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证券要闻 >> 文章正文

银河证券2022年度策略:“N”型震荡四大配置主线

加入日期:2021-12-29 8:30:01

  顶尖财经网(www.58188.com)2021-12-29 8:30:01讯:

  核心观点

  2021年A股市场回顾

  2021年全年A股市场整体呈震荡态势,有行业轮动加快,结构性分化加剧,中小盘股表现突出等特征(受投资者结构的变化、充裕的市场流动性加剧资金博弈以及投资者学习效应等因素影响)。截至2021年12月17日,上证指数创业板指分别为4.6%、15.8%。行业来看,新能源产业链全年景气度持续较高,上游资源品板块前三季度受益于能源紧平衡带来的上游产品提价,整体年涨幅表现突出,下游消费品板块整体表现不佳。

  大势研判:“N”型震荡

  上涨时间来看,目前慢牛的市场结构特征逐渐形成——投资者结构改善、行业结构更接近美股、充裕的流动性支撑等,海外资金流入、房地产行业受到抑制及居民资金等加速配置到A股都为A股带来流动性,有助于延长牛市时间。上涨空间上来看,市场大概率维持震荡,呈“N”型走势,赚钱效应难度加大,2022年的市场风格将更为均衡。一季度政策面偏乐观、部分行业逻辑短期较难验证且人民币强势有利于核心资产的反弹。二三季度市场或有一定风险,主要来源于海外货币政策收紧、美联储2022年年中加息预期提升、部分赛道或存在交易拥挤、盈利面下行导致部分行业景气度下降等。投资机会较多集中于2022年上半年,而下半年则相对会较为平淡。

  市场风格:大小盘风格更加均衡,更加注重确定性

  2022年,大中小市值公司风格会趋于均衡,一方面中小盘股机会仍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将得到更多的政策支持,另一方面,2021年大盘股板块相关个股风险有所释放,泡沫有所挤压,其估值有所下降,明年有抬升空间。在市场整体震荡或连续下行阶段,股价与盈利的相关性明显增强,此时投资者风险偏好往往下行,投机需求弱化,对基本面的关注度上升,具有业绩确定性、增长势态良好的优质个股更容易受到投资者青睐,因此2022年更注重确定性。2022年的事件驱动型机会将显著多于2021年。

  2022年配置主线

  主线一:高景气+政策持续受益的高端制造板块,如军工、新能源、绿电等。行业景气度高且逻辑通畅,2022年新能源产业链结构性分化更大。

  主线二:行业周期向上+反弹机会的消费板块,如白酒,医疗服务、农林牧渔等,适合逢低买入。

  主线三:行业周期向上+市场情绪影响较大的科技板块,如计算机、传媒、半导体等,有反弹动力,需注意投资节奏。

  主线四:低估值+攻守兼备的金融板块。

  2022年配置主线

  整体来看,我们认为明年经济面仍有压力,政策面偏乐观,盈利面大概率在下半年企稳回暖,创业板指和上证指数等主要指数将仍延续震荡态势,上涨幅度在15%以内,振幅更大,值得挖掘结构性机会,题材股投资机会将显著多于2021年。整体来看,2022年仍将延续结构性牛市,宏观因素对市场的影响仍大于寻找优质个股投资价值,但寻找个股配置价值将有所提升,大小盘风格逐渐淡化,资金更青睐确定性机会,相对优势较好的板块依旧放在优先配置的位置。

  主线一:高景气+政策持续受益的高端制造板块,如军工、新能源、绿电等。军工行业是目前景气度较高的行业之一,且高景气度有望在2022年继续维持。新能源产业链行业受益于能源革命,行业逻辑清晰,可进行战略性布局,但目前部分细分赛道估值较高,2022年行业结构性分化将更加明显,可选择优质细分赛道。

  主线二:行业周期向上+反弹机会的消费板块,如白酒,医疗服务、农林牧渔等。白酒、医药等板块我们认为行业周期长期处于向上趋势,具有较强的成长性,在较长的时间里都具有配置价值。2021年相关板块有所下跌,2022年有反弹动力,适合逢跌买入。

