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股市名家 >> 文章正文

桂浩明:A股“画风”涨跌无常 郭施亮:时机已成熟

加入日期:2021-3-6 9:00:32

  顶尖财经网(www.58188.com)2021-3-6 9:00:32讯:

  导读:
  贺宛男:退市机制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对重塑资本市场生态意味着什么
  刘柯:抱团股崩塌基金或转换思路
  桂浩明:A股“画风”为何变得涨跌无常
  黄湘源:注册制改革稳比快更重要绝不允许“带病闯关”是落实“零容忍”方针的底线
  郭施亮:推行“T+0”交易制度时机已成熟
  应健中:调仓换股仍应围绕估值展开
  曹中铭:抱团股筹码松动并非坏事
  韩忠益:网络安全股 下一个市场风口
  文兴:警惕似是而非的核心资产
  皮海洲:IPO现场检查需要常态化

  贺宛男:退市机制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对重塑资本市场生态意味着什么
  “稳步推进注册制改革,完善常态化退市机制,加强债券市场建设,更好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作用,拓展市场主体融资渠道。”这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关于资本市场的全部表述,共49个字。

  其中“退市”这个关键词是首次写入。

  自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第一次提及“注册制”之后,过了八年,退市机制终于进入由最高权力机关审议的这一最重量级的报告文本。

  如果说注册制主要解决的是资本市场“入口”的话,那么退市机制解决的就是“出口”。三十年来,“只进不出”的退市难成了A股市场的痼疾。大量劣质企业或长期亏损的“僵尸股”赖着不走,严重影响市场的质量和发展。退市制度首入政府工作报告,说明在A股市场,“入口”的改革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而“出口”的改革则到了关键阶段。同时也是这次两会报告特别强调“高质量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既然是高质量发展,理应将那些劣质企业或“僵尸股”依法尽快清理出市场。

  有数据表明,近五年(2016-2020)退市公司分别为1家、5家、5家、10家和16家。而今年以来截至3月1日,已经有*ST金钰*ST天夏*ST成城*ST刚泰*ST宜生*ST长城*ST航通营口港等8家公司宣布退市,其中*ST航通为主动退市,营口港系被大连港吸收合并而退市。

  另外,暂停上市的*ST工新*ST秋林已经披露了2020年年报,显示继续亏损且净资产为负,且被会计师出具“拒绝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触及终止上市条件。除这两家外,两市还有12家暂停上市公司,有10家披露了2020年业绩预告,其中6家预亏,退市无疑。

  据相关统计,目前至少有67家上市公司发布退市或终止上市的风险提示。其中有一家上市才半年的创业板次新股西域旅游称,根据退市新规,最近一个年度净利润为负且营收低于1亿元,将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ST);而公司预计全年净利润亏损4300-5300万元,预计营收4900-5080万元。

  算一算,今年会有多少家公司退市?“完善常态化退市机制”有两个关键节点:一是“常态化”,二是“完善”。

  何谓“常态化”?简单地说,只要触及退市条件,该退则退,应退尽退。谁来管这个事?沪深两交易所。自去年11月中央深改委审议通过《健全上市公司退市机制实施方案》后,证监会明确“强化交易所退市实施的主体责任”。为什么要提“完善”?自然是有不完善之处。随便举一个例子。2月22日,*ST宜生连续20个交易日股价低于1元,宣布面值退市。但证监会查明,该公司2016至2019年定期报告存在严重虚假记载。包括,通过虚构销售业务、虚增销售额等方式虚增利润20余亿元;通过伪造银行单据等方式虚增银行存款80余亿元;未按规定披露与关联方资金往来共计300余亿元。几十亿、几百亿的欺诈隐瞒,现在说退就退,投资人的损失怎么办?有律师表述,已有370多位投资人要告这家公司及其实控人。告得赢吗?纵然赢了官司,又有谁来赔偿损失?这时候投保基金是不是该发挥作用?如此等等,是不是需要“完善”?

  其实,A股的退市制度从来没有“史上最严”,类似康美药业、康得新、獐子岛这样的公司,早就该扫地出门而且赔得倾家荡产了,现在居然都活得好好的!

