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证券要闻 >> 文章正文

直击行业痛点增长空间翻七倍!电化学储能再迎重磅政策这些个股将直接受益

加入日期:2021-7-27 22:35:17

  顶尖财经网(www.58188.com)2021-7-27 22:35:17讯:

  储能行业已经步入发展的第二阶段。

  2017年10月,财政部、科技部、工信部、国家能源局曾联合发布《关于促进储能技术与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储能未来10年内分两个阶段推进,第一阶段即“十三五”期间,实现储能由研发示范向商业化初期过渡;第二阶段即“十四五”期间,实现商业化初期向规模化发展转变。

  如今,在十四五的开局之年,在碳达峰、碳中和的大背景之下,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又于近日发布了《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下称“《意见》”),提出到2025年,实现新型储能从商业化初期向规模化发展转变,装机规模达3000万千瓦(即30GW)以上。

  增长空间翻七倍

  电化学储能迎来重磅政策

  按照能量存储形式,储能可分为电储能、热储能、氢储能,在可再生能源并网、电网辅助服务、电网输配、分布式及微网、用户侧多个场景均可适用。其中,电储能是最主要的储能形式,这主要包含抽水蓄能、压缩空气储能、飞轮储能等机械储能技术,以及铅酸电池、液流电池、钠硫电池、锂离子电池等电化学储能技术。

  在多种储能技术中,抽水蓄能是目前技术最为成熟的大规模储能方式,在所有储能形式中占比超过90%,在全球储能结构中占据绝对领先地位。《储能产业研究白皮书2021》显示,据CNESA全球储能项目库不完全统计,截至2020年底,全球已投运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191.1GW,其中,抽水蓄能的累计装机规模便高达172.5GW。

  而在我国,据CNESA全球储能项目数据库统计,截至2020年底,中国运营储能项目容量总计35.6GW,占全球总容量的18.6%,同比增长9.8%。其中,抽水蓄能项目装机容量占比最大,为31.79GW。

  不过,抽水蓄能电站的建设有着极大的地理限制,因为上下水库要求存在于较近的距离内,并有着较高的高度差。且在高度差有限的条件下,抽水蓄能电站所能达到的能量密度很为有限。在其他储能技术逐渐成熟的情况下,其新增装机增速逐年放缓。

  相比之下,新型储能技术则没有相关问题的困扰。所谓新型储能,即为抽水蓄能之外的各类储能的总称,电化学储能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据CNESA全球储能项目库不完全统计,截至2020年底,我国电化学储能的累计装机规模为3269.2MW,同比增长91.2%,仅次于抽水蓄能。

  电化学储能是当前应用范围最广、发展潜力最大的电力储能技术。电化学储能技术不受地理位置的限制,可以对电能直接进行存储和释放,且从乡村到城市均可使用,因而引起新兴市场和科研领域的广泛关切。与此同时,电化学储能的能量密度也相对较高,锂离子电池一经问世,就以其高能量密度的优势席卷整个消费类电子市场,并迅速进入交通领域,成为支撑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支柱技术。未来随着锂电池产业规模效应进一步显现,成本仍有较大下降空间,发展前景广阔。

  装机规模和市场空间方面,据计算,2020年,中国的新型储能累积装机规模为3.81GW。若要达到《意见》中提出的“装机规模达3000万千瓦以上”的要求,未来5年内,新型储能的市场空间约为26.19GW,相较此前大约有7倍的增长空间,年复合增长率高达51.09%,发展潜力十分巨大。

  具体到电化学储能中,根据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预测,国内电化学储能市场在2021年继续保持快速发展,累计装机规模达到5.79GW。“十四五”期间,国内电化学储能累计装机规模年复合增长率(CAGR)为57.4%,年均新增装机量超5.4GW,市场将呈现稳步、快速增长的趋势。