  主线三:行业周期向上+市场情绪影响较大的科技板块,如计算机、传媒、半导体等。这些板块行业景气度较高,且具有较好的长期成长性,但是行业的周期性不弱,需注意投资节奏。

  主线四:低估值+攻守兼备的金融板块。目前金融板块估值处于历史较低位置,防守性较好,有估值修复动力,同时2022年社会财富不断向A股配置,财富管理等业务迎来机会。

  (一)进入双碳时代:双碳进程中的投资策略

  所谓“双碳”,即是“碳达峰”、“碳中和”,我国最早于2020年9月的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在此后的多次重要国际、国内会议上,“双碳”概念屡被提及,同时我国对于碳达峰、碳中和做出了系统性的规划并出台了具体政策措施。12月8日至12月10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强调要正确认识和把握碳达峰碳中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要坚定不移推进,但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传统能源逐步退出要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的替代基础上,要立足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抓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增加新能源消纳能力,推动煤炭和新能源优化组合。“双碳”目标所引领的是一次重大、广泛而深远的变革,前景尤为广阔;反映在资本市场上,“双碳”所涉及的方向则是值得长期重视的主线之一。

  1、“1.5℃”道阻且长

  2015年底,巴黎气候变化大会通过全球气候变化新协定:协定指出,各国把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高控制在2摄氏度之内,并为把升温控制在1.5摄氏度之内而努力。全球将尽快实现温室气体排放达到峰值,本世纪下半叶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

  2021年11月13日,第26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简称COP26)在英国格拉斯哥闭幕,为期近两周的会议主要议题共有四项:减排、适应气候变化、调动金融资源促进减排以及强化减排合作。会中,197个缔约方就多项议题展开讨论,并最终于11月13日“拖堂”达成了部分协议,并完成对《巴黎协定》实施细则的明确和修改。

  COP26是《巴黎协定》进入实施阶段以来的首次会议,而《格拉斯哥气候公约》是“相对平衡的政治成果文件”,它为加快落实《巴黎协定》进程提供了具体路径,指明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各缔约方的努力方向,是“双碳”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次会议。

  然而,与会科研人员认为,本次各缔约方的减排承诺“不足以实现将升温控制在1.5℃的图腾般的气候目标”,其中一个共性的问题是资金来源。一直以来,发展中国家呼吁发达国家为他们提供资金以满足减碳所带来的成本、就业需求。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发达国家承诺2020年以前每年向发展中国家提供1000亿美元的“气候资金”,然而至2019年为止,这一目标从未实现过。发展较为落后的国家由于无力支付减碳高昂的成本,“双碳”达成的预期时间被迫一延再延,进而拖慢全球整体的减碳进程。

  另一个共性问题是能源结构转变所面临的困难,《格拉斯哥气候公约》进一步约束了火电的使用,但是从目前来看,大多数国家的能源结构中火电仍然占据着相当的比重,以我国为例,2020年我国火电占比为67.60%,即使长期来看火电占比有下降趋势,但短期内实现传统能源向新能源快速转型的难度较大。

  2、“双碳”目标:新时代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2021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要“实施以碳强度控制为主、碳排放总量控制为辅的制度,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和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率先达到碳排放峰值。推动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深入推进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低碳转型。加大甲烷、氢氟碳化物、全氟化碳等其他温室气体控制力度”。“双碳”目标被写入“十四五”规划,充分说明了国家对于实现这一目标的决心和信心。

  近年来,我国在环境治理、节能减排方面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据发改委报告,“十一五”以年均6.7%的能耗增速支持了GDP年均11.3%的增长;“十二五”以年均3.6%的能耗增速支持了GDP年均7.9%的增长,能源消费弹性系数由“十一五”时期的0.59下降到“十二五”时期的0.46;“十三五”时期,国家实施能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明确要求到2020年单位GDP能耗比2015年降低15%,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50亿吨标准煤以内。总体来看,单位GDP能耗有逐年下降趋势,而同时GDP名义增速稳中有升,我国的高质量经济发展格局正在形成。

