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行业研究 >> 文章正文

废料价格飙涨挤压利润空间动力电池回收寻觅新出路

加入日期:2022-11-3 11:47:15

  顶尖财经网(www.58188.com)2022-11-3 11:47:15讯:

  本版图表资料来源:公开信息国信证券申港证券本版制图:陈锦兴

  “没想到市场变化这么快!去年废旧磷酸铁锂电池才3000多元一吨,现在市场价已经到了3万多元,短短一年多时间涨了10倍。”华东地区一位锂电从业人士告诉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

  近两个月来,碳酸锂价格加速上行,屡创新高,当前市场均价已达56.76万元/吨。由此也直接导致废旧动力电池价格飙涨,“惜锂如金”氛围在回收端愈发浓烈。近期,废料价格涨幅持续高于新料,若按即期价格测算,多数电池回收企业已进入微利时代甚至无利可图。

  由于锂占了绝大部分采购成本,三元电池回收原有的只以钴镍计价的方式已经无法适应现状,业内逐步开始将锂直接纳入计价体系,让定价模式更为透明、规范。

  在持续高涨的价格走势和可预期的市场前景下,回收产业链上下游战略合作迅速升温。近期,“废料换原料”商业模式逐步兴起,电池厂、车企与回收企业共建产能、共建渠道的案例也越来越多,股权捆绑等深度绑定亦不鲜见。

  业内人士表示,此轮原料价格上涨势必会加速行业洗牌,未来回收企业“朋友圈”的广度和深度将直接决定发展空间,唯有掌握足够多的回收渠道,并形成成熟的商业模式、打造价值闭环,方能在动力电池大规模退役潮来临时占得先机。

  卡着成本线生产

  华东地区一位锂电从业人士年初筹备磷酸铁锂再生利用产线,眼看设备就要进场,如今却开始犹豫要不要如期投产了。“据我了解的情况,现在很多回收企业都在卡着成本线生产,如果我们选择在高位扩产,风险太大了,还是边走边看比较稳妥。”他说。

  “如果剔除库存影响,甚至是做一吨亏一吨。”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坦言,近一个月来,废料上涨幅度明显高于终端产品,相当于回收企业每天都在溢价购买废料。好在目前碳酸锂看涨,大部分回收企业的做法是在加工成碳酸锂后,囤几天货再卖出,才不至于亏损。

  今年8月中旬以来,碳酸锂价格持续向上,据上海钢联数据,11月2日电池级碳酸锂市场均价已达56.76万元/吨,创历史新高,有券商更是给出了“不排除今冬站上60万元/吨可能性”的预判。原材料价格涨幅传递到废料端,行情演绎更为极致。

  近两个月来,废旧磷酸铁锂黑粉的折扣系数从七折迅速提升至近九折,每个锂点(1%锂含量)价格则从2.1万元涨至2.6万元,回收企业采购成本涨幅超20%,而同期产成品碳酸锂价格涨幅仅15%左右。三元废料因价值最高的锂元素不参与计价,折扣系数早已出现倒挂,极片废粉折扣系数由200%大幅攀升至近230%,近期钴镍价格下行致产成品亏损持续扩大,回收企业利润压缩较为严重,且更加依赖锂价上涨。

  “回收企业现在就像高空走钢丝,都在押宝碳酸锂价格持续向上。”湖南顺华锂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赵卫夺表示。

  在超负荷的成本压力下,很多回收企业开始放慢采购节奏。“据我了解的情况,近期很多回收再生企业产线都是不饱和运转,原料成本太高,采购不动了。”华中地区一位锂电投资人士告诉记者,此前市场稳定的时候,电池回收行业毛利水平大概能维持在20%左右,现在大部分企业已经降到了个位数,这是极不正常的现象。

  “回收系数超过220%之后,我们就停止采购三元废料了。一来利润太薄,基本就是做搬运工;二来锂价已经处于高位,没有必要去冒险,不如转向更为稳健的回收市场。”湖南金源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明洁告诉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目前公司开始转向采买冶炼中间品,如氢氧化钴、氢氧化镍钴,通过精炼提取镍和钴金属,做成电池级材料后对外出售。

  “这些材料不含锂,原料购买过程中不会有溢价的情况,折扣系数也就七折多,而且量大、品质稳定、加工方便,利润空间会更高。”李明洁说。

  不仅仅是回收再生企业,贸易商也感受到了风险,开始降低库存。“目前我的库存水平仅200吨左右,而之前碳酸锂价格40多万元/吨的时候,废旧电池库存最高能到800吨。” 华东地区一位废旧电池贸易商表示,现阶段小批量快进快出是最佳选择。

  推行锂单独计价

  “本轮折扣系数的上涨掺杂了较多投机因素,目前市场采购价格体系较为混乱,尤其是三元材料的折扣系数。” 上海钢联新能源事业部动力电池分析师王学雷告诉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在利润空间被大幅压缩的情况下,回收企业更趋向精细化管理,开始重新审视电池回收料的计价方式,并逐步推广把锂元素直接纳入计价体系。

