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股市名家 >> 文章正文

贺宛男:新股破发卷土重来?郭施亮:美加息影响全球

加入日期:2022-7-30 8:39:42

  顶尖财经网(www.58188.com)2022-7-30 8:39:42讯:


导读:
1 贺宛男:新股破发为何卷土重来?
2 桂浩明:基金限购何必出此“怪招”
3 刘柯:关注新基建聚焦5G产业链
4 郭施亮:美加息节奏变化影响全球股市
5 皮海洲:通胀高悬 美股迎来转折点还很遥远
6 文兴:在不确定中做确定的事
7 韩忠益:监管函真能管住业绩大变脸吗?
8 苏渝:今年看中报要“三防”
9 曹中铭:科创板 制度创新不可或缺


 1  贺宛男:新股破发为何卷土重来?
本周五上市的科创板新股晶华微(688130)又破发了。该股发行价62.98 元 ,收 盘 价 58.15 元 ,破发-7.67%,换手率为52.55%,说明有一半多的打新者认赔出局。

  统计显示,今年7月共上市27家新股,其中有6家上市首日破发(不含北交所、下同),分别为创业板的元道通信,科创板的思科瑞、中科蓝汛、隆达股份、益方生物和晶华微。目前思科瑞和隆达股份股价已高于发行价,而创业板的中亦科技则离破发仅一步之遥。

  27家上市,6家首日破发,比例20%多一点,不算高,甚至可以算是正常。本来,打新就不是稳赚不赔!

  问题是,为什么5月(上市13家)和6月(上市23家)新股无一家破发?7月破发又卷土重来?分析什么样的新股会破发,又如何避免新股破发,对本在弱势市道的投资人来说,还是具有积极意义。

  我们先来看晶华微。这是一家由一对美籍华人夫妇及一致行动人投资的IC设计企业,主要产品包括医疗健康SoC芯片、工业控制及仪表芯片、智能感知SoC芯片等。

  招股书显示,2019-2021年,公司营收分别为5983万元、1.97亿元和1.73亿元;净利润分别为1112万元、1亿元和7735万元。显然,2020年业绩突现大幅增长。而今年一季报净利为2393万元,中报预告净利4000-4500万元,同比减少8.01%至18.23%,扣非后3600万元至4100万元,同比减少13.62%至24.15%。

  公司坦言,2020年业绩大幅增长,主要系新冠疫情防控拉动的产品需求,具有偶发性。

  就是这样一家今年上半年比上年的正常年份业绩预减的公司,发行市盈率高达61.07倍,而其行业平均市盈率为44.88倍;且公司原计划募资7.5亿元,实际募资10.5亿元(未扣除发行费用、下同),超募40%。

  相似的还有7月15日上市的中科蓝汛。该公司发行价91.66元,本周五收盘59.53元,破发35%,中签500股亏损16000元。中科蓝汛的主营业务也是芯片,主要产品包括TWS蓝牙耳机芯片、非TWS蓝牙耳机芯片、蓝牙音箱芯片、以及其他芯片等。该公司 2019-2021 年净利分别为1.49亿元、2.15亿元、2.29亿元,倒是逐年增长;但今年一季报净利4016万元,同比下滑15.99%;公司预告上半年净利1亿-1.05亿元,同比变动-29.15%至-25.57%。这样一家业绩预减的公司,发行市盈率56.41倍,而行业平均市盈率为27.4倍,整整高出一倍有余。中科蓝汛原计划募资15.96亿元,实际募资27.5亿元,超募72%。

  毫无疑问,这两家企业申请IPO之际,正值芯片严重紧缺供不应求之时,但今年以来,一些普通的消费电子需求持续疲软,多类芯片遭砍单,价格一降再降。时过境迁还如此高调发行,怎么会不破发呢?

  再来看本周一上市,至今约破发-15%的益方生物。该公司主要研发产品为治疗肺癌、肝癌等高发肿瘤的靶向药物,但截至目前,所有产品均处于研发阶段,没有实现一分钱的销售收入,从2019-2021年,三年累计亏损15.37亿元。而截止今年3月底,公司净资产仅为4.75亿元,加上本次募资的20亿元,会不会这20来亿用完还未盈利,股东收益又从何而来?

