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历两年多的低迷后,2021年或将成为智能手机全面复苏的一年。市场调研机构TrendForce预估,随着生活型态日趋稳定,透过周期性的换机需求,以及新兴市场的需求支撑,2021年全球生产总量将增长至13.6亿部,按年回升9%。
不过,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客观上看,国内高端手机供应减少。除了苹果将受惠华为高端手机供给不足外,当前OPPO、vivo和小米等也相继吹响冲击高端市场的集结号,而独立后荣耀的加入也将加剧市场的竞争,行业格局或将迎来改变。
在激烈的争霸赛中,手机厂商之间的竞争也逐渐从简单的功能比拼、质量比拼,过渡到创新比拼。新技术正在成为手机厂商抢占市场的关键。近日,各大头部手机品牌厂商相继发布新机型,其中,外观新颖的折叠屏手机成智能手机硬件创新的主线,而屏下摄像头以及影像升级等微创新仍在持续推进,未来渗透率或将进一步提升。
不过,在一系列的技术升级中,哪些技术能够吸引消费者买单,哪些技术投入能够筑成厂商们未来持续增长的长线竞争力,仍需市场检验。
TCL华星折叠屏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陈鹏丽 摄
折叠手机成为硬件创新的主线
作为迭代迅速的科技消费品,手机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中比拼的就是硬件创新。从消费决策上看,硬件的吸引力往往令消费者决策是否进行购买。在智能手机多年来均延续同一外形之时,人们已经呈现审美疲劳,而折叠手机的出现令人振奋。
2月22日晚间,华为发布了其新品折叠屏手机Mate X2,它在外观设计上相比前两代有了较大的变化,采用了内折屏的设计方案,展开后内屏为一块8:7.1黄金比例的柔性屏,尺寸达到了8.01英寸。
折叠产品除了对屏幕要求较高外,其核心难点还包括铰链、续航、摄像头模组问题以及盖板材料来源等。另外,居高不下的售价也让大多数消费者望而却步。受此影响,折叠手机的出货量仍停留在小规模。据Counterpoint预计,2020年全球折叠屏手机出货量将达到280万部。
虽然折叠屏百万量级的出货量对于全球约14亿台的整体出货量而言微不足道,但不少机构认为,折叠屏将成为未来智能手机市场发展的大趋势。中信建投(行情601066,诊股)指出,近年来,折叠屏在三星、华为等品牌的引领下,在量产、应用生态等难题上取得了重大突破,同时也初步完成了消费者教育,市场将迎来高速增长。而IHS则预估,折叠屏手机出货量到2025年有望超过5000万台。
伴随着折叠屏手机热度的快速上升,头部手机厂商已基本入局。除了实现量产的华为和三星外,小米、OPPO此前均展示过折叠屏手机的工程样机,在上个月的上海MWC展会上,OPPO还展示了OPPO X2021卷轴屏概念机。
与此同时,网络上也有诸多未经证实的消息称,2021年众多厂商的折叠屏产品均将陆续面世。“三星显示正在为其他厂商开发可折叠OLED面板,并且将会向小米、OPPO、谷歌等厂商供货”、“小米首款折叠手机或将于今年年内发布,该折叠款机型隶属于小米MIX系列,将采用外折双屏方案”等等。
另外,自2020年以来,小米关联公司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已经申请过多个折叠屏相关专利,包括折叠屏姿态检测方法和装置、电子设备以及可读存储介质;折叠显示屏及折叠屏终端;一种基于折叠屏的终端等。
虽然苹果目前缺席了折叠屏市场,但这并不意味着其在新技术使用上较为保守,事实上,苹果也在积极开展折叠屏产品的研发。近日,有媒体报道称,苹果正在研究使两个或多个设备靠近时可以协同工作的技术,该技术能制造出不会弯曲屏幕的可折叠iPhone。根据文件描述,苹果的折叠技术使用两块完全独立的屏幕,当展开时可以作为一个显示器使用。
“我们预测,若Apple能于2021年解决折叠移动装置的关键技术与量产问题,则Apple可能会于2023推出7.5~8寸的折叠iPhone。”天风证券(行情601162,诊股)知名苹果分析师郭明錤在近日发布的研报中写道。
随着越来越多的主流手机厂商被曝在酝酿的折叠手机新品,未来折叠屏手机有望加速从“小众”走向普及。
屏下摄像头和影像等微创新持续推进
除了折叠屏外,各大手机厂商对屏幕的争夺战还体现在追求“高屏占比”方面。早在2018年,“刘海屏”便基本实现普及,但受限于前置摄像头的存在,“真全面屏”仍停留在“秀肌肉上”。直到2020年9月,中兴突然推出全球首款屏下摄像手机,虽然其初代屏下摄像头技术还不成熟,但中兴迅速在行业内获取声量。
今年2月23日,中兴又带来了第二代量产屏下摄像技术。信达证券认为,相较第一代的成像及屏幕显示效果,中兴二代产品有了显著提升,摄像头区域的屏幕像素点密度提高至400ppi,成像细节更丰富,显示画面也更加清晰。
不过,除了中兴外,当前市场上的其他手机厂商均未正式量产相关产品。对此,一加CEO兼创始人刘作虎表示,对屏下摄像头来说,最重要的是如何达到设计的完整性,即怎么把设计和体验完美结合,或是让技术和设计做到融合的最佳状态。另外,此前小米高管卢伟冰也曾在微博中公开表示,“以目前的技术能力,无法找到兼顾显示效果和相机效果的有效方案”。
