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尖财经网(www.58188.com)2022-3-4 16:13:08讯:
回顾2021年我国外贸成绩单,在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我国外贸进出口实现了较快增长,年内突破5万亿美元、6万亿美元两个台阶,规模再创新高、质量稳步提升,“十四五”对外贸易实现了良好开局。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部署2022年经济工作时强调,要“以高水平开放促进深层次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
当前,我国外贸面临的不确定不稳定不平衡因素增多,在经济工作稳字当头的背景下,稳外贸、稳外资面临哪些新任务和新要求?外贸进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是否会减弱?如何补齐消费短板,激发内需增长潜力?RCEP落地生效又将给中国经济带来哪些新机遇?
在2022年全国两会召开前夕,带着上述一系列问题,《每日经济新闻》(以下简称NBD)记者对商务部原副部长、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魏建国进行了专访。
外贸仍有望维持1年至1年半的高速增长
NBD: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2022年中国经济要稳字当头,为何要突出稳的重要性?
魏建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到了三重压力,分别是需求收缩、供给冲击和预期减弱,这主要是因为全球经济面临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外部环境更趋复杂和严峻,新冠病毒在全球仍未得到有效控制,这三重因素促使我们要把“稳字当头”放在前面,当然,后面还有一句话就是稳中求进。
我对今年宏观经济形势还是比较乐观的。预计今年全年中国经济有望保持6%左右的增长。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这个“稳”字,是看到了全球疫情仍存在着不可预测性,以及经济恢复有着不确定因素,在这样的情况下做出了上述判断。
今年大家都很关注两件大事:一个是冬奥会,目前已经成功举办;更重要的就是年内即将召开的党的二十大。为此更要保持平稳健康的经济环境,所以要“稳”字当头,稳中有进,这是一个工作总基调。
实际上,当前无论是就业还是经济增长,无论是高水平对外开放还是各项政策,包括社会政策、财政政策等,都要在原有基础上,在2022年保持更加平稳的、健康的发展。
NBD:去年,在投资和消费相对乏力的情况下,出口表现一枝独秀。您认为我国进出口高增长的态势将持续多久?
魏建国:从2020年6月起,中国的月度进出口连续超过18个月实现正增长,这是极其少见的现象。尤其在投资和消费表现相对乏力的时候,外贸进出口对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增长发挥了前所未有的支撑作用。
2021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达到6.05万亿美元,其中出口达到3.36万亿美元
为何近两年中国外贸表现如此突出?我认为主要依靠了“天时、地利、人和”这三个因素。
“天时”指的是,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中国最早控制住了疫情,把其他国家甩在了后面。正是由于在抗疫方面取得了阶段性重大成果,中国经济才有可能表现出蒸蒸日上的发展势头。
“地利”指的是,中国各个部门、各个地域的协调发力。在过去的一年,不仅是东部地区外贸表现很好,中西部地区的外贸同样亮眼,特别是跨境电商把中西部地区一大批企业推向了国际市场的第一线。
“人和”指的是,全党、全国人民齐头并进,一起克服了很多难以想象的困难,如受到供应链受阻、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等因素影响,我们的企业苦练内功,在减少消耗、节约成本方面取得了大量成效。
我预计,中国外贸保持高速增长还将有1年至1年半的机遇期,在这一时期进出口还有望保持2位数的增长。今年一季度出口仍将延续去年高增长的态势,在2022年实现开门红。
“三驾马车”驱动经济增长的平衡性还有待提高
NBD:相比于出口,“三驾马车”中消费、投资去年的表现比较一般。今年外贸在经济增长中将扮演怎样的角色?