  当然,放在退市制度前面的“稳步推进注册制改革”,也是今年资本市场的重头戏。有论者提及,在科创板、创业板相继实施注册制改革以后,今年全市场推广注册制将是大概率事件。笔者更关心的是,证监会的态度是:“先评估,待评估后将在全市场稳妥推进。”而近期不断有IPO排队公司“知难而退”,主动终止审核,兴许就是“评估”的一种方式。

  2月下旬,管理层随机抽取20家首发企业,竟然有16家担心经不起现场检查而主动“撤单”,占比高达80%。3月2日,又有6家申报企业终止IPO,其中三家为科创板企业,均为公司和保荐人主动撤回,还有已过会并提交注册半年后终止的。

  如主打“时尚+体育”的厦门一家文化传播公司,去年6月受理,9月22日创业板过会,11月23日提交注册,一路绿灯都过来了,也宣布主动撤回。据说撤回原因是重要股东涉案股权被司法冻结,股权稳定性、实控人及董监高遭质疑。

  更有的独角兽和明星企业,如拟募资144亿元上科创板的柔宇科技,2017年度至2020年上半年累计亏损近32亿元,未来几年内能否盈利尚不确定,上市后很可能面临退市的风险。

  为什么一年多来实施注册制的科创板和创业板企业,过会上市率超过90%,而近期一抽查就有80%“被吓退”?如此这般地“回头看”要不要作一番评估?如今,发行“入口”的大部(创业板和科创板新股已占80%以上),退市“出口”的全部,均由交易所承担主体责任,证监会理所当然地应回归监管的主责。

  A股市场何以长期处于牛短熊长的状态?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浑水摸鱼上市的太多,退市率过低,导致小市值个股大量积聚,资本市场难以形成“有进有出、优胜劣汰”的良好生态机制。只要真正将市场化的注册制和常态化的退市机制结合起来,眼前不管是宽幅震荡也好,连连下跌也好,都将是暂时的

  



  刘柯:抱团股崩塌基金或转换思路
  最近几天,机构资金的抱团核心股跌得面目全非,贵州茅台从最高的2627元,在短短十多个交易日就跌到2000元附近,跌幅高达24%左右。“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出来混始终是要还的。

  其实不用过度寻找抱团核心股短期大跌的理由,涨多了要跌,这是自然规律。当然,机构投资者对宏观面相当敏感,美国十年期国债利率持续飙升,预示着全球量化宽松不可能没有休止符,虽然各大央行还是一如既往地唱“鸽调”,谁也不知道这一天什么时候会到来,但始终会来,不可能一直放水,总有收紧的那一天,资本是逐利的,不是做慈善的。而机构投资者都是做大趋势的,一旦全球资本市场担忧货币政策转向而产生震荡,再继续“抱团”可能会死得很惨,至少要为自己先准备一条撤退的后路。

  最关键的是,这些抱团核心股几乎找不出再能诱惑人的故事了。白酒股好不好?很好!全球独此一家,没有新上市资源,整个行业发展稳定。但也仅仅如此,资本市场是靠数据说话的,不能光讲故事。高端白酒整体15-20%的利润增长,怎么去维系50到60倍的估值?中端白酒参差不齐的业绩,怎么去维系60到100倍的估值?低端白酒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难堪重负,这还不是白酒一个板块的问题,整个大消费板块都有估值与成长不符的问题,海天味业也就是20%左右的业绩增长,靠什么支撑80倍的估值?

  此前很多人认为,抱团核心股除了业绩稳定,还有就是“以大为美”,特别是如果注册制全面推行以后,大公司大企业倒闭退市的风险要小得多,现有的袖珍企业很可能遭遇“突然死亡”。这其实是另一个忽悠人的理由,五大行和“两桶油”大不大?都是筹码供给的巨无霸,也几乎不可能退市,业绩也算稳健,这些巨无霸股价一直在底部挣扎,机构怎么不把它们当“各种茅”做?很多人真以为机构会喜欢2600元的茅台?其实他们喜欢的是200元到2600元的上涨过程,喜欢3000亿市值到30000亿市值的增值过程,真以为2000元以上的茅台还是机构的最爱?怎么可能!就算券商机构给出3000元的目标价,大家可以算一算,如果在2500元买入,也就20%的上涨空间,这点涨幅机构真的会趋之若鹜?