  据介绍,此前三元电池及材料的回收定价模式是以上海有色网的钴、镍价格为参照,并在此基础上乘以一定系数,锂元素在回收过程中虽不参与计价,但在锂价高企的背景下,锂的成本摊余到镍钴上,致镍钴系数被大幅抬高,目前锂含量较高的三元极片废粉散单报价系数甚至达250%。

  “事实上,超过100%的折扣意味着回收料大于新料的价值,这就是不正常的。目前,锂电废料的成本中,锂占了大头,而这个部分却不计价,这就存在漏洞,容易被投机分子钻空子。”李明洁表示,有的打粉厂会把不含锂的材料与含锂的电池材料掺杂在一起出售,前者的折扣系数只有70%,但在实际销售的时候可能会同步按超200%的系数交易,导致最终锂的回收率降低,从而抬高企业采购成本,摊薄利润。

  “公司正联合头部的几家回收企业,积极推进把锂直接纳入计价体系,目前我们大部分采购单已经在按新的计价体系走了。”天奇股份相关负责人告诉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具体来说,钴、镍的回收折扣系数在80%~90%,锂在65%~80%。新的计价模式更为透明,会在合同中明确约定锂含量,杜绝掺杂现象,起到规范市场的作用。

  从财务核算的角度来看,把锂纳入计价体系也更为有利。“原来只按钴、镍计价,锂并没有计入采购成本,但锂的产成品却是利润贡献的主要部分,企业在做账的时候一般采取成本分摊的形式,这无形中增加了核算的难度,在财务规范层面也欠妥。而目前但凡是大规模生产的正规回收企业,未来都想走向资本市场,财务规范是基本要求。”李明洁表示。

  天奇股份相关负责人亦表示,把锂纳入计价,可以清楚地计算出镍、钴、锂三种金属的实际受益情况,帮助企业更精准地把控成本。

  王学雷告诉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对于新的计价方式,目前市场仍存在一些分歧,报价具体形式也有所差别,如锂元素的折扣系数,有的厂家对标金属锂,有的则对标碳酸锂。“个人认为,以工业级碳酸锂价格为基准会更合理一些。最初在推广锂价纳入回收系数的时候,业内的普遍做法是参考此前镍钴的计价方式,以金属锂的价格为参照,但金属锂的价格波动很小,无法反映目前真实的市场供需情况;而工业级碳酸锂作为目前大部分回收企业的产成品,价格敏感度更高,以此为基准倒推采购成本,核算更为直观。”

  废料换原料模式风行

  锂价高企背景下,除却改变计价体系外,回收市场还在试水商业模式创新,“废料换原料”的合作模式逐步兴起,成为回收企业实现稳健盈利的“杀手锏”。

  所谓废料换原料,是指回收企业以协议方式定向收取电池厂、材料厂生产过程中的废料,在提取其中的镍、钴、锂等金属后,生产出电池级镍、钴硫酸盐及锂盐,再返还给电池厂、材料厂。在此过程中,回收企业仅收取约定的加工费,无需承担金属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

  2021年,格林美便与亿纬锂能签署了1万吨回收镍产品定向循环合作备忘录;2022年,又相继与容百科技孚能科技、瑞浦兰钧等企业达成战略合作,约定以定向回收废料的方式,向前述企业返还电池级产成品。光华科技与天津力神,天奇股份与泾河陕煤研究院、星恒电源也签有类似的废料换原料协议。

  “我们现在也在跟电池厂谈合作,未来可能会有一半的产能用于废料换原料。”赵卫夺亦表示。

  “这事实上是一种互锁的关系,回收企业锁定废料渠道,电池厂或材料厂锁定原料来源。”前述锂电投资人士告诉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现在市场惜锂如命,这种模式短期来看会成为主流。回收企业和材料厂、电池厂互为客户,以物换物缩减了交易层级,避开了贸易商环节,“没有中间商赚差价”的生意会更为透明。“不过,战略合作协议是战略层面的,在商务层面能不能落地,这还得看双方的合作深度和诚信度。毕竟现在无论是废料还是原料,都处于炙手可热状态,谁都想多赚一道利润。”

  “废料换原料本质上就是代加工。现阶段再生利用企业的产能远高于废旧电池及废料供应量,代加工业务可以很好地解决来料问题,让整体产能饱和起来,摊薄企业固定成本,一定程度上避免了金属价格涨跌的风险,在当前市场剧烈波动的情况下,盈利情况更稳定。”天奇股份相关负责人表示,代加工业务的核心是企业的技术能力,回收率、成本以及产品品质等各方面必须达到客户要求才能实现盈利。此外,工艺先进的企业如果回收率高于客户要求,或者能够产出其他副产品,还可以赚取技术溢价带来的额外利润。

  不过,代加工或意味着在产业链中的话语权降低,市场想象空间也会因此缩小。“在当下废料价格非理性的状态下,代加工对于回收企业是比较保守的模式,长时间代加工或导致产品无法参与自由市场交易,市场竞争力减小。”上海有色网行业分析师吕彦霖告诉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随着技术的研发迭代,各家回收率差异也会越来越小,市场可能会形成一个较为固定的代加工利润,企业还是要创造更多增量价值,才能构建护城河。

