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尖财经网(www.58188.com)2021-6-12 9:05:23讯:
导读:
桂浩明:市场稳定是IPO常态化的基础
贺宛男:新股频现“募不足”折射三大信号稀缺性大为降低“炒新”逐步降温 发行生态在变
郭施亮:A股“股王”贵州茅台适合拆股吗
宋清辉:只靠法定假日拉动假日经济有点累
韩忠益:市场或围绕白马股展开炒作
皮海洲:沪港互挂ETF产品是多赢之举
曹中铭:高管精准减持 监管岂能关注了事
桂浩明:市场稳定是IPO常态化的基础
自从注册制改革以来,新股的发行效率有了明显的提高,相应的发行节奏也较过去有所加快,市场对此也出现了一些议论。而今年以来,企业在递交IPO申请材料后又撤回的现象有所增加,另外在发审会上被否定的比例也比过去增多,这又让一些人产生了IPO速度放缓的想象。其实,应该说随着注册制的推进,IPO常态化是必然的趋势,这里并没有刻意加快与放缓的安排,都是按标准的进程在稳步推进。
注册制的一大特点是以信息披露为中心,让市场在IPO过程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在核准制下一些繁琐的审核被精简了,这就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在这样的背景下,单位时间内过会公司数量增多,本身就体现了注册制的作用。而鉴于保证上市公司质量的要求,在有了相应的经验与参照体系后,一些公司主动撤回材料,以及发审委工作更为严谨也是很自然的事情。不过,应该看到实行注册制以来,IPO的节奏是基本平稳的,没有出现或快或慢的现象,发行市场呈现忙而不乱的局面,且新股定价的科学性也不断得以提高。
股票二级市场的表现,对此是一个很好的证明。这两年来,大盘的运行以震荡中有所上行为基本特征,没有暴涨暴跌。以往曾经出现过的新股发行,特别是大盘新股发行对股市带来较大冲击的局面,没有再出现过。不管是首批注册制的科创板及创业板新股的集中发行,还是在传统眼光中的“航母”级股票的上市,市场都能够很平静地予以接纳。在这里,很关键的一点是现在市场规模大了,4400多家上市公司,近70万亿的流通市值,每天万亿左右的成交金额,要消化IPO所带来的扩容压力,应该说并不是一件难以承受的事情。而且由于市场操作题材的多元化,加上新股也不再是稀缺品,因此交易过程中对于新股的关注程度相比过去是明显下降的,这不仅避免了以往新股上市所产生的大盘“失血”现象,也保证了行情的自然延续性。过去,市场规模小,炒新成为行情的重要组成部分,大盘则闻新股而“色变”,而现在一天内发行的规模再大、上市的数量再多,市场都能够坦然相待,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市场的进步。进一步说,常态化的新股发行,也正是为了进一步弱化一级市场对二级市场造成的影响,从而在根本上摈弃以对一级市场的行政干预来调控二级市场走势的传统陋习,真正做到“不干预”。
当然,从根本上讲,IPO的常态化也是要有条件的,这就是市场的平稳。如果市场剧烈波动,正常的经纪业务都可能受到干扰,这种情况下就很难保证IPO的顺利推进了,市场之手会有效地打断其进程。也因为这样,维护市场的稳定,就成为各项证券业务正常进行的首要条件。经历了2015年的股市异常波动,人们真切地看到大起大落的行情会给市场带来多大的伤害,因此维护市场稳定发展的大局也就成为了主题。现在提出的“建制度、不干预、零容忍”政策,其核心就是让市场在规范的道路上按市场化原则运行,在理论上这是避免行情大起大落的基础。有人到现在仍然把IPO视为市场发展中的一种“异己”力量,生怕扩容导致市场波动,对于IPO的常态化更是怀有担忧的态度,这其实是很落伍的思维。现实已经告诉人们,只有市场稳定才会有IPO的常态化,反过来IPO的常态化也是有利于市场稳定的。无端地揣测IPO节奏是否有变化,并且试图从中来估摸监管部门对行情运行的态度,实在是搞错了方向。