魏建国:2021年,以美元计价,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规模首次突破6万亿美元,达到6.05万亿美元,创下历史新高,并且连续跨过了5万亿、6万亿美元两大台阶。在新冠肺炎疫情延宕反复、世界经济复苏面临诸多风险的背景下,中国外贸连创佳绩,极大提振了全球信心。
当前中央强调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非常重要的战略定位。
2021年,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投资比较疲弱,消费也没有达到预期,出口的补充替代作用有所凸显。
2021年各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及增速
结合上两图来看,2021年全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虽然达到两位数增幅,但受疫情等因素影响,增速整体上呈现逐季回落的态势
但我认为,这种替代不会长久,三驾马车必须要平衡驱动,一个轮子转得快,另两个轮子转得慢,这是肯定不行的。因此,今年三驾马车驱动经济的平衡性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尤其像我们这样一个拥有全球最大消费市场的大国,必须要建立起以国内市场为主体的循环才是长远之道,才是大国兴起之道。
前面我提到中国外贸还有1年至1年半的机遇期,在这个阶段,全球疫情肆虐导致的供应链、产业链断裂,以及东盟等国因疫情导致的出口订单转移等因素依然存在,这也会促使外贸进出口在稳经济中依然将发挥重要作用。但与此同时,我们也要加大对投资、消费的促进力度,把重心放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上。
NBD:去年消费的表现一般,您认为今年消费是否有机会迎来爆发式反弹?
魏建国:我认为今年消费会出现较大幅度的恢复和反弹。
首先,中国疫情防控超前部署,给全世界作出了榜样。尤其通过这次冬奥会,让越来越多国家认识到中国抗疫的方法、途径和制度,尤其是抗疫的成果令人惊叹,这都为国内消费市场复苏营造了更好的环境。
其次,中国有4亿中等收入群体,未来这一群体的规模有望增长到7亿左右。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农村消费取得长足发展之后,将会呈现出一个由生产消费向生活消费转型升级的阶段。
或许有人会产生疑问,去年旅游、餐饮、电影等市场的消费都还没有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但我认为,如果今年疫情趋于缓和,消费反弹是大有可能的,理由有三条:
一是疫情暴发以来,普通居民消费的欲望、消费的能力和消费的意志力没有喷发出来,这种欲望和能力在适当的时机会释放出来。
其次,如果疫情出现根本好转,旅游及出行、酒店业等消费会立刻反弹,会直接拉动消费复苏。
三是跨境电商、互联网购物正在快速发展,开辟了新的赛道,也为消费提供了更加丰富的选择。
今年吸引外资有望突破2000亿美元
NBD:当前我国强调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高水平对外开放会有哪些特点?
魏建国:一路走来,中国实施高水平对外开放的过程和成果让世界惊叹。
2021年,中国吸引外资历史上首次突破万亿元人民币大关,同比增长14.9%,达到1.1万亿元,创造了新的历史纪录。如果以美元计,则达到1734.8亿美元,同比更是大幅增长20.2%,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2021年全年我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达到1735万亿美元,按照2021年的20.2%增速,2022年有望突破2000亿美元
我预计,2022年全年中国实际使用外资的规模有望突破2000亿美元。如果按照去年的增速水平,从规模的角度来看是没有问题的。
另一方面,未来全球制造业东移、技术东移、资本东移、人才东移将加快,这将给中国消费市场带来巨大的发展空间,也进一步增强了中国市场的国际吸引力。
资本跟着市场走,技术跟着资本走,人才跟着技术走。中国现在已经迎来了制造业东移,紧接着就是技术中心东移,未来10年中国将成为全球重要的科技创新中心。
要想成为科技创新中心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第一是人才队伍;第二是较好的研发机构和环境;第三是高水平的对外开放。目前中国已经具备了上述三个条件。
NBD:实现高水平对外开放,您认为还需要补齐哪些短板?
魏建国:为了实现高水平对外开放,打造全球最佳营商环境,中国已经做了许多工作。
首先,中国实施了新外商投资法,更加重视对外资的促进和鼓励。
其次,中国正在切实改善营商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这有助于稳定全球投资者预期。
第三,中国对投资者的吸引力已经从成本日益转向市场,外企在华投资可以最大限度接近中国规模庞大的市场,对中国消费者的需求做出尽可能快的反应,减少成本,实现利益最大化。这些转变使中国对全球投资者仍然充满吸引力。
如果谈短板,我觉得首先是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的力度还有待提高,要让社会更加深切认识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是提高国家创新能力的重要支撑,同时要进一步加大对侵犯知识产权行为的打击力度。
第二,在实施高水平对外开放中,要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加强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尤其是制造业要向中高端迈进,形成自己的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解决“卡脖子”的问题。
第三个方面是要进一步缩减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中国在这方面已经做得比较好,但不同地区、不同自贸试验区实施的力度还不尽相同,所以仍然有提升的空间。
第四,在不断缩减负面清单、降低外资准入门槛的同时,要尽快打造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的营商环境,让外资不仅进得来,而且能留得住,外商投资企业的合法权益能够得到保障,才能增强中国市场的吸引力。
RCEP将重塑中日韩经贸新格局
NBD:今年的一件大事是RCEP落地生效,这将给中国经济带来哪些新机遇?