  完善政策打破商业模式困局

  迎击电化学储能安全性痛点

  虽然拥有广阔的市场空间,但是对于新型储能而言,盈利模式不清晰、安全性风险依然是行业发展的两大痛点。

  首先是盈利模式。

  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4月发布的《储能产业研究白皮书》曾指出,当前储能行业大多数经营者上未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市场机制和商业模式,电力市场机构滞后缺模式,技术厂商靠垫资,集成商担风险。

  此外,目前占绝大多数的新建风电、光伏发电侧项目属于强配储能,缺乏模式和价格传导机制,容易导致低价的无序竞争。2020年5月份,三峡新能源青海锡铁山流沙坪二期风电场储能项目EPC工程开标,1.699元/Wh的EPC价格虽然创下了当时风储EPC单价最低记录,但在业内看来,这一价格已经远低于行业认可的成本价。

  对此,《意见》指出,要明确新型储能独立市场主体地位,健全新型储能价格机制。国金证券认为,结合《关于进一步完善抽水蓄能价格形成机制的意见》、《关于“十四五”时期深化价格机制改革行动方案》两份文件来看,未来国家层面有望建立新型储能价格机制,新型储能可以通过容量电价、参与电力辅助服务市场等获得收益。

  除了商业模式之外,安全性风险也是新型储能特别是电化学储能绕不开的问题。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孙金华曾指出,需要切实解决电化学储能电站的安全问题,保障行业的健康发展。而在实例中,电化学储能安全事故也是屡见不鲜。

  2017年,山西某火力发电厂储能系统发生大火持续7小时;2018年8月,总投资约1.9亿元的镇江扬中某储能电站的电池集装箱起火并烧毁;2019年,北京某酒店布置的用户侧储能项目发生火灾;2021年4月,北京集美大红门25MWH直流光储充一体化电站发生火灾导致两名消防员牺牲,一名消防员受伤,一名员工失联…

  因此,在《意见》中,能源局也指出,要强化电化学储能安全技术研究,加强安全风险防范,督促地方政府相关部门明确新型储能产业链各环节安全责任主体,强化消防安全管理。明确新型储能并网运行标准,加强组件和系统运行状态在线监测,有效提升安全运行水平。

  产业链企业受益颇深

  受益个股有这些

  可以预见的是,广阔的市场空间下,随着相关配套政策的不断完善,新型储能特别是电化学储能行业必将迎来更好的发展,相关产业链中的企业也毕竟受益颇深。

  完整的电化学储能系统主要由电池组、电池管理系统(BMS)、能量管理系统(EMS)、储能变流器(PCS)以及其他电气设备构成。其中,电池组是储能系统最主要的构成部分;电池管理系统主要负责电池的监测、评估、保护以及均衡等;能量管理系统负责数据采集、网络监控和能量调度等;储能变流器可以控制储能电池组的充电和放电过程,进行交直流的变换。

  其中,电池组方面,川财证券相关研报显示,目前布局储能电池的优质标的包括宁德时代(300750.SZ)、派能科技(688063.SH)、亿纬锂能(300014.SZ)、国轩高科(002074.SZ)、比亚迪(002594.SZ)、鹏辉能源(300438.SZ)等;

  电池管理系统方面,目前国内高端电化学站产品主要依赖进口,东华测试(300354.SZ)是国内唯一一家研制成功的本土企业,打破了国际壁垒。值得一提的是,公司还与电化学储能行业上市公司林洋能源(601222.SH)达成了合作,针对储能来提供便携式的电化学检测系统已完成方案开发,后续随着储能BMS领域应用场景的拓展及有关产品的开发与迭代,未来发展空间十分广阔。

  此外,能量管理系统的相关标的包括比亚迪(002594.SZ)等,布局储能逆变器相关的企业则包括阳光电源(300274.SZ)、固德威(688390.SH)、锦浪科技(300763.SZ)、盛弘股份(300693.SZ)、上能电气(300827.SZ)、科士达(002518.SZ)等。

(文章来源:机会宝投研社)

文章来源:机会宝投研社

编辑: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