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证券要闻 >> 文章正文

21CC肿瘤情报(第14期):君实生物PD1获FDA受理;阿斯利康逾12亿美元拟收购创新企业

加入日期:2022-7-11 20:54:31

  顶尖财经网(www.58188.com)2022-7-11 20:54:31讯:

一、 新药(新适应症/技术)获批

  7月6日,雀巢健康科学专为肿瘤患者研发的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速熠素”成功获批,为肿瘤患者全周期治疗的营养供给保驾护航。

  据了解,速熠素是雀巢健康科学生产的一种癌症患者专用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其配方特别含有精氨酸、Ω-3鱼油和核苷酸类等,富含独特的免疫机能调节组合。有助于患者有足够的能量支持完成整个癌症治疗,在北京协和医院进行的临床试验中,发现可以增强患者免疫力、提高放化疗患者的白细胞数量,改善体重、减低病人感染并发症的使用。

  截至2021年12月,共有81款特医食品被批准进入中国市场,但并没有一款肿瘤特医食品,近日获批上市的中国首款肿瘤特医产品速熠素成为这个领域的新突破。

  •   上海艾力斯甲磺酸伏美替尼新适应症获批

  •   近日,上海艾力斯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宣布,艾弗沙(甲磺酸伏美替尼)获得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用于具有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外显子19缺失(19DEL)或外显子21(L858R)置换突变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成人患者的一线治疗。

      艾弗沙是艾力斯自主研发的1类新药,此次新适应症获批是基于一项全国多中心、随机对照、双盲、双模拟的III期注册临床研究(FURLONG)结果。研究结果显示,相比对照组吉非替尼(易瑞沙),艾弗沙一线治疗EGFR敏感突变晚期NSCLC显著延长患者的无疾病进展生存期(PFS,20.8个月对比11.1个月),延长幅度达9.7个月,降低56%疾病进展或死亡风险,是三代EGFR-TKI一线治疗中首个PFS超越20个月的产品。尽管暴露时间更长,艾弗沙≥3级不良反应发生率仍低于对照组(11%对比18%)。

    二、 研发/临床进展

    •   FDA受理君实生物重新提交的特瑞普利单抗上市申请

    •   7月6日,君实生物宣布FDA受理了重新提交的特瑞普利单抗联合吉西他滨/顺铂作为晚期复发或转移性鼻咽癌(NPC)患者的一线治疗和单药用于复发或转移性鼻咽癌含铂治疗后的二线及以上治疗的生物制品许可申请(BLA)。FDA已将处方药用户付费法案(PDUFA)的目标审评日期定为2022年12月23日。

        2021年3月,君实生物宣布向FDA滚动提交特瑞普利单抗治疗复发或转移性鼻咽癌的BLA并获得滚动审评,特瑞普利单抗成为首个向FDA提交上市申请的国产抗PD-1单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相关的旅行限制阻碍了FDA前来完成必要的现场核查工作。FDA早前表示,由于其需要在中国进行现场核查,重新提交BLA的审评时限将为6个月。

        如若批准,君实生物的北美合作伙伴Coherus BioSciences计划于2023年第一季度在美国推出特瑞普利单抗,特瑞普利单抗也将成为美国首个且唯一用于鼻咽癌治疗的肿瘤免疫药物。

      •   基因泰克双特异性抗体获FDA优先审评

      •   近日,罗氏旗下基因泰克公司宣布,FDA已接受该公司为mosunetuzumab递交的生物制品许可申请(BLA),用于复发/难治型滤泡性淋巴瘤的治疗。FDA同时授予其优先审评资格,预计将在2022年12月29日之前做出审批决定。Mosunetuzumab是一款CD20/CD3 T细胞衔接双特异性抗体,已在欧盟获批。据了解,这款疗法有望成为FDA批准的首款治疗任意类型非霍奇金淋巴瘤的CD20/CD3双特异性抗体。

          本次BLA申请是基于mosunetuzumab的关键性1/2期临床研究GO29781的积极结果,该研究中接受mosunetuzumab治疗的患者表现出较好的完全缓解(CR),大多数治疗缓解者(57% [95% CI: 49-70])在治疗后的缓解维持了至少18个月,并且在接受过大量前期治疗的FL患者中具有可控的耐受性。在经过约18.3个月的随访(中位随访时间)后,患者CR为60%(n=54/90),客观缓解率为80%(n=72/90)。治疗出现缓解的患者里,中位缓解持续时间为22.8个月(95% CI:9.7-不可估计)。