  从新股发行的节奏分析,今年3、4月份是新股发行的“大月”,其中3月发行新股40只,募资611.48亿元;4月发行27只,募资626亿元,而这两个月也成了破发的“大月”。而6月发行19只,募资196亿元;7月发新股27家,募资377亿元。

  那么8月呢?已发布招股书的就已经有17家新股(分别于8月1日至8月10日发行),按照招股书披露的发行计划,募资就达332亿元。其中两家科创板新股:海光信息(8月3日申购)发行3亿股(原拟发行5.06亿股),计划募资91.48亿元;联影医疗(8月10日申购)发行1亿股,计划募资124.8亿元。这还只是8月上旬,接下来再加上中旬、下旬呢?

  其次,7月已发行尚未上市的也有几家有可能破发。如超募166%的中微半导(计划募资7.29亿元,实际募资19.44亿元)。该公司也主营芯片,包括家电控制芯片、消费电子芯片、电机与电池芯片和传感器信号处理芯片四大类。2019-2021年净利润2497万元、9369万元、7.85亿元;今年中报预告实现净利润3600万元至9200万元,较上年同比变动-86.08%至-64.42%;扣非后净利润为1.31亿至 1.45亿,较上年同比变动-48.59%至-43.10%。公司同样坦言,原因是“受半导体行业供需紧张缓解、新冠疫情等因素影响”。

  其实,一二级市场本是联动的,今年3-4月份新股多、破发多,二级市场表现也差;到了5-6月份,新股少、破发少,二级市场也慢慢转暖了。那么,接下来的8-9月份又会怎样呢?(金融投资报)



 2  桂浩明:基金限购何必出此“怪招”
相对于基金的促销活动而言,基金限购的事情要少很多,但每年也免不了会发生若干起,而且有的还被认为对市场有重大影响。譬如一年半前,就有当时管理资产上千亿元的基金经理对旗下的基金进行限购,而此举在不少投资者看来,是发出了市场可能过热的某种信号。

  最近又出现了几起基金限购事件,不过其发生的背景与一年半前顶流基金的限购完全不同,而且就事件本身而言,看上去也有点怪怪的。像有个灵活配置混合型基金,在今年年初把单一客户每天的申购额度限制在100元的基础上,最近决定从8月1日起,进一步减少到每天50元。无独有偶,有个量化基金日前更是把申购限额降低到了每天10元。尽管对基金而言,其主要客户是中小投资者,但这些投资者既然是下决心进行投资,一般至少总要拿出几千元、上万元的资金,把申购额度限制在百元以下,无疑是对他们关上了大门。而在当今这个时点上,这样做有什么必要呢?

  就上述这家混合型基金而言,其业绩是很不错的,公开数据显示,近一年的收益是58.55%,近半年也有27.95%。在市场震荡调整,很多顶流基金此间绩效滑坡的背景下,该基金能取得这样好的收益非常不容易。目前,该基金的规模为12.44亿元,在同类产品中属于中等。

  通常情况下,基金会抓住自身业绩飙升的机会迅速扩大规模,毕竟基金公司乃至基金经理的效益,是与所管理的基金资产规模高度相关的。既然如此,那么为什么要如此严格地限制投资者申购呢?从该基金的持仓结构来看,是相对分散且偏于冷门的,也许是考虑到那些与现行投资风格对应的品种,流动性不是特别好,投资规模加得太大可能会影响收益,如果在此时放开申购,就会摊薄收益。按照这样的逻辑,该基金现在想稳定规模也有其道理。至于另外一家量化基金,目前规模仅10万元多一点,前十大持股都是只有几百股,可以说还不具备真正意义上的基金操作特征。它的限制申购行为,应该更多是出于内部管理的原因,带有很强的技术性特征,与市场状况以及持股的流动性没有什么关系。

  那么,问题也就来了,为什么这些基金宁愿采取一些颇为极端的的做法来限制申购,而不是干脆直截了当地宣布暂停申购呢?其实,历史上也多次发生过基金暂停申购的案例。这里,可能的原因是基金暂停申购的审批程序复杂,而且一旦暂停了,以后要再恢复也不太容易。另外,暂停申购通常会给市场带来比较大的影响,容易让投资者对基金的管理与运行产生过多的联想。相对而言,限制申购不但在操作上相对简单,而且也有较大的随时调整余地,是一项灵活的处置模式。因此,这些年来对于那些有意控制规模的基金来说,基本上都选择了限制申购的方式。但通常最多也就是把每天都申购限额设在1000元,像设在50元、10元的,就显得很另类了,因为这与暂停申购在效果上几乎没有什么大的差异,而给投资者的印象也有点奇葩,是以小动作来实现其目的。坦率地说,由此产生的社会影响是不好的,已经有很多投资者对此表示了不满。说到底,如果一家基金确实有必要进行限购,完全可以采取其它更加令人能够接受的方式,而不必出此“怪招”。

