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尖财经网(www.58188.com)2022-6-16 17:59:16讯:
在稳增长的背景下,如何处理好经济增长、能源安全、降碳之间的关系?这将是中国要面对的一大重要命题。
近日,在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合会”)2022年主题论坛上,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局长解振华在致辞中表示,不少国家都决定要通过发展清洁能源来降低对化石能源的依赖,提升保障能源安全的能力。随着技术的进步,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的经济性、可靠性和可获得性也不断提高,日益满足保障能源安全的需求。此外,可再生能源投资附带的就业效应也通常高于传统的能源。
此次论坛的主题为“稳增长:协调推进经济增长,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与会人士认为,在当前的内外部形势下,中国的投资、消费、出口均承压,亟待找到新的稳增长抓手,其中大力推动绿色投资显得至关重要,而通过绿色投资的连接,经济发展、能源安全与降碳之间具备相互协调推动的基础。
与此同时,促进绿色投资的背后仍有一系列问题待解,包括厘清存量与增量能源的关系,更好地激励新能源的发展,以及提供更完善的融资支持等。
风、光发展速度还远远不够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全国2021年能源消费总量52.4亿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5.2%。煤炭消费量增长4.6%,这也是十年来最强劲的增长率。从主要耗煤行业来看,去年全国火电发电量同比增长8.9%,成为拉动煤炭消费增长的主要动力。
受到国内外能源形势的影响,基于能源安全的考虑,煤炭无疑仍然要发挥对新能源发展的支撑调节和兜底保障作用,但这又很大程度与降碳的目标相悖。
国合会特邀顾问、能源基金会首席执行官兼中国区总裁邹骥在论坛中表示,为什么这两年煤炭消费有反弹?因为新增的电力、能源需求势头很猛,还不能被新增的非化石能源所满足。
“但是我们测算了一下,认为利用现在这样一个大的政策态势,加速和加倍可再生能源发展,是有可能让我们在几年之内新增的可再生能源满足新增的电力需求、能源需求。”邹骥指出。
截至2021年12月底,全国风电装机容量约3.3亿千瓦,同比增长16.6%;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约3.1亿千瓦,同比增长20.9%。风电与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双双突破3亿千瓦大关,连续多年稳居世界首位。2021年,我国风电和光伏发电新增装机规模达到1.01亿千瓦,其中风电新增4757万千瓦,光伏发电新增5297万千瓦。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所长王仲颖指出,我们的风光发展速度在世界来说已经相当快,但如果要发挥煤电机组的基石作用、煤电机组的灵活性作用,风光发展速度还远远不够。我们不仅要替代增量,还要逐渐去替代存量,这个存量是煤电机组的发电量而不是煤电机组。
王仲颖强调,说到减排,首先需要区分煤电消费和煤电机组,我们的目标是降低煤电的煤炭消费量,如果煤电机组从4000小时降到3000小时、2000小时甚至是1000小时,技术上是完全可行的,那么不仅实现减排,庞大的煤电机组对新型电力系统的建设和安全可靠运行将起到一个基石作用。
这也意味着,随着风光发电装机的进一步增长,煤电机组并不一定要加速退出。
“我做了个预测研究,也是个仿真分析。若要实现风光与煤电机组的融合协同共存,共建新型电力系统,那么‘十四五’末或者‘十五五’初‘风+光’的规模要达到2亿千瓦以上。”王仲颖指出。
新旧能源“放开一头,稳住一头”
事实上,关于煤电机组与风光发电装机二者的关系是否此消彼长的讨论背后,还有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如何处理新能源与传统能源之间的关系?
国合会中方首席顾问、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提供了一个对比观察的视角。
刘世锦表示,回顾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经验,在改革开放初期,很多人的想法是国有经济或者计划经济为主的这套需要推翻重来,但很快发现这个改革很困难,后来找到了一条新的路子,把民营经济先发展起来,当时民营经济体量很小,但是很有活力,增长得很快。一些年过去以后,广义上的民营经济在中国国民经济中已经发挥了我们通常讲的“五六七八九” 作用了(注:民营经济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国有企业在这个过程中的改革也在推动,现在市场经济部分已经占了主体地位。
刘世锦指出,中国改革的过程是个转型过程,就是增量有活力,要让它放开增长,存量还得稳住,这也是我们过去讲的“稳住一头,放开一头”,随着时间的推进,比例关系发生变化,若干年以后就会看到新的已经成为主体了。中国的能源转型就是这样一个过程,这里涉及能源安全问题,能源安全现在的主力还是“老”能源,这一块不能收得太快,特别是不能让它中断,但增量恐怕不能主要靠“老”能源,而要靠新能源。
刘世锦指出,在新能源领域中,中国已经成长出一批世界范围内在某些领域有影响力的产品和技术,并且成本下降很快,这一点很重要,为什么?如果我们光说减碳,但是成本很高,是持续不下去的。另外,国内企业的技术从无到有,在有些领域还是跟在其他国家后面,还需要学习,但有些技术已经是“并跑”,少数已经是“领跑”了。
“增量这一块有没有活力,有没有能力承担起新旧转换过程中‘逐步长大’这样一个重任?我觉得很有希望。”刘世锦同时强调,如何更好地解决新能源增量的激励问题,还需要认真重视和深入研究,光靠碳市场可能还不够,要拿出更加有效的办法和措施来推动解决。
投资连接“短期稳增长”和“长期低碳转型”
在确保能源安全的同时,低碳转型如何支撑稳经济增长目标?
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原副总裁,中国人民银行原副行长朱民指出,中国经济面临的双重挑战是“短期的稳增长”和“长期低碳转型”,二者缺一不可,而连接二者特别重要的就是投资。
具体而言,资金投向哪里?
朱民指出,除了增加新能源投资、推动新能源替换之外,要推动整个社会的低碳转型,归根结底是要建未来导向的低碳基础设施,比如储能、配电网、城市电桩等。
第二方面是低碳城镇基础设施。新能源会从根本上改变整个生产方式,城镇、小区等都会随之发生变化,我们要关注低碳城镇化的投资,包括公共交通、充电桩、低碳建筑、智能城市、智能消费/医疗/运动/教育等,它们将带来巨大规模的投资,同时又将推动低碳消费。
第三个投资方向是绿色产业链。现在大家都认识到了产业链稳定性和韧性的重要性,从经济层面而言,产业链重构的核心还是效率,效率的核心是数字化和绿色化。中国强大的制造业要“走出去”,产业链必须是绿色的,我们很多产品出口到欧洲需要有绿色证明,这已经给了企业强烈的信号。
关于“钱从哪里来”,朱民指出,经济增速下滑的情况下,融资的确是个很大的挑战。有很多经验表明,因为零碳投资规模大、期限长、风险高,企业和个人、私人基金投入都有很大的顾虑,早期必须要靠政府来推动,带动和引入私人投资,以及银行的金融支持。
朱民建议,在稳增长的紧要关头,政府可以发行长期零碳债券,譬如30年的零碳债券,可以高达万亿元规模以上。“同时,我们需要央行提供结构性的货币政策,用低利率的贷款来推动融资。这样的话,政府的资金、市场的资金、金融机构的资金合作发力,融资是可以解决的。这就是我觉得当前特别重要的,加大投资,推动融资,进行低碳转型,稳住我们的经济增长。”
邹骥则表示,投资在支持可再生能源发展以及能源安全方面的潜力是非常大的,如何把这些潜力转变为现实?需要有政策协调,确保投资能够支付得起,也能给相应部门带来利润,同时给公共健康带来保障。这是各国都面临的问题,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危机将转变成机会。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