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证券要闻 >> 文章正文

上市公司舆情周报|星巴克再曝食安问题紫光集团遭董事长实名举报三只松鼠快递箱中出现仓鼠

加入日期:2021-12-17 14:59:07

  顶尖财经网(www.58188.com)2021-12-17 14:59:07讯:

  近日,人民银行党委召开会议传达学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会议强调,明年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前安信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陈果表示,2022年A股利润增速将较2021年出现明显放缓,预计大约从23.15%回落至3.5%左右;2021年全球IPO活动是近20年来最活跃的一年,至今共有2388家企业在全球上市,筹资4533亿美元。

  根据中国上市公司舆情中心数据显示,近一周(2021年12月11日-12月17日)舆情热度靠前的前五大上市公司事件是:

数据来源:誉云大数据系统

  被曝用过期食材、私换标签!星巴克又陷舆论危机

  12月13日早间,有消息称,有媒体在无锡市两家星巴克门店卧底调查发现,一些门店频繁触碰了食品安全的红线。食材过期后仍继续用,做成多款畅销饮品售出,如果旧料剩的多,店员会直接篡改保质期,而该店主管也知晓这一行为。而且篡改食材保质期并不是这家星巴克门店的特殊操作,另一家门店,也是同样的处理方法。

  当日中午,星巴克(SBUX.US)中国官方微博回应称,“对于报道中所涉及的食品安全问题,我们深感震惊”,已于第一时间关闭了两家问题门店。

  12月13日,无锡市新吴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无锡市经济开发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均对涉事星巴克门店进行调查。当晚,监管部门发布调查结果,除了前述媒体发现问题外,无锡市其他82家星巴克门店存在15处食安问题。

  12月13日晚间,星巴克再度发出道歉声明,确认违规行为的存在,同时提出了相应的整改方案,并强调,其进入中国内地市场22年来,一直将食品安全放在首位。对于此次事件,星巴克再次深表歉意,并将积极改正。

  深夜道歉声明发出后,本以为危机会就此平息,然而12月14日,央视网等主流媒体的发声让舆论热度再度上升。当日,#星巴克承认使用过期食材#的相关话题冲上热搜,截止目前,话题阅读量已超4.6亿。根据中国上市公司舆情中心的监测数据,此事件共监测到全网相关舆情声量总计6250条,敏感度53.65%。食品安全、保质期、整改等关键词迅速成为舆论热议的话题点。

数据来源:誉云大数据系统

  媒体观点:

  央视网:星巴克的“震惊”令人震惊

  “金标准”不该是标榜出来的,“严格执行”不能流于形式。此类丑闻频发不啻为对企业品牌力的损害与透支。身为头部企业,有责任在食品安全等问题上起到行业示范作用,而不是用违规之举自己砸自己品牌——再好的金字招牌,都经不起这样的“实力自毁”。

  人民日报:提供过期产品,品牌再大也不可能长久保鲜!

  食品安全是餐饮企业的安身立命之本,也是对消费者身体健康的最起码尊重。红线不能碰,底线不能破。“金标准”绝不能只是宣传的口号,“飞行检查”更不能沦为走马观花的形式。

  中国日报:大量粉丝不是任性的资本

  一个品牌生意再大、消费者再多,都经不起被食品安全丑闻毁了再毁。对消费者诚意道歉,对内部认真整改,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才是星巴克重拾消费者信任之道。

  舆评:

  食品安全是餐饮领域负面舆情的主要爆发点,从事件本身来说,如人民日报所说,星巴克踩了食品安全的红线,一场舆论的爆发在所难免。再加上本次事件传播中,多个主流媒体跟进报道,成为舆论迅速升温的主要原因之一。另一方面,从舆论回应及处置来说,星巴克被曝食安问题后当天两度发声致歉,并迅速关闭了那两家门店,反应速度之迅速还是给行业内企业打了个较好的样板。但从回应内容来说,星巴克恐怕难以取得舆论信任。星巴克先是称“深感震惊”,接着仍不忘自我夸耀“进入中国市场22年来,我们一直致力于执行严格的食品安全标准,对食品安全问题坚决采取零容忍的态度”,切割之意来得太明显。此外,虽然在星巴克的处理声明中,其对食品安全风险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值得注意的是,其中没有一条是与已经食用过期食材的消费者直接利益相关的。消费者是最直接的受害者,同时也是舆论的制造者。如果星巴克没有站在消费者切身的体感上处理问题,冰冷且缺乏情感的沟通声明,恐怕难以获得公众谅解。

  千亿资产重整遭董事长实名举报,紫光集团舆情现状堪忧

  12月15日,资本市场被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原本已尘埃落定的“紫光集团破产重整案”,因赵伟国的突然“发难”又再起波澜。