  正如前文所述,“双碳”目标所引领的是一次重大、广泛而深远的经济社会变革,涉及几乎每一个行业,其目的是推动产业升级,从高耗能向高附加值低耗能高端产业转移。同时企业在脱碳过程中离不开资金的支持,绿色贷款、绿色债券以及绿色股权融资等绿色融资渠道在为各行业脱碳融资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我国金融机构持续为传统碳排放量较大的行业例如建筑、交通运输提供绿色信贷,同时也为清洁能源的发展提供资金来源,绿色信贷金额逐年提升,行业脱碳进程不断推进。

  3、“双碳”下的中美博弈:合作与竞争,转型与升级

  “双碳”目标为经济体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对于各大经济体而言,既要完成减排承诺,又要权衡对于经济发展速度带来的影响。中美两国通过能源贸易和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的合作,有利于推动两国资本双向流动更加顺畅、促进中美两国密切的产业互补关系。展望未来,我国既要加强与美国能源合作,也要保持能源进口的多元化,积极推进能源进口的人民币定价,不断创新、改进能源技术,最大限度地降低我国能源风险,保障能源安全。目前,一场“清洁能源”的革命正在全球上演,而我国应当成为这一革命的领导者和主要的推动者。

  我国在清洁能源制造上具有领先于世界的优势。清洁能源可大致分为水力发电设备、风力发电设备以及光伏发电设备。2020年,我国风力发电机组装机容量达到了281,993.00百万瓦特,领先于美国和欧洲等主要经济体,占到世界风力发电机组装机容量的38.46%。值得注意的是,我国这一技术起步较晚,1997年装机容量不到美国的10%,而在2011年正式追平美国,在2020年达到了美国的两倍有余。我国风力发电技术发展迅速,且在国内普及较快,未来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同样具有这一特点的还有光伏发电设备,近十年内我国陆续实现了对美国和欧洲28国的反超,2020年中国太阳能光伏装机容量达到253GW,同比增长23.41%,而同期美国装机容量仅为97GW。可见在清洁能源制造方面,中国具有领先于世界的发展速度和发展空间。

  而在清洁能源的使用方面,我国同样具有一定的优势。清洁能源的使用在于下游市场的用户端,例如新能源车的制造和使用。近年来“芯片荒”席卷全球,同时前期基数较高,国内车市普遍低迷,然而新能源车发展势头不减。据乘联会数据,今年10月中国市场新能源乘用车零售销量达到32.1万辆,同比增长141.1%;今年1-10月新能源车零售213.9万辆,同比增长191.9%。与此同时,近年来国内自主品牌市场占有率趋势向上。国内品牌如吉利、比亚迪蔚来以及长安汽车等均推出了更多新车型,拓展目标客户群体,着力于打造电动化、智能化、年轻化、高端化的汽车品牌,不断提升品牌竞争能力。相较来看,自主品牌具有本土优势且价格适中,普遍较早地布局乘用车电动化、智能化,未来自主品牌的崛起将是主流趋势。

  在能源进口方面,我国一直以来是能源进口大国,对于煤、石油、天然气的进口需求大。2021年10月,我国当月进口煤及褐煤2,694.30万吨,同比增长96.23%;当月进口原油3,779.70万吨,同比下降11.19%。而从进口依赖程度上来看,我国一直以来具有“多煤、少气、贫油”的特点,对于煤炭的进口依赖度不足10%,而对于原油和天然气的进口依赖度均高于40%。资源分布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我国的能源进口结构。

  在“双碳”的大背景下,按照各个经济体对于“碳达峰”、“碳中和”的承诺时间点,能源一次消费将逐步减少以煤炭,石油和天然气为代表的化石能源消费。届时,石油和石油产品将被逐渐替代,而在此基础之上构建的石油美元体系将会受到较大的冲击。石油美元是离岸美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美元作为世界货币的基础之一,如果石油美元体系受到冲击,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将受到极大的冲击,“去美元化”不可避免。

