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减隔震龙头企业,立足云南业务延伸至全国。公司是唯一建筑减隔震A股上市公司,近年市占率保持在30%以上。公司主营业务为减隔震产品,其中隔震产品占比70%以上,受益减震市场开拓,2021年减震营收占比提高至26.3%。公司立足云南并向全国开拓,2020年以前公司云南业务占比总体保持在6成以上,2021年省外业务开拓力度凸显成效,营收增速达93.5%,占比快速提高至60%。2012-2021年公司收入、归母净利润保持稳定增长,复合增速分别为21.4%、12.6%;2021年虽受原料涨价及省外业务低价影响,盈利能力略有下滑,但报告期毛利率、净利率仍有41.7%、12.7%。
隔震技术可降低地震作用50%-80%,国家政策经历鼓励至强制转变过程。抗震方式可分为刚性抗震、减震、隔震三类,相较而言隔震与减震抗震效果更优,分别可降低地震作用的50%-80%、20%-30%。减隔震相关产业政策起始于地震频发的云南,并逐步推广至全国。2019年以前全国性产业政策多为鼓励使用,仅云南等地具有强制要求,然而伴随2021年《建设工程抗震管理条例》正式落地,强制性应用减隔震技术的地区由过去287个区县增加至1700余个区县,市场空间大幅扩容。
立法落地后新建建筑减隔震市场空间可达330亿元,扩容15倍,高质量住宅建设要求望贡献百亿增量。立法落地前减隔震行业市场空间预计仅为20亿左右。考虑政策执行存在过渡期,我们测算2022-2025年立法落地直接带来的新建建筑减隔震市场空间为72.8、160.7、237.3、329.9亿元,实现扩容15倍。此外,高质量住宅建设要求和高抗震设防烈度地区采用减隔震技术的经济性也进一步拓宽了减隔震应用,住宅房地产市场有望对减隔震提供增量,我们测算2022-2025年高设防烈度地区房地产市场减隔震需求为23.1、46.1、66、85.9亿元,后续渗透率提升市场空间有望进一步加大。
我们认为公司在行业扩容背景下率先实现高速成长的核心动力在于其产能与销售布局、技术优势下提供全方位解决方案能力、重点项目经验优势三大方面:
产能与销售布局:公司在立法推出前已通过新建和技改大幅扩充产能,项目完工后可实现13万套隔震产品产能和4万套减震产品产能,合计减隔震产品产能是2019年上市伊始的3.5倍,另公司2021年收购常州格林进一步丰富了减震产品业务。销售布局方面公司已建成5大销售区,销售人员快速扩张,同时加大市场推广投入,市场推广费占收入比重保持在7%以上,多举措助力公司全国市场开拓。
技术优势与全方位解决方案:公司与设计院保持合作,且成立了周福霖院士工作站,聘任多位行业知名专家担任公司独立董事,技术人员数量占比保持25%以上。公司具备行业标准制定者地位,推动行业提标高质量发展。根据项目非标特点,公司可提供全方位立体性解决方案,解决项目前期设计和后期维护需求。
大型项目经验:云南深耕经验下公司品牌技术行业领先,成功经验已顺利应用到北京大兴机场、天津中石化LNG储罐项目等全国重点项目中,充分体现公司在全国大型项目中获取订单的能力,大型项目经验又进一步帮助公司继续开拓全国市场。
盈利预测及投资建议:公司系建筑减隔震行业龙头,充分受益立法落地后的市场空间大幅扩容,依托自身产能扩张、品牌技术优势、大型项目经验实现未来快速成长。我们预测公司2022-2024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4、5.0、8.6亿元。
风险提示:市场开拓不及预期、产能投放进度不及预期、原材料价格大涨、市场空间测算偏差、研究报告使用的公开资料可能存在信息滞后或更新不及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