当然,IPO的常态化,并不代表新股发行制度已经很完善了,可以定型了。在注册制的大框架下,对发行过程中包括询价模式、中签安排等方面所存在的一些不尽公平合理之处,及时予以改进,也还是必要的。这同样有利于IPO的常态化,有利于市场的稳定
贺宛男:新股频现“募不足”折射三大信号稀缺性大为降低“炒新”逐步降温 发行生态在变
自2019年7月科创板试点注册制,2020年8月创业板全面推行注册制,新股发行市场化定价已实行1-2年。改革后不再设23倍市盈率门槛,但令人始料未及的是,新股募资竟开始从“超募”趋向“少募”。今年以来,1-5月市场化发行的共计143家科创板和创业板新股中,竟有81家出现“募不足”,占比高达56.6%。
其中创业板72家新股中,39家“募不足”,占比54%;科创板71家新股中,42家“募不足”,占比59%。与此同时,新股定价也逐级走低。72家创业板新股平均发行市盈率26.96倍,约为同期二级市场行业平均市盈率 (39.26) 的69%;71家科创板新股平均发行市盈率41.83倍,约为二级市场行业平均市盈率(47.91)的87%。
最惨的公司募资不足4成,如科创板新股昀家科技,原计划募资9.85亿,实际募资2.89亿(未扣除发行费用、下同),仅为计划的29.33%;同为科创板的睿昂基因,原计划募资8.17亿,实际募资2.56亿,为原计划的31.3%。创业板新股欢乐家,原计划募资12.9亿,实际 募 资 4.45 亿 , 为 原 计 划 的34.4%;同为创业板的晓鸣股份,原计划募资6.02亿,实际募资2.13亿,为原计划的35.5%;创业板的共同药业,原计划募资6.5亿,实际 募 资 2.39 亿 , 为 原 计 划 的36.7%;创业板的中金辐照,原计划募资5.63亿,实际募资2.23亿,为原计划的39.8%。
当然也有超募的,但超募次新股上市后表现下行者居多。如1月份发行的科创板新股天能股份,发行价41.79元,原计划募资35.95亿,实际募资 48.73 亿,超募35%,最低39元,现价43元;同为1月份发行的科创板新股聚石化学,发行价36.65元,原计划募资4.9亿,实际募资8.55亿,超募74.5%,最低30.67元,现价32.5元。4月份发行的创业板新股尤安设计,发行价120.8元,原计划募资15.4亿,实际募资24.2亿,超募56.8%,除上市首日高开外,第二天便“破发”,现价仅92元,已破发24%;同为4月份上市的创业板次新股深圳瑞捷,发行价98.66元,原计划募资6.21亿,实际募资11亿,超募77.8%,也是上市次日即“破发”,目前市价50.68,复权价76元。
类似的超募“破发”的次新股还有达瑞电子、同飞股份、蕾奥规划、奥泰生物等。
最无语的是已经放低身价、“募不足”还破发(或接近破发)。如2月份发行的科创板新股生益电子,原计划募资39.61亿,实际募资20.66亿,少募48%;其发行价12.42元,最低跌至12.93元,目前才14元。看一下财务数据,上市前两年盈利都在4亿多,今年一季报才6400万,下降40%。
又如3月份上市的科创板新股青云科技(未盈利公司),原计划募资11.88亿,实际募资7.64亿,少募36%,发行价63.7元,上市后最低跌至53元(现价79元);同样,一季报亏损6150万,比上年亏4150万增加48%。
注册制下超半数新股“募不足”折射什么信号?
