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尖财经网(www.58188.com)2020-12-22 0:33:17讯:
传了多年的苹果汽车真的要来了?
12月21日,据媒体报道,有不愿透露身份的供应链厂商高管透露,传言已久的苹果电动汽车Apple Car将提前至少两年发布。据称,该车有望于2021年第三季度发布,具体时间可能是在9月份,而这是苹果每年秋季新品发布会召开的时间。
该报道还称,苹果已经在美国加州的道路上秘密测试了数十辆Apple Car原型车,来自中国台湾的苹果供应商们正在准备最早明年第二季度增加“苹果汽车”零部件的生产。
针对上述消息的真实性,《国际金融报》联系了苹果方面,但截至发稿前,并未收到回复。
发布≠正式上市
据报道,按照iPhone备料由零组件开始催货的惯例,苹果近期向和大、贸联、和勤、富田等中国台湾的汽车零组件厂提出备货要求,并将相关企业列入首波供应链名单。当前,和大、贸联、和勤、富田等供应商已处于陆续出货、试单验证中,其中因应Apple Car备货需求,和大、贸联等大厂已全面爆单。
另外,在组装厂方面,与苹果有长期稳定合作关系的鸿海集团与中国台湾整车制造商裕隆集团合作成立了合资公司,并正在寻求与供应商的合作。
有消息称,除了龙头企业特斯拉之外,中国台湾电动车供应链最近出现了一个新的发烧级名词“美国双A”积极下单,有部分消息人士透露“双A”正是指苹果和亚马逊。据悉,亚马逊的电动货卡车Rivian预计也将在明年8月问世。
事实上,这是本月以来苹果汽车第二次传来重磅消息。
12月10日,外媒援引产业链人士透露的消息报道称,全球汽车电子厂商积极向苹果求合作,已开始向苹果发送样品,与此同时,据DigiTimes报道,苹果正在美国设立汽车组装厂,且与台积电合作,共同开发自动驾驶芯片。这也就意味着苹果自动驾驶汽车的研发,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不过,当时很多业内人士都认为苹果汽车距离推出还需要一段时间,这个时间预计在2024年到2025年。分析师郭明錤也曾发布报告称,苹果最快将在2023年实现“泰坦”自动驾驶汽车计划(Project Titan),发售苹果汽车。
鉴于前不久苹果汽车仍在搭建供应链,因此对于明年9月份苹果发布Apple Car的消息,市场上观点认为,苹果或将在明年对外公布造车项目,但不会在明年正式上市车辆。
事实上,对于苹果汽车的模样,市场早已有过猜想。例如,苹果汽车会是电动车,有着简约漂亮的外观设计,采用高阶自动驾驶技术,集成各种高科技技术,可以利用iPhone来控制等。
苹果CEO库克曾经也提起过,“我认为,未来软件将成为汽车上越来越重要的组件。自动驾驶也将变得更加重要。我们真正想要的、而且希望在短期就实现的是,让人们上车后有一种iPhone体验,而汽车制造商自己的技术表现糟糕,给苹果等公司留下了巨大的机会。”
造车一直未停
早在2013年,苹果就开始进入汽车领域,当时发布了“iOS in the Car”计划,该计划宣布之后,苹果对这一系统给予高度重视。随后,苹果在2014年将“iOS in the Car”更名为CarPlay的车载系统。也就是在这一年,苹果就传出了名为“泰坦”的智能汽车研发项目,并从特斯拉、克莱斯勒、大众等车企强势“挖人”。
但“泰坦项目”的推进一直较为隐蔽,直到2018年7月份的一纸诉状才揭露了苹果造车信息的冰山一角。彼时,苹果将一位前员工诉至法院,诉状显示,苹果13.5万名员工中,约有5000人获准获取有关其自动驾驶汽车项目的信息。也就是说,苹果公司每27个员工中就有1个与自动驾驶汽车项目有关,因此,有业内人士把自动驾驶技术开发称为苹果公司的一项重要战略。
近年来,苹果也一直在申请各类汽车专利,涉及自动驾驶、智能座舱、智能车身、悬挂系统、灯光、车辆导航等多个领域。2019年,苹果还收购自动驾驶初创公司Drive.ai。
汽车分析师张翔向《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苹果是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拥有强大的现金流,再加上传统业务增速下滑,亟需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新能源汽车就是一个很可行的方案。在他看来,互联网企业在打造新能源汽车方面也具有很大优势,何况苹果还有庞大的粘性客户群体,即“果粉”。
截至美东时间12月18日收盘,苹果总市值高达2.2万亿美元。苹果2020年报显示,其现金及其现金等价物为380.16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490亿元)。
目前,汽车正在从交通工具转变为大型移动智能终端,那么曾经给智能手机带来颠覆性变革的苹果也会给智能汽车行业带来不一样的变化?
张翔认为,苹果汽车若真正上市,可能会对整个汽车行业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小车企会逐步淘汰,甚至整个汽车生态系统都会有很大的改变。对特斯拉来说,苹果势必会对其造成威胁,进行部分分流,但也不需要过分夸大这种威胁,到目前为止,苹果生态并非完全排外,iPhone和CarPlay也与很多家车企达成了合作;另外,与其手机相似,苹果汽车定位应该也会更偏向中高端市场。
(文章来源:国际金融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