        •   武田first-in-class免疫细胞因子申报临床

        •   7月7日,CDE官网显示,武田的Modakafusp Alfa注射液(TAK-573)临床试验申请获药监局受理。它是一款first-in-class的免疫靶向减毒细胞因子,旨在将减毒干扰素α-2b(IFNα2b)片段递送至表达CD38肿瘤细胞。

            目前,武田正在国外开展AK-573用于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M)和实体瘤的I/II期临床。AK-573由通过基因融合到人源化抗CD38 IgG4单克隆抗体(mAb)Fc部分的两个减毒IFNα2b分子组成。减弱的IFNα2b分子对CD38特异性、与IFN受体结合亲和力降低,可以显著减少脱靶结合和毒性的可能性。

          •   乐普生物创新ADC疗法启动1/2期临床研究

          •   7月7日,中国药物临床试验登记与信息公示平台显示,乐普生物启动了一项国际多中心(含中国)1/2期临床研究,评估其在研产品MRG004A治疗组织因子阳性的晚期或转移性实体瘤的安全性和疗效。公开资料显示,MRG004A是乐普生物开发的靶向组织因子(TF)的定点偶联的创新抗体偶联药物(ADC)。早先它已经分别在美国和中国获批临床,针对TF阳性晚期或转移性实体瘤。MRG004A是一款靶向TF的定点偶联的创新ADC药物,乐普生物拥有在全球范围内开发和商业化该产品的权利。

            三、 肿瘤投融资与合作

            •   百济神州与深信生物达成合作,开发mRNA产品

            •   7月6日,百济神州宣布与专注LNP递送技术和mRNA药物研发的深信生物达成战略合作协议,致力于借助深信生物的创新技术平台开发mRNA产品。根据协议条款,深信生物将从百济神州获得一笔首付款,并将基于mRNA-LNP合作研究项目取得的研发进展、注册进展和商业化里程碑有权获得额外付款和分级特许权使用费。百济神州将拥有双方共同研发的mRNA-LNP产品的全球独家开发和商业化权利。此外,通过授予百济神州其专有LNP技术平台的非独家使用许可,深信生物将收到一笔额外的首付款,并有权获得额外的里程碑付款。

              •   阿斯利康逾12亿美元拟收购创新企业TeneoTwo

              •   7月6日,阿斯利康宣布拟收购生物技术公司TeneoTwo,并将获得其位于1期临床试验的一款双特异性分子疗法。阿斯利康将支付1亿美元的前期金额,如考虑里程碑付款等,总金额最高可达约12.7亿美元。

                  阿斯利康本次斩获的双特异性分子属于T细胞接头疗法的范畴,它是血液肿瘤和实体瘤治疗领域出现的一类创新疗法,可以同时识别来自T细胞和肿瘤细胞表面的分子,将两者拉近,促进T细胞对肿瘤的杀伤。其新闻稿强调了一种叫做TNB-486的疗法,能同时靶向B细胞表面的CD19抗原,以及T细胞表面的CD3受体,从而激活T细胞,对表达CD19的肿瘤细胞行使免疫功能。

                •   艾迪康和Guardant Health达成战略合作,加速癌症疗法研发

                •   7月6日,中国独立第三方医学诊断服务机构艾迪康和全球领先的肿瘤精准诊断公司 Guardant Health, Inc.宣布达成战略合作,为中国进行临床试验的生物制药公司提供 Guardant Health 的全基因组测序分析(CGP)服务。

                    作为合作的一部分,Guardant Health 将向艾迪康授权其全球领先的可用于任何实体肿瘤患者的液体活检技术及相关产品,包括 Guardant360 和 GuardantOMNI,以及基于组织活检技术的Guardant360 TissueNext.这些检测可帮助研究人员确定适合其临床研究入组标准的患者,优化患者筛选和患者招募,并加深对于患者反应、肿瘤演变和耐药性的理解。此外,Guardant Reveal 作为首个检测肿瘤细胞微小病灶残留和监测肿瘤复发的液体活检产品,将会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制药公司的早期肿瘤研究。

                  •   新樾生物宣布完成数千万元Pre-A轮融资

                  •   近日,深圳市新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樾生物”)宣布完成数千万元Pre-A轮融资。本次Pre-A轮融资由邦勤资本领投,启迪之星创投(启榕创投)、国成德俊跟投,天使轮投资方同创伟业继续加码。去年7月份新樾生物完成由同创伟业领投,前海创孵跟投的天使轮融资。此次融资的主要目的是加快DEL3.0(DEL+AI)技术平台建设与新药管线的布局开发,满足肿瘤免疫等领域大量未满足的临床需求,实现“以特色技术赋能新药开发、做百姓用得起的好药”之愿景。

