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医药界被“天价药”刷屏,先是片仔癀(行情600436,诊股)一粒药炒到1800元。紧接着,又有复星凯特的CAR-T产品,一袋卖到120万元人民币。药价如此之高,究竟合理吗?
还没有从国内首个CAR-T细胞治疗产品阿基仑赛注射液(奕凯达)获批上市的喜悦中走出,患者们又被其一袋120万元的价格惊呆了。
CAR-T产品上市,的确可以让血液流患者免受放化疗周期的痛苦,可是首款药价如果真的高达百万元,对大部分患者而言,这款药获批与否,结果或许并没有不同。
救命药非要高价才会显得物有所值?企业在药品开发全程是如何控制成本,又是依据什么合理定价的?经营者有没有考虑到普通患者对价格的承受能力?
一张销售订单惹争议
6月28日晚,业内流传出一张阿基仑赛注射液的药品销售订单显示,该产品零售价为120万元/袋(约68ml)。
网络截图
面对如此高昂的定价,各方争论也不同。
一部分观点认为,复星凯特的CAR-T产品定价120万元人民币,与美国37万美元的价格相比,定低了,甚至还抢了药明巨诺的市场份额。
也有行业科研人员向《国际金融报》记者分析称,复星凯特的阿基仑赛注射液作为国内首个抢占先机上市的CAR-T产品,不应该在美国定价基础上作出判断,其生产成本应该按照中国行情合理定价,其合理的上市价格应该在40万到60万元人民币区间内。
定价多少算合理
针对市场争议,就药品定价合理性依据、成本核算、患者可及性等问题,《国际金融报》记者第一时间向复星凯特相关人员进行采访,得到的回复是:“复星凯特CAR-T细胞治疗产品定价根据价值、疗效、成本等各项因素综合考量制定,目前定价方案尚未最终确定,正在进行多方沟通中。”
有业内人士向本报记者分析道,“按照行业内CAR-T二代产品的生产成本行情,复星凯特产品成本价十几万元是需要的,但是算上其他商业开拓等成本环节,定价在40万元-60万元是合理区间。而市面上流传的120万元的价格明显高得有点离谱。”
也有业内人士分析称,复星凯特之所以定价如此高,最主要的原因是,可能是从吉利德方面购买该技术的时候,花费太高!加上当前CAR-T细胞疗法国内竞争者较多,为了尽快回本,复星凯特铤而走险,将购买技术的成本也算进了药品定价成本中,这是要不惜一切代价快速回本的节奏。
关于复星凯特的阿基仑赛注射液产品,众所周知,是来自美国吉利德旗下。那么,复星集团最初到底花了多少钱参与购买了Kite Pharma的CAR-T技术?
公开资料显示,2017年8月,美国吉利德公司斥资119亿美元收购了Kite Pharma。就在收购,刚完成没多久,2017年10月18日,美国FDA宣布批准了Kite Pharma的CAR-T疗法Yescarta上市,用于治疗复发/难治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成人患者。有意思的是,早在吉利德公司收购该项目之前,即2017年4月,复星医药(行情600196,诊股)集团和美国Kite Pharma(吉利德旗下公司)在上海注册成立合营企业复星凯特,致力于肿瘤免疫细胞治疗技术的产业化。
那么,复星最初与美国吉利德公司成立合资公司时,到底花费多少?119亿美元的购买成本,复星到底出了多少亿美元,可能关乎到如今的120万元每袋的药价。有业内人士透露,复星医药集团当初最少花费了60亿美元购买了该技术。然而,关于具体购买金额,公开资料中并未披露,记者采访复兴医药集团相关人士,截至发稿前,并未拿到具体数据。
国内外生产成本没有可比性
120万元贵不贵?复星凯特方面解释称,与海外动辄两三百万元的价格相比,阿基仑赛注射液定价低了。
根据海外公开定价显示,CAR-T定价除日本(30.5万美元)外,均处于36.5万到47.5万美元之间。在海外也被诟病价格较高,为解决“天价药物”的可及性问题,诺华还提出了“按疗效付费”的新模式,美国、英国、日本甚至纷纷将其纳入医保,扩大了患者可及性。
那么,将中国市场的首款CAR-T细胞疗法产品价格与欧美国家同类产品价格相比,是否合理?有业内人士对本报记者分析称,复星凯特的阿基仑赛注射液在美国,被称之为“奕凯达注射液”,标价37万美元,虽然价格同样不菲,但是它的生产和使用前提是在美国。
如果该药品在美国生产,仅第三方生产就成本很高,药价最终定价自然很高。然而,中国和美国的生产成本以及人工价格肯定无法相比,单从人均GDP以及商业保险的比重看,两国同一款药品的定价绝对不能划等号。
据统计,2020年美国人均可支配收入可达每年53000美元左右,平均七年左右普通公民可以负担起一袋120万元的药品,相比还在可接受范围内。再看我国,单单一袋CAR-T治疗剂的价格就已经堪比我国中等发展城市一套一百平米左右的房子,相当于普通百姓数十年的积蓄。更何况美国公民的药品支出还有商业保险系统的稳定保障,更无需担心财产耗竭。而我国目前该类抗癌药品仍属于自费项目,两者岂能相提并论?