  12月15日晚间,紫光集团第二大股东北京健坤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发布了《关于紫光集团重整引进战投过程中涉嫌734.19亿国有资产流失的公开声明》,称本次紫光集团重整方案将直接造成当期734.19亿(未来价值数千亿元)的国有资产流失,同时还透露,自紫光集团重整工作组全面接管紫光集团以来,健坤集团一直被排斥在紫光集团引进战投和司法重整的任何决策和信息之外。声明中,健坤集团还对紫光集团重整方案多处提出质疑:1。智路建广不符合战投资格;2。清算组和市场评估机构严重低估紫光集团旗下资产价值,涉嫌侵吞国有资产;3。巨额重整费用明细没有披露;4。员工安置问题可能造成紫光集团人才流失。

  受举报事件影响,12月16日紫光系上市公司大跌。紫光股份(000938.SZ)盘中一度跌超9%,收盘收跌6.80%;紫光国微(002049.SZ)一度跌逾7%,截至收盘收跌3.42%。

  12月16日晚间,紫光集团有限公司在官网发布声明,表示注意到紫光集团少数股东健坤集团和实控个人赵伟国散布有关紫光集团债务风险处置的不实言论。在上述声明中,紫光集团管理人称,“紫光集团在赵伟国的经营下,清华控股和健坤集团在紫光集团的股权价值已经为负,造成损失”,同时“就健坤集团和赵伟国个人散布不实信息,企图干扰并影响紫光集团司法重整工作进程,管理人坚决反对,并将采取措施依法追究相关个人和单位法律责任。”

  消息一出,舆论一片哗然。根据中国上市公司舆情中心的监测数据,在舆情发展趋势中,该事件舆论信息最多出现在12月16日,全网相关舆情声量总计6248条,其中微博渠道的信息量最为突出,占比高达82%,成为该事件的主要传播媒体。

数据来源:誉云大数据系统

  舆评:

  近年来,紫光集团“病危”的消息在舆论场上备受关注,由来已久。前不久公布的重整方案可谓是一剂“良药”,让市场一片叫好。然而,董事长实名举报后,无疑又将破产重组中的紫光集团推入了舆论的漩涡中心,紫光集团舆情现状更加堪忧。在很多类似的举报事件中,总有一部分网民认为“苍蝇不叮无缝的蛋”,里面确实存在利益输送等情况,从目前的舆论现状来看,公众对于真相的呼吁只增不减,当官方权威信息处于缺口时期,缺少正向的舆论导向,舆论就很容易被谣言引导。另外,从回应内容来看,针对调查时间较长的舆情事件,首次回应可侧重于表态,但后续的回应需聚焦于被举报的内容是否属实,以及如属实后的问责及整改措施,针对社会关注的内容进行回应,才能挽回媒体及公众的信心。

  世茂股份收上交所问询函,地产行业风声鹤唳

  近期的世茂股份(600823.SH)又站在了资本市场的风口浪尖上,各种“商票逾期”、资金紧张的负面舆情像狂风暴雨一般袭来。12月13日,世茂股份公告称,拟将物管业务出售给关联方世茂服务,涉及世茂物业管理有限公司100%股权、北京茂悦盛欣企业管理有限公司等29家公司涉及的物业管理业务以及相关的资产负债,转让价格为16.5亿元。

  12月14日傍晚,上交所向世茂股份发问询函,要求说明将物管业务出售给关联方的交易必要性,并提醒公司自查是否存在应披露但未披露的事项,审慎评估相关债务对上市公司的影响。

  此前上海房叔抛售的陆家嘴93套网红盘(实际是仍在世茂名下)因抵押无法网签过户,以至于市场普遍担忧世茂集团存在资金紧张的问题,以至于世茂系遭遇股债双杀。如今一则资产处置的公告,再度加重了市场担忧的情绪。根据中国上市公司舆情中心的监测数据,监测期内共监测到全网相关舆情声量总计3448条,提及频次最高的热词分别为关联交易、要求说明、问询等。

数据来源:誉云大数据系统

  虽然世茂股份回应表示“公司经营状况一切正常、”未发生影响公司偿债能力和债券还本付息的不利事项“。但从二级市场短期走势和舆论观点来看,市场的担忧情绪并没有因此被打消。12月14日,世茂系股价出现不同程度”跳水,世茂集团(00813.HK)、世茂服务(00873.HK),世茂系债券遭遇持续暴跌,世茂集团最大跌幅达到21%,最后报收5.67港元/股,跌幅19.92%,世茂服务报收4.84港元/股,跌幅32.02%。

  舆评:

  对于风声鹤唳的地产板块,近来舆论始终保持高度敏感态势。在此背景下,世茂股份遭到监管部门的问询引发了舆论的广泛关注。目前世茂股份仍处于舆情发酵期,结合相关房企的经验教训,当下公司最重要的工作是准备监管问询回复函,对回复内容需仔细斟酌和高度谨慎,避免因为回复函中的内容不当引发媒体报道。此外,投资者对企业的关键疑问要直接面对,做好投资者交流会的充分准备工作,避免舆情事件进一步升级。(中国上市公司舆情中心)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网)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网

编辑: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