  进一步说,基金更是基于各方面的考虑,在某种情况下决定暂停申购是应该得到理解的,只要基金契约里有相关的规定就可以具体实施,而操作过程则要尽可能简化。当然,换个角度来说,对于业绩良好的基金,应该鼓励其扩大规模,满足投资者的申购要求。至于因为份额增加太快而摊薄原基金持有人收益的问题,完全可以通过发行连接基金、原基金的B份额等方法来解决。总之,在基金发展过程中,总会有新的问题出现,而解决这些问题,要靠改革的大思路,而非使用一些格局不高的小技巧。(金融投资报)



 3  刘柯:关注新基建聚焦5G产业链
美联储加息75个基点靴子落地后,市场在“鸽派”预期下,认为这波加息的数值已经达到顶点,未来即便还有加息,但考虑到经济增长的因素不会比现在还高,只是次数的多少尚难断定。

  市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预期?还是因为美国经济指标“拉垮”。数据显示,美国第二季度GDP年化环比下降0.9%,远逊于此前市场预期的上涨0.5%,这也意味着该数值已经连续两个季度录得负值,符合“技术性衰退”的标准定义。因此,美联储未来的货币政策很有可能从防止通胀再度转向刺激经济增长。实际上,随着全球疫情防控逐渐归于常态化,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也出现了回落,如国际原油价格已经从每桶120美元以上回落到目前100美元以下,通胀压力已经减小。这样的情形可能促使美联储对货币政策进行调整,比如在控制通胀的情况下努力拉动经济增长,货币政策避免出现大起大落。

  所以,在美联储此次加息以后,美国股市各大指数均呈现了不同程度的反弹,反映科技股涨跌的纳斯达克指数更是一骑绝尘,在加息的当晚上涨4%,随后几天均是领涨。科技股领涨是因为其对利率政策比较敏感,如果预期未来利率政策会出现变化,科技股的市场属性就会相对活跃。此外,由于此前美联储的不断加息叠加市场需求又出现下滑,不少美国大公司业绩滑坡,亚马逊2022财年第二季度财报显示净亏损为20.28亿美元,而上年同期的净利润为77.78亿美元;社交媒体巨头Snap2022年第二季度营收11.1亿美元,低于市场预期的11.4亿美元,净亏损4.2亿美元,而去年同期盈利1.5亿美元;此外像阿迪、耐克、Mate等业绩都出现了下降,这些大公司的业绩一直是美国经济的先导指标,反过来也会让美联储重新审视自己的货币政策。

  目光回到国内,我国的货币政策一直是有连贯性的,那就是要助力经济适度增长,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

  从全球利率政策变化以及对资本市场的影响可以看出,未来一段时间科技股有望成为市场的主流。而在货币政策灵活适度预期之下,拉动经济增长的引擎又可能出现变化,什么才是未来值得关注的主要投资方向?投资者可以适当聚焦新基建。

  最近有一件事情让市场感到意外,那就是光纤光缆居然不够用了。有媒体报道,受氦气、四氯化硅等关键原材料价格上涨影响,全球光纤光缆短缺,生产商推高了价格并延长了交货时间。欧洲地区光纤价格从2021年3月的低点每芯公里约3.70美元涨至约6.30美元,上涨了70%。国内则受益5G、千兆光网、东数西算工程的建设,光纤光缆行业需求大幅提升,自2021年下半年起,国内运营商对光纤光缆的招标呈现量价齐升的态势,这也对国内光纤光缆企业加速去库存带来很大的帮助。因此我们可以看到,部分光纤光缆企业半年报预喜,中天科技预告上半年净利润增加580%-716%,富通信息预告同比扭亏为盈,特发信息预告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增长523.38%-675.23%,华工科技中报业绩增长61%,铭普光磁增长1000%以上。

