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股市名家 >> 文章正文

贺宛男:首日破发为何创纪录 皮海洲:把握两点

加入日期:2022-4-9 8:32:06

  顶尖财经网(www.58188.com)2022-4-9 8:32:06讯:


导读:
1 贺宛男:普源精电首日破发为何创纪录
2 桂浩明:从行业风向看高比例破发
3 郭施亮:投资银行股要考量哪些因素
4 皮海洲:高派现股有两点需牢牢把握
5 曹中铭:“双创”打新人数减少是IPO市场化发行的结果


 1  贺宛男:普源精电首日破发为何创纪录
本周五,新股普源精电登陆科创板,其以60.88元的发行价,39.78元的首日收盘价,破发率达34.66%,创新股破发深度之最,投资人中一签支付30440元,上市仅一天就亏损10550元。

  普源精电新股上市为何惨跌至此?首先是公司还没上市就提示退市风险。

  3月17日,普源精电在招股意向书中坦言,“公司无法保证未来几年内实现盈利,公司上市后亦可能面临退市的风险。”

  因为“2018年、2019年、2020年及2021年1-6月,公司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909.56万元、4599.04万元、-2716.64万元及-2036.48万元;最近一年多存在亏损,且未来一段时期存在可能持续亏损的风险。”而根据《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股票上市规则》第12.4.2条,即“最近一个会计年度经审计扣非前后的净利润为负、且营业收入低于1亿元,或经审计的净资产为负”(均含被追溯重述),则可能导致公司触发退市条件。而触及终止上市标准后,股票直接退市,不再适用暂停上市、恢复上市程序。

  问题是,该公司2018、2019年净利润在3900-4600万元,三年半来营收分别为2.92亿元、3.04亿元、3.54亿元和2.12亿元,营收还略有增长,为何到了2020年后,净利润却大幅下滑,突然年亏损2000多万元?

  原来是在上市前,公司通过大规模股权激励和豪气分红,向内部人疯狂“撒钱”。

  2020年1月、6月和12月,普源精电实施了3次股权激励,每股行权价格分别为3.95元、6.99元和6.99元,而同期每股公允价格分别为40.25元、40.25元和43.74元。正是因为行权价格仅占公允价格的9.81%、17.37%和15.98%,致使公司2020年和2021年1-6月,为确认股份支付金额分别达8139.21万元和4603.90万元。不仅如此,公司还称,2021年全年至2024年,预计确认股份支付金额还将达为9207.79万元、5537.62万元、1268.09万元、182.99万元。这才是公司由盈转亏,并且“无法保证未来几年内实现盈利”的真实原因。另一方面,2018年11月和2019年5月,普源精电分别向原始股东分红8200万元和1000万元,合计9200万元。

  如此疯狂的股权激励和豪气分红,谁受益最多?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实控人王悦是也。招股书显示,新股发行前,王悦通过直接和间接持有公司股权的87.93%,上市后持股64.82%。就是说,巨额股权激励和分红近九成全落到这位实控人囊中了。

  作为私人公司或几个人的合伙企业,有盈利自然可以大肆分红和搞股权激励,哪怕吃光分光,与二级市场无关。可你又想上市成为公众公司,难道可以如此掠夺财富以收一己之利?

  就是这样一家为了满足私利而亏损,而且“无法保证未来几年内实现盈利”,没有市盈率只有市销率(也高达20多倍),发行价居然高达60.88元!

  更让人不解的是,公司自称产品“以中低端为主,高端产品推出或销售不及预期”,居然作为“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市场认可度高的科技创新企业”,神气活现地登陆科创板。

  也许有人会说,60.88 元/股的普源精电,不仅股民在摇号,公司高管及核心员工通过专项资管计划,还有保荐人(国泰君安) 旗下的子公司以及战投等等,他们也都买了呀。也许正是有大机构、大资金作后盾 (他们还要锁定1-2年呢),散户们才会“一键打新”,中签率居然还低至万分之三!

