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北京1月21日讯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昨日发布题为《贵州省委原常委、原副省长王晓光案以案促改工作启示:斩断茅台非法利益输送链 推进名贵特产特殊资源专项治理》的文章。
昨日,贵州茅台(行情600519,诊股)(600519.SH)收报2040.63元,涨幅1.55%。今日,贵州茅台收报2070元,涨幅1.44%。
上述文章称,茅台酒是重要民族品牌,在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中地位独特、备受关注。一段时间以来,少数党政领导干部和企业管理人员,将茅台酒作为谋取私利、享乐奢靡的工具和政治攀附、利益输送的媒介,王晓光案就是典型案例。中央纪委国家监委推动贵州省委深化以案促改,开展领导干部利用茅台酒谋取私利问题专项整治,进而在全国范围内开展领导干部利用名贵特产特殊资源谋取私利问题专项整治,及时清除这一党内政治生态和社会风气的重要污染源,有力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关于“茅台酒乱象”背后的腐败和以权谋私问题,文章指出,2018年3月31日,国家监察委员会揭牌不到10天,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对贵州省委原常委、省政府原副省长王晓光涉嫌严重违纪违法问题立案进行审查调查,成为国家监委成立以来查办的第一起案件。经查,王晓光严重违反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组织纪律、廉洁纪律、工作纪律、生活纪律和国家法律法规,特别是长期亦官亦商、官商勾结,把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作为攫取私利的工具,严重污染贵州政治生态,造成恶劣的政治社会影响。2019年4月,该案一审宣判,判处王晓光有期徒刑二十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一亿七千三百五十万元。在王晓光严重违纪违法问题中,茅台酒是突出的“关键词”,他集喝酒、收酒、卖酒于一身,仅通过茅台酒就获取数千万元的巨额利益。
从严惩“涉酒腐败”到推动全面整改、源头治理。文章指出,名贵特产是地方的特殊资源和金字招牌,决不能成为敛财的“摇钱树”、送礼的“敲门砖”、变现的“硬通货”。王晓光案折射出党政干部“不廉”与企业管理“不善”相交织下的茅台酒乱象,揭开了领导干部利用地方名贵特产特殊资源谋取私利、享乐奢靡的盖子,发现了背后存在的利益输送、权力寻租、权钱交易的腐败以及政治攀附等问题。
中央纪委常委会召开专题会议,要求从茅台酒乱象问题上举一反三,着力解决领导干部利用管辖范围内的特殊资源谋取私利问题,并对贵州省专项整治提出具体要求。贵州省委高度重视,当即成立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由时任省委书记孙志刚担任组长,以改革的思路、市场经济的规制完善企业内部治理结构,有重点、分步骤推进王晓光案、袁仁国案的以案促改和“茅台酒乱象”的专项治理。
聚焦源头,去疴除弊,完善茅台集团治理结构。一是将专项整治作为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重要切入点,加大问题发现查处监督力度。以茅台集团原党委副书记、董事长袁仁国案为突破口深挖彻查,严肃查处茅台集团原总经理刘自力、茅台集团原副总经理高守洪等一批“靠酒吃酒”的“酒蠹”。同时强化日常监督,对涉酒问题线索实行专账管理,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把握分寸、分类处置和恰当处理。
二是把彻底杜绝“特权店”、“后门酒”作为工作重点,斩断利用营销权搞利益输送的源头。集中调阅检查2045家茅台酒专卖店、特约经销商审批档案,从中分离出数百家超越正常经营的专卖店予以坚决取消;整顿领导干部对茅台销售“打招呼”的不正之风,取消茅台集团内部批条销售量2500吨。全面停止审批新增专卖店、特约经销商和批条零售。制定实施《理顺和规范茅台酒流通体制方案》,探索建立适应现代企业管理、透明高效的市场营销体系。
三是把完善制度、促进改革作为重要目标,全面提升茅台集团治理效能。紧盯质量生命线,推动茅台集团加强对原材料采购、生产、基酒等各环节质量监管,确保茅台酒质量不滑坡。加强对子公司、定制酒以及茅台酒以外多行业无序投资等的清理规范,实现资源配置更加合理、主责主业更加聚焦。健全供应、采购、基建等各方面管理制度,深化各层级机构改革,构建“用制度管人、用流程管事”的现代企业管理机制。颁布《领导干部插手茅台酒经营活动打招呼登记备案制度》等61项制度,出台“三不准”禁令(各地各部门不准强制要求茅台集团融资担保、参股投资和向茅台集团摊派),为茅台集团生产经营营造良好发展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