  随着5G和数据中心以及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整个5G产业链都有望得到巨大的发展,除了光纤光缆,还有上游的光模块射频元器件,中游的5G基站设备等等。而且5G目前还有很大的市场没有被开发出来,如果未来5G应用爆发,整个5G产业链将延长,对上中游的需求将出现井喷式增长。因此,投资者可以密切关注目前还没有启动的5G中上游行业,如射频器件、光模块等。特别是射频元器件,这是一个目前国内尚待突破的关键核心部件。华为为什么到目前为止都没有推出5G手机?就是因为其5G射频芯片技术没有实现自主可控,过去这个领域基本被美国和日本企业垄断,那么一旦射频技术实现突破,整个射频产业链的需求将得到极大扩充。

  5G中上游产业链崛起还有一个优势,就是经历了前几年的调整后,目前整个5G产业链的估值处于历史低位,不像集成电路半导体,虽然行业景气度不错,但估值非常高。新能源就更不用说了,这几年涨幅太大,估值高高在上,透支了未来的股价空间。因此,5G行业有望再度成为新基建的主力,市场一旦需求爆发,而相关公司股价经历了几年调整,这是不是一个“戴维斯双击”的机会?(金融投资报)



 4  郭施亮:美加息节奏变化影响全球股市
自美联储宣布加息 75个基点之后,美股市场不跌反涨,或有利空落地的意味。市场最担心的还是不确定性,特别是对高通胀何时出现拐点的担忧预期。在美联储持续加息后,对压制通胀的效果或将逐渐显现,一旦高通胀存在降温迹象,那么股票市场自然也会有所反应。

  美联储如期加息75个基点,在美联储宣布加息之后,美股市场连涨两天,股票市场的投资信心似乎又重新回来了。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加息周期结束,从美联储的加息进程分析,从9月份开始,美联储将美债与机构抵押支持证券的每月缩表上限翻倍至600亿美元和350亿美元。

  美联储采取持续加息举措的背后,主要在于抑制通货膨胀,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市场投机的行为。与此同时,加息可以作为提升本国货币对其它货币汇率的间接手段。自去年下半年以来,美元指数出现了强势上涨走势,美元指数涨幅达到11.03%,创出了多年来的新高。

  在强势美元的影响下,加快了全球资本的流动速度,对风险防控能力薄弱、外汇储备较低的新兴市场来说,无疑造成了不小的冲击影响,并加快全球市场估值体系的重构。

  加息实质上提升了整个金融市场的融资成本。随着美国逐渐摆脱低利率的红利期,不少上市公司依赖低利率环境实施股份回购注销的策略似乎行不通了,上市公司需要承受更高的融资成本,这个时候更考验上市公司的偿债能力以及现金流水平。

  与美联储持续加息的动作相比,中国市场的货币独立性与自主性更强一些。从最新公开的市场数据分析,我国 1 年期 LPR 为3.7%、5年期以上LPR为4.45%,报价与上月持平。虽然目前贷款利率处于低位水平,但考虑到稳增长的因素,国内央行工具箱仍然存在不少可操作的空间,LPR利率不排除还有下调的可能。

  在稳增长的背景下,国内货币环境不会轻易发生较大的变动。与此同时,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数据的变动情况分析,6月份同比上涨2.5%,仍然处于可控范围之内。此外,据统计,今年1月至6月的平均值,CPI比去年同期上涨1.7%,继续保持在合理的运行区间。

  虽然美联储处于快速加息的通道之中,但对我国来说并不会产生较大的压力。只要通胀数据保持稳定,且结合稳增长的预期,下半年国内加息的概率比较低,更可能保持在较低的利率区间运行。

  自美联储宣布加息75个基点之后,美股市场不跌反涨,或有利空落地的意味。或者从市场资金的角度出发,可能意识到美联储加息节奏将开始放缓,下半年通胀率可能会出现实质性拐点。甚至有观点认为,美联储开始在为自己找台阶了。

  如果美联储加息节奏放缓,那么作为货币先行指标或者经济晴雨表的股票市场来说,肯定会提前有所反应。近期美股市场出现了反弹走势,从某种程度上也反映出这种预期,对利率敏感的行业更容易引起资金的关注。

  从市场角度出发,最担心的还是不确定性,特别是对高通胀何时出现拐点的担忧预期。就目前来看,美国高通胀压力仍然未出现实质性拐点,目前仍然处于市场猜想的阶段。不过,在美联储持续加息的背后,对压制通胀的效果或将逐渐显现,一旦高通胀存在降温迹象,那么股票市场自然也会提前有所反应。(金融投资报)