                      据介绍,新樾生物与暨南大学丁克教授团队联合开发新一代靶向抗肿瘤药物,并和礼达先导、南京晶准达成新药开发合作,针对新型靶点开发肿瘤免疫治疗药物。

                    四、21CC一周观点

                    •   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兵河:破局“冷门” 推动肿瘤学科建设抓好源头创新

                    •   近日,在由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发起,21世纪经济报道、21世纪新健康研究院主办的“中国健康产业创变领导力峰会暨中国健康产业领导力联盟启动仪式”期间,在《21H院长对话》特辑中,21世纪经济报道对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新药(抗肿瘤)临床研究中心主任徐兵河进行了专访。

                        对于近年来中国肿瘤学科的快速发展,徐兵河表示,近二十年中国肿瘤学科发展的热点是肿瘤研究,特别是临床肿瘤学研究取得了非常快的发展。引起变化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受益于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以及国家提出建设“健康中国”的各项政策和各方机构的落实。

                        二是得益于全球肿瘤学科的发展。近二三十年,随着肿瘤分子生物学等基础学科和转化医学的发展,整个肿瘤学科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也为改善和延长肿瘤患者的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三是中国的科学家、医生通过学习、交流、合作,引领部分临床研究工作,大批创新抗肿瘤药的问世也改变了肿瘤治疗的临床实践。

                        四是医药卫生改革政策的引导和支持,特别是药政改革。自2002年左右,国家药政部门大力推进我国研究者与国外研究者合作,积极参与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在这些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中,只要有足够的中国人数据,同样有机会在中国获批。中国频繁地参与到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与国际同行的合作越来越多,也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研究经验,并培养了大量的专业人才。

                        五是国家的支持以及企业和其他资本在创新药研发方面的持续投入,也为肿瘤临床研究发展注入了动力。

                      •   广东省肺癌研究所所长钟文昭教授:MRD检测技术在非小细胞肺癌治疗中实现突破性应用

                      •   “如果一位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完成了手术,但血液中已经出现了癌细胞,那么其实并没有达到根治目的,半年后或一年后依然可能复发。但是如果患者术后通过MRD(分子残留病灶、微小残留病灶)检测技术发现血液中存在肿瘤释放的片段,这时再进行个性化靶向治疗或者免疫治疗,就可以清除血液中残留的微量癌细胞,实现术后不再复发,或者延长复发时间。”

                          近日,在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发起,21世纪经济报道、21世纪新健康研究院主办的“创变中国健康产业领导力联盟创新周”系列活动的主题直播中,广东省肺癌研究所所长、广东省人民医院肺外科主任医师钟文昭教授在接受访谈时说道。

                          “之前有很多传统指标可以初步判断患者复发的可能性,包括肿瘤大小、是否淋巴结转移、肿瘤实性比例大小、磨砂玻璃比例大小以及病理分型等,而最新发布的这项研究通过血液就可以较为准确地预测患者是否会复发,其技术关键和难点在于如何通过ctDNA(循环肿瘤DNA)等进行MRD检测。”钟文昭指出。

                          “这要求测序技术高灵敏度,但是如果过于敏感,就可能会测出很多没有意义的片段,对结果产生干扰,但不够敏感的话又测不出来。所以要达到一个信号、噪音比最优化的状态,这个也是我们跟基因检测公司一起不断思维碰撞后,摸索出来的最合适的方法,那么依靠这种灵敏度,就可以甄别出可能复发的肺癌术后患者。”

                        五、其他

                        •   CDE发布ADC非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

                        •   7月6日,国家药监局药品评审中心(CDE)发布关于公开征求《抗体偶联药物非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意见的通知。

                            通知指出,抗体偶联药物(antibody-drug conjugate,ADC)通常由抗体和小分子化合物偶联而成,通过抗体的特异性和靶向性,靶向运送小分子化合物至作用部位,不仅可提高药物治疗效果,还可降低小分子化合物对非靶组织、非靶细胞的毒性。近年,ADC已在恶性肿瘤等疾病领域显示出巨大的应用潜力,全球已批准14个ADC药物上市,国内ADC药物发展也较为迅速,已有1个本土创新ADC药物获批上市,并有数十个ADC药物获批开展临床研究。目前ADC药物的研发一般参考ICH S9、ICH S6等相关指导原则,国内外尚无ADC药物的针对性指导原则。为更好指导和促进ADC药物的研究和开发,我中心组织起草了《抗体偶联药物非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经中心内部讨论,并征求部分学术界和工业界专家意见,现形成征求意见稿。