  当然,现在对机构落井下石也没必要,机构有自己的活法,中小散户和游资有自己的套路,各自都是为了自己的核心利益,道不同不相为谋,不用相互诋毁。毕竟机构特别是公募基金是“专业选手”,基金收益率和基金经理的收入不会直接挂钩,但收益率上涨了排名靠前了,基金的规模就容易做大,做大以后基金的固定管理费用基数就大了,基金经理可分配收入也就多了。

  所以从这个角度看,基金经理还是有表现欲望的,毕竟手里有那么多钱,前期抱团核心股涨不动了筹码松动了,还会有新的抱团核心股出现。要知道,机构还是这个市场的主心骨和“金主”,散户在大树底下好乘凉,但绝对不可能成为市场的主角。它们出货抱团核心股带动指数下跌,买入新的抱团核心股也会让市场看到希望。从目前机构投资者的调研路径看,此前抱团核心股注重的是稳健,而现在似乎更看重成长,更看重行业景气度,更看重符合“十四五”发展规划的品种。前面也说了,机构之所以重仓茅台,并不是现在2000 元以上时,而是在几百元时,也就是茅台的成长期。因此,在寻找未来各种“新茅资产”的时候,也会更注重中长期的成长性,更注重行业景气度,更注重企业在行业中的地位。

  消费核心股会不会逐步向成长核心股转变?这虽然不会一蹴而就,但还是值得期待的。实际上,最近很多公布业绩情况的高成长企业已经受到了资金的关注,如果叠加行业景气度高、相对动态估值低、企业龙头地位突出,则不想被关注都难

  


  桂浩明:A股“画风”为何变得涨跌无常
  春节长假后的股市,已经运行了了两个多星期,从走势来看,先是从高位回落,出现了超过200点的下跌,随后则是在60天线附近反复拉锯。本周指数忽上忽下,表现得很不稳定,不但盈利效应不足,投资者操作的难度也很大。

  为何在之前走势还比较明朗的大盘,时下会变得如此涨跌无常?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首先,围绕宏观经济走向,市场出现了很大的分歧。有激进者认为,随着疫苗的广泛接种,肆虐人类社会一年多的新冠病毒将得到有效的控制,世界经济将全面复苏。在此基础上,大宗商品将普遍上涨,因此周期股具有很大的投资机会。但也有投资者认为,且不说短期内研发出来的疫苗能否经受时间的考验,即便世界经济复苏,也只能是低水平复苏,很难超越前几年的增长强度。时下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除了少部分是受到了需求的拉动,更多还是因为供应受疫情影响而出现了不足,场外还有游资炒作的因素。因此,从根本上来说,并不具备可持续性。在这种情况下,不能对今年的宏观经济抱过于乐观的预期。由于这种认识上的分歧,表现在股市上,就是化工、有色等周期性板块虽然不时有所上涨,但行情却是断断续续的,空间也很有限。

  其次,在对货币政策的认识上,各方的看法也截然不同。近期美债受各种因素影响,收益率有所上升,这不但引发了对通胀的担忧,还联想到美联储是否会较快地结束宽松的货币政策。在国内,节后央行在货币投放上按惯例没有采取大的动作,银保监会的负责人还提到了贷款利率存在上升的可能,这些也被一些人解释为货币政策将收紧。但与此同时,也有人根据对高频数据的分析,发现现在的主要问题仍然是经济增长动力不足,而不是通货膨胀压力显现。在这种情况下,各国央行的注意力只能集中在刺激经济上,不存在收紧货币政策的可能性。而基于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今年股市不会有大行情,也有人坚持认为会出现全面牛市。两种意见的交锋,也就令大盘难以形成趋势,只能是宽幅震荡。

  最后,自今年年初以来,原先的机构重仓股(亦即所谓的基金抱团股)出现了分化,其中不少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跌。反过来,一部分沉寂已久的中小市值股票开始活跃。于是,在市场风格是否会出现变化上,也出现了不同观点的反复交锋。现在看来,机构重仓股短期受到了重创,但“抱团”的格局并没有真正瓦解,并且有一部分增量资金已经开始准备抄底。而看好中小市值股票的资金,尽管也出了大力,把相关股票在不同程度上推了一把,但也没有力量使之取代原来的“基金抱团股”,站不上市场舞台的C位,这样所谓的风格转换也就无法深入展开。问题在于,因为各方面的认识差异无从弥合,结果在市场操作层面就导致了很大的分裂,相关股票的此起彼伏,不但使得市场无法形成向上的合力,而且因为做多力量的相互消耗,导致个股涨跌无序,让场外资金无从下手。