 5  皮海洲:通胀高悬 美股迎来转折点还很遥远
此番美联储加息没有对美股构成冲击,美股甚至还因此而大涨,这与美股最近一个多月的筑底有较大的关系。面对美联储的加息与缩表,不少人担心美国经济或陷入技术性衰退,所以,对于美国股市来说,其前景并不明朗,断言美股迎来转折显然还为时尚早。

  美国当地时间7月27日,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宣布加息75个基点 ,将 基 准 利 率 上 调 至2.25%-2.50%区间,这也是美联储连续两个月加息75个基点。同时这也是美联储今年的第4次加息。此前美联储已加息三次,分别是3月17日,加息25基点;5月5日,加息50基点;6月15日,加息75个基点。加上7月27日加息75个基点,这意味着美联储今年累计加息225个基点。

  加息对股市的影响是负面的。加息意味着市场的资金会流向银行,意味着流向股市投资的资金成本会增加。因此,通常说来,加息带给股市的影响是股市下跌。

  不过,7月27日美联储的加息并没有引发美股下跌,相反在美联储加息消息明朗后,美股反倒是走出了加速上升的走势。当天道琼斯指数上涨436.05点,涨幅为1.37%,报收32197.59点;纳斯达克指数大涨469.85点,涨幅为4.06%,报收12032.42点;标普500指数上涨102.56点,涨幅为2.62%,报收4023.61点。很显然,加息变成了美股的利好。

  原本是利空的加息,怎么就变成了美股的利好了呢?究其原因在于,美联储的这次加息幅度符合市场预期,甚至优于市场预期。此举需要归结到美国6月的CPI头上。今年7月13日,美国劳工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美国6月CPI同比增长9.1%,增幅创1981年11月以来最高,不仅超过了5月的CPI数据8.6%,同时也超过了市场预期的8.8%。这意味着美国的高通胀在进一步加剧。

  正是基于美国6月CPI再创1981年以来新高的缘故,所以当时美国市场就传出7月加息100个基点的舆论,包括野村证券经济学家预计,美联储将在7月加息100个基点。这使得野村成为首家预计可能加息100个基点的华尔街大行。当时,芝加哥商品交易所集团(CME)的FedWatch工具数据一度显示,美联储7月份加息75个基点的概率为19.3%,而加息100个基点的概率则飙升至80.3%。不过,随后美联储加息75个基点的说法还是占据了市场的主流。

  也正因如此,当美联储宣布加息75个基点时,这显然是符合大多数人预期的,较之于野村证券经济学家预计的100个基点来说,75个基点的加息显然构成了相对利好。这就是美联储加息美股反而大涨的原因所在。

  当然,此番美联储加息没有对美股构成冲击,美股甚至还因此而大涨,也与美股最近一个多月的筑底有较大的关系。经过了美联储今年的前3次加息后,美股进入阶段性筑底阶段。在最近一个多月的筑底中,美股底部也呈现出抬高的走势,这也使得美股在短期抗冲击的能力增强。因此,面对75个基点的加息而不是100个基点的加息,美股反倒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

  尽管美联储此次的加息并没有对美股带来冲击,美股甚至还将其视为利好来对待,但这种“利好”的影响还是短期的,不会成为美股的转折点。毕竟美国经济的高通胀是悬在美国股市头上的一把利剑。在前次加息时,联储主席杰罗姆-鲍威尔和其他高级官员坚持认为,将不惜一切代价使通胀率回落到2%的目标,而面对6月CPI高达9.1%的事实,美国加息以及抑制高通胀之路还很漫长。

  而根据美联储7月27日公布的货币政策实施决定,除了加息,美联储将按计划从9月起加速缩表,即提高美国国债的每月缩减上限至600亿美元,并提高机构债券和机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的每月缩减上限至350亿美元。目前,上述两项缩减上限分别为每月300亿美元和每月175亿美元。

  而且面对美联储的加息与缩表,不少人担心美国经济或陷入技术性衰退,所以,对于美国股市来说,其前景并不明朗,断言美股迎来转折显然还为时尚早。(金融投资报)



 6  文兴:在不确定中做确定的事
今天,我们来看对经济形势的判断。

  4月29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是这样说的:今年以来,面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相互叠加的复杂局面。新冠肺炎疫情和乌克兰危机导致风险挑战增多,我国经济发展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面临新的挑战。

  最新经济形势的判断,7月28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是这样说的:今年以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疫情防控取得积极成效,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绩。当前经济运行面临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要保持战略定力,坚定做好自己的事。