首先,注册制下每个月上市40-50只新股,其稀缺性已大为降低,发行人的高预期不被市场认可。
以实际募资仅为原招股计划29.33%的昀冢科技为例,该公司发行 3000 万股,原计划募资 9.85亿,意味着发行价在33元附近,发行市盈率超过70倍,显著高于行业平均市盈率。而实际上该公司发行前三年盈利增长不足10%,70倍的市盈率不是想吃“天鹅肉”吗?
公开资料显示,对于如此高的发行预期,询价机构统一选择“用脚投票”,参与网下询价的495家机构,有445家给出报价区间为9.63元-9.69元,最终定为9.63元/股,对应市盈率22.28倍。即便如此,上市后其股价从32元跌至16元,按一季度数据 (盈利下降23%),目前动态市盈率仍超70倍。
其次,“炒新”在逐步降温。次新股板块指数(880529)显示,2020年7月,即创业板全面推开注册制之时,该指数直线上升达3765点,而到了今年3月跌至2250点,9个月跌去40%,是跌得最多的板块指数之一。目前,该指数在2550点一线,平均市盈率约48倍,已低于创业板(57.6倍)和科创板(66.7倍)市盈率。有观点认为,随着新股大批量上市,能上的好公司已经上得差不多了,笔者深以为然。加之今年以来,股市基本靠存量资金推动,上市公司数量不断增加,其中已经罕有真正的行业龙头,不少新股炒一把可以,长期投资价值存在疑问。易会满主席日前提及,“今年前5个月,科创板日均整体换手率为2.56%,高于同期主板、创业板换手率水平。”日换手2.56%是什么概念?若按一年250个交易日计算,年换手高达6次多,这是好现象吗?
第三,新股“募不足”可能与调控有关。易会满主席日前在陆家嘴论坛上专门提到,“IPO发行既没有收紧也没有放松,当然在发行节奏上,需要综合考虑市场承受力、流动性环境以及一二级市场的协调发展,积极创造符合市场预期的新股发行生态。”是啊,新股发行必须考虑市场承受力,要知道排在后面的IPO队伍至少有600-700家,上市辅导的更达2000多家。排排坐吃果果,每家少吃一点,就可以多上好多家,这同市场初期新股额度不够,让你发点B股,不是有异曲同工之妙吗
郭施亮:A股“股王”贵州茅台适合拆股吗?
因为茅台的确定性比较高,且属于国内市场比较罕见的稀缺品,所以聪明资金已经用2、3年后的盈利能力提前给茅台进行估值定价。换言之,只要茅台酒供不应求的状态以及稀缺性优势仍然存在,那么现有的估值状态也很难得到打破。
作为A股第一高价股的贵州茅台,每年的股东大会都会吸引大量投资者的关注,股东大会上的“茅粉”不仅有普通股东,而且还有部分知名基金大佬。这些年来,贵州茅台为不少股东创造出巨大的投资利润,很多长期股东也因为投资贵州茅台而实现了财务自由。
截至目前,贵州茅台股价在2200元之上,总市值接近2.8万亿元,成为当前A股市场第一高价股。
多年来,A股市场常有“茅台魔咒”的说法。简单而言,只要有上市公司的股票价格超越贵州茅台,很快就会跌落神坛,并在不久的时间内被贵州茅台追上。因此,在过去多年的时间内,贵州茅台第一高价股的地位还是非常牢固的,至今还没有一家A股上市公司的股票价格可以超越贵州茅台。
如今的贵州茅台已经不是当年每股几百元的价格。面对高昂的股价,有市场人士建议贵州茅台进行拆股。
从拆股的积极影响分析,主要有利于盘活股票的流动性与活跃度,通过拆股等方式,让更多的投资者可以参与其中。纵观近年来全球知名上市公司的拆股举动,后来的市场表现都给股东们带来了丰厚的回报。例如美股市场的苹果、特斯拉等知名上市公司,在拆股之后股价很快出现上涨,凭借拆股后的价格优势,迅速吸引了投资者的关注,并推动上市公司获得更高的股价与估值。
贵州茅台适合拆股吗?虽然拆股会起到盘活股票流动性的影响,但同样也会带来一些弊端。例如,拆股之后茅台的第一高价股地位就会丢掉了,这也意味着茅台在资本市场的魅力随之下降,甚至会影响其在资本市场的形象。
