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尖财经网(www.58188.com)2022-3-11 7:20:03讯: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中国对世界的庄严承诺,也是中国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落实碳达峰行动方案”。
2020年,我国明确碳达峰、碳中和时间表后,“双碳”被首次写进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
对于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的表述,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的多位全国两会委员、行业研究专家认为,这是对过去一年“双碳”工作落到实处、见到实效的肯定。今年“双碳”工作在全社会参与下有望呈现加速、再奋进的新态势。
“十四五”时期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期和窗口期。过去一年,资本市场发挥重要功能,为实体产业的绿色低碳转型提供支撑和动力。金融机构也用一系列行动助力“双碳”目标实现的成果“奔向”市场。
“双碳”工作稳步推进
政策执行取得积极成效
3月5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何立峰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首场“部长通道”上表示,一年多来,“双碳”工作有序推进:一是加快完成顶层设计;二是全面推进顶层设计落实。“我们对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充满信心”。
全国政协委员、中华全国律师协会监事长、国浩律师事务所首席执行合伙人吕红兵在全国两会期间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双碳’工作在顶层设计和政策执行层面均取得积极成效。”
从顶层设计和中层布局来看,2021年以来,配套政策接连落地,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基本完成。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长三角绿色价值投资研究院院长助理任玉洁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目前来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作为政策体系的“1”,建立了宏观—中观—微观的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布局,明确了短期—中期—长期的行动目标,是“1+N”政策体系的核心指导,清晰呈现了我国“双碳”工作的“路线图”和“施工图”。而以国务院印发的《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为代表的各行业、各领域相关政策措施作为“1+N”政策体系的“N”,亦在逐步完善,多地已出台相关规划“碳中和、碳达峰”行动方案,钢铁、建材、石化化工、有色金属等工业领域及重点行业正积极研究编制碳达峰实施方案以及碳中和技术“路线图”,均将作为《意见》的落实抓手,引导细分部门开展有时序、有侧重、差异化的减排行动。
从政策执行层面来看,吕红兵进一步介绍,“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于2021年7月16日正式上线;监管部门开展相关督察考核工作,确保碳排放权交易和相关节能减排措施的落实;重点行业、重点企业也在积极探索,有望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有效模式,以实现全国层面的‘双碳’目标。”
数据是最好证明,国家统计局日前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3.8%,同时能源结构有所优化,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比上年下降0.9%,天然气、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清洁能源消费量占比上升1.2%;重点耗能工业企业能耗有所下降,其中,单位电石综合能耗下降5.3%。
碳交易市场金融属性凸显
各方参与意识有所提高
“启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被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列为,过去一年在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成绩之一。
同时,根据《意见》要求,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坚持双轮驱动,需政府和市场同时发力。
任玉洁认为,碳市场作为推动正外部效益内生化的重要市场机制,将利用市场化力量有效激励和约束控排企业降碳转型。
据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12月31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顺利结束。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共纳入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2162家,年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约45亿吨二氧化碳。按履约量计,履约完成率为99.5%。
“近期,我国碳市场开户数骤增,而且碳价也创历史新高,由此可见,我国碳交易市场运行正在稳步推进,各企业的参与意识也较过去有所提高。”吕红兵表示。
在任玉洁看来,我国碳市场仍有待充分的发展,可从扩容控排主体、推动机构投资者入市、健全碳排放数据管理、规范碳排放信息披露以及严格碳市场履约管理等多方面着手,加强碳市场机制建设,增强碳市场流动性,以市场化力量推动企业降碳转型。
全国政协委员、德勤中国副首席执行官蒋颖建议,在碳交易市场建设过程中可纳入更多具有良好公信力和国际影响力的碳市场服务机构:一是完善碳市场核查机构的监督管理机制,加强对核查机构的监督和把控;二是更广泛的纳入有公信力和专业能力的核查机构,提升数据质量,助力全国碳市场建设;三是通过有国际影响力的国际CCER第三方审定与核证机构,推动中国与国际碳市场机制的接轨。
