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社会热点 >> 文章正文

北大学者预测中国经济增速将达8.5% 2021年又将迎黄金周期

加入日期:2020-12-22 8:22:48

  顶尖财经网(www.58188.com)2020-12-22 8:22:48讯:

  2020年是个特殊的年份,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从年初暴发至4月间逐渐席卷全球,令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都面临巨大压力与挑战。不过,中国率先控制住了疫情,自5月份开始,经济得以较快速地逐步恢复。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20年前11个月的各种主要宏观指标显示,中国社会、经济延续稳定恢复态势,甚至出现了“V”形反弹,可以说是扛住了压力,快速开始复苏。

  从目前的情况看,大企业和小企业的复苏程度仍是不平衡的。这也是未来一段时间,中国经济想要持续保持增长要解决的重点问题之一。

  2021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我们现在所处的时间点和过去的多次“五年规划”时间点都不同,国际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可以预见,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将发生重大变化。

  展望2035年远景目标,“十四五”可称是中国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我认为,2021年,中国经济增速具备8.5%的潜力。未来五到七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速有望达到5.5%左右。也就是说,从2021年起,中国经济将进入一个新的快速增长黄金周期。

  2020年4月24日,武汉市最高的摩天大楼——武汉绿地中心建筑工地顶部,戴着口罩工作的工人们。

  2020年,中国经济扛住了疫情压力

  尽管还有待最后的权威统计数据,但2020年的最后一个月,中国经济继续保持稳定增长已是定局。有机构预测认为,第四季度中国经济增速可以超过5.9%。如果预言成真的话,那么2020年中国全年经济增速就将有望超过2%,在新冠疫情依然肆虐全球的当下,这是一份难得的成绩。   

  能够拿出这份成绩单,与中国作为大国第一个走出疫情,自5月份以来经济情况迅速改善有重要关系。疫情给国民经济带来的冲击非常大,但是“回血”的速度也非常快。一个很多人意想不到的突破口是外贸出口,从6月份开始,中国出口持续正增长。这与疫情初期一些人悲观的预测形成了鲜明反差。

  在国内,房地产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恢复也为经济复苏出了一份力。从最近几个月全国多地房地产企业拿地的情况来看,国民对整个房地产行业未来的市场仍然是看好的。

  随着国内外贸易、投资的复苏,全国制造业的恢复势头也很好,特别是和投资相关的、房地产、金属、冶炼等行业,复苏速度非常快,以至于到10月份,有些东南沿海城市开始讨论经济是不是过热,疫情以来的财政、货币刺激政策是不是该适度退出了。实际上,这样的考虑为时尚早。因为目前中国经济的复苏是不平衡的,而且是比较脆弱的。

  一方面,很多中小微企业仍然挣扎在困境中,而小企业是提供就业岗位的主力,所以导致国民就业仍然面临较大压力;另一方面,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也较为缓慢,国内消费还没有跟上。这两方面是互相影响的。因为没有订单,小企业就不开工、不招人;工人的收入一旦下降,又会影响消费,结果导致企业更没有订单。可以看到,直到第四季度初,小企业的PMI(采购经理指数)仍没超过50%。

  当务之急,我们一定要找到一个途径,打破这个恶性循环,把经济提振起来,把国内消费市场恢复。只有中小企业全面复苏了,中国经济才算是全面复苏。

  从我国的金融体制来看,金融系统存在着“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水少小河干”的特点。如果市场上流动性不足,大企业的流动性收紧,中小企业就会受到影响。根据涓流效应,只有继续保持一定的货币增长速度,中小企业才有望得到一些“雨露”。因此,宏观宽松政策何时退出要看中小企业的复苏情况,当中小企业PMI过了荣枯线后,再考虑也不晚。

  提振消费对于中国经济的全面复苏也非常重要。未来几个月,政策重点仍然应该放在扩大国内消费上。我的建议是直接给低收入者发现金。

  2020年以来,为刺激消费,很多地方发了消费券,但是大部分消费券相当于折扣券,使用限制条件也比较多,发着发着就没声音了。给低收入人群直接发现金就不一样,现金就是真金白银,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收入,人们可以直接花在想花的地方。

  一些反对者认为:中国人爱储蓄,发了现金可能又存起来、不会消费,这是典型的“中产阶层”的想法,因为他们不缺钱。实际上,对于全国收入最低的群体,还有失业的人来说,他们每个月入不敷出,一旦发钱,一定会迅速地拿去花掉。

