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证券要闻 >> 文章正文

不要盲目冲规模了!最新变化:新基金首发规模应“有理有有据”!

加入日期:2020-8-16 11:59:35

  顶尖财经网(www.58188.com)2020-8-16 11:59:35讯:

  因强悍的赚钱效应的吸引,权益新基金爆款层出不穷,让这类产品今年以来一直处于“聚光灯”下,受到市场各方的重视。

  基金君获悉,近期行业传出股票型和偏股混合类新基金上报产品时,需提交预估发行规模,有些需要对拟募集规模提供材料说明,其中基金经理投资能力及在管基金规模与拟募集规模是否匹配或成为关注重点。

  实际上,今年新基金爆款频出,但行业内“冷热不均”,大多数市场份额被一批过往业绩较好的明星基金经理占据。业内人士对此表示,基金经理的管理规模最好与其投资能力相匹配,而不是规模越多越好。目前基金公司上报报产品时更为审慎,这样某种程度上抑制基金公司的规模冲动,行业竞争更加趋于理性,利好行业发展。

新发基金设置规模需“有理有据”

  一位基金公司人士透露,近期多家基金公司上报股票或偏股混合型基金时,都要同时提交新基金的预估发行规模数字,而且,部分基金需要上报拟募集规模说明材料,对产品的发行情况需要进行论证。

  另一位基金公司人士也称,近期上报权益基金时,需要在相关申请材料里说明预计发行规模,在申请过程中,部分新基金需要补充递交包括拟任基金经理管理规模,过往换手率以及基金公司旗下权益类基金规模等情况说明。

  “我们最近也从行业听说了这一情况,对于新基金设置规模上限需要论证,尤其是对于设置规模较高的时候,需要提供新基金拟任基金经理的从业经验、过往管理业绩、投资安排等。”据一位基金公司产品人士表示。

  不过,多位业内人士透露,并非所有上报的权益型新基金均需要补充拟募集规模的说明材料。一位基金公司产品部人士称,此前从业内获知这一情况,但其所在基金公司在递交新基金上报时并没有接到具体的材料说明。

  在上述基金公司产品部人士看来,在新基金上报方面,基金经理投资能力及在管基金规模与接下来的拟募集规模是否匹配,或会是关注重点。他预计,未来基金管理人在申报权益类产品的时候会更加慎重,不会像上半年那样很密集地上报相关产品。“比如说,经测算,旗下的某个明星基金经理后继新增管理规模在100亿左右,基金公司可能不会集中申报,通过单次新基金募集迅速做大规模,而会有节奏地申报新产品,预计未来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募集规模上百亿的权益基金出现概率将有所下降。”

  “从基金发行方面看,若是爆款基金经理或明星基金经理募集速度放缓,或在管理规模达到一定程度后,市场或会逐步接受其他一些长期业绩也不错的管理人和基金经理,而不是资金集中到少数基金公司和明星基金经理身上,这样有利于提升整个行业的主动管理能力,同时一定的分散度也利于整个市场的均衡发展。”上述基金公司产品部人士分析。

  一位基金公司人士亦认同,新基金通过拟募集规模说明材料进行论证,可以使得基金公司在报产品时更为审慎,某种程度上抑制基金公司的规模冲动,行业竞争更加趋于理性,利好行业发展。

权益新基金多设置规模60~80亿

  从近期权益新基金设置规模上限来看,较7月份300亿、200亿上限的设置,近期略有下滑,更多权益新基金设置规模上限在60至80亿左右。

  数据显示,9月份开始募集的嘉实前沿创新、嘉实远见企业精选,募集规模上限分别设置为80亿、60亿。而即将发行的季文华的兴全合丰三年持有、葛兰的中欧阿尔法A的募集上限为80亿,华夏线上经济主题精选也设置了70亿的募集上限等。

  据基金君了解,有些银行渠道也对新基金募集上限有所限制。如从今年以来数据看,招商银行托管的新基金中,在设置了规模上限的权益基金中,仅1只设置为100亿,其中多为50~80亿左右水平。

  实际上,伴随着爆款基金的频发,对于新基金规模的争议一直不断。WIND数据显示,目前掌管100亿以上的基金经理达到106位基金经理,所管规模总和在全部权益基金经理管理规模中,占比达56%。可以说,基金行业“马太效应”非常明显。