  在这里,笔者不得不说,散户朋友们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公司高管及核心员工在买,因为他们早就有3元多、6元多的股权激励打底,更何况原始股东入股才1元钱。保荐人买,因为普源精电一次募资 18.46 亿元(计 划 募 资 7.5 亿 元 、 超 募146%),这一大单保荐人获得的保荐费就达1.5亿多元;至于战投们,诸如公募基金等,说到底也不是自己的钱,不会觉得心疼。何况在公司新发的3000万股股份中,上述大机构大资金们也就配售了400多万股,吃大亏的还是闭着眼睛打新的散户。

  最后,笔者想说的是,今年上市的70多家新股中,至少已经有一半破发,目前破发最深的翱捷科技,发行价164.54元,现价66.75元,一大半的钱都打水漂了。千万别再“一键打新”了,只有睁大眼睛谨慎挑选,才不会白白当冤大头。




 2  桂浩明:从行业风向看高比例破发
上周,A股市场共有7只新股上市,其中有5只在挂牌当天就跌破了发行价,占比超过七成。虽然近一年多来,新股破发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但如今破发比例这么高,还是不太寻常。

  一般来说,新股破发与发行价偏高,公司本身缺乏吸引投资者的亮点,以及市场环境欠佳这三大因素有关。客观上讲,在新股屡屡破发的背景下,机构投资者在询价时也开始变得谨慎,新股发行价偏高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会有所缓解。以最近破发的几只新股来说,虽然发行价不算便宜,但如果与同类品种平均水平相比,至少也不是高得太离谱。至于市场环境,其实今年以来一直就不怎么样,交易重心向下的趋势是比较明显的,机构投资者在参与询价时,应该会考虑到这个因素。这与行情突然转向,新股上市价格被大盘拖下来的情形还是不太一样的。剩下的问题,就集中到公司本身上来了。投资者注意到,在上周破发的新股中,主业为生物医药的有好几只,而这个板块也是近一年多来新股破发的“重灾区”。

  投资者都还记忆犹新,在前些年,生物医药是A股市场上最热门的题材,相关股票不管是新上市的,还是以前上市的,都表现很突出,有的即便还没有盈利,但股价达到上百元的也不在少数,但从一年多前开始,生物医药板块中的多数品种开始走弱。特别是其中那些做原研药,搞新药开发平台的公司,在市场上的估值有了很大幅度的回调。如果人们把视野放得再宽一点,还会发现在电子信息领域,那些做芯片设计、软件开发的公司,估值也同样出现了明显的回落。换个角度来说,也就是那些科技含量较高,且偏重于前端研发的公司,似乎不再被市场所特别看好。在样本股中有较多这类股票的科创50指数、双创50指数等,其不断下跌的走势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这一点。因此,也许人们也可以说,现在新股破发率高,与这些股票上市较多也有着内在关联。

  在这里,投资者不妨从行业的角度来做些探讨。中国的高科技行业这几年总体上发展是比较快的,但不可否认也逐渐遇到了瓶颈,譬如由于缺乏基础理论研究,越是偏前沿的研究就越难推进。而且随着研究的深入,各学科的协调与配合也显得不足,这就制约了研发水平的提升。而在资本市场上,人们则越来越偏好的那些研发成果较为成熟,不久以后就能够创造利润的公司。于是,这两者之间就出现了背离。另外,这两年投资市场上风险偏好转弱,高风险投资的环境也不甚理想,这就使得无论在股市的一级市场还是在二级市场上,资金相对偏好于价值型股票,而成长型股票则吸引力有所下降,尤其是那些赛道上的成长股,过去因为赛道好的缘故,估值都是比较高的,而现在风向不再集中在这些赛道上,估值自然就会下调。一般而言,公司发行新股需要经历较长的时间,当年被投行精心挑选出来的高景气赛道上的公司,几年下来虽然达到了上市标准,但也许少了原来的东风,这样自然估值就会下降,上市时一不小心就可能破发。

  面对这种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行业原因的破发,人们一方面要理性地予以接受,并且根据实际情况,更加客观地参与询价。另一方面也需要反思一些问题,譬如说如何实质性地推动前沿研发的进行?国家与地方的相关政策能否对这类公司有更多的扶持?在资本市场上,如何正确地倡导风险投资文化等等。毕竟,要整体提高我国高科技的水平,就需要培育一大批从事前沿科技的高科技公司,而如果这样的公司在资本市场上缺乏吸引力,上市后出现大面积破发,这显然不是好现象,也不利于证券市场推动科技实体作用的充分发挥及市场本身的有序发展。