概念图 图片来源:摄图网
更多的手机厂商则是把技术演变的焦点集中在摄影能力的提升上。移动互联网时代,消费者对照片实时分享、短视频、直播等的依赖使得提升影像能力成为智能手机厂商的重要创新方向。
在这过程中,随着更大尺寸的传感器以及潜望式摄像头的进一步普及,不少手机厂商向“拍月亮”的高倍“光学变焦”领域发起冲击,而vivo和一加则选择与国外老牌影像厂商合作。
3月8日,一加宣布与影像品牌哈苏达成三年战略合作协议。与此同时,为了推动手机影像技术的进一步提升,刘作虎表示,将继续加大影像方面的研发投入。“未来三年,影像体验将成为一加产品战略的重要一环,一加将投入10亿元影像研发费用,在色彩、成片率、专业体验等方面不断寻求突破。”
跨界合作不仅可以增强品牌影响力,在实际应用中也可以大幅提升用户体验,不过,一加携手哈苏的尝试并不是业内首家,这种模式最早可以追溯至2004年。当时,手机巨头诺基亚宣布与蔡司进行合作,并在2005年出推出第一款跨界合作的Nokia N90,这款手机当时采取可以反转的镜头设计,是蔡司认证的200万变焦镜头。
但始于2016年华为与徕卡的合作才被视为手机品牌与影像厂商最经典的合作之一,当时华为P9正式发布,其后盖镜头上带有“LEICA”的标示,此后,华为手机的摄影水平迅速进入行业第一梯队。
徕卡之后,去年12月份,vivo开始与蔡司展开合作,并在其旗舰机X60中引入蔡司光学镜头。虽然vivo并非蔡司的首个手机厂商合作客户,但区别于传统的商业合作模式,vivo与蔡司的合作不仅仅停留在镜头设计授权和镜头品质认证上。
按照vivo的介绍,目前双方已经组织了各自的技术专家,成立了“vivo蔡司联合影像实验室”,双方将在攻克移动影像领域的一系列技术瓶颈,以及计划承担影像光学领域的部分重要基础课题进行深入联合研究与创作。
据悉,vivo蔡司联合影像系统包含超广角镜头、专业人像镜头、超长焦镜头等多种光学镜头。它们都具有高分辨率,改善了各种光学问题,包括色散、眩光、紫边和鬼影等等各类光学问题。
vivo高级副总裁、首席营销官倪旭东曾表示,“我们希望结合vivo在用户层面的‘广’度与蔡司在影像光学领域的‘深’度,降低普通人进入专业影像的门槛,为专业创作者提供更高的标准和更全面的影像功能。”
芯片和AI成长线增长“护城河”
近年来,国产手机厂商在技术方面的创新甚至不比苹果逊色:首发屏下摄像头、屏下指纹识别、升降式摄像头、百万快充……每次“黑科技”的发布,都引领着手机圈的科技潮流。但从长远角度来看,与芯片和AI技术相关的投入将有助于品牌构筑长线增长的能力。
在OPPO副总裁、中国区总裁刘波看来,无论冲击高端市场还是要做出具有领先进竞争力的产品,都需要对上游行业时刻保持关注,同时也要对核心技术非常敏感。当谈及芯片时,刘波坦言,“OPPO在芯片底层能力上做了很多研究。”
他举例称,OPPO搭载高通骁龙888芯片的产品与行业内其他同样芯片的产品相比,功耗更低,虽然表面上看,仅体现在待机时间稍长一些,但实际上这是底层技术的改变,是OPPO在理解透彻软件底层跟硬件底层后做的优化。
研发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不过,记者注意到,除了自研外,手机厂商与供应链的联合创新正在成为当前行业内一种普遍的技术突破方式。据刘波透露,OPPO早在2011年便开始进行供应链变革,将过去简单采买的供应链策略变成了战略性布局的供应链策略。
刘波进一步解释称,“传统的供应链策略就是和供应商通过简单采买合同联系在一起,但OPPO的做法是和供应商一起深度合作,从研发、设计到规划、生产,一起把蛋糕做大,创造,实现共赢。”
与供应链深度绑定的变革不仅让OPPO在技术上走得更远,同时也为其增加了抵御风险的能力。众所周知,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全球产业链便不断掀起上游元器件的涨价潮和缺货潮,其中“缺芯”问题尤其严重。这导致消费电子和汽车家电降低产能,甚至停产的消息不断见诸于媒体。
可即便如此,OPPO在供应链上仍具备相对。“我们跟这些战略供应商合作的基础是非常好的,优势也可以继续保持,但整体缺不缺(芯片)的问题要看OPPO的预期和实际销量之间有没有匹配。”刘波说道。
与芯片研发能力相辅相成的AI技术则被刘作虎强烈看好。他认为,AI技术在手机行业的未来发展非常具有想象空间。“手机是随身的设备,会有很多传感器,具备真正理解用户的可能。但现在的智能手机实际上一点都不智能,所以我觉得接下来十年AI会是这个行业最大的变化机会。”
事实上,AI技术在2018年便成为各大手机厂商竞争的焦点,随着AI技术在智能手机领域的演进变得逐渐深入,技术应用最广的AI技术无疑是AI语音助手、AI拍照以及围绕手机组成生态圈的AI语音设备。但遗憾的是,在AI技术的长线演进之外,尚未能够拿出征服用户的应用,如今AI这个“卖点”正逐渐被厂商们遗忘。
全球新型肺炎疫情实时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