方面是通过基金公司的自购来增加基金的发行份额,另一方面是通过自购来显示基金公司对新基金的信心,让投资者吃下“定心丸”,从而加入到认购基金份额的行列中来。也正因为如此,基金公司自购成了近年来基金公司营销的一个重要手段。 不过,尽管自购是基金公司营销的一种方式,但市场还是比较认同这一方式的。毕竟基金公司自购拿出的是“真金白银”,这种做法有利于把基金公司的利益与投资者的利益捆绑在一起。所以,对于基金公司自购,市场普遍是持欢迎态度的,包括管理层也是非常认同基金公司自购这一做法的,并将“鼓励上市公司加大增持回购力度,引导基金公司自购份额”作为维护市场稳定的重要措施。 不过,既然基金公司自购是一种营销方式,所以不论是投资者还是管理层,都需要提防基金公司将自购当成了一种忽悠投资者的手段。之所以提及这个问题,是因为在最近基金公司发布的二季报中,基金公司自购所存在的问题有所暴露。比如,有的基金公司在持有基金份额限售期刚刚结束的情况下,就甩卖自家产品,有的竟“一键清仓”,搞“清仓大甩卖”。甚至有的基金公司不顾及持有发起份额3年的承诺,在不满一年的情况下,就将自己持有的份额甩卖了一大半。 既然有基金公司自购,自然就有基金公司赎回,这是必然的。但不论是基金公司自购还是基金公司赎回,都必须符合行为规范,不能说基金公司自购时广而告之,赎回时却是“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进行必要的信息披露应是必不可少的。要防范基金公司用自购来忽悠投资者,从而达到损害投资者利益的目的。所以,对于基金公司自购及赎回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规范。 首先是基金公司自购的份额不能太少。基金公司自购顾名思义指的是基金公司层面的自购行为,不过,在这个问题上,有必要把基金经理的自购行为也一并纳入到基金公司自购来考核。因为基金经理自购与基金公司自购的影响是一样的。而不论是基金公司自购还是基金经理自购,自购的份额都不能太少。比如,从基金公司自购来说,其自购的份额应不少于千万;而作为基金经理自购,其自购的份额不能少于百万。自购的份额太少,起不到与投资者利益绑定的效果,相反做秀的意味甚浓,有忽悠投资者之嫌疑。 其次,基金公司自购的基金份额限售期不能太短,应不低于3年。而基金经理自购的基金份额应与基金经理的任期挂钩。只要基金经理在某只基金上出任基金经理一职,那么基金经理自购的基金份额就必须有一部分长期处于限售状态。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基金公司自购的限售期只有6个月,这个限售期太短,明显有忽悠投资者的嫌疑。而且这种太短的限售期也不利于基金的运营。特别是在基金公司自购占基金份额较大的情况下,限售期太短,基金公司大规模赎回,会对基金的平稳运营带来较大的影响。 其三,对基金公司的赎回必须进行公开的信息披露。目前,基金公司的自购行为,基金公司往往都是积极宣传,广而告之,唯恐市场上的投资者不知晓。但对于基金公司的赎回行为,却是默不作声,如果不认真阅读基金季报,投资者根本就不知道基金公司赎回了自己的基金份额。这种做法显然有误导投资者的嫌疑。因此,基于对投资者利益的保护,基金公司对旗下基金份额的赎回行为必须予以信息披露,而且有必要借鉴大股东减持的方式,提前进行预披露,让投资者提前知晓基金公司赎回事宜,以便作出正确的投资决策。 此外,对于基金公司(包括基金经理)在自购与赎回过程中所存在的违规行为必须进行严肃查处。如沪上某个人系公募的一只以“品质生活”为主题的基金成立于2021年8月,今年的二季报显示,基金管理人已将持有的2765万份份额卖出,目前仅剩1566万份的持仓。该基金管理人曾承诺将发起份额持有3年,但如今尚不足一年,就大量抛售其持有的基金份额,这种背信弃义的行为必须受到监管部门的查处。(金融投资报) - CFi.CN 中财网 中财网版权所有(C) HTTPS://WWW.CFi.CN 编辑: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