在全球市场范围内,虽然选择拆股的上市公司不少,但这些年来,也有一些上市公司选择了不拆股、不分红,最典型的就是巴菲特旗下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截至目前,伯克希尔哈撒韦A的每股股价高达43万美元以上,而且今年已经出现了24%以上的涨幅。更引人羡慕的是,面对如此高昂的价格,目前伯克希尔哈撒韦的估值并不高,仍然处于历史估值底部区域。从这些伟大上市公司的股价表现来看,恰恰印证了一个道理,即伟大企业的股价越高,估值却越来越便宜。
与不选择拆股的伯克希尔哈撒韦相比,贵州茅台的估值就显得比较高了。虽然两者不是相似的行业,相应的估值定价方式会存在很大的不同,但从贵州茅台的历史估值数据分析,现阶段内贵州茅台的估值水平正处于历史估值高位。换言之,如果这个时候选择拆股,并刺激大量资金买入,那个时候只会加速贵州茅台估值的膨胀,对中长期的价格影响反而不利。
当前,贵州茅台的估值水平已处于历史高位水平,但支撑高估值的因素还是来自于提价预期以及产量增加预期。此外,在出厂价、市场指导价以及终端价格存在巨大套利空间的背景下,市场更期盼茅台打通直销体系,提升直销的比例,这也是未来盈利增速的重要保障。
因为茅台的确定性比较高,且属于国内市场比较罕见的稀缺品,所以聪明资金已经用2、3年后的盈利能力提前给茅台进行估值定价。换言之,只要茅台酒供不应求的状态以及稀缺性优势仍然存在,那么现有的估值状态也很难得到打破。
对茅台拆股的建议,还是谨慎看待。有时候,高昂的股价,且一直稳守第一高价股的地位,也是竞争力的体现
宋清辉:只靠法定假日拉动假日经济“有点累”
年假数量的增多,可以使假日经济的作用进一步延伸到日常,我国旅游业将进一步发展。同时,错峰假日不会过于影响到国家正常的工作秩序,市场也能够继续开放,证券可以继续交易,商贸可以继续流通,人们的奋进也不会改变。
一年一度的端午节来临,很多人已经开始假日出游了。
谈及假日,关于我国法定假期是多是少,不同人有不同人的看法,老板类型的人自然会觉得假期太多;打工者会认为假日太少。
国家之所以调休,将有一些原本很少的假期累积成小长假,其目的包含着促进旅游和消费的想法。例如2021年“五一”为了凑长假,操作下来实际只放了一天,对此网友们褒贬不一。笔者认为,国家调休的目的是好的,基层执行则不会那么顺利。
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提升,消费能力进一步增强,购买将会从生活必需品如“衣食住行”的物质生活,转向“吃喝玩乐”的“物质+精神”生活。可问题在于劳动者又会有多少时间和精力去寻找自己想要的“物质+精神”生活。假期越少,假日经济越是难以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但另一方面值得思考的是,每年到底配多少假期才合理?中国经济之所以能够长期保持高增长,是无数劳动人民拼搏出来的。在现阶段国内、国外多种不确定因素的挑战下,保持高质量、稳健的经济增长是一项重要任务,越多的人努力工作意味着越多的价值能被创造出来,在没有取得全面现代化之前,假期大概率不会增加。
为什么不能增加更多的法定节假日?以金融体系为例,法定节假日期间,我国证券、期货市场也将休市,许多金融活动都将暂停。在全球诸多市场工作日期间正常运行,中国因节假日的休市多少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但目前法定节假日的数量,使得负面影响可控。若是增加的节假日过多,负面影响将不断增多。比如,2020年春节期间的法定节假日一度延长,A股增长休市时间也集聚了风险。
有人会提议法定节假日期间,只要非周六周日就正常启动证券市场。试想,如果交易所假日期间正常工作,那么券商就要法定节假日正常上班,上市公司也要上班,银行也要上班、机构也要上班、股民也要盯盘……继而法定节假日成为了全民上班日,假期也就失去了意义。
