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尖财经网(www.58188.com)2022-1-29 1:47:37讯:
牛年投资收官,虎年如何再战?
“终于收盘了”、“涨跌都是明年的事儿了”!对于不少基民来说,2022年开年第一个月让人不免灰心丧气。截至1月28日,沪指本月下跌7.65%,深证成指下跌10.29%,创业板指下跌12.45%,年初至今约4100家公司股价下跌,超2000只基金(份额分开计算)净值跌幅超10%。
而面对市场的剧烈回调,公募基金发起了自购浪潮,彰显了对后市的信心。据券商中国记者统计,近3日内,已有25家公募及券商资管发起自购,金额达15.8亿。同时,刘格菘、张坤等“顶流”也纷纷放开限购。
在这些积极信号传递的背后,公募基金对后市的分析具体是怎样的呢?
公募自购近16亿
1月28日,又有多家公募基金加入“自购大军”。其中,博时基金公告拟出资不低于8000万元自购旗下基金,前海开源基金、银华基金拟出资5000万元。
另外,东方红资管也发布公告称,将以自有资金5000万元申购旗下偏股型基金,成券商资管中首家。据券商中国记者统计,截至目前,3日内,已有24家公募及1家券商资管发起自购,金额已达15.8亿。
市场人士解读普遍认为,自购基金是对投研能力的充分信任、对资本市场表现长期看好的表现。
“很多基金公司自购自家基金,释放出一个积极的信号,表明这些基金公司对于该基金以及未来市场的看法是乐观的,所以愿意真金白银去申购。”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表示,“这也说明现在市场的短期大跌,逐步地让一些好的股票跌出了价值,这对于稳定市场信心、提高持有人对于该基金的信心,有一定的作用。”
“顶流”放开限购
不仅基金公司纷纷自购,还有多位明星基金经理也放开限购“开门迎客”,张坤、刘格菘等“顶流”均在列。
1月28日,广发基金发布公告称,为满足投资者的投资需求,决定自2022年2月7日起恢复刘格菘管理的广发小盘成长、林英睿管理的广发多策略和广发聚富、陈宇庭管理的广发量化多因子四只产品的大额申购(含转换转入、定期定额和不定额投资)业务。
而稍早之前,张坤、朱少醒也放开限购。
1月27日,易方达基金发布公告称,公司决定从2月7日起调整张坤管理的易方达蓝筹精选在全部销售机构的大额申购、大额转换转入业务金额限制,由单日单个基金账户累计申购金额不超过2000元调整为1万元。
值得注意的是,易方达蓝筹精选提升后的限额是此前的5倍。具体来看,2020年12月17日,易方达基金将易方达蓝筹精选的单日单账户申购额度调整为100万,2021年1月8日调降至10万,1月28日,再次调降至5000元。2021年2月18日,易方达蓝筹精选将原有的5000元申购上限进一步调整至2000元。
与此同时,张坤管理的易方达优质精选(此前名称为“易方达中小盘”)也将自2月7日起开放放日常申购、定期定额投资业务,申购限额为1万元。而此前其状态是暂停申购。
朱少醒管理的富国天惠也在1月27日发布了调高大额申购、定投及转换转入业务金额限制的公告,自1月28日起对单个基金账户日累计1万元的限制调整到2万元。
而林英睿管理的广发价值领先也将于2月7日起,取消原投资者单日单个基金账户通过申购合计不得超过1万元的限额,恢复正常的申购业务。
跌出来的是机会?
2022年开年以来,市场的接连下跌,让不少投资者“谈股色变”。截至1月28日,沪指本月下跌7.65%,深证成指下跌10.29%,创业板指下跌12.45%,年初至今约4100家公司股价下跌,超2000只基金(份额分开计算)净值跌幅超10%。
那么,当下基金公司的自购能否挽回市场信心?
南方基金对公募基金自购数据进行复盘表示,公募基金的自购行为多集中在市场低迷或者大幅下跌阶段(图中红圈位置)。
公募基金自购行为与A股表现
资料来源:招商证券,截至2021/7/31
若从这些时间节点开始持有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数,后续中长期回报相对可观,年化回报大体都在15%以上、甚至高达72.61%。
数据截至2021/1/27,指数过往表现不预示未来,投资需谨慎
易方达基金权益首席投资官吴欣荣表示,开年后,A股市场出现一定的调整,主要原因有三个,一是自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稳增长目标后,各部委、地方的政策措施尚在酝酿和出台之中,从政策到经济的传导需要时间,市场预期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二是美联储货币政策急剧转弯,尤其是近期过于鹰派的表述引发全球权益市场调整;三是局部地缘政治不稳定因素有所发酵。
“当前市场的这些担心不足为虑。”吴欣荣强调。中长期,吴欣荣表示对A股充满信心,认为市场中长期底部抬升式震荡上行的趋势不变。首先,政策定力加强,宏观稳定性提高;其次,居民资产向权益市场配置的需求有望不断提升;第三,以注册制为标志的资本市场改革措施下,上市公司质量不断优化,指数具备长牛基础;最后,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有望加速,预计一大批优质企业会在各个行业中不断涌现成长。
展望后市,海富通基金表示,中国具有全球最大的内需市场,在高端制造业升级和消费升级的双重趋势下,宏观经济动能依旧强劲。迄今中国已经在部分领域诞生了全球市值领先的企业,相信未来这种趋势会愈加明显,势必会有一批具备全球领先水准的上市公司脱颖而出。尽管短期市场影响因素较多,但站在长期的维度,真正影响市场的核心因素还是中国经济基本面本身。并且,随着居民财富管理需求爆发、资管产品全面净值化,以及海外资金对中国资产的持续增持,市场对优质资产的需求仍很迫切,A股中长期投资价值正不断凸显。
“节后大概率会有反弹”,深圳地区一家中型基金公司基金经理在接受券商中国记者采访时表现得信心满满。而对于全年的投资布局,他表示,2022年可能会是风格相对平衡的,配置上要注意适度均衡。
(文章来源:券商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