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以来,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全球供应链遭遇严峻挑战。疫情暴发初期,供应链问题集中在生产端,防疫隔离措施造成的生产中断,导致各国出口增速远低于港口卸载量增速。当前,供应链问题已蔓延至运输端,除供应不足外,港口装卸能力不足、港口堵塞导致各主要出口国出现运输瓶颈。而全球供应链中断引发的商品价格上涨已成为全球市场的关注焦点。事实上,供应链问题对全球经济复苏产生的负面影响正在显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已将今年世界经济增速预期下调至5.9%。IMF总裁格奥尔基耶娃表示,新冠病毒变异带来的变化对供应链乃至经济造成影响,阻碍了复苏进程。在高度全球化的今天,确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是全球经济畅通运行的重要基础,但目前来看,全球供应链恢复仍需时间。
供需错配叠加运力受损
导致全球供应链危机
全球供应链危机是多重因素共振下的产物,其源头是供应不足。“后疫情时代”全球经济复苏呈现不均衡的特点,全球范围内需求国恢复快于原材料生产国,供需错配加剧。从全球市场来看,欧美等发达国家为需求的主要提供方,美国私人消费需求全球占比约27%;而新兴市场国家为生产者,特别是大宗商品的主要产地,新兴市场原材料出口在全球占比超过50%。疫情下,全球流动性宽松和财政刺激导致发达国家商品需求激增,而作为全球原材料的供给方,东欧、拉美、非洲及中东等区域的生产尚未回到疫情前的水平。供需错配下,原材料价格已经出现几轮明显的上涨。
此外,主要港口堵塞严重影响国际货物运输能力。在新冠疫情造成的就业不充分影响下,港口装卸能力不足;而高昂的航运价格,使得集装箱船卸货后不等装载空箱便选择离港返航,导致集装箱堆积、港口严重堵塞。过去数月,位于加州的美国主要港口洛杉矶港和长滩港不断刷新拥堵纪录,由于集装箱长时间滞留,造成上百艘船被迫徘徊在附近海域。数据显示,今年9月,洛杉矶港停泊的集装箱船数量升至历史高位(372艘),比去年同期增长约28.8%;集装箱船的平均停泊天数达到147日,大幅高于去年同期的56日。而即使集装箱成功卸下来,也没有足够的人力拉走,目前美国码头的卡车司机已经出现了严重的短缺。
供应链紧张不仅仅是美国独有的现象,全球来看,多国正面临供应链危机。韩国、德国、英国等都不同程度受到影响。不过,市场机构认为这一现象不会长期持续。中信证券(行情600030,诊股)研报认为,劳动力短缺是制约当前全球供应链修复的关键所在。随着疫苗接种范围逐步扩大,疫情蔓延趋缓,预计2022年下半年全球疫情或可实现常态化,届时劳动力市场缺口将有所减小,进而推动供应链得到明显改善。高盛则表示,自今年9月触及峰值之后,现在全球运费已经普遍下降。波罗的海干散货指数(Baltic Exchange Dry index)追踪的货运成本在过去一个月下跌约三分之一,此前在10月7日触及2008年以来的最高水平。此外,哈珀彼得森租船费率指数(HARPEX)也显示,全球集装箱船租赁费率在10月底出现16个月以来首次下跌,业内人士认为,这可能是集装箱运价下降的迹象。但高盛同时表示,虽然全球供应链已经开始缓解,但这并不意味着货物积压问题就能立马得到解决,距离物流通畅还需一定时间。
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致使经贸合作受阻
近年来,“逆全球化”思潮为全球产业链带来了新的挑战。事实上,在疫情出现之前,贸易保护主义就已对全球产业链造成了冲击。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商学院教授邓子梁认为,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重新审视“去工业化”政策,致力于制造业回流,采用贸易保护主义手段为提振制造业出口创造有利环境,但疫情对其形成冲击,并进而影响全球产业协作。
没有经济体可以在高筑贸易壁垒的同时不付出沉重的经济代价。波士顿咨询公司和汇丰集团联合对外发布的报告《开放型贸易:10万亿美元》显示,如果全球各国政府不采取行动取消或降低各种阻碍全球贸易活动的关税或非关税性壁垒,那么预计在2025年全球经济因贸易保护主义造成的损失可高达10万亿美元。报告指出,在贸易高度开放的情况下,全球贸易额在未来5年间每年将增加2个到2.6个百分点,GDP每年将增长1.8个到2.3个百分点。相反,在贸易保护主义盛行的情况下,全球贸易和GDP增长都将停滞。
“开放的国际贸易体系对全球有利。”美国知名经济学家、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解决方案网络主任杰弗里·萨克斯表示,这需要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与部分西方国家不同,中国始终坚持自由贸易。去年,中国是全球唯一实现货物贸易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今年前三季度,中国出口与2019年同期相比增长超过20%,为保障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推动世界经济复苏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中国积极提出国际倡议,在日前闭幕的二十国集团罗马峰会上,中国倡议举办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与稳定国际论坛,邀请各方共同参与,共同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畅通世界经济运行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