从保护我国文化传统角度,笔者支持清明、端午、中秋节放假一天,更支持春节、国庆假期的放假政策。但从假日经济以及居民消费体验来看,太多的、固定的法定节假日,不一定能满足大部分人的需求,例如买票买不到、预约不到门票或者酒店等。不难发现,法定节假日时间集中导致的人满为患,或将令假日经济大打折扣。
如果假日可以错峰,想必情况可以大幅好转。一方面,节假日时期的拥堵将会减少,各方面的经营压力能得到缓解;另一方面,选择淡季出行的游客数量将会增多,将有助于平衡运力空闲较多、景区游客数量少等经济不旺的问题。因此加大强制性的年假要求,既不需要增加节假日数量,还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平衡作用,类似于“套期保值”。
当前我国年假制度以工作年满一年后五天起步,十年后增加至十天,二十年后增加至十五天,这种年假的现实情况是“不够用”和“不让用”。笔者建议,年假制度一是要增加天数,如工作后一年以七天起步,每工作一年增加一天,最多不超过45天为宜;二是要强制休年假,除涉及安全的特殊岗位外,员工每年必须休完全部年假,当年未能休完的年假可在次年春节期间全部休完,未能休完的假期以三倍工资计算,让员工假期可以落在实处。
年假数量的增多,可以使假日经济的作用进一步延伸到日常,我国旅游业将进一步发展。同时,错峰假日不会过于影响到国家正常的工作秩序,市场也能够继续开放,证券可以继续交易,商贸可以继续流通,人们的奋进也不会改变。
当然,年假数量的增多需要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否则企业也无力承担员工太多的假期,若是企业员工都休假怎么办?实际上,我国劳动者所羡慕的发达国家的一年一百多天的带薪假期,亦与他们的先人当初所付出的劳动是分不开的,也就是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韩忠益:市场或围绕白马股展开炒作
很多机构投资者有专门用来监测北向资金的软件,通过对板块的跟踪,发现一些资金动向,因为事实一再证明,凡是被北向资金“瞄”上的板块或者个股,接下来的机会往往比较大。
但据笔者观察,北向资金作为市场中最聪明、最敏感的资金,他们的短期进出并不具有真正的指向作用,就像KDJ指标,过短的分时数据往往不能说明问题,但拉长时间维度,资金流向形成趋势时,参考价值陡增。比如今年上半年的钢铁板块,北向资金从去年11月份开始加仓,一路加仓到今年5月,钢铁指数则一路涨至5月,其间钢铁股跑出不少大牛股。
本周,在北向资金进出中,笔者发现一只股票始终处于加仓状态,这只个股就是中远海控(601919)。中远海控前身叫中国远洋,2007年6月26日,中国远洋在上交所上市,发行价8.48元/股。上市首日开盘价15.52元。上市当年,曾经作为大蓝筹被市场追捧,股价最高时升至68.4元,较发行价上涨706.6%。但随后市场就遇到美国雷曼抵押款债券业务引发的倒闭事件,接着就是金融危机爆发,波罗的海干散货指数于2008年12月5日跌至663点,创历史新低。中国远洋也结束了好日子,股价随国际航运“崩盘”进入“衰退期”,公司在2011年、2012年,扣非净亏损分别为105亿、95亿;2013年,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处理,股票更名为“*ST远洋”,股价最低跌至2.68元。那段时间,也许有不少股民割肉离场、发誓再也不进市场了,但是远洋运输业,本质上就是一个周期行业。周期衰弱,股价下跌;周期顺了,股价坚挺,机会也就来了。