  “随着动力电池大规模退役来临,我们肯定不会单纯做代工,未来会联合整车厂、电池厂,再把电池运营服务、电池租赁服务以及梯次利用业务等都融合进来,围绕电池全生命周期构建多方联合的产业闭环。”天奇股份相关负责人表示。

  上下游花式捆绑

  如果说废料换原料模式实现了回收企业与电池厂、材料厂的深度绑定,那么在动力电池退役潮大规模来临后,面对更多元、更分散的废旧电池拥有主体,回收企业该如何通过合纵连横下好棋局,将是更为重要的课题。

  “电池厂、材料厂生产过程中的废料比较集中,目前主流的厂商都已经与回收企业绑定得差不多了,个人认为市场格局较难打破。”王学雷表示,但未来退役电池无疑是更大的回收市场,这个领域哪些玩家能够胜出还有很大的变数。

  梳理当前回收企业的布局逻辑,大多先行推演退役电池的集散地及产权方,“顺藤摸瓜”抢占合作优先权,进而探索可行的商业模式。

  目前,格林美已与全球超500家汽车厂、电池厂建立废旧电池定向回收合作关系,共建共享131个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服务网点。光华科技在前期与北汽、金龙客车、华奥汽车、奇瑞万达、五洲龙汽车等车企达成合作协议外,今年以来又携手松下中国、换电龙头奥动新能源、汽车租赁公司地上铁等在电池回收技术、业务、投资方面展开系列合作。

  天奇股份锚定了电池生产商、电池应用商、社会资源回收商、电池资产管理服务商、汽车后市场服务商、互联网及电商平台等六大回收渠道,并绑定前述渠道头部企业,上半年分别与星恒电源、海通恒信、山西物产集团、广州华胜以及京东科技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中伟股份则通过控股子公司与蜂巢能源合资成立常青藤再生资源(上饶)有限公司,共建极片及电池拆解产线。

  “与合作伙伴合资,共建产能,共建回收渠道,利益共享,是目前我们正在探索的深层绑定模式。”天奇股份相关负责人表示,在汽车产品生产者责任延伸下,公司已经与一汽、爱驰等汽车厂商达成战略合作,同时引入前端电池运维服务商、电池银行合作伙伴,结合公司现有梯次利用及再生利用业务,致力于形成前端服务+后端梯次及再生的盈利模式。

  产业链合作亦被政府及主管部门推崇。今年9月,安徽省正式启动2022年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区域中心试点企业(站)推荐工作,并特别强调,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电池生产企业、梯次利用企业可以通过自建、共建方式建设区域中心企业(站),再生利用企业、汽车拆解企业、检测企业通过参与共建的方式建设区域中心企业(站),原则上不鼓励单纯回收企业。

  “当前回收行业还处在从0到1的早期发展阶段,整体没有可供借鉴的成熟商业模式,业内企业都在摸索前行。”前述锂电投资人士告诉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但有一点大家都很清楚,必须利用优势资源尽快搭建“朋友圈”,单打独斗肯定是行不通的,未来就看谁抱的大腿粗。当然,建好“朋友圈”并不意味着一劳永逸,回收企业下一步应关注如何在合作关系中获得除渠道外的增量价值,并让对方有利可图,将商业闭环打通。

  向上下游延伸产业链条是回收企业下的另一盘棋。“市场上回收产能规划此起彼伏,但真正从破碎、分选到最后湿法冶炼,实现连续化生产的回收企业,其实并不太多。”前述锂电投资人士坦言,而在当前的市场竞争格局下,一体化布局可能更符合产业发展规律。除却处理工序外,业务范围的延伸也是有效探索,比如回收企业向上建汽车拆解厂、向下建设三元前驱体产线等。

  当然,回收产业发展离不开资本助力。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初至今,已有超过10 家电池回收企业获得融资,包括恒创睿能、赛德美、苏州博萃、杰成新能源、顺华锂业等,募集资金主要用于扩大再生产及回收渠道建设。值得一提的是,顺华锂业A+轮融资获得蜂巢能源直投。

  “这一轮融资,至少有50~60家投资人前来接洽,而对于我们来说,首要考虑的因素就是能否带来持续稳定的资源。通过股权形式与产业资本深度绑定,更容易在业务层面形成联动。” 赵卫夺告诉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

  “资本、市场、技术拼不过的企业,会在这一轮资源价格上涨过程中被快速淘汰。”前述锂电投资人士坦言,随着退役电池的绝对值越来越大,市场会越来越规范,交易层级会逐步缩减,资源会更为集中到规范企业当中。另一方面,动力电池回收市场足够大,且呈现区域化处理特点,未来大概率不会只有两三家企业吃独食;而在技术方面,回收工艺会持续改进且呈现多元化发展,回收企业应致力于打造自己的长板,在擅长的细分领域赢得市场。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网)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网

编辑: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