  还有人认为,发现金是一次性的行为,无法长久地带动消费。实际上,消费是内生的,是自主需求,当自主需求上不来的时候,通过外力点个火、加点油,就启动起来了。当需求产生了,企业就有了订单,就业和收入也就又有了,消费就会循环起来。   

  2021年,中国将进入新一轮经济快速增长的黄金周期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最新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预计,2020年全球经济将萎缩4.4%,但中国经济将增长1.9%,是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IMF还预测,2021年,中国经济增幅有望达8.2%。

  2020年11月30日,中国银行研究院发布《2021年度经济金融展望报告》称,如果新冠肺炎疫苗在2021年二季度或三季度得到推广,全球经济有望在下半年真正走向复苏。中国银行研究院院长陈卫东表示,2021年中国经济增速很可能恢复至正常增长水平以上,全年GDP增长7.5%左右。

  可以看到,国内外重要机构对中国经济2021年的增长,普遍持乐观态度。

  我认为,按照经济发展的周期理论, 2021年将会是中国经济发展新周期的起点,未来五到十年,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一个黄金时代,保持年均增长6%左右是可能的。

  当然,要实现这个增长,一方面需要政府一直采用比较审慎的宏观政策,多听取专家意见,慎重决策;另一方面,也要关注国际形势的影响。

  如果有效的疫苗在不久的未来得以推出,疫情受到控制,世界各国经济都将逐步恢复,对于中国产品的需求可能会有所下降,而且很多产品的需求是一次性的,比如居家学习和工作所需要的电子设备。所以要警惕,2021年第二季度以后,中国出口贸易可能会出现下降,由此会带来复苏乏力。

  除了疫情的影响,目前的国际形势也越来越不稳定,拜登上台以后,中美关系将朝向何处发展,大家心里是没有底的。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未来一段时间,中美之间仍然是合作与竞争并存。

  在抗击疫情、遏制气候变化等领域,中美两国是有合作可能的,但是,竞争关系也不大可能短时间内改变,我们要利用好合作空间,争取推动中美竞争朝着更加理性、有规则的方向发展。

  面对国内外新局势,2020年,中央提出了经济双循环的战略抉择,强调双循环必须是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双驱动。这可以说是对世界新发展格局的深刻考量,为中国经济未来把握机遇,走向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2020年7月24日,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人们戴着口罩走过一面中国国旗。

  “十四五”展望,做到这四点很重要

  2021年,也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提出,给未来5-15年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定调。若要顺利完成这些目标,以下四个方面应是重点。

  首先是创新。应该重视自主技术,释放技术创新活力。将关键领域的自主技术提速,让高能耗或高排放的产业让位给低能耗或低排放的产业。

  在这方面,中国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是如何处理好自主创新和开放之间的关系。不能简单地强调自主创新,自主创新一定要建立在开放的前提下。

  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经验显示,中国的经济崛起、技术进步受益于开放,凡是技术进步快的领域一定是和国际最接轨的领域。所以在强调自主创新的同时,也一定要在开放的前提下,继续和国际接轨。

  在核心技术领域,为了摆脱一些外国可能致命的限制,我们一定要努力实现技术自主,例如芯片领域,这是未来整个高科技产业的基础之一。如果不能摆脱美国的封锁,我们的高科技不可能行稳致远,这对我们是一个挑战。但这并不是说,我们一定要在所有的领域全面实现技术自主,中国的市场广大,有敌人,也有朋友,很多国家仍然非常希望与中国合作,在一些中低端技术领域,不必完全实现国产化。

  我们常讲中国有制度优势,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这的确在很多方面是一个优势,比如在防疫方面,中国就做得很好。但是在经济层面上,并不是一定要依靠国家力量,也并非单靠我们集中力量就能把所有事情办好。

  在一些非关键领域,可以把资金动员起来,让一个或几个企业去完成。在多数创新领域,不是政府集中力量就能够成功,因为在初期,我们往往并不知道创新的点在哪里。我们需要以企业为主,把创新交给企业,政府真正要做好的是保持市场竞争的公平。

  其次是要坚持走新型城市化的道路,围绕中心城市打造城市化区域,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

  多年来,中国城镇化的发展力度一直非常大,目前,全国有62%的人口居住在城市。但是,上一个阶段的城镇化出现了两个问题:一是质量不高,二是集中度不够。

  中国当下的城市化新路径已经和以前不一样,如果说过去我们强调城镇化,是土地的城镇化,那么新的城市化政策是区域城市化,就是把人口集中到少数中心城市附近,或者说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城市化区域。