这两年的新冠肺炎疫情,让全球经济陷入困境,出于防控需要,不少国家的制造业处于停摆状态,而疫情控制最为成功的中国,则成为全球经济的新引擎,物资需要源源不断地运往全世界,于是中远海控一下子咸鱼翻身。一季报显示,在货量方面,货运量同比增长21%,其中跨太平洋、亚欧、亚洲区内、其他国际航线货量同比分别增长29%、12%、23%、19%;内贸航线运量同比增长21%;在运价方面,CCFI指数均值达到1961,同比上涨113%,环比上涨57%,公司单箱航线收入同比增长74%,环比增长33%。公司完成收入648亿元,同比增长80%,归母净利润154.5亿元,较去年同期的2.9亿元大幅增长,每股收益1.25元。
这还没有完。上海航运交易所数据显示,2020年低点时,中国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不足500点,而上周五,该指数已经上升至2373.77点,较5月28日上涨3.4%。这意味着中远海控在一季度业绩大幅增长的情况下,二季度业务依然繁忙。上海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从不足千点,升至上周五的3613.07点,说明运输企业价随量升。
本周三,一直跟踪中远海控的中信建投分析师按捺不住兴奋,登高一呼:上调中远海控2021年盈利预测至775亿元。中信建投称,目前SCFI指数同比涨幅达285%,运价或将在未来一段时间继续创新高。在现有供应链极度紧绷的情况下,运价或将持续维持高位走势。中信建投预计中远海控2021/2022/2023年营业收入分别为2841亿元、2633亿元、2624亿元,净利润分别实现775亿元、620亿元、533亿元。考虑集运市场景气度高位运行,估值较前期8倍估值下降至6倍,对应股价为38元,较原有目标价28元涨幅为36%,较当前股价涨幅为74%。
一年要狂赚775亿元,这是什么概念?在A股业绩排行榜上,去年业绩超过775亿元以上的,只有四大国有银行、招行、交行,以及保险股的中国平安。被称为A股第一牛股的贵州茅台,去年净利润为467亿元,今年券商对其一致预测值为540亿元,如果加上五粮液的244亿元预测值,两家酒企的盈利水平相加才能与中远海运旗鼓相当。
中信建投大幅调高中远海运的预测逻辑是清晰的,就是经济复苏支撑集装箱海运需求,一船(箱)难求现象至少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得到真正缓解,运价持续攀升即是明证。加之2021年度公司美线签约工作已圆满完成,新合同已于5月1日开始实施。相较于上一年度,今年的合同价格有了较大提升。这说明,公司作为第一梯队的全球性班轮运营商之一,体现出较强的客户服务能力和创效能力。
其实,中远海控骄人的业绩早就被机构盯上。从一季度末的持仓看,华安沪港深机会、华夏红利、华夏收入、华安核心优选等多只基金在一季度大举加仓中远海控。一季度末,中远海控成为了华安沪港深机会的第一大重仓股,持股数为1823.85万股;中远海控是华夏红利、华夏收入的第六大和第三大重仓股,也是华安核心优选的第一大重仓股。正是这些机构的大举进入,过去一年,中远海控A股股价,从2020年5月份底部的3.14元,猛涨至本周五收盘价25.88元,股价涨幅高达724%,总市值达到3069亿元。迄今为止,共有57家机构持仓,持股总计57.68亿股,占其流通A股的66.63%。
在本周四中信建投研报发布后,中远海控拉至涨停,而当日,北向资金不再悄悄吸纳,而是大肆扫货1400万股左右,耗资3-5亿元。中远海控在中期业绩公布前已是一张明牌,该股还有10转3的分配题材,是一只真正的含权金股。笔者认为,市场将围绕这只绩优大白马博弈,股价最终是38元还是48元,抑或更高,那就由市场说了算
皮海洲:沪港互挂ETF产品是多赢之举
6月1日是儿童节,不过,当天首对沪港互挂ETF产品——华泰柏瑞南方东英恒生科技ETF、南方东英华泰柏瑞中证光伏产业ETF分别在上交所和港交所上市交易,显然是一件很庄重的事情,而且还是一个历史性时刻。
自从2014年11月A股市场与香港股市以沪港通的方式开启互联互通以来,两地市场的联系越发密切。不仅越来越多的投资者,通过沪港通、深港通的方式互投对方的市场,而且资金交易量也是越来越大,对对方市场的影响也是越来越大。北上资金成了A股市场的热门资金,而南下资金也在港股上起着重要作用。
