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热股推荐 >> 文章正文

果然“芯片之王”!台积电市值力压腾讯、阿里登顶亚洲!日赚3亿

加入日期:2021-8-21 10:29:05

  顶尖财经网(www.58188.com)2021-8-21 10:29:05讯:

  在全球芯片荒的背景下,全球最大的芯片制造商台积电的市值已经超越腾讯、阿里巴巴,跃居亚洲第一。

  就在8月3日,台积电市值历史性地首次超过腾讯,随后腾讯市值反弹而又回落,8月18日,台积电再次超越腾讯,成为亚洲主要证券市场中市值最高的公司。

  截至8月21日,台积电市值约5600亿美元,腾讯位居第二,市值约5200亿美元,阿里巴巴排在第三位,市值约4300亿美元。(注:该统计不含在沙特本地上市的沙特阿美)

  “芯片代工之王”

  台积电(TSM),1987年成立于中国台湾新竹,是全球第一家专注于半导体代工的集成电路制造企业,首创晶圆代工模式令其迅速跻身为世界一流半导体制造公司。

  谈及台积电就绕不开它的创始人张忠谋,他在56岁时,创建了台积电。他瞄准芯片设计公司的需求痛点,提出了芯片代工的崭新商业模式。台积电成立的年份正是半导体行业低迷期,只能艰难维持生存。渡过低迷期之后的台积电迎来了半导体行业的复苏,源源不断地收到订单,推动了整个行业大步向前迈进。

  在九十年代末,台积电的制程工艺还远远落后于英特尔。但是台积电在第二个十年中技术开始快速追赶,直至后来超越。

  1999年台积电领先业界推出可商业量产的0.18微米铜制程制造服务。2001年,台积电推出业界第一套参考设计流程,协助开发0.25微米及0.18微米的客户降低设计障碍,以达到快速量产的目标。2005年,台积电更是领先业界成功试产65纳米芯片。台积电连续发力,从此始终保持行业领先地位。

  经过30余年的发展,台积电目前已经发展为全球最大的晶圆代工企业,2020年第四季度其全球市场份额占有率达55.6%,占据半壁江山,稳坐芯片代工老大位置,网友称其为“芯片代工之王”。

  为什么台积电发展这么快?除了半导体行业迎来爆发期之外,台积电在高强度研发投入,提升技术水平上持续发力也是重要因素。

  在新工艺方面,台积电董事长刘德音曾在国际固态电路会议(ISSCC)中表示,台积电3纳米工艺的研发进度提前。据台积电此前公开数据显示,3纳米芯片和5纳米芯片相比,逻辑密度将提高75%,效率提高15%,功耗降低30%。

  受益全球芯片荒

  台积电股价暴涨

  由于新冠疫情导致供应链受影响以及汽车、数据中心等行业需求激增,全球半导体严重供不应求,自去年年初以来,台积电的股价已上涨逾90%。

  去年以来,芯片全球范围内产能紧缺,芯片设计厂纷纷抢占产能,晶圆价格也持续上涨。作为全球最大的晶圆代工龙头,市场占有率常年超过50%,在此次全球芯片荒中,台积电赚得盆满钵满。

  DigiTimes研报数据显示,台积电的主要客户依次为苹果、AMD、联发科、高通苹果贡献超过20%的营收,AMD在华为被禁后晋升为第二大客户。

  财报显示,2020年台积电营收为1.339万亿新台币(约合3113亿人民币),同比增长25.17%,净利润为5107.44亿新台币(约合1187亿人民币),同比增长44.3%,营收及净利润增速创2010年以来的最高增幅;2021年台积电继续高歌猛进,今年第二季度电营收为3721.45亿新台币(约合865亿人民币),同比增长19.78%。照此粗略计算,台积电在2020年日赚超过3.25亿元人民币。

  在全球前十大晶圆代工厂,营收方面,排第一的台积电比后面的九家加起来都要多。台积电的产品——芯片是目前核心的高科技,而且处于绝对领先的地位,目前有机会弯道超车的只有三星。

  台积电拥有目前最先进的制程,第二季度先进制程(包含7nm及更先进制程)的营收达到限售金额的49%。去年年底,据报道,台积电在2nm工艺研发上取得重大突破,有望在2023年下半年进行风险性试产,2024年就能步入量产阶段。

  在今年中期财报会上,台积电总裁魏哲家表示:“我们正迎来半导体结构性增长的机遇,5G带来巨大机会,高性能计算相关的应用将推动算力的大幅增长和对高能效计算的巨大需求,这都需要先进技术。”

  反观互联网科技巨头,因在全球范围内面临越来越严格的反垄断监管,市值正不断缩水。

  数据显示,腾讯和阿里巴巴两大互联网巨头自今年年初以来,股价已分别下跌逾20%和30%,以腾讯为例,截至8月20日,总市值约为5200亿美元,较年内总市值高点9500亿美元约蒸发掉了4300亿美元,约等于0.75个台积电的市值(5600亿美元)。

  在市场监管总局17日发布《禁止网络不正当竞争行为规定》征求意见稿后,腾讯和阿里巴巴的市值本周继续下挫,周跌幅分别为9.53%和16.25%。新规草案显示,经营者不得利用数据、算法等技术手段,通过影响用户选择或者其他方式,实施流量劫持、干扰、恶意不兼容等行为,妨碍、破坏其他经营者合法提供的网络产品或者服务正常运行。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

编辑: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