 3  郭施亮:投资银行股要考量哪些因素
从长期的投资角度出发,在合理估值附近,结合较高的股息率水平,投资银行股还是可以跑赢大多数银行理财的收益率水平。反之,如果用短期投机的心态投资银行股,那么并不建议投资者参与银行股投资,包括差别化股息红利税、持股时间成本等,这些因素不可忽略。

  今年以来,银行股与房地产股的表现明显抗跌。与同期市场环境相比,在银行股与房地产股抗跌的背后,既与房地产政策环境局部松绑有关,也与银行股及房地产股本身的估值优势及股息分红优势有关。

  与目前A股市场大多数的行业板块相比,银行股与房地产股确实具备估值与股息率的优势。以国有六大行为例,截至目前,工商银行TTM股息率为6.07%、农业银行TTM股息率为6.67%、交通银行TTM股息率为6.87%、中国银行TTM股息率为6.70%、建设银行TTM股息率为5.73%、邮储银行TTM股息率为4.32%。换言之,除了建设银行邮储银行的TTM股息率低于6%之外,另外四家国有大行的股息率均高于6%。

  TTM股息率高于6%,这一个股息分红能力远高于同期银行理财的收益率水平。如果不考虑期间银行股的价差波动,实际上投资银行股的投资吸引力还是远高于存银行,甚至远高于同期的银行理财产品。

  但是在资本市场中,必然需要考虑到价差波动的因素。在调整行情之中,有时候上市公司的价差损失会高于同期的股息分红水平,最终也会导致投资者陷入投资亏损的状态之中。因此,从投资者的角度出发,股息率高低固然需要考虑,但更需要考虑到价差波动的风险。

  例如,如果投资者在2018年初投资国有大行股票,那么直到今天,投资者仍然可能处于亏损的状态。四年间,如果在历史高位投资银行股,那么价差损失还是会高于股息分红的收益。因此,对银行股的投资,更需要找到合理的投资买点。

  如果投资者找到了合理的买点,并在较高股息率的前提下进行银行股投资,那么投资银行股的价值将会远高于投资银行理财产品,甚至明显跑赢同期市场中大多数的投资渠道。

  不过,要找到银行股的合理买点,或者确定银行股合理买点是在什么区间,却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

  针对不同的银行股,合理买点的判断显然也是不一样的。

  其中,针对国有大行来说,因自身的成长能力不算特别强,所以从某种角度出发,关注国有大行的估值与股息率,或许是判断国有大行投资价值的有效方式。

  此外,针对股份行或者城农商行而言,与估值及股息率相比,市场可能更关注股份行的成长能力以及不良率水平。从目前A股市场的股份行走势分析,一般具有较好成长性,且银行资产质量较高的上市银行,往往更容易获得更高的估值定价水平。

  近年来,随着银行股的资产质量持续好转,国内上市银行股的投资价值正处于不断增强的阶段。不过,与股份行或城农商行相比,因疫情的影响,国有大行可能需要考虑到部分让利的因素,政策环境的松紧对国有大行的投资价值产生不少的影响。因此,从近一两年的市场环境分析,资本市场对国有大行的估值定价偏向于保守,从多家国有大行的估值水平来看,基本上处于5倍左右的估值状态。

  虽然目前国内银行股的估值水平较低,但除了部分国有大行的估值较低外,其余股份行的估值水平与海外成熟市场的银行股估值相比,并没有产生出太大的估值优势。例如,目前花旗集团估值不足5倍,摩根大通估值不足8倍,美国银行估值10倍左右,富国银行估值略高于8倍等。

  从长期的投资角度出发,在合理估值附近,结合较高的股息率水平,投资银行股还是可以跑赢大多数银行理财的收益率水平。如果投资者愿意长期持有,那么在合理价格附近投资银行股,尤其是国有大行,长期的投资回报率还是值得期待的。反之,如果用短期投机的心态投资银行股,那么并不建议投资者参与银行股投资,包括差别化股息红利税、持股时间成本等,这些因素也是不可忽略的。