  再一次地,“双碳”目标所引领的是一次重大、广泛而深远的变革,涉及几乎每一个行业。当“双碳”真正来临,原油及相关制品在能源系统和生产制造流程的占比将会逐渐减少,因此对于大部分行业来说,转型和产业升级不可避免。

  4、供需拉动新能源产业链向好

  新能源产业主要包括能源端和应用端两个大方向,能源端中,主要包含光伏、风电、核能、氢能和储能等板块,应用端主要是新能源车产业链。

  (1)能源端政策引导力度强,风电、光伏是发展重点。

  2020年1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气候雄心峰会上强调,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 25%左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在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和财政补贴下,风电产业有望迎来新一轮快速增长周期。随着风电设备的生产技术提高及设备大型化,风电建设成本不断走低,发电成本仍有下降空间,在电力市场竞争力有望进一步提高。同时近几年来,国家对于户用光伏项目的财政补贴力度很大,2021年的最新政策中,对于户用光伏项目,建成后每发一度电就可以得到0.2~0.3元不等的补贴,这一利好政策也使得我国户用光伏项目装机容量不断增长。

  (2)供给端车企布局进程加快,新能源车产业链中上游技术革新频繁

  “双碳”背景下,政策端发力,长期利好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供需端拉动成长协同政策端共振。供给端各大车企布局新能源汽车进程加快,产业链技术革新迭代频繁。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的通过,各大车企纷纷布局优质车型的研发与投放,持续推进电动专用平台建设,产业链技术革新迭代频繁。

  2021年9月8日,比亚迪正式对外发布e平台3.0,并将其定位为“全球开放共享的下一代智能电动车基础解决方案”,助力新能源汽车由电动化向智能化转型。2021年8月25日,哪吒汽车与华为签署全面合作协议,由哪吒汽车智能研究院主导自主开发,华为提供激光雷达和MDC及热泵集成控制模块硬件,将物联网云计算,自动驾驶应用至新能源汽车行业。中国目前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产业化格局,并致力于推动产业链各个环节包括化工原料,电池材料,电机电控的技术革新,具备较强的全球竞争力。在此情况之下,宁德时代的LFP-CTP动力电池有望从欧洲商用车向乘用车市场延伸。宁德时代研发的LFP-CTP动力电池,目前已经和宝马、戴姆勒、大众等欧洲乘用车主机厂达成了合作,后期有望为上述主机厂供应LFP-CTP动力电池。今年10月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前十名有六名是中国企业,其中宁德时代装机量达到8.9GWh,市场占有率达到 34.0%位居榜首。

  新能源汽车销量连创新高,市场欣欣向荣。自2021年5月开始,新能源汽车销量连续6个月实现环比增长。2021年10月,新能源汽车销量达38.34万辆,同比增加130%,创月度销量新高。据中汽协数据,2020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为136.7万辆,对应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为5.4%。2021年1月至10月累计销量达254.2万辆,同比增加180%,累计销量对应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为12.1%。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整体水平不高,新能源汽车市场尚处于快速成长阶段,市场需求仍存在较大上升空间。

  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基本情况向好,成长前景广阔。产业链中游动力电池龙头效应明显,技术迭代频率加快。据SNE Research的数据显示,10月份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为26.2GWh ,由于原材料短缺较9月装机量有所下滑,预期未来动力电池装机量将快速上涨,预计2022年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达到300GWH.1-10月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为216.2GWh,环比上涨10.6%。装机量排名前十的公司中有6家中国公司上榜。10月宁德时代动力电池装机量位列第一,市占率达到34%,龙头效应明显。