  从以往的市场实践来看,当人们对大盘趋势、政策导向以及市场热点等多方面的问题存在较大的认识分歧时,行情往往是以较为猛烈的下跌来化解矛盾。这是因为分歧导致了市场难以操作,而这个时候最容易出现的走势就是下跌。但是,由于现在的市场格局与过去又有所不同,一方面是疫情仍然存在,不管是经济上还是资本市场上,都需要维持平稳发展;另一方面,由于之前走的都是结构性行情,部分大盘蓝筹股的估值也的确不高,还有现在基金等机构投资者手中还有不少资金,因此股市要大跌似乎也不太容易。于是,接下去的行情就只能是以时间换空间,出现一段较长时间的整理,让大盘在相应的时空内反复震荡以确认支撑,并寻找新的热点。而如果股市真的这样运行的话,那么今年春季的行情基本就指望不上了。

  
  


  黄湘源:注册制改革稳比快更重要绝不允许“带病闯关”是落实“零容忍”方针的底线
  无论是从维护当前资本市场的整体稳定,还是注册制改革健康发展的长远利益出发,只有从根本上防范和消除“带病闯关”现象,才能使注册制条件下的IPO,沿着越来越规范化和越来越市场化的道路,稳妥而健康地不断向前推进。

  证监会发言人在两会前夕用“待评估”、“稳妥推进”这些关键词回答了市场对全面注册制落地时间的关注。这不仅有利于消除市场所产生的一些疑虑,同时,也充分表明了注册制改革的推进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继创业板接过科创板试点注册制的接力棒后,随着全面推开注册制的提法浮出水面,深圳中小板和主板的合并引起了市场进一步的关注。这是不是意味着全面注册制马上就会落地开花?如果是这样,会不会萝卜快了不洗泥,出现欲速则不达的情况呢?证监会虽然没有马上回答,却立马发布了一份《首发企业现场检查规定》,并同时部署了一次全面的现场检查。真是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截至目前,首批20家被抽查的企业中已有16家企业终止IPO申请,其中科创板7家(总计9家)、创业板9家(总计11家),主动撤回率达到80%。如果不是现场检查起到了较好的警示作用,各种形式的“带病闯关”就可能出现。

  科创板开板当初,也曾面对一拥而上的IPO申请。科创板动用了极大的监管资源进行会前问询,对每一个被询问对象几乎都提出了成百上千的需要回答和弄清的问题。即使证监会在其后续的注册程序把了把关,但不免仍有个别企业有可能成为漏网之鱼。截至2月21日,今年以来A股终止IPO的企业已有45家,其中创业板26家,科创板15家,主板2家,中小板2家。这一数据远远超过了2019年全年水平。

  上市公司质量是资本市场高效运转的基石,如果以为一进入注册制就可以不审而行,甚至为了缓解排队压力而放松对上市条件的把关,必然将因过度的盲目扩张而导致鱼龙混杂、泥沙俱下,这不仅有可能毁掉这个市场,更不可能由此而较好地达到支持实体经济的目的。在IPO排队企业依然居高不下的情况下,在IPO阶段堵住“带病闯关”的口子,将有问题的企业挡在门槛之外,这显然是非常必要的。

  频频发生在IPO中的“带病闯关”现象除了反映出发行人和中介机构对注册制的内涵与外延理解不全面,对注册制与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关系把握不到位,对注册制条件下还要不要审核还存在一定的模糊认识之外,与对知法犯法者尤其是中介机构还缺乏有效的市场约束也是分不开的。从证监会现场检查的情况来看,最近被发现问题出示警示函的就有14家会计事务所及资产评估机构,加上被立案调查的深圳堂堂,证监会此次共集中处理了15家相关机构。其中,对两家会计事务所部分问题线索已移交稽查等处理。此外,还对105家次审计机构及225人次注册会计师、22家次评估机构及47人次资产评估师分别采取了出具警示函、监管谈话等行政监管措施并记入诚信档案。坚决贯彻“零容忍”的监管方针,依法从重从快从严查办IPO欺诈、造假等恶性违法行为,压实发行人信息披露第一责任人责任和中介机构的看门人把关责任,切实提高违法成本,强化执法震慑力度,这对于塑造良好的市场生态尤为重要。

  全面贯彻“零容忍”的执法理念,进一步打击证券违法活动,加大对欺诈发行、财务造假、市场操纵等恶性违法活动的打击力度,对有关机构和个人的责任追究一抓到底,是2021年资本市场改革的重点,同时,也是科创板、创业板注册制试点有待评估并从中汲取经验教训的关键所在。