 4  皮海洲:高派现股有两点需牢牢把握
其一,对于高派现股需要逢低买进,甚至是提前做好潜伏,而不是追高买进,更不宜在股权登记日买进参与上市公司的分红。其二,不为分红买进股票,尤其是不在股权登记日买进股票来参与分红。相反,中小投资者需要尽可能在股权登记日之前卖出股票。

  随着2021年上市公司年报的陆续披露,一些高派现公司浮出水面。截至4月3日,A股上市公司的股息率(近12个月,下同)平均值为1.47%;银行、钢铁、纺织服饰行业股息率居前;有115家公司的股息率超过5%,12家公司的股息率超过10%。

  其中,排名前20大个股的股息率均超8%,排名前10的个股分别为江铃汽车宁波华翔国芳集团重庆百货好想你方大特钢中南建设汇洁股份文科园林本钢板材

  115家公司年化股息率超过5%,这与银行一年期的存款利率1.75%相比,显然是有极大诱惑力的。这种高股息率通常被认为是有投资价值的一种表现。由于高股息率通常也意味着高派现,因此,高派现公司往往会受到市场的推崇,因为这样的公司往往会被认为是具有投资价值的。

  高派现公司真的值得投资吗?这个问题显然是值得投资者思考的。一方面,虽然高股息率公司通常也意味着高派现,但高派现并不意味着高股息率。最明显的如贵州茅台,2021年贵州茅台推出的分红预案为向公司全体股东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216.75元(含税),共分配利润272.28亿元,现金分红比例为51.90%,是A股市场每股分红最多的上市公司。但按方案公布当天贵州茅台的收盘价1719元(3月31日收盘价) 计 算 , 其 股 息 率 仅 为1.26%,甚至比银行一年期存款利率还低,显然是不具备投资价值的。

  另一方面,即便撇开股息率的高低不谈,高派现公司也不意味着就具有投资价值。还是以贵州茅台为例,每股派现21.675元,每股绝对派现金额确实不少,假如贵州茅台股权登记日的收盘价为 1800元,那么投资者持有100股贵州茅台的市值就是18万元,但经过分红之后,投资者持有100股贵州茅台的市值经过除息处理后变为了17.78万元,收到红利2167.50元,假如投资者持股满1个月但不满12个月,需要缴纳红利税10%,即缴红利税216.75元,最后投资者持有100 股贵州茅台的财富变成了179783.25元,较18万元减少了216.75元,这减少的216.75元变成了红利税上交国库了。因此,通过贵州茅台的高派现,持有100股贵州茅台的投资者反而亏损了216.75元。贵州茅台的高派现并没有变成投资者的投资回报。

  那么,这是否意味着高派现股就不值得投资了呢?显然并非如此。高派现作为上市公司回报投资者的一种方式,显然是值得重视的,但对高派现股的投资却需要把握必要的投资技巧。这其中有两点需要投资者牢牢把握。

  其一,对于高派现股需要逢低买进,甚至是提前做好潜伏,而不是追高买进,更不宜在股权登记日买进参与上市公司的分红。毕竟上市公司高派现给予投资者的回报本身也是有限的。比如5%的股息率,直观的回报也就是5%,如果追高买进,股价都上涨了3%甚至5%了,再追高买进股票的话,已没有多少回报可言了。相反,如果是逢低买进,甚至是提前潜伏的话,投资者的回报甚至有可能超过股息率。比如,几大国有银行每年的分红股息都不低,如果提前潜伏的话,是可以获得比较稳定的投资收益的。相反,如果是追高买进或参与分红的话,是很难得到投资回报的,甚至还会出现投资损失。

  其二,不为分红买进股票,尤其是不在股权登记日买进股票来参与分红。相反,中小投资者需要尽可能在股权登记日之前卖出股票,不参与现金分红。上文中已经提到,参与现金分红是需要进行除息处理的,同时对于中小投资者来说,所得到的红利还需要缴纳红利税,并且持股不足1个月的投资者缴纳红利税的税率高达20%。这对于中小投资者来说是非常不划算的事情。所以,中小投资者尽量不要参与现金分红,尤其是行情低迷或处于弱势盘整阶段,投资者尽量在股权登记之前卖出股票。因为在行情低迷之时除权除息,股价往往还会继续走低。投资者如果看好相关股票,可以在除息之后待股价企稳后再买进不迟。




