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尖财经网(www.58188.com)2020-12-27 18:41:37讯:
据飞笛科技统计,12月19日-12月25日期间,共有60家上市公司披露了计划减持的公告,较上周数量上升9家。涉及计划减持对象112个,其中有12家公司的实控人参与计划减持,占比20%,比例较上周有所下降。碳元科技(603133.SH)的实控人计划减持比例最高,减持最高占比将达到公司总股本的8.08%。
从减持时间分布来看,预减持公告发布最多的日期为12月19日,当日共有20家公司发布了计划减持公告。从减持公司的行业分布来看,计划减持公司数量排名前三的行业为化工(13家)、电子(6家)、电气设备(5家),三个行业合计共有24家公司发布了计划减持公告,占比达40%。
整体来看,化工、传媒、家用电器等10个行业的计划减持公司数量出现上升,医药生物、汽车、电子等10个行业的计划减持公司数量出现下降。其中,化工行业的计划减持公司增量最多,相较上周增加了10家。医药生物行业的计划减持公司数量下降最多,相较上周下降了3家。
飞笛科技统计了12月19日-12月25日收盘时间区间内发布的上市公司公告中,计划减持比例最高的10家公司。分别为中持股份(603903.SH)、碳元科技(603133.SH)、同花顺(300033.SZ)、英派斯(002899.SZ)、延江股份(300658.SZ)、京威股份(002662.SZ)、嘉必优(688089.SH)、泉峰汽车(603982.SH)、聚辰股份(688123.SH)、司太立(603520.SH)。
以12月25日收盘价计算,10家公司总市值合计为1089.05亿元,预计减持金额最高将达到67.73亿元,整体金额较上周大幅增加。预计减持金额占总市值约6.2%,与上周相比小幅增加。从减持股东来看,碳元科技、延江股份、司太立的实控人参与了计划减持。从减持金额来看,同花顺的计划减持涉及金额最多,预计最高将达到44.63亿元。
10家公司中,中持股份的减持比例最为惊人。若根据公司发布的计划减持公告计算,最高减持比例将达到公司总股本的10.22%,涉及金额2.12亿元。中持股份于12月22日晚间发布计划减持公告称,公司股东宁波杭州湾新区人保远望启迪科服股权投资中心(有限合伙)(人保远望)计划通过集中竞价或大宗交易或协议转让的方式减持合计不超过2067.26万股公司股份,即不超过公司总股本的10.22%,本次减持为清仓减持。
据悉,人保远望为中国人保与启迪科服合作成立的投资公司,并于2019年9月19日正式成为中持股份的股东。彼时公司股东启明创富及两位一致行动人将所持有的1476.61万股以13.3元/股的价格转让给人保远望,涉及金额1.96亿,所转股份占当时公司总股本的10.21%。
若以12月25日收盘价计算,本次历时一年多的股权转让交易仅获利1600万,相较其他股权投资动辄上亿的获利相比显的有些失败,这与启明系转让中持股份的高溢价不无关系。中持股份在2019年9月1日时股价仅为9.42元/股,而启明创富的转让价格相较该价格溢价超40%。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股价表现并不亮眼,但中持股份近年来的业绩表现可圈可点。中持股份2020年3季度报显示,公司1-9月实现营收8.75亿元,同比增长27.1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8070万元,同比增长26.89%。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9.77亿元,较上年末增长8.71%。
在中持股份之外,碳元科技的减持情况较为引人瞩目。碳元科技于12月19日发布公告称,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董事长兼总经理徐世中计划通过集中竞价交易或大宗交易或协议转让的方式减持合计不超过1700万股,即合计减持比例不超过公司总股本的8.08%。
受减持消息影响,碳元科技周一大跌-9.82%,截止至25日收盘,碳元科技本周累计跌幅达-18.82%。值得注意的是,12月24日碳元科技盘中股价触及10.85元,股价创下历史新低。实控人在该时间点的大额减持,着实耐人寻味。
在本次减持公告发布的4天前,碳元科技发布公告称,拟将全资子公司碳元绿建24.5%的股权以8232万元的价格转让给广东宏升优选九号投资合伙企业,同时将碳元绿建10.5%的股权以3528万元的价格转让给公司控股股东徐世中。若本次交易顺利完成,碳元科技2020年度营收将增加1.1亿。
有投资者指出,该操作是为了避免公司遭到ST而做出的调整。根据近期发布的退市新规中新增的组合指标,公司年度扣非前/后净利润为负且营收低于1亿元,将被ST。而本次转让子公司股权或是为了避免公司连续出现年度亏损情况。而控股股东徐世中的本次减持,或是为了筹集购买子公司股权所需的金额所致。
根据碳元科技2020年3季度报数据显示,公司2020年1-9月实现营收4.47亿元,同比增长28.1%,实现归母净利润-5487万元,同比亏损增加。对于亏损的原因,碳元科技在2020年半年报中表示称,由于外部经济形势的变化及疫情的影响,智能手机行业销量大幅下滑,公司业务订单不足,产能未完全释放,收入未达预期。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