  最近,证监会和两大交易所齐声表示,对于现场检查前撤回IPO申请,如发现存在涉嫌财务造假、虚假陈述等重大违法违规问题的,保荐机构、发行人都要承担相应的责任,绝不能“一撤了之”,也绝不允许“带病闯关”。在笔者看来,这正是贯彻落实“零容忍”方针所必须坚持的一条底线。对于全面推开注册制改革来说,稳比快更为重要。无论是从维护当前资本市场的整体稳定,还是注册制改革健康发展的长远利益出发,只有从根本上防范和消除“带病闯关”现象,才能使注册制条件下的IPO,沿着越来越规范化和越来越市场化的道路,稳妥而健康地不断向前推进。

  



  郭施亮:推行“T+0”交易制度时机已成熟
  “T+0”交易制度可以作为注册制全面推进的配套措施,通过提升市场资金利用率,进而达到盘活存量资金的目的,这也是提升股票市场投资吸引力的体现。此外,借助“T+0”交易制度,也可以降低部分上市公司股票流动性边缘化的风险。

  A股是否实施“T+0”交易制度,已经讨论了多年。从近年来国内资本市场的改革与开放步伐分析,恢复“T+0”交易制度也许只是时间上的问题。因为,从对接全球成熟资本市场的角度出发,A股市场实现“T+0”交易制度是大势所趋,这也是未来中国资本市场加快国际化进程的必然趋势。

  二十多年前,A股市场曾经试点过“T+0”交易制度,但因当年股票市场的容量太少,且机构化程度不高,由此导致了股票市场的投机性过于强烈。受此影响,“T+0”交易制度也不得不暂停运行,“T+1”交易制度也一直延续至今。

  但多年之后,A股市场已经不是当年的A股市场,无论从股市容量规模,还是从股票总市值等方面,都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即使放开“T+0”交易制度,也不会轻易把市场轻松撬动起来。究其原因,大概总结出几点。

  其一,股市机构化程度显著提升,A股市场的投机性氛围有所缓和,在越来越多的机构投资者参与下,股市波动率也会逐渐下降。再者,股市日均成交量大幅攀升,且伴随着多项配套制度措施的出台,将会有效抑制市场资金的过度投机。此外,过去A股市场的上市公司数量稀少,市场仅用部分资金即可撬动起整个指数,“T+0”交易制度可以让投机力量瞬间得到增强。不过,如今A股市场上市公司已经超过4000家,目前市场的存量资金分配到每家上市公司身上并不多。与此同时,部分权重股及热门股长期占据庞大的存量资金,并进一步分流其余上市公司的存量流动性。因此,A股市场急需进一步盘活存量资金,或者大幅提升市场存量资金的利用效率。

  还有一个考虑因素,即多年来国内资本市场长期存在着现货市场与股指期货交易制度不对称的现象,这一现象的长期存在,被市场一直认为是部分投机资金套利的途径。放开“T+0”交易制度,会从一定程度上缓解这一问题,同时也会降低投机套利的空间,减少不同市场间的制度不对称矛盾。

  从国际成熟市场的情况分析,“T+0”交易制度是比较通用的方式,但A股市场因历史问题,导致了“T+0”交易制度迟迟未能恢复实施,更大程度上在于“T+0”恢复时机的不成熟。

  但时至今日,“T+0”交易制度的推行时机已经逐渐成熟,正如贺强教授的建议,可以在大盘蓝筹股中试行“T+0”,待积累了一定的市场经验之后,再逐渐推行至其余的市场板块,循序渐进。

  在注册制全面推进的背景下,未来A股市场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上市,市场规模也会不断膨胀。从近年来A股市场的走势来看,市场越来越重视流动性,流动性高低直接影响到股票价格的活跃程度。但是,若在注册制全面推进的过程中,仅以存量流动性维系当前的市场行情,恐怕分配给每一家上市公司的存量资金只会越来越少。

  因此,“T+0”交易制度可以作为注册制全面推进的配套措施,通过提升市场资金利用率,进而达到盘活存量资金的目的,这也是提升股票市场投资吸引力的体现。此外,借助“T+0”交易制度,也可以降低部分上市公司股票流动性边缘化的风险。

  

- CFi.CN 中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