 5  曹中铭:“双创”打新人数减少是IPO市场化发行的结果
随着3月31日科创板新股N荣昌开盘破发,今年3月已有12只新股开盘即破发,新股破发率达到32%。无论是新股开盘即破发的数量,还是破发率,均创出2012年6月以来的单月新高。个人以为,这一切的出现,无疑是科创板、创业板IPO市场化发行的结果。

  今年堪称新股的“破发年”,不仅破发的新股数量众多,而且破发的幅度也比较大。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今年以来上市的新股中,有39只已出现破发(包括上市后破发),占比达到45%。而且,从幅度上看,挂牌当天以及上市后破发幅度也呈愈演愈烈之势。比如思林杰挂牌当天报跌23.67%,1月份上市的翱捷科技较发行价格已下跌57%,个中投资者的损失是不言而喻的。

  2022年再现破发潮,新股高价高市盈率发行是主要原因。理工导航发行市盈率为80.87倍,其行业平均市盈率为44.27倍;思林杰发行市盈率为75.6倍,也远远高于所属行业34.78倍的市盈率水平。而在众多新股高价高市盈率发行的背后,去年9月18日开始实施的询价新规“功不可没”。

  新股出现破发潮,中签的投资者无疑是输家。在“新股不败”神话频频上演的时代,中签如同中彩般困难。但只要中签,获利即是大概率事件,甚至于有中一签获利超过10万元的案例出现。但是,随着“新股不败”神话的破灭,某些投资者的中签,却如同“烫手的山芋”。不仅没有分食到新股红利,反击遭遇套牢或亏损的命运。

  但在新股破发潮的背后,却并非没有赢家。由于高价高市盈率发行,发行人显然是最大的赢家。毕竟,在高价高市盈率发行的情形下,往往会伴随着超募。此外,保荐机构无疑亦是其中的赢家。由于保荐机构的保荐费用与融资金额挂钩,在发行股份数量不变的情况下,更高的发行价格,在意味着发行人能融到更多资金的同时,也意味着保荐机构能够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但必须指出的是,破发潮的出现,并没有平衡好发行人、保荐机构、中签投资者,以及二级市场投资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因而也是值得商榷的。

  新股频现破发,也催生出IPO市场的变化。

  一是个人投资者网上申购热情的降温。今年3月新股有效申购户数平均为1214.83万户,与去年9月份询价新规实施前的均值1494.14万户相比,减近280万户,像铭利达更是以1118.19万户创出自去年以来创业板的新低。

  二是机构投资者的打新热情也在下降。2021年二、三季度,新股网下打新有效报价的机构家数月均9700家左右。而今年3月网下打新有效报价家数均值仅为6431家。其中,科创板公司首药控股网下打新有效报价家数只有1466家,下降非常明显。

  三是新股平均收益率下滑。破发新股产生的负收益自不必说,从今年以来新股表现看,可谓差强人意,不破发就谢天谢地了。新股平均收益的下滑,主要表现在挂牌首日以及以后的涨幅上。一个很明显的事实上,新股挂牌首日涨幅翻倍的个股比以前少多了。

  毫无疑问,无论是个人投资者还是机构投资者,其纷纷弃新而逃,以及新股收益率下滑,均是新股市场化发行的必然,也是市场选择的结果。当新股频现破发时,个人投资者与机构投资者少参与或不参与打新,个中本身亦是出于避险的需要。毕竟,没有投资者会将自身置于风险之中。而可以想像的是,一旦新股破发减少,而打新风险降低且新股收益率提升,也会再次激发市场的打新热情。

  事实上,注册制下的新股市场化发行,通过市场这只“无形之手”发挥调节作用,不仅会影响市场的打新热情,也会对新股发行价格、规模与节奏产生影响,而这亦是新股市场化发行的应有之义。



编辑: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