  在市场资金大量涌向明星基金经理,这在过去牛市中也频频发生。但此前行业较少出现数百亿基金能持续领先的案例,仅行业少数基金经理可以做到,“规模和业绩”的矛盾一直存在。规模大会超出投资管理半径,这一点不难从数据上得到验证,管理规模大会导致产品锐度下降。

  上海证券基金评价研究中心核心分析师李颖表示,对于基金投资容量的限制来自于三个方面,第一是市场容量,池小难养大鱼;第二是特定投资策略的容量,例如小市值策略、事件驱动策略、套利策略、打新策略、非常精品化的主动策略等容量就较小;第三,三是基金经理(投研团队)的能力范围和人的精力容量。核心是考察规模量级是否与策略容量、基金经理能力容量相冲突。如果发生冲突的情况下,只能在保持规模,还是保持策略优势之中,做一个平衡和选择。

  一位行业人士表示,基金管理中有个非常清晰的不可能三角:规模、超额收益、流动性,这三者很难兼而有之。而该公司三维度去应对,第一,约束流动性,向时间要收益。比如发行中长期定开或持有期产品,降低申赎压力,增加获利的概率。第二、开发风格清晰的主动量化产品。第三、突出策略,淡化人设。从卖人设,卖业绩,尽快向卖策略,卖工具转型。

“赎旧买新”仍是行业顽疾

  一位基金公司高管直言,部分新基金需要补充拟募集规模说明材料,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基金公司及销售渠道依旧重视首发效应,而部分爆款基金募集成立不久规模遭到缩水,说明行业中“赎旧买新”顽疾仍在,而这才是基金行业更应该重视的问题。

  据了解,银行等渠道销售人员劝说客户赎回老基金购买新基金,从而销售人员可以从中赚取认购费及其他中间业务收入,这一现象往往被业内成为“赎旧买新”。部分基金公司亦会担心若是不加入“新发基金”的规模游戏,旗下存量老基金会在“赎旧买新”的风气带动下遭到赎回,导致公司整体规模缩水,加上基金公司自己的直销渠道普遍销售能力较弱,只能“无奈”配合银行渠道不停地新发基金。

  “公募基金应该是‘做大而不是发大’。”上述基金公司高管表示,“做大”的意思是指基金经理通过后继的运作管理,证明自己的投资能力,给持有人带来良好回报,从而吸引申购资金,将规模不断做大,带来基金规模与业绩的良性循环,而不是通过首发爆款基金一举“冲大”基金规模。过往事实也证明,新基金即使首发募集了天量规模,后继没有良好的运作管理支撑,基金规模也会逐渐缩水。

  “赎旧买新”带来的另外一个负面影响则是基金投资者持有期普遍不长,也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业内长期存在的“基金赚钱,基民不赚钱”的现象。上述基金公司高管称。

  上述基金公司高管称透露,其所在公司近期也在尝试发行一系列带持有期的基金,在基金合同中加上“持有锁定期”的条款,希望减缓销售渠道“赎旧买新”的影响。“通过做好投资管理,在持有期内给客户创造较好的收益,待锁定期过后,在基金开放赎回时留住客户。”

  还有一些基金公司也在行动。据一家大型基金公司高管表示,该公司今年旗下新基金布局主要是带有“封闭期”或者“持有期”的基金产品,更希望通过这类产品设置来减缓投资者“追涨杀跌”,给投资者带来好的投资体验。

  数据也显示,今年以来新基金中,带有定期开放、有持有期、有封闭期的产品占比明显高于去年。数据显示,截至8月16日已经发布招募说明书的新基金中,大概有33%的基金设置了“定期开放”或者“持有期”或者“封闭期”,而2019年这一比例仅25%,而且当时主要集中于债券类产品上。

  目前,权益市场处于发展的黄金时期,基金等资管机构正可大展拳脚,理性投资、长期投资才能让资管行业发展得更为稳健。作为渠道端,更需要从投资者实际利益出发,提供适合的服务;作为投资者,更需要树立长期投资理念。投资基金之前,了解基金经理的风格、投资业绩等,“明明白白做投资”;作为基金公司,则不仅要做好投资,更要下功夫做好投资者教育,形成良性循环。

(文章来源:中国基金报)

编辑: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