资本市场强化枢纽功能
提供中长期金融服务
正如何立峰在上述“部长通道”上所言,推进“双碳”必须全国一盘棋。具有为绿色发展提供中长期金融服务优势,在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中有枢纽功能的资本市场,已在助力实现“双碳”目标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3月7日,首条以降低碳排放强度为目标的指数——沪深300碳中和指数正式发布。3月1日,上交所发布聚焦绿色金融制度建设与产品创新的《上海证券交易所“十四五”期间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
数据显示,截至3月9日收盘,A股从事新能源材料、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等绿色产业的上市公司达890家,累计IPO融资5567.76亿元,总市值13.60万亿元,占A股上市公司总市值的16.88%。
同时,作为资本市场的重要中介机构,证券公司也是助力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金融力量之一,积极参与推动构建绿色投融资体系,运用股权融资、债券融资等形式为绿色企业及项目提供支持。
“2020年,海通国际发布ESG声明,承诺在2025年底前,实现运营层面的碳中和,并提供或协助提供总额200亿美元规模的支持ESG及可持续发展的融资及投资资金,成为首家公开承诺实现碳中和目标的中资金融机构。”海通国际首席经济学家孙明春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在服务绿色经济方面,公司承诺加大力度支持与绿色和可持续发展相关的行业,并将ESG风险审核纳入投资决策,逐步放弃对高污染、高能耗产业的投融资业务。”
申万宏源证券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表示,“公司组建完成‘碳中和’行业团队,助力一批绿色环保企业股权融资;发布‘碳中和’指数、构建‘碳中和’生态圈,搭建‘碳中和’业务沟通与合作的平台;合作设立‘碳中和’产业并购基金。”
多方献策勾勒“双碳”达成路径金融机构可四维度满足绿色融资需求
继2021年后,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对“双碳”提出一系列清晰、务实的部署,政策路线更加明晰。
实现“双碳”目标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事关经济、社会、自然等诸多领域,“抓紧深化‘双碳’重大问题研究,形成可操作的政策举措”成为2022年重点工作。
同时,在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金融机构更需加大对传统高碳行业绿色低碳转型的支持力度,积极开发应用相应的金融工具和产品。
在此背景下,全国政协委员纷纷建言献策,为“双碳”目标的达成路径支招。
“接下来的”双碳“工作或有三个方面的体现。”全国政协委员,中信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奚国华告诉记者,一是统筹目标和方法,目标是“双碳”,方法则随着现实的变化出现升级,更加高质量追求从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二是统筹发展和改革,即要求双碳目标需要更加有序地推进,一方面需要改革,另一方面需要发展和有序,而非运动式减碳;三是统筹总体和局部,总量要求控制,局部也要求更好地、持续地推进生态平衡。相关要求将有利于更好落实中央制定的目标,更加高质量地推进各地经济发展和低碳转型的进程。
的确,在中国不同地区发展仍有差距的情况下,“双碳”不能“齐步走”。如何实现区域协同用力,平稳推进“双碳”目标成为政协委员关注重点之一。
“为更好发挥碳中和作用,减少东西部差距,需重点算好‘三本账’。”全国政协委员、红杉中国创始及执行合伙人沈南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一是算好“西能东输”的经济账,把西部地区的清洁能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二是算好“产业转移”的效益账,不让西部在“存量减碳、增量避碳”的产业发展中掉队。三是算好“固碳增汇”的生态账,打通西部“点绿成金”的转化通道。
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道路,着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加快构建“双碳”政策体系,坚持统筹谋划,形成工作合力,不仅依靠顶层设计,更需资本市场微观主体积极参与其中。
“金融机构主要可做好碳交易过程中的资金和信贷供应,让碳市场资金融汇成为碳交易增量提质的推动者,确保资金流顺畅高效。”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研究院副院长、产业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宋向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同时,金融机构也可在推动“双碳”经济创新技术和模式领域发挥支撑作用,为碳排放企业减排技术改造和购置装备等提供资金支持。
“双碳”目标为金融机构带来诸多机遇。天风期货研究员孙皓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建议,金融机构可发挥价格发现的作用,通过市场调研分析,参与衍生品交易等方式,探索碳排放权的合理价格。同时,市场主体方面,扩大市场参与群体,扩大交易量可促进定价合理化,且可促进后续金融衍生品的推出。
在绿色金融体系建设方面,中金公司投资银行部固定收益组负责人、董事总经理慈颜谊对记者表示:“首先,金融机构可通过多种方式为绿色项目提供融资:一是金融机构可通过为项目提供优惠贷款来降低其融资成本;二是在绿色项目早期融资中,开发性金融机构可以发挥重要作用,提供精准融资;三是包括证券公司在内的金融机构通过不断推动绿色债券市场发展,能够有效地弥补潜在的绿色投融资缺口;四是金融机构通过不断创新金融工具和市场交易来增加绿色项目融资的可获得性。其次,金融机构尤其是证券公司不断加强碳减排领域信息披露和投后管理,并积极参与碳市场交易。”
(文章来源:证券日报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