  随着新能源汽车产销量逐渐走高,对上游有色金属锂,钴的需求也不断增高,氢氧化锂,碳酸锂,硫酸钴是制造三元动力电池正极的重要材料。中国锂矿石及盐湖所含锂资源较为匮乏,锂资源的对外进口依赖程度较高。随着国内盐湖提锂技术的精进,预计国内碳酸锂,氢氧化锂,硫酸钴产量将会逐年增长,一定程度上弥补国内市场供需缺口。目前国内锂盐生产所需原材料一半以上依赖进口,国内行业龙头赣锋锂业天齐锂业等公司积极收购海外股权,扩建锂矿项目,海外锂资源开采进程推进,预计明年锂资源供需缺口将有所缩减。

  (3)海内外市场前景广阔,新能源车产业链下游基础设施逐渐完善

  海内外市场需求广阔,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具有长期投资价值。今年以来,新能源汽车产销量逐步提高。除国内市场表现良好外,海外市场需求广阔。根据中汽协公布的数据,2021年10月,汽车商品出口金额100.6亿美元,环比增长8.3%,同比增长83.2%。汽车整车出口22万辆,环比增长26.4%,同比增长1.2倍,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6万辆。今年以来,1-10月,汽车商品出口金额894.9亿美元,同比增长57.6%。汽车整车共出口171.2万辆,同比增长1.1倍,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25.5万辆,同比累计增长468.9%,新能源汽车出口增长贡献度已超过三成。目前中国新能源车出口主要集中在欧洲市场,乘联会数据显示,10月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出口量首次突破4万辆,创造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全新高点。10月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批发销量超过5万辆,达到了54391辆,同比增长245%,出口数量则达到40666辆。2021年至今,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出口量已近15万辆,占中国新能源汽车总出口量近一成。

  下游产业链中,用车端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充电桩充电站保有量稳步提升。截至2021年10月,我国充电桩保有量达到1062337个,同比增长59.38%,基本覆盖车主需求。《2021中国电动汽车用户充电行为白皮书》显示在充电使用体验、充电App信息展示清晰准确性、充电功能完善性、充电安全与稳定性、充电网络建设完善性及充电场站管理情况等六大维度,各维度的用户满意度均超过了50%,但也暴露出快、慢充建设比例与需求不匹配,燃油车占充电位、充电站内及周边缺乏配套设施等弊端。当前,我国充电桩行业向着精细化运营,适宜的快慢充建设比例,物联网充电网络互通的方向发展。随着充电基础设施布局日渐完善,我国新能源汽车与充电桩保有量的配比也将加快增长,逐步趋于合理。

  (二)需求驱动政策支持,消费提价反弹可期

  近年来,我国经济结构逐步实现转型,正在由投资驱动转为消费驱动,消费对于GDP的拉动逐步提升。从新冠疫情爆发以来,我国制定了相关政策以促进居民消费,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促进了消费对于国民经济的贡献。12月10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部分宏观数据。11月CPI同比为2.3%,高于市场预期。其主要得益于食品项、居住项和交通通信项的明显改善。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1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1043.2亿元,同比增长3.9%,比2019年11月份增长9.0%。2021年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累计实际同比增长15.1%,高于去年同期;三季度消费者信心指数188.83,高于去年同期水平。由此可见,进入第四季度以来我国消费行业具有较大的增长预期。

  11月12日零点,天猫公布了2021年双11的最终总交易额5403亿。相比于2020年和2019年双11的成交额4982亿元、2684亿元,今年总交易额再创新高。疫情时代互联网零售的飞速成长对于消费行业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而直播带货的兴起以及相关政策的支持进一步拓宽了不同种类产品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和个体户产品的销路,春节传统的消费旺季的到来又将进一步促进消费行业的业绩,进而使得消费行业具有较大的反弹期望。

  1、消费领域之农业猪肉:短期外因造成波动,长期政策需求利好

  截至12月17日,上证农业主题指数(000122.SH)近一年的年化回报率5.64%,远高于沪深300指数-1.25%。上证农业指数近三年来夏普比率1.26,高于沪深300指数近三年来的夏普比率0.86。可以说明,农业领域具有着高于大盘的风险收益率,我们主要看好在猪周期底部布局未来行情。