  有了对经济形势的新分析,也就有了对下半年经济工作的新部署。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要综合看、系统看、长远看,特别是要从政治上看、算政治账。

  比较最近两次重磅会议,对经济预期目标的判断、宏观政策、安全保障、房地产和平台经济等都出现了较大不同的提法。让不确定的背景有了确定的做法。

  比如对于发展目标,4月会议的提法是:扎实稳住经济,努力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最新会议是“力争实现最好结果”。要知道,我国经济在今年第一二季度分别增长 4.8%和0.4%,要想完成5.5%左右的年度预期目标,下半年经济增速需要达到8.2%以上,相当不易。

  需要怎么做呢?最新会议也明确: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各地区各部门要切实负起责任,各级领导班子要以饱满精神状态开展工作,领导干部要敢为善为。经济大省要勇挑大梁,有条件的省份要力争完成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要发挥企业和企业家能动性,营造好的政策和制度环境,让国企敢干、民企敢闯、外企敢投。

  笔者去年底避寒去了海南,最近才回到阔别8个月的上海。近日驱车从浦东到浦西,粗略体验上海的交通,用行车记录仪拍照所经过路段的路况,并发了朋友圈,最明显的一个感受是“上海恢复很快”,因为堵车现象总有出现。不过,在笔者看到股市中一类现象,值得说出来与朋友们共享,那就是公募基金与外资在加仓与减仓方面的比较。

  如果横轴表示公募加仓,竖轴代表外资加仓,可以做一个四象限图,从第一象限到第四象限依次四个类别:外资加仓与公募加仓、外资加仓与公募减仓、外资减仓与公募减仓、外资减仓与公募加仓。这样一比较就能得到我们想要的结果:机构都在加仓什么,都在减仓什么。

  共同加仓股票的共性为:疫情后修复和高景气。共同减仓股票配资共性为:银行、医疗、电子。加仓的股票是:乘用车、汽车零部件、白酒、风电设备、光伏设备、物流、旅游零售、家电零部件、能源金属、化妆品、电机、医疗美容、金属新材料、化工制品、食品加工、航空机场。

  共同减仓的是:股份制银行、消费电子、化学制药、房地产开发、半导体、计算机设备、养殖业、种植业、城商行、化学原料、贵金属等。

  发生分歧的情况出现在第二、第四象限。比如:国有银行、电力、自动化设备、饮料乳品、煤炭开发、饲料、军工电子、环保设备、通信服务、纺织制造等,以及第四象限的:证券、特钢、保险、中药、航运港口、互联网电商、家居用品、酒店餐饮、油气开采等。

  以上是在不确定背景下寻找确定性的一种努力,就是看看外资和公募加仓共同用力的方向。再结合最新重磅会议的部署方向,应该会在很短的时间内看到分析的针对性。

  对于房地产,重磅会议虽然照常提到“房住不炒”,但先提到的是“稳定房地产市场”的表述,还提到“压实地方政府责任,保交楼、稳民生。”

  对于平台经济,7月份的会议正式给平台经济铺好了崭新的道路指引。未来,这批“绿灯”投资案例将会被平台企业重视,然后变成它们发展的动力。会议还关注到了村镇银行问题,指出要保持金融市场总体稳定,妥善化解一些地方村镇银行风险,严厉打击金融犯罪。至于货币政策,几乎没有新的动作。整体看来,政策的取向都是以“保底”为主,继续推进上半年已有的政策,妥善解决出现的问题,稳住经济增长,没有太意外和太超前的动作。

  再看大洋彼岸。美联储宣布加息75个基点,虽然加息符合预期,但鲍威尔的讲话却首次提到放慢加息的可能性,意外地降低了市场对下一次大幅加息的预期。笔者认为,美国的通胀可能已经见顶,衰退已经到来,本轮加息也已出现拐点,最多也就是75个点了。美国宣布第二季度实际GDP年化季率初值为- 0.9%,为连续第二个季度出现负值,进入“技术性衰退”。不过,这也是另外一个信号:今年以来压在头上的外部通胀压力开始缓解,我们可以认认真真地做好自己的事了。

  确定无疑的就是要保持战略定力,坚定做好自己的事。(金融投资报)