而沪港互挂ETF产品上市,显然是两地互联互通的又一种新的形式,即投资者通过投资ETF基金的方式来投资对方的市场。如在上交所挂牌的华泰柏瑞南方东英恒生科技ETF,聚焦在港上市的优质科技龙头,聚焦资讯科技、非必需性消费、工业、金融、医疗保健等5个板块,对标的指数覆盖了30只港股科技龙头,是投资者投资港股的优质标的。因此,投资者购买华泰柏瑞南方东英恒生科技ETF,就相当于购买了港股市场的一揽子优质股票。这与投资者通过港股通的方式买进港股显然是不同的,投资者通过港股通买进的是一只一只的香港市场上的股票,而投资者通过沪港互挂ETF产品买进的是一种股票组合,其投资风险显然要小于单只股票的投资风险。
沪港互挂ETF产品上市显然是多赢之举。
首先,此举可以进一步密切两地市场的关系,让更多的投资者投资对方的市场。特别是在首对沪港互挂ETF产品上市后,随着其成功上市,相信随后还会有更多的沪港互挂ETF产品推出,届时,这类沪港互挂ETF产品将会成为继沪港通、深港通之后,密切两地市场的又一种重要方式。
其次,沪港互挂ETF产品也为方便投资者投资对方的市场提供了新的途径,这一点其实是显而易见的,这也是沪港互挂ETF产品能够密切两地市场的重要原因所在。一来,投资沪港互挂ETF基金没有门槛的限制,这一点对于方便投资者的投资是非常有利的。比如,目前内地投资者投资港股主要是通过沪港通、深港通渠道,但沪港通、深港通对内地投资者设置了50万元的资金门槛,这实际上就将绝大多数的内地投资者阻挡在了投资港股的大门之外。而沪港互挂ETF基金是没有资金门槛限制的,投资者几百元钱、几千元钱、几万元钱就都可以申购这类沪港互挂ETF基金,进而通过这种沪港互挂ETF基金来投资港股市场,这显然给内地投资者投资港股市场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二来,投资沪港互挂ETF基金风险小于对单只股票的投资。就个股投资而言,其股价的波动可能较大,投资者如果对相关公司缺少了解,或者在操作的过程中踩错了节奏,那么投资者就不宜买进股票,或者就会承担较大的投资损失。但ETF基金不同,它是一个投资组合,如首次在上交所挂牌的华泰柏瑞南方东英恒生科技ETF,聚焦在港上市的30只优质科技龙头,这样即便是投资者对其中的股票不是太熟悉,但买进该基金仍然是风险较小的。这对于投资者来说,自然是一件很省心的事情。
三来,首对沪港互挂ETF实行的是T+0交易,这也极大地方便了投资者的交易。这种T+0交易对于内地投资者来说,也是有吸引力的。
不仅如此,沪港互挂ETF产品也为A股市场与其他国家与地区的互联互通探索了新的途径。沪港互挂ETF 一旦获得成功,这种方式可以推广到其他国家与地区,进而方便A股市场与这些市场的互联互通,进一步扩大A股市场的对外开放与合作。毕竟互挂ETF基金的方式更便于管理层的操作,同时也方便投资者的投资,这确实是两个市场互联互通的一个便捷的方式,这对于A股市场的对外开放与合作是有积极意义的。而沪港互挂ETF产品则是在为A股市场的这种对外开放进行积极的探路
曹中铭:高管精准减持 监管岂能关注了事
6月7日,深市公司三圣股份开盘即“一”字跌停,尾盘封单仍然超过12万手。该股之所以跌停,与6日晚的一则公告有关。公告显示,三圣股份于6日收到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潘先文家属通知,潘先文因涉嫌操纵证券市场,于6月1日被重庆市公安局采取刑事拘留强制措施。实控人被公安部门采取刑事强制措施,其股价出现波动实属正常。
不过,不正常的是,在6月1日之后至发布公告之前,三圣股份实控人及高管实施了精准减持。三圣股份6月3日披露的公告表明,在6月2日,潘先文通过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减持了15万股;董事长、总经理潘呈恭减持76.7万股。实控人及董事长在公告披露前减持股份,也受到市场的质疑。
