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尖财经网(www.58188.com)2022-2-25 21:44:27讯:
过去的2021年,无论是一级市场还是二级市场,医疗健康产业既是“焦点”也是“宠儿”。
一级市场投资方面,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全年我国医疗健康领域共发生443起投融资事件,融资总额创下历史新高,达895亿元;二级市场上,创新药企IPO后股价却频繁破发,受资本“冷落”。
为何出现如此大的反差?受医保控费、集采等政策影响,2022年的生物医药产业投资将呈现哪些特点和机会?专注生物医药投资的蓝海资本创始合伙人& CEO 杨锋接受记者专访时指出,当前影响生物医药公司市场变现的因素比较复杂,创新医药公司应未来应把握好“三个能力”,扎实做好产品和拓展商业化能力,构建自身的核心技术竞争力,修炼好“内功”方能应对变化多端的市场环境。
证券时报记者:去年底以来,创新药企IPO遭遇频繁“破发”,即便是头部企业也难逃“破发”的窘境,但一级市场对生物医药的投资热情整体还是比较高涨,为何有这种反差?
杨锋:目前医药行业二级市场表现不佳,有多方面的原因:
首先,从行业所处的政策环境看,医药和器械的集采对行业影响比较大,影响了已经商业化企业的经营业绩,也使得投资者对企业的价值评估产生了影响,影响了信心;
其次生物医药企业研发和临床具有风险和不确定性。当上市公司的临床进展和商业化进程低于预期,自然会在二级资本市场上反应出来,这个是正常的市场波动。
从宏观环境看,受地缘政治的影响,已经上市的中概股纷纷选择香港二次上市,以及新的TMT公司从美国资本市场改道香港,上市企业激增,市场承受压力很大;上述公司通常体量很大,分流了市场投资者资金,僧多粥少,这就造成了医药公司短期承压,加之行业自身的风险性,投资人对医药投资热情短期受到影响。
医药一级市场的投资,更注重被投标的创新能力,短期没有商业化的压力,因此早期投资整体依然活跃,和二级市场的情况出现差异;当然二级市场的调整和情绪也会传导和影响一级市场的投资决策,同时也会驱使公司的估值更加合理,这对专注医药行业一级市场的投资人来说是个寻找优质标以及更充分调研和决策的时机。
证券时报记者:您认为医药公司接下来的表现是会延续当下的状态还是会出现转机?
杨锋:我觉得今年二季度有机会改善。首先,我相信包括集采的政策会更加清晰,这对资本市场的信心建立方面将会有很大的作用。目前市场的波动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对不确定性的担忧;其次,国家和各地政府对生物医药行业的支持力度很大,相信在这样的决心下,行业将会出现更多利好政策鼓励创新,鼓励资本投入;此外,中美就中概股监管的对话预计能取得进展。
证券时报记者:您如何看待医药集采对生物医药行业发展的影响?
杨锋:集采从整体来说是个利国利民的政策,医药集采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老百姓用药的成本,惠及广大患者,方向是对的;短期看,集采影响企业的业绩,但也推动药企聚焦真正的技术创新,和推出具有临床价值的药物;相信随着集采的推进,也会进一步优化具体措施,遵循商业规律,差异化对待,在降低医保费用同时,依然能鼓励企业创新,尤其是对罕见病对人群数量少,研发成本高的药物的支持。
证券时报记者:在多重因素的影响下,您认为未来怎样的医药公司能在复杂的环境下生存并取得不错的发展?
杨锋:尽管中国市场体量很大,对于创新生物医药公司来说,需要有本土化和国际化的双轨策略,同时培育核心能力:
第一是,差异化的创新能力;第二,要尽快构建自己的商业化能力;第三,培养自己的国际化能力。
证券时报记者:如今有越来越多的科学家、高校教授投身创业,生物医药这个赛道上也聚集了许多科研人士、海归教授等,您如何看待这个现象?
杨锋:科学家创业,将科研成果转化,这对于支持相关科研项目的可持续性发展和解决临床需求都具有重要意义;我们确实看到一些从科研院校出来的科学家创业者,有些人在基础科研方面能力很强,但在产业化方面经验和能力不足,不是所有的创业项目都很成功。科学家创业,建议公司团队组建过程中需要充分利用各方优势,从而组建具有复合型能力的核心团队,尤其是要重视企业家、产业型人才的价值,在股权等激励机制方面要合理安排。我们发现我们接触到的年轻科学家对创业和资本的态度更开放,比较重视团队利益,理解专业创投机构的价值,企业通常发展和融资速度都很快。
创业企业除了在医药技术、创新研究方面具备能力外,核心团队的国际视野以及产业经验也十分重要。对于很多科学家创业,蓝海资本希望能够切实地为创始人提供资本、策略和产业资源等方面的支持,协助企业发展。
证券时报记者:结合当前的宏观环境,您对有上市意向的医药公司有哪些建议?
杨锋:当前医药二级市场还是情绪和预期驱动多一些,波动比较大,诸多因素不明朗,投资者意愿和估值都较低。我们建议公司还是首先练好内功,储备人才,做好科研、临床和商业化相关工作;适当降低短期冲刺上市的预期,有机会在一级市场可以继续进行适当规模的融资,为业务发展做好准备;同时也做好规划,借助专业机构的力量,评估不同资本市场的可行性,把握好资本市场上的窗口再上市融资。需要具备多方面的能力。目前,资本市场进入的路径很多,我们认为一家平衡且全面发展的企业最终能够得到资本市场的认可。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