 7  韩忠益:监管函真能管住业绩大变脸吗?
近日,因未及时更正业绩预告,中南建设收到江苏证监局的警示函。江苏证监局指出,2022年1月29日,中南建设曾披露《2021 年度业绩预计下降的公告》。预计2021年度净利润为7.08亿元至21.23亿元。4月26日,公司披露的《2021年度报告》显示,2021 年经审计净利润为33.82亿元。26日同日,公司还披露了《关于2021年业绩与预告有重大偏差的说明公告》。对此,江苏证监局认为,中南建设实际业绩较预告业绩由盈转亏,未及时进行业绩预告更正,信息披露不准确,违反了相关规定,因此,江苏证监局决定对公司采取出具警示函的行政监管措施,并记入证券期货市场诚信档案。

  无独有偶,本周奥特佳披露中报业绩预告修正公告,修正后净亏损1500万元至3000万元,同比下降133.05%至166.1%;此前公司预测净利润为4000万元至6000万 元 , 同 比 增 长 - 11.87% 至32.2%。周二,奥特佳低开高走,最终报收3.1元,总市值约百亿元。在本月15日发布第一次业绩预告时,公司表示,半年度归母业绩盈利,但扣非后亏损,业绩数据较去年同期相比下降,环比一季度扣非净利润-6300余万元的业绩则明显好转,奥特佳也因此收获三连阳,其中有两个涨停。然而,这突然而至的业绩修正“预亏”,让投资者瞬间懵圈。

  另外,疫苗巨头深圳康泰生物发布2022年半年度业绩预告称,尽管营收同比增长约70%左右,但净利润和扣非净利却较上年同期下降约70%左右。其中,二季度销量快速下滑的新冠疫苗成为康泰生物的业绩绊脚石。据康泰生物半年度业绩预告,预计公司2022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8.28亿元,同比增长73.72%。不过,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预计1亿元至1.3亿元,同比下降61.37%-70.29%,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为6590.22万元到9590.22万元,同比下降67.61%-77.74%。

  回看今年一季度,康泰生物实现营业收入8.71亿元,同比增长214.60%,净利润、扣非净利润分别为2.74亿元、2.48亿元,同比增长987.71%、2763.78%。对比3个月前高光的业绩,康泰生物的半年报无疑是滚出了“大雷”,其股价也是一路跳水。

  其实,每年财报季,业绩大变脸的情况都会出现。几年前,盐湖股份发布2017年业绩预告,称2017年公司将大幅亏损,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预计为-35.40亿元至-45.25亿元。消息一经披露,舆论哗然,股价也自然而然奔向连续跌停。就在一个月前,公司还信誓旦旦公告称:5万吨/年电池级碳酸锂项目已取得青海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备案通知书,主要包括盐湖比亚迪(公司控股49.50%)新建年产3万吨电池级碳酸锂项目,总投资48.5亿;在蓝科锂业(公司控股51.42%)现有1万吨碳酸锂基础上,扩建2万吨/年电池级碳酸锂项目,总投资31.3亿,扩产后蓝科锂业碳酸锂装置规模将达到3万吨/年。公司工业级碳酸锂已实现满产,截至去年12月25日已生产碳酸锂7759吨。公司碳酸锂单吨净利近6万元,新产能投产后将成为重要的利润增长点。按6万吨产能计算,碳酸锂价格每上涨1万元/吨,公司净利提升1.94亿元,EPS增厚0.07元。这则消息,让股价连续拉升,可是一个月后却出现了巨大预亏的公告。回头看,那则“信誓旦旦”的公告更像是配合拉高出货。公司一下子出现这么大个洞,投资者有理由怀疑哪个环节出现了不正常情况:如果不是故意造假,就是前三季报披露的情况有诈,或者说有可能存在虚假陈述,不可能前面一直潜亏,到了全年结束后才爆个“大雷”出来。原本是预期中的业绩大增,一纸公告下来就变成了业绩平平、乃至巨额亏损,这显然给整个上市公司的公信力造成了损害。

  笔者想说的是,上市公司经营上有时出现亏损是正常的,对大幅增加的亏损,有关部门发监管函也是应该的,但询问原因及预计金额、资产减值损失的计提依据,以及相关财务处理是否符合会计准则的规定等,都属技术监管范畴。对上市公司是不是故意配合机构拉升或者打压股价、是否涉嫌财务洗澡、是否涉嫌业绩造假、是否涉嫌虚假陈述,也必须调查清楚,不能放过任何一个疑点。总之,上市公司业绩变脸问题复杂且具有杀伤力,监管部门须有一双火眼金睛识别。(金融投资报)


编辑: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