  目前,中国已有北京、天津、上海、广州、重庆、成都、武汉、郑州、西安9座城市被明确定位为国家中心城市。

  在未来,人口会进一步向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四川盆地、西安-咸阳、武汉-长沙-郑州等区域内的城市群聚拢,这样的变化,将会给中国经济版图带来巨大的影响,如房地产业、服务业等等。   

  为了实现新阶段的城镇化,撤村并镇仍将是未来发展的趋势。一些人反对撤村并镇,认为这样做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实际上,如果你去问农村人的意愿,他们当然也愿意享受城镇里更好的公共服务、生活环境。那些不愿意的人,通常是因为补偿问题没有解决好。

  还有人认为撤村并镇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实际上,当人口相对集中了,需求自然就产生了,从家具家电、知识学习,到公共服务,很多消费领域的产业就会兴起。

  第三个方面是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具体包括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健康、养老、文化等各个方面。

  以户籍制度改革为例,在我们目前的户籍制度下,公共服务没有实现均等化,即使是城市与城市之间,差距都可能很大。那么户籍制度怎么去改革,这是未来五至十五年面临的重大挑战。

  还有社保全国统一的推进,中国要进一步做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问题。通常,人们认为,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最大挑战是劳动力减少。然而我们做过计算,由于自动化和AI的迅速发展,未来30年里自动化和AI替代的劳动力会远远超过因老龄化而下降的劳动力数量,所以劳动力的供给下降不是问题。

  还有一些人认为老龄化会降低需求,我们也做过计算,这也不是大问题。因为我国城镇化进程还未完成,未来还有大量农村人口会进入城市,带来的消费提升也能够弥补老龄化造成的消费下降。

  虽然“未富先老”被认为不是一件好事,但是从消费角度来说,“未富先老”意味着我们的消费还有进一步提升的潜力。

  社保面临的第二个挑战是能否实现全国统一。而我们为什么需要统一社保?因为全国范围内的人才流动是畅通内循环的重要条件,但社保不统一给人才流动造成了阻碍。

  由于全国的巨大地区差异,要短期内实行统一的社保确实很困难,我的建议是先做到分级社保。简单说就是:大家都有社保,也许有些人的高一些,有些人的低一些,但是每个人都有了基本保障。

  第四个方面,是绿色发展。

  2020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郑重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要想完成这个目标,任务是非常重的。在过往,我们曾经搞过环保风暴,下一步还需要采用更加市场化的手段,比如碳交易、绿色金融等,用经济手段来引导企业绿色发展。

  可以看到,有关部门目前已经出台了新政策,重启碳交易。碳交易我国10年前就开始实施了,例如,北京和天津都有碳交易市场,但无法做下去。因为做碳交易首先需要分解指标,这个省能排放多少,再分解到这个城市能排放多少,然后分解到这个企业能排放多少。指标分解之后才能去交换,才有碳交易。重启碳交易之后,就需要每年分解好排放指标。

  另一方面是收碳税,关于这一点,学术界还有争议,是搞碳交易好,还是收碳税好?对于那些能源利用率比较低的企业,收碳税会使其负担加重,企业就会思考转型的途径,因为绿色经济是必然趋势。

  还有一个重点是绿色金融。最近中国人民银行和几个监管部门联合出台了促进绿色金融的文件,要以金融的手段来指引投资的方向。

  目前,北京、上海都已经实施了垃圾分类,未来,越来越多的城市都会推行。可以看出,我国方方面面都在朝着绿色循环经济的方向走。

  在绿色发展成为未来趋势的当下,企业也需要考虑自身的转型问题。比如传统的火力发电未来仍是空气污染的主要元凶之一,煤炭的使用可能要进一步下降,还有一些高污染排放的企业,政府和企业都会增加环保支出,这也会令环保技术、环保产业实现一个巨大的发展,也会促进经济增长。

  有人担忧搞环保就是增加生产成本,不利于经济增长,这是不对的。虽然这里增加了生产的成本,但是增加成本本身也是经济循环的一部分,这个企业的成本也是另一个企业的销售额,也是GDP的一部分,所以从整个国家经济体系来说,保护环境也有利于经济增长。

  总的来说,未来五到十五年,为了保持中国经济增长,绿色发展会越来越成为政府工作的重点。在社会发展方面,政府会投入更大的精力来推动新型城镇化以及社保等公共服务的一体化。

  

编辑: 来源:顶尖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