                          •   CDE发布《药物真实世界研究设计与方案框架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

                          •   7月7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发布《药物真实世界研究设计与方案框架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

                              据介绍,我国现发布的真实世界证据指导原则体系中对真实世界证据、真实世界数据的评价、在儿童药物研发中应用和患者报告结局的应用均阐明了具体的技术要求,虽然谈及了真实世界研究设计,但未提供具体的技术考虑和监管要求。

                              为了指导申办者科学合理的设计真实世界研究,以及明确真实世界研究方案撰写的技术要求,本指导原则将重点阐述药物研发中真实世界研究设计以及研究方案制订的基本考虑,为药物研发中开展真实世界研究提供实操性的指导意见。本指导原则内容与ICH指导原则不冲突,可为后续参与ICHM14协调积累技术储备。

                            六、肿瘤知识点-热门靶点解析

                              21CC将继续推出中国医药创新促进会抗肿瘤药物临床研究专业委员会与北京市希思科临床肿瘤学研究基金会联合发布的《2021年度中国抗肿瘤新药临床研究评述》的热门靶点研究内容。上述协会、基金会旨在通过年度评述推动投资人和研发机构合理投入与研发,对热门领域避免过度投入导致“高水平重复”现象出现,同时对能够填补临床空白的创新领域给予关注, 从而优化新药研发资源配置,便于中国医药新产业可持续发展。

                              CD39

                              1. 靶点机制

                              CD39 是一种细胞膜蛋白,是由 ENTPD1 基因编码的一种胞外核苷酸水解酶, 又称膜外三磷酸腺苷二磷酸水解酶-1,属于胞外核苷酸三磷酸盐二磷酸水解酶 (ectonucleoside triphosphate diphosphohydrolase 1)家族,具有 ATP 酶和二磷酸腺苷(ADP)酶活性,可将胞外 ATP 和 ADP 水解为单磷酸腺苷(AMP)。CD39 其参与催化产生的细胞外腺苷(ADO)在肿瘤微环境中具有重要的免疫抑制作用。

                              ATP-腺苷(ATP–adenosine)途径是 TME 中先天性和适应性免疫的关键调节剂。 应激或死亡细胞释放的 ATP 可提供炎症信号,这对有效的先天和适应性免疫反应至关重要。相反,细胞外 ATP(eATP)水解成胞外腺苷则限制了免疫反应。

                              成胞外腺苷的过程主要通过 CD39 和 CD73 两种外切酶的级联反应发生,其中 CD39 是 eATP 水解中的关键限速酶。CD39 可结合 eATP 并将其转化为细胞外腺苷,抑制免疫反应。

                              研究表明,CD39 在各种人类肿瘤中均呈现高表达现象,CD39 主要表达于内皮细胞和免疫细胞,其在淋巴瘤、肉瘤、肺癌、胰腺癌、卵巢癌等人类肿对肿瘤微环境(TME)起着至关重要的免疫调节作用。CD39 靶向药在肿瘤治疗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主要通过以下两方面达到抗肿瘤作用,一方面是阻断 CD39 ATP 酶活性,可提高 TME 中有促炎和促细胞增殖作用的 ATP 水平,另一方面是抑制下游产物 ADO的累积,进而降低调节性 T 细胞的免疫抑制功能并长期建立免疫抑制性。

                              2. 临床研究申报概况

                              作为肿瘤免疫疗法的潜力靶点,近年来,CD39 靶向药市场的研发进程加快。全球范围内已有多款在研靶向 CD39 的药物正在进行临床研究,包括 TTX-030、IPH5201、 SRF617 等。目前国内已有两家企业展开靶向 CD39 药物的临床探索,包括君实生物的 JS-019 及科望医药的 ES002023,均进展至临床I期阶段,如 JS019 注射液治疗晚期实体瘤的I期研究;ES002023 用于局部晚期或转移性实体肿瘤患者的开放、多中心、剂量递增、I期研究。

                              3. 简评

                              CD39 靶点具有独特的作用机制,在肿瘤微环境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作为肿瘤免疫疗法的新兴靶点,CD39 已吸引了全球多家药企积极布局,并有多款 CD39 靶向药已经进入临床研究阶段。同时,CD39 靶向药物与其他治疗,包括腺苷通路抑制剂、 PD-1/PD-L1 抗体、放化疗、过继细胞转移疗法、CTLA-4 单抗等联合治疗将是研究人员关注并探索的主要治疗策略,而靶向 CD39 治疗肿瘤治疗的潜力还需要更多的临床研究数据来验证。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编辑: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