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尖财经网(www.58188.com)2021-3-19 8:07:31讯:
“市场已经结束了大幅杀跌的阶段,进入到震荡反弹的阶段。”有基金人士表示。
美联储3月议息会议引发了市场一系列反应。
3月17日晚,美联储3月议息会议召开,联邦基金利率维持在0%-0.25%,每月购买资产规模仍为1200亿美元不变。
利好消息刺激之下,美股周三收高,道指与标普指数均创历史新高。
而A股也对此做出了积极反应。3月18日沪深两市出现了普涨的走势,特别是白龙马股受到抄底资金的带动,出现恢复性上涨。包括食品饮料和医药生物等前期机构抱团行业涨幅居前。
唯有抱团股企稳,震荡的A股才有望企稳。
“这轮下跌从下跌的时间和空间来看基本上已经接近尾声,北上资金持续流入也表明北上资金对于优质股票依然是长期看好的,市场已经结束了大幅杀跌的阶段,进入到震荡反弹的阶段。”前海开源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说。
不过,业内人士也有不少声音认为,抱团股高估值的风险还没有完全释放,但目前已有部分资金开始“碎步”建仓。
那么,在美联储3月议息会议的影响下,接下来A股会怎么走?
中欧基金指出,美联储3月议息会议符合大多数投资者的预期,美国道琼斯指数再次创出历史新高。会议声明中美联储上调了GDP增长与通胀的预测,说明美联储对美国经济增长和就业市场更加乐观,但对通胀的持续性仍相对谨慎。
而点阵图显示2023年加息概率有所上升,但大多数成员依然预计零利率水平将至少维持至2023年,其所传递的依旧是鸽派信号。议息会议之后,美股上行、美债收益率回落、美元指数下行以及黄金反弹,也可佐证市场预期较为乐观。
中欧基金认为,全球经济的同步复苏可能将推动通胀预期的进一步上行,但作为本轮市场行业和风格切换的触发因素的美债收益率变化对市场的边际影响可能将减弱,估值分化处于历史中上水平的市场依然可能存在波动较大的风险。
“在价值和成长间的均衡配置将有利于规避极端波动。同时,在各省和各行业十四五规划陆续出炉的背景下,成长性和确定性双高的主题如清洁能源以及一季报超预期品种值得关注。”中欧基金指出。
私募排排网未来星基金经理胡泊表示,美联储的行为和鲍威尔的讲话传达了一个信号,那就是流动性宽松依然还会持续,因此市场的担忧情绪会有所缓解。
“虽然美国国债短期的收益率仍然还在攀升,但我们发现对A股的影响在边际弱化。一方面,A股经过了前期的回调之后,市场整体的投资价值再次得到凸显;另一方面,外资的流出现象也有所缓解,A股现在已经回归到以国内资金定价为主的状态。对于接下来的市场表现,我们认为整体A股流动性担忧的情绪已逐渐缓解,从整个盘面表现来看,A股已经开始企稳反弹,我们相对看好接下来A股的表现。”胡泊说。
君创基金总经理商维岭认为,周三美联储的议息会议维持利率不变在预期之内。货币政策声明措辞显示偏鸽派,从对利率政策预测的美联储点阵图可以发现,认为在2022-2023年加一次利息的官员仍属于少数。“我们判断接下去一段时间不用太担心加息对市场的影响。”
“美联储决策使得全球宏观流动性维持在比较充裕的阶段,流动性维持宽松,有利于资产价格继续提升。”商维岭说。
商维岭表示,2021年国内经济进入复苏周期,货币政策及财政政策有望回归到合理水平,较去年的宽松状态会有边际收紧,进而影响A股市场估值回归,这也是前段时间A股市场大幅调整的一个核心因素。
“就目前市场而言,我们认为下跌告一段落,但是很难再现过去2年的单边上涨行情,预计会震荡缓慢上行,重回慢牛格局,用时间和公司的成长来消化相对较高的估值,预计下一周期市场会结束普涨行情,重回结构性行情。”商维岭说。
大道兴业投资基金经理黄华艳认为,美债收益率攀升的确如紧箍咒一样影响资本市场的神经。美联储对通胀率的容忍还是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因而美股不断攀升。
那么A股流动性会受到什么影响呢?“A股目前自身在进行修正,特别是机构抱团股的估值出现泡沫后,估值杀在进行中,短期可能企稳反弹,但是还未进行二次回踩,本轮下跌为中期调整来临,未来A股可能杀完估值再杀业绩,不只是业绩亏损的公司,那些业绩不达预期的盈利公司也可能面临继续调整。”黄华艳认为。
伊洛投资总经理许传华指出,美债收益率持续上行对A 股市场的影响有三方面:
一是中美利差的收窄,或将导致导致境外投资者的资金流出A 股,A 股市场流动性进一步收缩;
二是以美债收益率为代表的全球基础利率的上升,在估值上根据现金流折现模型,美债收益率上升会连带全球无风险资产收益的上行,导致的折现因子变高,并对A 股中由估值驱动的公司形成估值压制;
三是自陆股通开通以来,外资持仓相对较高的公司对于美股走势关联度增强,美股下挫将导致A 股中外资持仓相对较高的公司产生扰动。
“鉴于处于价值洼地的机会显现,以及今年一季报同比去年疫情期间有良好表现,A 股结构性行情或将持续,美联储上调通胀预期亦会使大宗商品走高,利好资源、化工板块。”许传华说。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