  生猪养殖业领域,猪肉的价格自从2021年第二季度起一直在低位运行。由于2019-2020年猪价持续处于高位,养殖户为获利而加大存栏母猪保有量,之后随着猪价开始下跌,养殖户丧失信心便开始加快母猪出栏,从而进一步推动生猪价格下跌。在政策的引导下猪肉价格下跌态势得到遏止。9月23日,农业农村部发布关于印发《生猪产能调控实施方案(暂行)》的通知。通知指出,“十四五”期间,以正常年份全国猪肉产量在5500万吨时的生产数据为参照,设定能繁母猪存栏量调控目标,即能繁母猪正常保有量稳定在4100万头左右,最低保有量不低于3700万头。在第四季度传统消费旺季的带动下,十一假期之后,猪肉价格有所反弹。截至12月10日22省市生猪平均价格17.42元/千克,仔猪平均价格30.41元/千克。

  另一方面,能繁母猪存栏的变化是一轮猪周期价格变化的长期领先指标。从生猪养殖周期来看,能繁母猪配种后,经过4+6个月培育影响10个月以后的生猪出栏,从而影响未来猪肉价格的变化。此外,猪周期反转的另一个信号是养殖户深度亏损的市场出清。目前生猪养殖利润仍然在盈亏平衡线附近,随着岁末年初消费旺季的到来,需求增长有望带动猪企业绩。我们认为,2022年的二季度到三季度有望等到猪周期的拐点,进而生猪以及猪肉的价格或将持续上涨。猪周期底部通常是较好的布局时点,看好行业内市占率高、具有成本优势的相关企业。

  2、消费领域之医药:医药再度触底,未来反弹可期

  近期医药板块再度触底。12月18日,生物医药指数(399441.SZ)为4991.26,较11月8日最低点4730.81略有上涨。随后,受政策、新冠疫情反复和投资者情绪的叠加影响,医药板块宽幅震荡。当前医药受情绪压制影响,估值处于相对低位,我们认为2022年在消费需求+政策刺激及负面情绪释放的共振下,医药有望迎来反弹机会。

  常态化制度化带量集采制度是我国现阶段医药市场的重要改革方向。2021年5月24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21年重点工作任务》,《任务》指出“推进药品耗材集中采购。常态化制度化开展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逐步扩大药品和高值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范围”。2021年9月23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十四五”全民医疗保障规划》,《规划》提及,要深化药品和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制度改革——常态化制度化实施国家组织药品集中带量采购,持续扩大国家组织高值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范围。强化对集中采购机构的统一指导,规范地方开展集中带量采购,形成国家、省级、跨地区联盟采购相互配合、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

  带量集采制度导致市场对医药板块缺乏信心,是近期医药板块下行的主要原因。带量集采现已经形成“国家—省级—地市”格局,医药市场整体降价趋势难以逆转。短期行业整体利润受压缩,但是中长期利好医药健康持续发展。在政策端掣肘价格背景下,要想保持盈利空间,医药行业未来方向将以“医药出海”和“医药创新”为主。“医药出海”扩大了市场空间;而“医药创新”则有利于凭借科技创新优势在竞价谈判上获得更大优势。

  2022年的市场修复情况值得期待。12月18日,医药指数为2318.65点,较近一年最高值2837.93点下跌22.40%。一方面,在国内集采制度改革下,医药行业整体向提高创新能力、扩大海外市场方向转型。另一方面,国际上新冠疫情反复不定、形势复杂。近期南非出现新冠变异毒株奥密克戎(Omicron),该毒株在传染性与致病性上再度增强,国内外防疫形势新增复杂性,国际经济或将再受冲击。作为业绩确定性强的传统防御性行业,国际疫情不确定性叠加此轮回调幅度较大,医药板块在2022年或将拥有较大反弹空间。