在回应药品可及性问题时,复星凯特方面表示,CAR-T作为个体化定制药品,每个产品都来自患者自身的T细胞,它的开发生产和使用非常复杂,在制造和交付上要求精准和速度,需要投入大量资源,并在符合GMP的生产条件下,实现连续规范的生产,每批次都要求进行严格的质量检测。
言外之意,复杂的工序导致价格贵。该公司表示,治疗中心向患者回输CAR-T前,要求经过复星凯特详细的培训和认证。从决定使用CAR-T治疗,到对患者进行单采血到回输CAR-T,总共需要600多个步骤。
《国际金融报》记者咨询国内细胞治疗生产领域专家分析道,任何药品的生产都需要各种工序层层严格把关,CAR-T产品也不例外。值得注意的是,复星凯特提到的“GMP的生产条件下”,其实成本并没有“GMP设施条件下”的要求高,因为后者还需要繁琐的认证体系。而且复星凯特在成立之初,为了降低成本,还在张江创新药产业基地建成并启用了1万平方米的CAR-T产业化生产基地,具备规模化商业生产能力,按道理,应该比第三方生产成本更低。然而,最终却定成了“天价药”。
技术方面略显落后
恐难收回成本
最后一点,120万元每袋药品所用的CAR-T技术是否具备稀缺性?
CAR-T是什么
CAR-T疗法是免疫细胞疗法的一种,是近年来在肿瘤(尤其是血液瘤)治疗领域最为瞩目的创新疗法之一。其原理是通过改造患者自身的免疫性T细胞来攻击并摧毁恶性肿瘤。相比传统肿瘤治疗方法,CAR-T细胞免疫治疗具有安全性、个体化、持久性、彻底性、全身性、无耐药性这六大优势。但其也有两大副作用,分别为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和免疫效应细胞相关神经毒性综合征(ICANS)。
在复星凯特细胞疗法产品上市前,全球已有5款CAR-T细胞疗法上市。按上市时间排序,分别为诺华的Kymriah、吉利德的Yescarta和Tecartus、百时美(BMS)的Breyanzi和Abecma。
目前,国内已有数十家企业布局CAR-T疗法,进入临床的也已有不少,包括药明巨诺、传奇生物、科济药业、艺妙神州、西比曼、驯鹿医疗、恒润达生、亘喜生物、华道生物、斯丹赛、优卡迪、吉凯基因、上海细胞治疗、博生吉等。
除了已经上市的阿基仑赛注射液外,药明巨诺的瑞基仑赛注射液、传奇生物的西达基奥仑赛(cilta-cel)、科济药业的CT053预计都将于今年至明年在国内申请上市。据业内人士评价,传奇生物和科济药业的产品目前看,效果可能优于复星凯特的产品。
目前,CAR-T疗法已经发展了五代。在治疗领域,已上市的CAR-T疗法适应症集中在血液肿瘤(主要为白血病、淋巴瘤与骨髓瘤等),但血液肿瘤在全部人体恶性肿瘤中只占约10%,其余90%都是实体瘤,比如肺癌、肝癌、乳腺癌等。目前,包括复星凯特在内的CAR-T技术还未能在实体瘤方面有所突破。
CAR-T疗法第一代技术由以色列免疫学家Zelig Eshhar教授1989年首次提出,其缺陷为CAR-T细胞无法有效扩增;二代CAR-T技术主要分为两大类,第一种由MSK的Michel Sadelain博士团队研发,基于CD28作为共刺激结构域,并选择CD19作为癌细胞靶点;第二种由St.Jude的Dario.Campana博士团队构建,基于CD137(4-1BB)构建共刺激结构域。二者各有长处,前者所传递的活化信号更强,后者所传递的活化信号则会更加持久。
目前,三代、四代、五代的CAR-T技术仍处于研发阶段,临床上应用最多的还是第二代CAR-T细胞,且上市的CAR-T产品均采用第二代CAR-T技术。有业内专家告诉本报记者,从效果看,目前上市最多的虽然是二代,但是三代技术的效果目前还赶不上二代,所以三代还未完全定型,四代更未定型,且技术越来越多样化。
监管层引导合理定价
业内认为,首款上市的CAR-T药品定价如此之高,那么,对后续要上市的产品定价肯定也会产生影响,其他企业的产品定价可能高于复星凯特的阿基仑赛注射液。这样不透明的定价行为,显然对患者不利。
针对肿瘤药物定价高等问题,监管层也在行动。7月2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评审中心(CDE)发布了《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抗肿瘤药物临床研发指导原则》(以下简称“《指导原则》”)的征求意见稿。通知显示,药物上市的根本目的是解决患者的需求。目前我国抗肿瘤药物研发处于快速发展阶段,肿瘤患者对于药物的安全性、治疗体验和生存质量都有了更高的期望。
在此背景下,对肿瘤药物“临床价值”进行了严管,创新药“粗制滥造”问题被关注,企业要申报临床试验,要在现有治疗方案中选择最佳方案进行对比。不过,业内人士认为,这一政策虽然对研发外包企业业务量有所减少,但是是否会降低创新药研发成本还不确定。如果肿瘤药研发企业想从源头上控制药价,重视患者的药品可及性,最佳的办法是自建生产基地,而不是选择CRO服务外包等。
有研究药物政策的行业人士对本报记者提出,《指导原则》对行业影响不小,这不仅仅是药物安全性的问题,也是药物经济学的问题。虽然《指导原则》后续还将细化完善,但从当前文件中已经不难看出,针对我国抗肿瘤药物增多、价格混乱的局面,监管已在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