魏建国:RCEP生效后,将形成目前全球最大的自由贸易区,占全球三分之一的GDP、三分之一的外贸规模以及三分之一的人口都涵盖在这个区域内。更重要的,这个自由贸易区是由多元化的经济体所组成,成员的发展水平、政治体制、社会制度存在较大差异,这是以前没有过的。
作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自贸协定,RCEP在全球面临疫情挑战、经济全球化逆流的艰难时期达成,可以预见它将为推动新一轮的经济全球化发挥自由贸易的驱动和引领作用。同时,RCEP的生效将加快全球产业技术、资本人才的东移。这个东移包括日本、韩国以及东盟,但更重要的是东移到中国。
因此,RCEP将促进区域产业链、供应链的扩大和深化,特别是其中的原产地累积规则,将进一步推动各国形成互利共赢的区域产业链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也将为区域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提供制度性保障。
另一方面,RCEP将重塑中日韩经贸格局,尤其使中日两国首次建立直接的自由贸易关系。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最初的30多年间,日本对华投资大都是投资转口型,即在这里投资,生产出来的产品再转到其他国家。后来随着中国市场扩大,一部分日本企业在中国的投资改为投资市场型,即便如此,仍然还有40%左右的产品属于投资转口。
RCEP落地生效实施后,基于原产地累积规则,中日韩企业之间能够进一步加大产业链、供应链的合作。如果说中日两国加入RCEP是重组中日经济未来新格局的初级版,那么下一步中国加入CPTPP(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后,中日经贸合作新格局将成为升级版。
NBD:聚焦经贸领域,今年全国两会召开期间,您认为有哪些关键词?您更关注哪些话题?
魏建国:优化营商环境肯定是一个关键词。就像我前面提到的,中国要尽快构建起国际化、法治化、市场化的营商环境,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要拿出具体的措施,要能见到成效。
其次,高水平对外开放也会提及,需要我们在知识产权保护和放宽市场准入方面进一步发力。
当然,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就是消费,国内消费何时能够起来、如何进一步提升内需对经济的拉动力,这是需要关注的焦点。
我个人比较关注的是经贸的创新。中国外贸在机遇期之后想要继续发展,就要加大“双循环”,推动新经济的发展,否则产品的升级换代、外贸结构转型升级就有可能成为空话。
在外贸发展得比较好的时候,人们通常不容易想要如何去改变结构,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居安思危,未雨绸缪,要在打造标准化的供应链产业链、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创新性等方面下功夫。
记者手记丨2021外贸表现一枝独秀今年更要稳中求进
2021年,中国外贸进出口连续突破5万亿、6万亿美元两个台阶,规模再创历史新高、质量稳步提升。
在消费、投资相对疲弱的背景下,中国外贸的表现一枝独秀,交出一份靓丽成绩单。
2021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当前中国经济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和预期减弱的三重压力,外贸出口自然也会面临外部需求收缩的挑战。因此,我们不能沉浸在去年高速增长的欣喜中,而是要居安思危,未雨绸缪。
外贸求稳的同时如何才能稳中求进?规模提升的同时如何量质并举?跨境电商开辟外贸新赛道的同时如何做大做强……一系列难题,还需要中国外贸人奋力进取拼搏,加以克服。
2022年,中国经济稳字当头,稳外资、稳外贸都面临新要求和新机遇。我们唯有一招领先,才能招招领先。
(文章来源: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