  3、消费领域之食品饮料:提价不减消费需求,长期基本面向好

  2021年,食品饮料整体在高位保持震荡,此前于3月探底后实现回弹。7月,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整体上涨使国内原材料价格、生产成本面临不断上涨的输入性压力,食品饮料行业整体盈利空间受到压缩,食品饮料指数回调。8月、9月,食品饮料指数持续在相对的底部震荡。10月以来,食品饮料指数出现回暖信号,震荡上扬。食品饮料板块具有较强的增长韧性与投资机会。

  受到原材料价格上涨、生产成本压力提高的影响,近期行业内多家上市公司释放出产品提价信号,市场预期产品提价将有效缓解企业的成本压力,改善盈利水平,进而提升业绩;通常情况下,行业内细分龙头的提价将会带动整个细分行业产品价格的提升,进而改善整体的盈利水平。随着涨价方案的落地,整个板块在二级市场或将出现反弹行情。总体来看,食品饮料企业长期基本面向好,看好具有成本优势、品牌效应强的相关企业。

  (三)科技周期向上,看好元宇宙、半导体

  1、科技大周期定位

  科技股新一轮牛市周期的开始,会受到经济、政策、技术、市场等因素的共同推动与作用,科技股牛市的开始往往伴随着宏观经济拐点的出现、国家政策的支持或产业政策的支持、技术的革新与升级、市场制度的支撑与完善等。

  美国1980-2000年:宏观经济方面,处于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拐点。1980年之前,美国经历了战后最为困难的阶段,叠加两次石油危机,经济滞涨严重,经济结构亟待转型升级。政策方面,政策出台支持科技发展。财政政策上逐步减税,货币政策上美国逐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利率水平逐步下行;产业政策支持科技发展,包括《小企业创新研究法案》等,激发了科研人员的热情,促进了科技成果的转化。技术方面,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始。1980年之前,美国传统制造业衰落,上次科技革命的推动力已不足,同时二战及二战后各国对高科技需求迫切。市场方面,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提供资本市场制度保障。1980年前,美国大力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股权融资。1971年纳斯达克市场正式成立,支持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同时养老金制度改革、免税、放宽企业登记限制等方法引导资金入市,提供资本市场制度保障。

  美国2008-至今:宏观经济方面,金融危机经济探底。2008年美国金融业巨头股价暴跌,金融危机爆发,美国经济一度下滑,银行不断破产,国际债务飙升,失业率高涨,社会动荡,经济亟待复苏,经济结构改革升级再度提上日程。政策方面,利率大幅下调,政策带动经济复苏。货币政策上,随金融危机全秒爆发,美国加大货币政策力度,分别于2008年10月8日、2008年10月29日和2008年12月16日三次大幅下调联邦基准利率,降至0.25%,同时贴现利率下调至0.5%,而后美联储采取量化宽松政策提供超低利率环境,市场流动性充裕。财政政策上,美国不断进行大规模经济刺激以带动经济逐步复苏。产业政策上,美国发布《美国创新战略1.0》和《美国创新战略2.0》等政策持续推动科技创新。技术方面,以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轮技术变革期到来,科技进入新时代。市场方面,奥巴马时期针对2008年发生的金融危机进行了强化监管的改革,一系列改革措施使资本市场更加完善。同时美国也不断促进养老金投资,持续吸引中长线资金入市,促进科技股的发展。

  中国2012-2015年:宏观经济方面,经济增速处于显著下台阶阶段。GDP增速逐步下降,PPI持续低迷,产能过剩、通货紧缩成为主要矛盾,经济转型迫在眉睫。政策方面,央行在2012和2014年降准降息,保证市场流动性,产业政策方面也积极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技术方面,移动互联网时代到来。国内信息产业如火如荼,并带动其他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迎来“互联网+”新时代,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市场方面,2009年创业板正式开板,上市要求更加宽松,助力中小企业获得融资机会,同时2010年融资融券业务试点实施,完善了我国资本市场体制,为科技公司发展提供了便利。

