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尖财经网(www.58188.com)2021-12-13 7:52:57讯:
今年国内证券私募基金迎来大发展,规模突破6万亿,但记者发现,多家百亿私募机构却频频出现了内部治理问题,导致核心投资经理出走、“私奔私”等情况,更有甚者,两位创始人为控股权直接“开撕”。
业内人士认为,在追求公司产品业绩和规模发展的同时,私募更需要建立合理股权结构、薪酬体系和激励机制等,完善内部治理,才是长期发展的根本。
私募控股权之争引发行业深思
最新消息显示,李硕在退出公司股东、法定代表人之后,也辞任了鸣石投资总裁及市场部负责人的职务,袁宇成为鸣石投资实控人,继续担任公司策略技术部负责人,兼任总经理、市场部负责人。这场震动金融圈的私募掌门人控股权之争似乎已经落下帷幕,留给行业深刻思考。
此外,今年私募行业也出现不少公司核心人员内部纠纷问题。汇鸿汇升投资称,私募内部常见的纠纷主要在于控制权的争夺,创始人可能会对公司战略发展上有不同程度的分歧,而股权比例往往是决定公司战略方向的关键因素;另一种常见的情形是公司通过股权的方式激励员工,股权比例直接挂钩激励程度,如果在股权比例分配上未能达到预期,往往也容易触发基金经理的出走。“长期看,私募机构应打造完整稳定的投资体系,不过度依赖单个基金经理,同时,保持战略定力坚持投研驱动,让优秀的投研人员在平台上更好地发挥和赋能。”
睿亿投资表示,一家公司经营需要团队配合,很多合伙人或基金经理是怀着创业的心理到私募的,企业“从0到1”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但有了“1”之后的利益分配是很考验人性的。在权利和利益的双重因素下,首当其冲的就是股权问题,股权一方面体现尊重,另一方面体现在公司的话语权,也间接体现利益的分配,当核心人员股权和贡献不匹配时,当初的共同创业理念将烟消云散。“这是目前私募普遍的问题,也是限制很多私募无法做大做强的因素之一,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能力圈,只有团队的力量才能走得更远。”
深圳市东方马拉松投资董事长钟兆民说,私募内部出现纠纷原因主要有两个:首先是作为股东的创始人的经营理念出现分歧;其次是利益分配问题,私募行业具有显著的规模效应,在巨大利益面前,能否做到分配公平,考验的是团队的智慧。“私募行业的发展历史并不长,公司治理也不像上市公司治理结构那样相对成熟,这也是私募行业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的一个特征。”
明晟东诚CEO徐刚认为,私募行业会出现这些现象归根结底还是因为管理层对公司治理结构不够重视。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公司,都可以在治理结构上做进一步改进。“私募行业发展跟整个中国的公司创业历史都有很紧密的关系。从过去的数据来看,整个私募行业有9000多家私募机构,但真正发展起来的机构数量较少,淘汰率非常高。”
公司红红火火
基金经理却要离职
数据显示,今年私募管理规模猛增了2.34万亿元,达到6.10万亿元的新高峰,百亿私募也超过了100家。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不少知名基金经理出走的情况,“私奔私”创立私募机构的情况也比较多。
好买研究部副总监施丹锋认为,以往在业绩不好的时候,私募特别容易出现人员动荡,今年有所不同,一些业绩较好、规模快速膨胀的私募出现了基金经理出走的情况。“当基金经理认为自己的付出与回报不对等时,寻找其他出路是理性的表现。私募要想留住优秀人才,需要建立合理的股权结构、薪酬体系和激励机制,还应该创造和谐的工作环境,减少内部摩擦。”
格上旗下金樟投资研究员关晓敏表示,基金经理离职主要分为三大类情况,首先是业绩考核的压力;其次股权纠纷,公司成立之初,股权存在一些不明晰的情况,为日后公司的分家埋下一定的隐患;三是有其他更好的平台,近几年金融行业的发展迅速,头部效应愈加明显,基金经理会跳入到更好的平台。
金斧子水星资管研究员王双杰坦言,私募机构的个人色彩比较浓厚,如果核心投研人员离开,对一家机构和投资者造成不小的影响,背后有可能是利益激励没到位或理念等价值观不一致。在价值观一致前提下,私募需要注重股权架构的分配设计,以及核心投研团队的利益绑定,不单追求业绩和规模,公司内部治理结构会越来越受到投资者的重视。
诺亚控股创始投资人兼执行董事章嘉玉表示,如果私募人士出来做一家自己的私募机构,肯定是管理理念、投资理念不同。“我们看到一些私募有序增长,随着逐步扩张,未来在股权结构上也会有一些改变,原来的核心合伙人都会给新的合伙人持股。”
徐刚认为,很多私募创始人一开始并没有重视治理结构,近年来这方面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对行业的规范发展也是一件好事。作为FOF机构,明晟东诚在挑选底层管理人时,会尤其关注管理人的治理结构,甚至要高于对其产品业绩的关注度。
(文章来源:中国基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