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证券要闻 >> 文章正文

市场“预期价”迅速达成电池级碳酸锂均价涨至50.3万元/吨

加入日期:2022-3-2 17:02:34

  顶尖财经网(www.58188.com)2022-3-2 17:02:34讯:

  2月中旬本报报道指出,2月底、3月初期间,下游需求方将重新开启集中大规模采购,在如今市场上散单(小批量、零散成交订单)价格已经超过45万元/吨的基础上,业内各方所预期的50万元价位似乎很容易达到。

  彼时,生意社提供的市场报价显示,华东贸易商电碳“散单”价格为46万元/吨,而百川盈孚追踪的电碳市场成交均价为43.54万元/吨。

  如今,上述预期价位迅速达成。

  百川盈孚数据显示,截至3月1日,国内工业级碳酸锂(99.2%)的市场主流成交价格48-48.5万元/吨之间,均价水平涨至48.05万元/吨;电池级碳酸锂(99.5%)市场主流报价区间在49.5-50.6万元之间,均价涨至50.04万元/吨。

  3月2日涨幅虽然有所收窄,但是电池级碳酸锂均价已升至50.29万元/吨。

  50万元意味着什么?

  大宗商品运行的核心是,只要供需关系不发生实质性改变,上涨或下跌趋势就难以掉头,锂盐上涨就是如此。

  从百川盈孚反馈的情况来看,盐湖端受天气和限气的影响,成本面提振产品价格。供应上,节后复工的厂家逐渐恢复满产状态,整体产量增量不明显。

  其追踪的产量数据显示,2月各周度产量多维持在3800吨至3900吨之间,结束了去年11月以来产量连续下滑的走势,但是目前产量环比增幅较为有限,距季节性高点5000吨以上水平仍有不小距离。

  需求端和成本端变化不大,前者消费韧性十足,后者锂精矿价格继续维持高位,而以此为原料的产能在国内占比过半,对整体锂盐价格构成一定成本支撑。

  于生产企业而言,50万元的电碳价格意味着前所未有的高利润状态。

  若按照当前2700美元/吨的锂精矿价格估算,硫酸法生产成本接近20万元/吨,每吨毛利润在30万元左右。

  盐湖企业成本更低,普遍在5万元左右。对此近期亦有投资者向盐湖股份提问,“双主业氯化钾和碳酸锂都上演着史诗级别的行情,氯化钾价格比前年翻了一倍多……是否因为公司是一月报一次价格?碳酸锂即将到50万每吨,一万吨利润超45亿,公司碳酸锂当前在建以及达产共几万吨?”

  只是,受到产品调价周期的影响,实际产品销售价格存在一定滞后性,难以达到50万元水平。

  盛新锂能,国内碳酸锂主要生产商之一,该公司人士3月2日介绍称,“订单分长单、短单两类,分别按季度、月度参考市场价格进行调整,其中长单为锁量不锁价。”

  不过,目前国内锂盐市场主要以大额长单锁定为主,进入流通环节基本没有大额出货,主要是小批量的货源成交。

  上述背景下,盛新锂能人士指出,由于年初至今锂盐价格波动加大,公司价格调整节奏有所加快。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当前碳酸锂成交均价达到了50万元/吨,但是包括盛新锂能在内的企业实际出售价格存在一定滞后性。

  盐湖股份通过投资者互动平台表示,公司碳酸锂产品的销售价格,参照市场价格,综合考虑各方因素确定。另据天齐锂业机构调研回复显示,公司碳酸锂产品的价格随行就市,每个月定一次价,体现在财务报表上有一定的滞后性。

  即便如此,今年一季度整个行业的盈利能力,预计环比仍将实现大幅增长。

  大宗商品见顶的标志

  锂盐价格的过快上涨,调控方面的风险相应增加。

  按照工信部最新的表态来看,一方面是从供需关系着手,比如“适度加快国内锂、镍等资源的开发进度”、“健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支持高效拆解、再生利用等技术攻关,不断提高回收比率和资源利用效率”。

  另一方面,则是加强市场监管,“打击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等不正当竞争行为。”

  实际上,锂辉石与铁矿石存在一定的相似之处,原料供给端高度依赖外部进口,需求端又均为最主要的消费大国,拥有全球最大的冶炼产能,而铁矿石目前正处于调控周期当中。

  不过,抑制价格过快上涨的关键,仍然需要供需关系的扭转。

  而就大宗商品历史走势来看,其价格见顶的标志亦是如此,近两年最典型的案例就是生猪行业。

  2019年10月,国内生猪价格到达历史高位,此后多数时间维持30元/公斤以上高位波动,直至2021年上半年存栏数据得到明显恢复后,2018年下半年开启的上涨周期才正式结束。

  反观锂盐行业,年内上游锂精矿供给增量有限,限制了锂盐整体产量的增加,中短期供需关系难以逆转。

  大宗商品另外一个见顶的标志是,上游原材料价格过高,下游无力承担、集体陷入亏损,致使价格传导链条的断裂。

  而就当前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情况来看,目前仍处于原料涨价向下游传导的过程当中。

  据公开报道,继去年底动力电池环节涨价后,年初至今已有比亚迪、上汽五菱等车企宣布价格上调,其中五菱NanoEV全系车型售价上涨3000元。

  上述两个品牌,刚好是国内10—20万元、5万元以下两个价格区间的销量主力,尤其是比亚迪秦、宋PLUS DM-i车型1月销量继续分别达超过1.8万辆和1.6万辆,分列新能源汽车销量榜第二、三位。

  当然,车企价格的调整除了上游原材料的涨价压力外,还包括了芯片和补贴退坡等因素。不过,至少说明上述价格传导机制仍旧顺畅。

  只有终端新能源汽车消费出现下滑,需求萎缩时,价格传导链条才会面临断裂的风险。

  若从供需关系逆转、产业传导机制失效两个角度来看,锂盐上涨行情仍未结束,虽然50万元/吨价格已经远远超过上一轮周期的高点……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编辑: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