潘先文曾经担任过三圣股份的董事长,但在2019年9月27日举行的第二次临时股东大会进行董事会换届选举后,潘先文卸任,并且也未在上市公司中担任管理职务。对于6月2日的减持行为,市场也存在疑点。比如潘先文6月1日已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其6月2日又是如何实施减持操作的?实控人与董事长在发布公告前减持股份,是否存在利用未公开信息实施内幕交易的嫌疑?
而在三圣股份发布实控人被采取强制措施的公告后,深交所也立即下发了关注函。要求三圣股份核查公司、实控人及一致行动人、董监高等知悉潘先文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的时间,说明相关信息披露义务人员是否存在违反及时性相关规定情形;潘先文与潘呈恭是否存在利用未公开信息进行“精准减持”并构成内幕交易情形。此外,还要求三圣股份对实控人、董监高等近三个月减持情况进行说明,是否存在内幕交易的情形,以及相关股东的减持行为是否符合《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股东及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减持股份实施细则》、《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规范运作指引》等相关规定。
深交所的关注函可以说是有的放矢,也极具针对性。一家上市公司的高管人员出现变动,往往会被视为大事,某些时候也会对其股价产生影响,其实控人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对股价的影响就更不言而喻了。像2019年新城控股董事长王振华因猥亵幼女被采取刑事措施后,其股价曾经连续3个交易日“一”字跌停,当年7月4日至9日,新城控股股价最大跌幅高达35.81%;而且,其股价在短暂反弹后,又经历了一次寻底过程,高位买入股票的投资者损失巨大。
此次三圣股份实控人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虽然导致其股价只出现一个跌停,但所产生的杀伤力亦不小。客观上,此次高管出现“精准减持”的情形,问题的焦点在于相关人员是否提前知悉了信息,而上市公司却迟迟不发布公告。
此次三圣股份高管精准减持,个人以为存在两个方面的可能:一是实控人及一致行动人、高管在减持前,已提前知悉实控人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并于6月2日大举减持股份;二是三圣股份也提前获悉了相关情况,但却迟迟不发布公告。个中目的,是为实控人与高管的大举减持“打掩护”,且可能性极大。毕竟,像实控人出现这样的重大事件,上市公司及相关高管不可能在第一时间内“不知情”。
因此,对于此次三圣股份出现实控人与高管“精准减持”一事,监管部门不能只下发关注函了事。事实上,从以往的类似案例看,上市公司的解释与说明往往会头头是道,监管部门在上市公司作出相关回复后就没有了下文,这显然并不利于打击市场的违法违规行为,也不利于保护投资者利益,更不利于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与长治久安。
基于此,个人以为,深交所应该对此次三圣股份高管的“精准减持”行为进行深入调查。如果其中没有任何问题,也可还上市公司一个清白;如果存在内幕交易等违法行为,也一定要严惩不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