  2019年初至今,中国新一轮科技长牛周期:目前来看,传统经济增长动能减弱,产业升级迫切,芯片、光刻机等卡脖子环节亟待突破。政策面上,货币政策稳健中性,市场流动性充裕,产业政策密集出台带动科技创新发展,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科技成果转化,《十三五规划和二零二五远景目标》报告在前面单独一章强调: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凸显创新驱动和科技发展的重要性。技术面上,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新一代科技革命正在进行,2019年科创板开启为科技公司带来发展良机。既有内部技术的革新,又有外部环境的支持,中国科技股目前正处长牛周期,景气度较高,新基建对科技及经济持续拉动,明年具有较好的配置价值。

  2、看好半导体、元宇宙、VR/AR

  半导体:产品价格保持高位,半导体行业持续景气。根据SEMI发布的三季度全球硅晶圆出货预测报告,全球硅晶圆出货量较上一季度增长3.3%,创下行业新纪录,尽管晶圆厂产能增加迅猛,但仍无法满足下游市场的旺盛需求。DRAM、NAND Flash现货价格回落有限,带动反映景气度的DXI指数仍然维持高位。受下游新能源汽车、智能终端产品需求扩张影响,以及元宇宙新概念的火爆,硅晶圆供应紧缺的问题短期难以缓解,预计价格高位仍将维持一段时间。

  元宇宙:互联网企业进入布局,行业热度持续走高。随着元宇宙第一股Roblox上市,互联网行业掀起一股“元宇宙”热潮。Facebook改名Meta并收购Within,微软推出企业元宇宙,英伟达增加元宇宙投入、发布元宇宙系列产品,国际互联网科技企业纷纷布局,全球元宇宙布局发展的元年已经到来,从元宇宙概念游戏龙头公司Roblox的营收可以看出其增速及未来发展空间。市场热度的不断升高带动金融投资跟进,元宇宙指数一路攀升,11月19日达到近两年最高2522.96点,11月5日指数单周涨幅达9.52%。

  目前元宇宙仍处于布局扩张阶段,发展较为迅速,有望成为新的互联网投资热点。展望后市,作为前期布局较早的国家之一,中国有望在元宇宙运营方面占据世界格局的重要部分。据彭博行业研究报告预计,元宇宙将在2024年达到 8000亿美元市场规模;据普华永道预计,元宇宙市场规模在2030年将达到1.5万亿美元,综合而言,元宇宙的实际价值在长期来看有着广阔的想象及发展空间。

  VR/AR:硬件性能提升驱动,新概念拉动产业快速回暖。随着元宇宙等概念的爆红,VR产品再度焕发活力。受产品性能无法满足用户需求、内容匮乏等影响,行业整体受到较严重的打击,2017年VR产品出货量大幅下降42%。如今,随着技术的成熟,VR产品再次受到投资者的关注,11日24日,VR指数收盘价达到近两年最高值4377.93点。在元宇宙等概念的推动下,预计VR/AR行业仍将继续扩张。

  (四)攻守兼备,布局金融板块

  2021年整体财政政策积极,预计2022年将会延续,继续刺激经济恢复。随着信用限度趋于平稳,社会融资需求稳步提升,预计社会融资规模将持续回升。随着整体经济形势的稳定,银行指数年内有所回落,2021年7月达到年内最大跌幅,并跌至最低值6831.78点。在跨周期调节背景下,预计2022年上市银行将延续2021年趋势,营收稳中有降,保证市场流动性充足的前提下,经营状况逐步提高。2021年,券商指数整体保持稳定,整体略有小幅下降。12月6日,央行发布公告,将于2021年12月15日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对券商形成利好,2022年有望实现增长,居民财富向A股市场涌入也有利于财富管理业务的发展。

  风险提示

  政策大幅收紧的风险、经济下行超预期的风险。

(文章来源:中国银河证券研究)

文章来源:中国银河证券研究

编辑: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