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理财热点 >> 文章正文

一夜巨震近30%!30倍明星牛股突遭做空知名机构称其股价应“腰斩”“小伙伴”集体跳水

加入日期:2020-11-14 8:40:13

  顶尖财经网(www.58188.com)2020-11-14 8:40:13讯:

  “造车新势力”跑不动了……

  疫苗重大进展继续提振美国股市,隔夜美股三大指数集体收高,道琼斯工业指数涨1.37%,标普500指数和纳斯达克指数分别涨1.36%和1.02%,标普500指数创历史最高收盘纪录。

  

  美国总统特朗普周五表示,辉瑞疫苗将很快获得紧急使用授权,疫苗最早2021年4月大范围供应。特朗普还表示,预计不久的将来,还将向其他制药公司的新冠疫苗颁发紧急使用授权。

  与此同时,美国新冠肺炎疫情仍在恶化,过去24小时,美国新增确诊病例超18万例,再创历史新高,当地时间周五,新墨西哥州政府宣布,将在当地时间下周一开启新一轮的关停政策,本轮关停将持续两周。

  知名机构看空,“造车新势力”盘中巨震近30%

  蔚来、小鹏、理想三大中概股“造车新势力”是近期市场上最引人关注的明星。昨夜美股开盘,上述三大新能源汽车股集体高开逾10%,股价迭创历史新高,蔚来最高股价飙涨至54.2美元。随后,知名做空机构香橼发布做空报告,称蔚来股价已经脱离合理范围,股价应该“腰斩”,目标价应为25美元。

  

  香橼做空报告发布后,“造车新势力”股价急转直下。蔚来最大跌超16%,收盘跌7.35%,日内振幅28.26%;小鹏汽车收跌6.55%,日内振幅29.67%;理想汽车收跌1.83%,振幅33.64%。

  香橼做空蔚来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是特斯拉Model Y中国定价拖累蔚来销售前景;二是蔚来汽车估值过高,相对估值是特斯拉两倍,双方估值差距创历史新高,但10月特斯拉在华销量确实蔚来汽车额两倍多,在美市占率更是接近50%;三是蔚来股票充斥大量投机者。

  两年前香橼建议买入蔚来股票时,其股价仅为7美元,随后一路飙涨突破50美元。与去年末的最低股价1.19美元相比,蔚来最新收盘价已大涨37.6倍。

  业绩超预期,理想汽车股价3个月飙升250%

  昨天之前,三大“造车新势力”股价一路扶摇直上,小鹏汽车周四大涨33.4%,本月股价已然翻番。小鹏汽车今年8月在美国上市,与发行价为15美元相比,短短不到三个月时间股价最大涨幅超过240%。理想汽车今年7月底上市,最高价与发行价11.5美元相比最大涨幅高达255%。

  近两日理想汽车和小鹏汽车发布了喜忧参半的三季报。

  理想汽车三季度营收25.11亿元,环比增28.9%,超出市场预期;净亏损1.07亿元,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下,第三季度净利润1600万元,第二季度净亏损为1.59亿元,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净损益在本季度扭亏为盈。第三季度,公司经营性现金流为9.3亿元,环比增长105.8%,连续两个季度实现经营性现金流为正。第三季度理想汽车毛利率达到19.8%,高于第二季度的13.3%。理想汽车此前披露,第三季度电动车交付总量环比增长31%,达到8660辆。

  理想汽车预计,第四季度电动车交付总量在1.1万辆至1.2万辆之间,意味着环比增幅达到27%至38.6%;总营收将在4.578亿美元至4.994亿美元,环比增长23.9%至35.1%。理想汽车在最近曾宣布,将大规模召回理想ONE电动车(《猝不及防,“造车新势力”道歉了,股价重挫!“新秀”股价一周飙涨近80%,新能源汽车彻底沸腾,这些全年业绩预增的A股概念股出炉》)。

  小鹏汽车第三季度营业收入共计19.9亿元,环比增长236.9%,小鹏汽车第三季度毛利率为4.6%,首度实现毛利率转正,净亏损为11.49亿人民币,相比去年同期亏损扩大。小鹏汽车预计,第四季度将交付1万辆电动车,意味着同比增长211%;总营收将达22亿元。小鹏汽车之前曾表示,该公司10月份的交付量达到3040辆。

  蔚来的三季报将于11月17日美股盘后揭晓。第三季度,蔚来汽车共交付新车12206辆。

  拼多多晋升中国第4大互联网公司

  继周四大涨20.41%后,拼多多周五股价再度飙升12.73%,总市值超1800亿美元,高出京东371亿。股价连续上涨后,拼多多已成为中国市值第4大的互联网公司,仅次于阿里巴巴、腾讯控股和美团。与上个月的最低点相比,拼多多近一个多月来的股价已累计上涨116%。

  

  最新财报显示,拼多多今年三季度实现营收142.098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89%,大幅超市场预期。同时,拼多多实现上市以来首次季度盈利,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下,拼多多三季度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为4.664亿元,对比去年同期为净亏损16.604亿元。此外,拼多多平均月活用户数已达6.434亿,单季度增长了7460万,较去年同期增长50%。

编辑: 来源:金融界